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七至九章物理试题(含答题卡,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至九章)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在空中下落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D、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粉笔盒,如果它受到的所有力都消失了,它将()
A、加速下落
B、匀速下落
C、静止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3、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受到的平衡力是()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D、桌子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支持力
4、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拦河坝设计成上窄下宽,是因为坝底的水深度大,产生的压强大
B、用吸管吸饮料,是利用了嘴对饮料的作用力将其吸入口中
C、足球被踢出后,会在惯性力的作用下继续向前运动
D、没有将地面上的箱子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5、图中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6、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7、如图所示,两容器中都盛有水,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A、甲大
B、乙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8、主要的工作原理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茶壶锅炉水位计船闸活塞式抽水机
A B C D
9、如图所示,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测量大气压强时,下列过程能使测量值发
生改变的是()
A. 使玻璃管稍下降一点
B. 将实验从山下移到山上
C.使玻璃管稍粗一点
D.使玻璃管倾斜一点
10、如图所示,在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过程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水中,下列做
法能够使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不变是()
A、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B、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C、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在原位置转动1800
D、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样深的食盐水中
11、下列事例中与惯性无关的是()
A、拍去衣服上的灰尘
B、撞击锤柄锤头能套紧
C、扔出去的篮球向下落
D、跳远时快速助跑
12、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
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
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A B C D
轮胎上制有花纹在轴承中加滚珠给车轮的轴中加润滑油旅行箱下装有小轮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13、如图所示,关于a、b、c、d四点所受液体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点的压强最大
B、b点的压强最大
C、c点的压强最大
D、d点的压强最大
14、下列物体中没有弹力存在的是()
A、没有发生形变的弹簧
B、竖直悬挂着钩码的弹簧
C、拉开的弓
D、拧紧的钟表发条
15、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将正确答案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16、同学们在球场上踢足球,小明用力把球踢了出去,同时感到脚
上有点疼。
球从静止到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球离开脚还能向前运动,这说明物体具有();脚疼,这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17、小明用30N的水平向右的力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但没推动,则地面给箱子的摩擦力()30N,方向是水平向();当推力为50N时,箱子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地面给箱子的摩擦力是()N。
18、有些饮料瓶的塑料盖的外缘有竖条纹,制作这些条纹的目的是增大();吸钢笔水时,先捏笔胆排除里面的空气,松手后墨水在()力的作用下进入笔胆。
19、八年级物理书的质量约为0.25kg,它受到的重力是()N,施力物体是(),重力的方向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做()。
20、飞机在飞行时,机翼会获得升力,是因为机翼上表面空气的流速()下表面的空气流速,上表面受到空气的压强()下表面的空气压强,使机翼获得升力[前两空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锥子很尖,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
21、潜水艇在水面下下潜的过程中,水对它的压强()[都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潜到水面下30m处,受到水的压强是()Pa。
22、把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立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三种放法中,对水平地面的压
力关系是:(),压强关系是()[两个空均选
填:“平放时最大”、“立放时最大”或“一样大”]。
23、关门时,手离门轴较近时费力,离门轴较远时省力,体现了力的()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有关。
24、体重为500N的某同学用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匀速上攀,他受的摩擦力是()N,方向是竖直向()。
25、如图所示,指出指甲刀在结构上体现出的物理知识。
(1)刀刃很薄------()
(2)柄较宽----()
(3)柄上有很多横纹-----()
26、如图所示,甲、乙是同学们做过的两个物理实验。
甲的现象:“从B管右端向管内吹气,A管水面上升”,
说明的原理是();
乙的现象:“迅速击打硬纸板,鸡蛋不会随硬纸板飞出”,
说明的原理是()。
27、熟透的苹果会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一切物体在没有
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分析简答题(28题3分,29题3分。
共6分)
28、在火车站的站台上,要在安全线外侯车,为什么?
29、用手握鸡蛋,很难把它握碎,而往碗边轻轻一磕就碎了。
为什么?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0分)
30、在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中,在水平桌面上铺上不同的材料,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三次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请你观察实验现象并
回答:
(1)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从斜面上的()高度处释放,目的是让小车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的速度。
[两空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的是第()次,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有关。
(3)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摩擦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3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观察示意图可知:力能使物体发生(),小明是根据()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大小的。
(2)比较()两图可得:()。
(3)比较()两图可得:()。
(4)在物理学上引入()这一物理量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32、有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但没有标签,小李采用闻气味
的方法判断出无气味的是水。
小唐则采用压强计进行探究:
(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
高度差变化()[选填:“大”或“小”]。
小唐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填:“相平”或“不相平”]。
(2)小唐把金属盒分别浸入到两种液体中,发现图甲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认
为甲烧杯中盛的是酒精。
他的结论是()[填:“可靠”或“不可靠”]的,
因为没有控制金属盒在液体中的()相同。
甲乙
(3)小唐发现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离液面的距离越深,液柱的高度差就越(),
表示液体的压强越()。
(4)小唐还发现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距液面的距离相同时,只改变金属盒的方向,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选填:“不变”或“变化”]。
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选填:“相同”或“不同”]。
五、综合应用题(33题8分,34题6分。
共14分)
33、如图所示,小华在滑冰场上快速滑行,她的体重为400N,已知每只冰刀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为10-3m2。
[冰刀质量不计]问:
(1)小华不蹬冰面时,也能向前划很远才会停下。
能划很远是因
为她具有();会停下,是因为受()力作用。
(2)小华在单脚滑行时对冰面的压力是多大?压强是多大?
(3)当小华双脚站立时,她对冰面的压强怎样变化?并简要说明理由。
34、2012年6月3日,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9”,在搭载“蛟龙”号潜水器驶向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7000m的深潜记录。
[海水的密度按1.0×103kg/m3计算, g取10N/kg] (1)“蛟龙”号潜水器的质量约为2.2×104kg,它受到的重力大约是多少牛顿?
(2)若“蛟龙”号下潜到7000m深度,它将受到海水的压强是多少帕斯卡?
答题卡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6()()()
17()()() 18()()
19()()()()
20()()()21()()
22()()23()()
24()()25(1)()(2)()(3)()26()()27()()
三、分析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8答:
29答: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0分)
30(1)()()(2)()()(3)()31(1)()()
(2)()()(3)()()(4)()
32(1)()()(2)()()(3)()()(4)()()
五、综合应用题(33题8分,34题6分。
共14分)
33(1)()()
(2)解:
(3)
34(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