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火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32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火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32例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2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毫火针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

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用Ridit统计分析,治疗组Ridit 平均值为0.6209,对照组为0.3709;治疗组Ridit平均值的95%可信区间(0.5188,0.7230),对照组为(0.2655,0.4763),两组的95%可信区间没有重叠,而R治疗组>R对照组,故治疗组疗效较好。

结论毫火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陈旧性踝关节扭伤;针刺;毫火针
踝关节急性扭伤后常因重视不够,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易成为陈旧性损伤,迁延日久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本研究采用毫火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5月针灸门诊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疗法治疗)。

治疗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20~65岁;病程2个月~5年;内翻扭伤30例,外翻扭伤2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1~63岁;病程1个月~4年;内翻扭伤27例,外翻扭伤3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1)有明确的踝部扭伤史;(2)扭伤时间在1个月以上;(3)踝关节疼痛、无力,不能久行,影响生活、工作和运动;(4)内踝或外踝前下方处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压痛,或可触及痛性“筋节”;(5)X线片未见骨折和脱位。

另鉴别排除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结核、肿瘤。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针刺(1)选穴:外踝扭伤取阳陵泉、悬钟、丘墟、昆仑、申脉、阿是穴;内踝扭伤取阳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商丘、阿是穴。

(2)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先用2%的碘酒消毒,后用75%的酒精棉签脱碘,将0.30mm×25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烧红后迅速向穴位直刺0.2~0.5寸,随即出针。

火针隔日1次,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2 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然后行常规毫针针刺治疗,留针3Omin。

针刺
隔日1次,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治愈:踝关节肿痛消失,关节稳定,活动功能正常;显效:踝关节肿痛基本消失,关节稳定,活动功能正常,但偶有酸痛不适感;有效:踝关节肿痛明显减轻,轻度肿胀,关节欠稳,步行乏力;无效:踝关节疼痛无改善,关节不稳定,活动受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两样本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分组的计数资料,疗效等级由低向高排列,用Ridit统计分析。

2 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等级分组的计数资料,疗效等级由低向高排列,用Ridit统计分析,治疗组Ridit平均值(R治疗组)为0.6209,对照组(R对照组)为0.3709;治疗组Ridit平均值的95%可信区间为(0.5188,0.7230),对照组为(0.2655,0.4763),两组的95%可信区间没有重叠,而R治疗组>R对照组,故治疗组疗效较好。

3 讨论
踝关节扭伤后常因重视不够,没有给予及时充分的治疗和休息,过早频繁负重活动,以致损伤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长期存在,软组织发生粘连、瘢痕修复。

踝关节处于不稳状态,行走稍有不慎,即再次扭伤踝关节,出现局部肿胀,疼痛,休息后减轻,反复发作便形成陈旧性踝关节扭伤。

由于距骨滑车呈前宽后窄状,当背屈时,滑车前宽部被内、外踝夹紧,比较稳固,当跖屈时,滑车后窄部进入关节窝内,故可有轻微的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松动而稳定性较差,易受扭伤。

另因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较坚韧,外侧为三条独立的韧带较薄弱,故临床以内翻扭伤多见[2]。

踝关节扭伤属中医学“伤筋”“痹证”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气伤痛,形伤肿”,扭伤早期病机是气滞血瘀,症见关节局部疼痛、肿胀、活动不利[3]。

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便见《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关节疼痛时轻时重,症状反复,或于阴雨天气时加重。

治疗当活血通络止痛,祛风散寒除湿。

所选穴位阳陵泉为筋会,主治经筋疾病,且可祛风散寒除湿。

悬钟为髓会,可强筋健骨。

三阴交则有活血止痛之功效[4]。

针刺患侧附近穴位,共凑行气活血,疏经通络,消肿止痛之功。

火针疗法源远流长,《内经》称为“焠刺”“燔针”。

《伤寒论》称为“烧针”,《千金要方》称为“火针”,《资生经》称为“白针”,民间蜀人称为“煨针”。

明以来《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集成》等均相沿称“火针”。

一般认为火针由《灵枢·九
针十二原》中之大针发展而来,古代相沿均用比较粗长的金属针,针柄以竹木固定隔热,把针尖在灯上烧红,刺向气穴病所。

故可以说火针是针刺与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讲灸的起源,“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

自王冰注《素问》,直到唐代依然是“北人正行其法”,而现在火针亦盛行北方,可以认为其来源于北方。

《内经》记录了火针的用法和适应证,如《灵枢·官针》篇:“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说明可以用于痹证的治疗。

《素问·调经论》记载病在筋,调治筋;病在骨,调治骨。

用“燔针劫刺”“焠刺药熨”的治疗方法,强调火针治疗经筋病变,手法要快,针刺的次数以见效为止,以痛处为腧穴[5]。

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功效,能起行气活血、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瘀散结的作用。

有关研究资料指出,慢性软组织损作一旦形成粘连瘢痕病理结构,即不可能通过自身机制或常规针灸治疗方法吸收和消除,而经过火针治疗后呈现出吸收再生的良性过程,其实验研究中的病理组织肉眼观察与切片显微镜观察后报告:火针治疗组的光镜观察中,前中期多有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新生活跃,残留肌组织与新生结缔组织相间排列;后期炎症反应轻,增生结缔组织以小血管为中心,向周围肌纤维放射状延伸,肌纤维正常排列结构尚存。

从外观上则可观察到,损伤形成的疤痕结节变软变小或消失[6]。

针灸泰斗贺普仁教授认为火针疗法在操作时应注意3个要点,即“红”“准”“快”,这是疗效好的关键。

掌握这3点,也就掌握了火针疗法的技巧。

所谓“红”是指乘针体烧至通红时,迅速刺入穴位或部位。

这样可使火针具有穿透力强、阻力小的特点,并能缩短进针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另一方面针体通红时施术,刺激最强,疗效最好,如《针灸大成·火针》中载:“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

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所谓“准”指进针要准。

因火针进针后不能再变动,如针刺不准确也不能再调整。

所以要取得好的效果,进针时必须准确。

一般在针刺前可在要针刺的部位做个“十”字标志,这样有助于准确进针,如《内经》中所说:“手如握虎,神无营于重物”“快”指进针要快,动作快可使患者不受痛苦或少受痛苦,而要做到这点,平时必须练好基本功,主要是指力和腕力,如再加上全身的气力和气功,共同运用于针端,则可做到进针准确,快速敏捷,而不拖泥带水。

另外,还应注意烧针时火源应靠近施术部位。

做到以上3点就可以保证施针过程顺利完成[7-8]。

本文治疗方法属火针范畴,用一次性不锈钢毫针烧红后速刺穴位,毫针直径0.30mm,故皮肤创面较小,减少感染机会,同时患者也容易配合治疗,只要选穴定位准确,手法娴熟灵巧,临床可取得理想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 严振国.正常人体解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7-48.
[3] 岑泽波.中医伤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13.
[4] 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4-245.
[5] 张素琴.火针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5(3):172.
[6] 吴峻,沈蓉蓉,邵荣世.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31.
[7] 贺普仁.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2004,10(2):20.
[8] 刘百生,夏义仁.火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5):105-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