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2单元夜归鹿门歌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
本课话题—-超然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隐藏着诗人仕途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抑郁不平之气。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在演艺界,陈道明显得有些神秘。

演艺圈中经常会有很热闹的聚会,再清高的演员,也很难彻底回避这种事情,陈道明却很少出入这样的场合。

陈道明不喜欢接受采访,因为他觉得采访很多时候都是在说废话。

近几年,陈道明逐渐理解了制片方的宣传需求,也参加了不少集体性的新闻发布会,但他
的原则仍然是“只回答有含金量的提问”。

也正因为他过于低调,人们对他的评价总是清高、孤傲.演艺圈是个大染缸,无数艺人沉溺其中经不住诱惑而渐渐迷失自己。

但陈道明始终保持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他就像一个隐士一样,特立独行。

从根本上说,如果没有超然的思想境界,陈道明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弘一法师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洪应明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
寂寥.(liáo)岩扉.(fēi)
(2)多音字
乘错误!栖错误!
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夜.归鹿门歌(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3)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错误!
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40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相距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
越数年后返乡,心追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墅,这首诗的主旨也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错误!
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等诗人是我国东晋田园诗派的代表,谢灵运、谢朓等诗人是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的代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是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这首诗通过描写夜归鹿门途中的景色,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为了
表现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之道,抒写诗人清高悠远的情怀志趣。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1.本诗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图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答案】描绘了月亮、烟树、岩扉、松径、幽
人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寂寥、恬静、悠闲的月夜山景图,表现了作者自在闲适的隐逸情怀。

3.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1)手法: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

①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净与凡尘的纷繁芜杂。

②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③本诗前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描写,先动后静,以动衬静。

(2)作用:通过对比,既写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写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1.写作特色
渲染手法
结合全诗来看,“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在描写不同的场景上,作者也不同程度地使用渲染手法,达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定义:渲染法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在诗文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做多角度的铺叙、描绘与形容,以形成某种氛围,从而突出诗文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方法.常用于场景描写。

作用:(1)使所表现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真实感人.
(2)为情感的抒发营造气氛,做好铺垫。

2.写法指点
(1)注意多角度观察事物,用心去感受。

(2)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

3.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谈谈表达的艺术效果。

楼道里安静极了,对门的青年人的呼噜声格外地响亮.我害怕这恐怖的安静,我害怕这不明不暗的楼道。

但我还是下定了决心,我一定要冲出去!我蹑手蹑脚地走在楼道里,墙上挂着许多人物画,他们好像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盯着我,我感到阴冷阴冷的。

我顺着墙向前走,墙上的钟在“滴答滴答”地响。

突然,传来一个声音:“现在是12点整!"我大叫一声坐在了地上,原来是钟表在报时。

我摸了摸地面觉得毛毛的,低头一看,原来不知是谁的一只破拖鞋。

【答案】这段文字运用了渲染的艺术手法,极力
渲染了夜里楼道的安静和由此带给“我”的心理上的恐惧.文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首先是听觉上的描写,用“对门的青年人的呼噜声”“钟表的声音”来反衬楼道里的安静,从而突出了“我"心理上的恐惧.其次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墙上的画,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一只破拖鞋”,这些都进一步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紧张的感觉.
(教师用书独具)
腹有雅量气自华
一考生
我喜欢门外的那条河。

它平和静谧地流过时光,将所有的杂质一一沉淀,白云苍狗之间,仍清澈见底。

偶有桀骜不驯的一次,人们为它加固堤坝后,它就继续温顺地滋润农田.
河流有如此雅量,那些被《咬文嚼字》指出错误的作家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雅量,是一种直视错误的大气魄,是一种虚心聆听的大胸襟。

有雅量的人,
可通往精神的罗马,可到达花开的彼岸,亦可安然走过黑夜里的山路。

直视错误,腹有雅量,气自芳华!
金銮大殿上,群臣惶恐,惧怕天威.她读完骆宾王将她骂得狗血喷头的《讨武檄文》后,莞尔一笑,大赞此人才华。

臣子们面面相觑,她却责备宰相不能早日发现这一人才。

这是何等的雅量啊!面对批评和指责,作为天子的她不仅不愠,反而欣然接受.她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如玫瑰般铿锵的她从不为自己歌功颂德,而为自己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她深知,无字,方能不朽;无言,方能万言!
雅量,让一代女皇,托起日月当空!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而雅量,却如同那幽谷芝兰,香飘千年,至今仍在.
坚净斋里,他挥毫泼墨,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
“诗思清深诗语隽,文衡史鉴尽菁华。

”启功先生
就是这样一位大师。

他有着博大精深、无所不容的学问,也有着隽秀洒脱、卓尔不群的书法.可即使如此,他仍常常虚心请教于人,每当别人指出他的不足时,他便欣然如一个得到礼物的孩童.
这便是雅量.对待不足敢于直视,胸怀如天地般宽广。

雅量,让一代大家山高水长!
雅量让铁凝与莫言真挚感谢为他们挑错的人,让他们的作品更上一层楼。

于人如此,于国家,未尝不是如此。

遥想百余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攻破了我“天朝上国"的美梦,我泱泱大国就这样跪倒在了《南京条约》之下。

但是面对闭关锁国的错误,我们敢于直视,敢于面对。

于是,有这样一群人站了出来,他们以年华为桨,涉万里河疆。

自此,辛亥革命的旗帜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井冈山的杜鹃开出血与火的颜色,南海边的渔村也地覆天翻,北京奥运火炬点亮中华……
雅量,让一个民族屹立东方!而我当代青年,更要直视错误,虚心改正,不计过往,意气风发,铿锵前行,因为——腹有雅量气自华!
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先咏他物,然后引出所咏之物”的起兴手法。

由眼前河流的雅量写起,由物及人,古今结合,联想到武则天、启功以及铁凝、莫言等人直视错误的气魄、胸襟,再由个人上升到国家,叙述一代代直视错误并虚心改正的国人的雅量,层层深入,结构紧凑,过渡自然,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1.悟起兴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诗经》常用的起兴手法,先言河流雅量,以引出下文所咏的人之雅量。

这种手法有营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的作用。

使用该手法需要与所咏之事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毫无牵连。

2.悟行文中的过渡
第八段是过渡段,由历史人物论据过渡到当代人物论据,由一种对他人宽容的雅量过渡到一种自身谦虚的雅量。

巧妙地使用过渡句,使文章结构严谨,文意连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