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 专题14 第2节 考点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 鉴赏诗歌语言
角度1__炼__字
☞明常识
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的类别,提高鉴赏炼字的能力。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看字词是否传神。

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

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

(2)看字词是否表情。

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

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

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

(3)看字词是否造境。

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4)看字词是否显性。

所谓“显性”就是词语能凸显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2.答题步骤
(1)鉴赏炼字型
(2)鉴赏诗眼型
第一步:指出该字(该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围绕该字(该词)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分析该字(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水孤舟
梁栋[注]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梁栋,咸淳四年进士。

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

宋亡,归杭州闲处守道。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颈联中的“空”和“坐见”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

(5分)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读懂诗歌】
骤雨过后,积水茫茫,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

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没有来客造访,唯有一叶小舟孤独地拴在垂杨的岸边。

本想乘舟渡河,但门前的水势有增无减。

只好袖手归来,栖迟茅屋,不惊鸥鸟任其沉浮。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颈联是本诗的第五、六句,找出“空”和“坐见”在颈联中所处的位置。

第二步:认真分析颈联内容。

“空有济川心”表面是说虽想渡河,但只是一种奢望,“坐见”写出了诗人的无奈。

联系注释可知,其实诗人要写的是即使想恢复中原,但也无法施展抱负。

第三步:先解释这两个词的字面义,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步骤一)“空”在此为“徒然,白白地”之意;“坐见”,即坐视,无可奈何之意。

(步骤二)诗人虽然想乘舟渡河,无奈门前流水,水势有增无减,渡水的打算便成了泡影。

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

在黑暗面前诗人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

(步骤三)“空”和“坐见”,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悲愤和无可奈何。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26612144】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

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解析】这首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悲。

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到了。

“惊”字匠心独运,将词人恨时思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答案】“惊”字用得最好。

“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快,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词人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既然诗人是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是否更恰当?为什么?(5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这首诗的末句,有用“应”字的,也有用“犹”字的,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要求比较两个副词运用的巧妙程度。

要联系诗歌的景物描写
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立足于“炼字”的修辞效果。

答案不止一种,见仁见智,贵
在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应”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慨叹,也表达出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

“犹”字也很新奇。

去年系舟的痕迹如今仍在,意在暗示在此停泊的客船不多,突出了荒村野店的孤独寂寞。

能通过比较鉴别,答出“应”与“犹”任何一字的妙处均可。

【答案】(示例一)“应”字更好,“应”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

“犹”字则无此意趣。

(示例二)“犹”字更好,“犹”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而“应”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也可以认为二者各有其妙,但要分析二字的妙处)
角度2__炼__句
☞明常识
古诗词中常见的句式
1.省略。

古诗词中省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是常见的现象。

如:“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其中,“遥招手”的主语“蓬头稚子”就被省略了。

2.对仗。

律诗一般由八句组成,其中颔联与颈联一定要对仗。

3.倒装。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用语序倒置的现象:①定语与中心词倒置,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水清浅”即“清浅水”,“月黄昏”即“黄昏月”;
②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上句即“危石咽泉声”,下句即“青松冷日色”;③动词和宾语倒置,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即“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4.互文。

古诗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章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

读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迢
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都是互文见义。

5.列锦。

限于篇幅的制约,诗人要想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往往将几个相互关联的名词罗列起来,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让读者去感知画面间的流动和联系,从而使读者把握作者所描绘的复杂事物和抒发的复杂感情。

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柳永《望海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歌中句子的位置及作用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注意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

(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

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总之,要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2.答题步骤
步骤一: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步骤二: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步骤三: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作用。

步骤四: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读懂诗歌】
夕阳已经坠入层叠的小山之下,我们一起去寻找可以赏玩的世外桃源。

