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话世界”,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经典之作。
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
例如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幻想: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以及和奶奶一起飞走的美好场景,这些幻想与小女孩寒冷、饥饿、孤独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深刻地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惨处境,使读者更加同情小女孩的遭遇。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19世纪丹麦社会的贫富悬殊状况缺乏直观的认识。
他们对童话故事充满兴趣,但可能难以深入理解故事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对于文中一些描写小女孩心理活动和幻想的段落,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才能准确把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认读“柴、旧”等13个生字,会写“柴、冷”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7个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想,理解这些幻想反映出的小女孩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发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词,会写要求的字和词语。
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想及其反映出的愿望。
掌握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例如,小女孩现实中的寒冷与擦燃火柴后看到温暖的火炉这一幻想形成对比。
课文中描述“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而现实中“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通过这样的描写,让学生明确这种对比手法的存在及其对表现小女孩悲惨处境的作用。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所表达的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不满。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与当时社会制度的关系,这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如播放下雪的视频,配上寒冷的风声,营造出小女孩所处的寒冷环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小女孩的遭遇。
当讲解小女孩看到烤鹅的幻想时,可以展示烤鹅的图片,同时描述烤鹅散发着诱人香气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小女孩的幻想之中。
2.问题引导法
提出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讲解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的幻想时,问学生“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幻想?这个幻想反映了她什么样的愿望?”
在分析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与社会的关系时,问“如果小女孩生活在一个公平、富有的社会,她的命运会怎样?”
3.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如“小女孩的命运为什么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然后汇总成小组的观点进行汇报。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下雪的视频,画面中展示寒冷的街道和忙碌的人群。
提问学生:“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你们最想做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想待在温暖的家里等答案。
然后引出课题:“可是,有一个小女孩,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却不得不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
”
1.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如“挣”(多音字)、“蜷”等。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让学生认读。
对于难读的字词,教师进行重点指导,如“几(jī)乎”的读音。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柴”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此”加上“木”就是“柴”;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旧”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把“日”字换成“丨”就成了“旧”。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进行简单的听写,如听写“火柴、寒冷”等词语。
1.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然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为了取暖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各种幻想,最后冻死街头的故事。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外貌的句子,如“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通过这些描写,初步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1.3深入研读,分析幻想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想内容。
第一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温暖的火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火炉?这反映了她什么样的愿望?”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小女孩在现实中非常寒冷,她渴望温暖,所以看到了火炉。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体会小女孩对温暖的渴望。
第二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喷香的烤鹅。
教师展示烤鹅的图片,问学生:“从这个幻想中,你能感受到小女孩的什么愿望?”学生回答出小女孩很饿,希望能吃到食物。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女孩的饥饿状态,如“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通过这些描写,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女孩的饥饿处境。
第三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教师提问:“圣诞树代表着什么?小女孩看到圣诞树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学生讨论后回答,圣诞树代表着欢乐和幸福,小女孩希望自己也能像别人一样拥有欢乐和幸福。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小女孩的孤独与圣诞树所代表的欢乐氛围,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第四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慈祥的奶奶。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奶奶的语句,如“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然后问学生:“小女孩为什么渴望看到奶奶?这反映了她怎样的情感需求?”学生回答出小女孩在现实中非常孤独,她渴望得到亲人的关爱,奶奶是她唯一的亲人,所以她希望看到奶奶。
第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走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和奶奶飞走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结局?”学生回答出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她在现实中无法生存下去的一种解脱。
教师总结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幻想,都是她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这些幻想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4分析对比手法,体会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
例如,小女孩的美丽与她悲惨的命运形成对比,“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可是,她没走多远,就又回到了现实中,她的脚已经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比手法的作用,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对比手法的作用: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让读者对小女孩的遭遇产生更强烈的同情,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1.5拓展延伸,理解社会现实
教师介绍19世纪丹麦的社会背景,当时贫富差距巨大,穷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让学生思考:“小女孩的命运是由什么造成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女孩的命运是当时社会制度造成的。
让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能为小女孩做些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1.6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小女孩的五次幻想、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总结:《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也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要关心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
1.7课堂练习
例题1: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这反映了她()的愿望。
答案:温暖的火炉;渴望温暖
例题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小女孩的美丽与她悲惨的命运形成对比,如“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可是,她没走多远,就又回到了现实中,她的脚已经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小女孩的幻想与现实形成对比,如小女孩看到温暖的火炉的幻想与她在现实中的寒冷对比等。
例题3:如果你能见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什么?
答案:(答案不唯一)小女孩,你真的很可怜,我想把我的衣服给你穿,把我的食物给你吃,带你到我家,让你不再受冻挨饿。
1.8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的感受。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能够体会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手法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进行讲解。
在课堂练习环节,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的回答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以后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