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学案(2015年10月日)
【课题】《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序号】9【课型】复习【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注释,背诵、默写、翻译最后一段;
2.梳理并掌握文中文言现象:
①掌握“爱”“度”“诚”等实词含义,整理“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②掌握“可以”“以及”等古今异义词;
③梳理本课词类活用现象;④梳理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自主学习
【考题体验】
一、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010湖南2008天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10湖南)
2.乎: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010江西)
3.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2007天津)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2014 淄博模拟)
4.者: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2010上海)
5. 以:是以君子远庖厨也()(2014 淄博模拟)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13天津卷)
2.谨痒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湖北卷\浙江卷)
【知识梳理】
一、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无以,则王乎()2.盖亦反其本矣()3.刑于寡妻()4.是罔民也()5.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 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7. 然则废衅钟与()8.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9.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1. 若无罪而就.死地()
2. 不识.有诸()
3.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4.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5.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6.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7. 则王许.之乎()
8.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9.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10.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11.殆.有甚焉()12.犹缘.木而求鱼也()13.其.若是,孰能御之()14.吾惛.,不能进于是矣()15.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16.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17. 谨.庠序之教()18.是诚.何心哉? ()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古义: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2.然则小固不可以
..敌大古义: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树.之以桑()
2.然后从而刑.之()
3.无以,则王.乎()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6.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7.危.士臣()8.为肥甘
..不足于口与()9.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1.朝.秦楚()1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五、判断下列句式特点。
1.是诚不能也()
2.百姓之不见保()
3.臣未之闻也()
4.牛何之? ()
5.然则一羽之不举()
6.构怨于诸侯()
7.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8.莫之能御也()9.何由知吾可也()10.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合作探究
一、重点实词突破: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并总结整理到积累本上。
1. 爱
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 ( )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 )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
④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 )
⑤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
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⑦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 )
2.度
①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 )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 )
③内立法度.,务耕织。
( )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
⑤崔九堂前几度.闻。
( )
⑥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 )
⑦春风不度.玉门关。
( )
⑧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
⑨寸而度.之,必有所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
《淮南子》( )
三、重点虚词突破:总结文言虚词“若”的意义和用法,写出它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连词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
②诸将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史记﹒高祖本纪》) ()
③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
④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⑤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2)动词
①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鸿门宴》)()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③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代词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齐桓晋文之事》)()
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
(4)复音虚词
①若夫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岳阳楼记》) ()
②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 ()
③以闲敝邑若何
..? (《殽之战》) ()
④车后若干
..递送夫。
(《高祖还乡》) ()
四、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3)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课下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
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
(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
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
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
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
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
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
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
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
”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
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
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
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
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
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
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
一军尽覆。
侯弘文,奇士也。
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射,娴.将略熟习 B.逐贼危.崖高峻
C.督.天下援兵督促 D.次.顺义驻扎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②且③乃 B.①为②而③以
C.①因②而③以 D.①为②且③乃
3.文中画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4分)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3分)
参考答案:5.C 6.D 7.A 8.D
9.参考答案:(1)①卢象昇带领军队跟敌人打仗,喊话(指挥的)的声音很大(震到云间),从上午到下午,炮弹发射光了,箭也没有了。
②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