幽深小径两旁的兰花把身上的玉珮都熏香了,寂寞的庭院里古槐落下了斑驳的金色月光。

静谧的谷壑里,风声愈加明显;空旷的山坳中,月色是这样的美好。

俗世事务的牵累全被排遣开了,只剩下了归隐山林的心思。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要求,仔细审题,明确赏析的对象和要求。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语言,具体要求赏析第三联诗句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展开联想,把这句话放到原诗歌描述的景象中,体会该句的妙处。

第三联强调了山谷的幽静,月色的浓郁。

“谷静风声彻”从视觉的角度,以山谷之静衬托风声之响。

“山空月色深”从视觉的角度,用山的空旷来衬托月色之浓厚。

第三步:析作用,分析在效果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分析该句子在全诗效果和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一般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

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26612145】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征人因思家而垂泪,“烽火起”表明战事又起,结句以景结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答案】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宋神宗元丰五年作者因词中讽刺宋兵久屯失利被弹劾,贬为监郴州茶盐酒税,经过岳阳楼,登临有感,故有此词。

下阕“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历来为人称道。

请结合全词说说它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背景及本词的情感分
析。

【答案】这首词表达的是词人无端遭贬的愁恨以及思君、忧国、怀乡等复杂的感情。

而这两句因夕阳而念及国君和故乡,不仅借景抒情含意蕴藉、耐人寻味,而且也给全词的意境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很有感染力。

角度3__语言风格
☞明常识
古代诗歌中几种常见的语言风格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2.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5.这首诗(词)是如何体现……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熟技巧
1.鉴赏方法
(1)整体感知
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

(2)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3)多角度入手
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

2.答题步骤
步骤一: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等)。

步骤二: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步骤三:阐述诗中用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宜兴
[宋]曾幾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②无一钱。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③即善权。

【注】①曾幾,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绍兴十二年(1142年)将近60岁时,曾客居宜兴数月。

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

②玉溪,作者家乡。

③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诗人陆游曾赞美曾幾的诗“律令合时方帖妥,功夫深处却平夷”。

“律令”是指诗歌的格式和韵律,“功夫”是指诗歌的语言成就。

请结合陆游的评价对本诗的语言特色加以赏析。

(6分)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读懂诗歌】
虽然我将要六十岁,却又要拖家带口登船远行。

在阳羡暂住了三个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头却一文不名。

游山观水把寝食都忘掉了,安然入睡任凭它风声雨声。

从今后在我这个平民的梦里,不是到了张公岩就是游善卷洞。

【解题思维】
第一步:题干要求赏析“本诗的语言特色”,其实是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第二步:认真分析这首诗,找出语言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六十年”“铁头船”“只三月”“无一钱”等近似口语,平和而又自然;“又”“只”“无”用语讲究,精于锤炼。

第三步:先总说这首诗的“语言特色”,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步骤一)诗歌语言精于锤炼又平和自然;(步骤二)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观水观山”“听风听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垂垂”使用叠词,生动鲜活;“又”“只”“无”等精于炼字。

(步骤三)全诗语言接近口语,像是与老友倾诉,又像是自嘲自语,读来亲切舒适又让人回
味无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别王维①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

②违:分离。

③假:宽容。

清人沈德潜评价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集》),请结合诗歌颔联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首先理解沈德潜“语淡而味终不薄”的意思,“语淡”指诗句中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味终不薄”指内涵很深刻。

【答案】颔联中,“欲寻芳草去”表明了他归隐的思想,“惜与故人违”反映出他与王维感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

诗句中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却把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赏析】这首诗先述说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不舍得与好友分别,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

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

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

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

这里指高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导学号:26612146】
赠程处士
[唐]王绩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注],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注】姬旦:周公。

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定的。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时要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①运用叠词。

“扰扰”“悠悠”,突出了世事的纷乱繁多,让人忧愁思虑不尽;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②质朴(通俗易懂)。

全诗语言不事雕琢,近而不浅,质而不俗。

③率真。

全诗议论抒情自然率真,直截爽利,好恶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