“一带一路”背景下花山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以实景演出《花山》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DIO &TV JOURNAL 2020.09
广西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衔接门户,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平台,主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共赏,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
广西特色壮美文化走出国门。
在成功将刘三姐文化、
铜鼓文化推向世界的经验借鉴下,
广西正着力从广西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
花山岩画中打造新的特色文化品牌,使广西崇左左江及其支流流域一带的岩画、
民俗文化、自然风貌等形成花山文化。
黄怡鹏指出,任何文化品牌在营销过程中都必须适
应消费者文化价值观与习俗。
特别是在跨境传播中,
受众会根据自己国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对来自异域的文
化信息进行解读继而确定接受程度。
面向东盟市场,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冲突,从而阻碍花山文化对外传播。
花山文化要突破文化环
境差异,进入其他地域、其他国家,
就必须正确把握那些地方受众群体的文化意识。
本文旨在借助“一带一路”优势,寻找与东盟文化的共通点,
找准文化交流的切入点,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满足受众群体需求,
以促进花山文化产品输出。
一、花山文化品牌与实景演出《花山》产业发展
花山文化是广西区域性、民族性的文化现象,带有原始文化的烙印,其包含了花山壁画及左江其他地区的壁画
和左江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因花山岩画将景观、
岩画与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一起而独
具特色,
于2016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空白。
花山文化虽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花山文化品牌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打造和运用,这无形中浪费了广西极好的文化资源。
2019年,广西崇左市结合现代旅游发展模式打造
花山文化品牌,推出大型壮族神话实景剧《花山》。
整场演出,将花山岩画上绘制的祭祀活动和生活场景一一呈
现,准确把握花山文化内涵和精神,通过实景化、仪式化、民俗化的演出,展现了壮族先民不断牺牲、繁衍、奋斗构成的骆越文化。
实景演出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产物,由广西刘三姐文化元素打造的《印象·刘三姐》更是首次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原生态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开创了
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随着我国实景演出的发展,
逐步以民族文化品牌为核心竞争力,
依靠当地独特的原生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带动民族文化项目的发展,
再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实景演出《花山》
中文化要素的解读(一)剧目背后的左江岩画传说
左江流域是古代骆越民族生息繁衍之地,壮族先民根据自己的生活劳作经验,以崖壁上的画像为主题,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神奇美丽的神话故事。
《花山》剧目不仅拥有花山岩画的山体、河流等自然景观为舞台背景,还拥有丰富而浓厚的民间传说故事为内容支撑。
《花山》抓住现代受众群体对于古老神秘部落的探寻,对神话故事营造的奇幻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渴望的观看心理,以反映壮族先人繁衍生息,与水怪的洪灾恶魔做斗争,守护爱情和亲情为故事内容。
花山不缺乏讲述自己文化的故事传说,
但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人们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受众的审美标准、思想意识、信息接收和解读能力都更进一步提高。
要在原有故事传说的母题中,加入新的内容和情节,
使内容更为丰富完整和生动,创作新的更具时代特征的故
事传说。
特别是要将花山文化广泛地传播出去,
只有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创作成果,
满足广大受众文化审美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花山文化走出国门。
(二)准确把握花山文化的精神要素1.花山红人。
花山文化以两千年前骆越民族创作的左江流域崖壁画为主体,其壁画内容描绘了骆越人祭祀
和生活的场面。
人物画像均采用赭红色颜料,
其色泽与血液颜色相似,象征着鲜血,
而鲜血在原始先民视域中无疑代表了生命活力和创造力;
岩画中很多人物都画成了蛙的造型,由于蛙大腹象征母亲怀孕的样子,
蛙卵繁多,在壮族文化中更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体现先民对生殖、人丁兴旺的无限祈求。
岩画中那千余个赭红色的
人物画像成为了《花山》中重点呈现的要素,
而表演中满场红色的主色调和花界赤子红花的降生也反映了其深
刻的文化意义,刻画先民对生命力、
活力的认识。
2.巫女天琴。
天琴在壮族民间视作宗教信仰器物,
充当祈福消灾、人神灵魂相通的媒介,
在壮族举行祭祀仪式中也作为伴音乐器。
花山岩画祭祀的场景中,
巫师手中的法器,被学者们认为是壮族古老的乐器天琴。
《花山》通过剧情演绎和天琴弹唱,展现女巫通过天琴用歌声预言
灾难,将花山岩画的原始性、
神秘性和仪式性以及壮民族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信仰,一一呈现出来。
3.战雷铜鼓。
铜鼓是一项具有跨国传播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国家族群共有的文化遗产,也是广西壮族的一项标志性文化符号。
新闻与传播
“一带一路”
背景下花山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以实景演出《花山》为例阴杨蕊郡
萧
潇
摘要:2019年,广西崇左市结合现代旅游发展模式打造花山文化品牌,推出大型壮族神话实景剧《花山》
,被列为重要文化剧目,在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区内演出。
本文挖掘《花山》剧目中体现花山文化及壮族文化的元素,与东南亚国家
的文化元素进行比较,探讨花山文化产品面向东盟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可行性和切入点,
提升花山文化对外传播影响力。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花山文化;东南亚文化210
铜鼓习俗流淌在壮族文化的血液中,《花山》将壮族人对铜鼓造型的信仰和崇拜心理,通过铜鼓召集众人共同对抗河妖展现,体现铜鼓作为统治者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以及作为战斗中作战的号角。
鼓在权威,失去铜鼓,意味失去统治地位。
4.黑衣壮服。
壮族崇尚黑色服饰,代表壮族服饰文化的一种文化审美心理。
而据考究,现东南亚越南、泰国、老挝等国家的乡村壮傣族群也以黑为美,喜欢穿黑色的自织棉布衣裤。
这是由于随着壮傣先民经历不断迁移,将壮傣文化传到了东南亚国家,可见崇尚黑色的文化历史追溯久远。
这一壮族文化特点在《花山》中也被细致地呈现在服装中。
以上列举的《花山》中所表现的花山文化要素,不仅让我们对实景演出《花山》的民族文化挖掘形成了一定的了解,也为后面与东盟国家文化的对比,挖掘共通点,促进文化对外传播,产生更清晰的认识。
三、挖掘文化共通点,思考花山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一)形成文化共鸣和认同
早期人类具有相似的思维方式,原始宗教的信仰使世界上很多地域的人民有在崖壁上作画的现象,因此崖画或岩画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文化现象。
在越南北部就发现与花山相同的崖壁画,学者认为它也属于花山文化区。
在泰国也发现了不少史前壁画文化,而泰国孔敬府的岩画是较为著名的史前壁画遗址,其描绘当地居民渔猎生活的画像也皆用赤铁矿粉作为颜料绘制成朱红色。
因此,花山岩画能够成为中国人民与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互相交流的桥梁,引发当地受众的共鸣和认同,东盟相似的崖壁画文化无疑为花山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文化认知基础。
可充分抓住共通点,通过区域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建立岩画文化交流体系,引发史前岩画的关注热潮。
(二)充分利用文化传播优势
经考究认为,壮族与东南亚许多国家属于有亲缘关系的同源民族,同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侗台语支,如泰国的泰族、越南的侬族和岱族、老挝的老龙族等。
相似的语言为促进国家间和睦相处、文化交流、相互理解、共同合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而这是壮族人民与东盟国家间打破文化隔阂,进行沟通交流特有的文化优势。
当前在展现壮族文化的许多山歌演唱中为了让更多国内受众群体能明白和接受壮家山歌,纷纷将歌词“汉化”,以汉语歌词的形式进行演绎,《花山》演出中的众多壮家风味的歌曲也因此失了神韵。
在舞台歌曲中保留壮语演绎花山文化的原始风貌,不仅能打造出花山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营造骆越民族祭祀的神秘氛围,也能让泰国受众从描绘壮族先民原始生活的壮语歌曲中找到文化共通点,从而影响文化接受心理。
(三)借鉴优秀文化艺术形式
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受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许多自己本民族的神话传说。
其中以泰国为例,有演绎民间神话传说白猴神哈努曼助拉玛王子战胜魔鬼的舞剧孔剧,以及泰国古老戏剧形式洛坤剧表现英雄传奇、神话传说等。
而这些戏剧中神话的情节,分别有从印度史诗、中国《西游记》《封神榜》等神话故事中
吸收借鉴的元素,创作了具有鲜明的泰国民族风格的戏剧剧本。
在剧目题材上,泰国受众偏爱体现宗教信仰、善恶有报、忠贞爱情的鬼神类或神话类别的内容,这不仅是当地受众群体追求娱乐消遣的方式,也被视为一种社会教育手段。
至今,在东南亚泰国等国家此类题材电影或影视剧仍在市场上被大量制作,颇受人们欢迎。
花山文化的各类神话传说与东南亚各国的戏剧文化有相似之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现有的故事蓝本,吸收优秀剧目的优点,创造符合花山文化内涵又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四)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满足受众需求
在东南亚越南、泰国、老挝等国家的族群中,铜鼓文化、黑衣壮文化、天琴等为共有存在的文化要素,符合受众群体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取向。
而泰国也有着神猴文化,生活在左江流域特有的白头野猴可将神猴文化融入花山文化进行打造。
此外,东南亚国家也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对自然界也水神崇拜、土地神崇拜等。
对于水中神灵的形象,泰国更加具体与丰富,既有动物形象,也有人的形象,例如水怪、河妖等,泰国人普遍相信巨大强壮的蛇是水中的神灵。
相比之下,《花山》中洪水恶魔的形象过于简陋,只是凸显出怪物的形象,没有结合远古神兽的形象和文化内涵。
四、结语
跨境文化传播是国家间两种或多种文化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交流,从文化间相互排斥走向相互吸引,从文化的多样性走向统一。
通过在对外传播中以受众群体为中心,在保证花山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研究受众群体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心理,使其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对促进花山文化走出国门广泛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华.花山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2.黎日明,李秋梅.“一带一路”战略下刘三姐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03):5-8+ 1
3.
3.黄海云.从泰国文化旅游发展经验看花山文化的整体打造[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04):62-66.
4.大型壮族神话实景剧《花山》震撼首演[EB/OL].凤凰网,2018-12-19./c/7il鄄FQPS4CtX.
5.苏建斌.基于文化产业视角的民族文化品牌开发——
—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现代商业,2015(25):95-96.
6.黄新宇.壮傣族群文化的形态与特征及传播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3(03):175-178.
7.陈晖,熊韬,聂雯.泰国文化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跨境传播研究及策略”。
(杨蕊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萧潇: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
新闻与传播
211
视听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