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秘档之7大奇特墓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墓葬是人生终止时最后的定格,也是储存墓主生活时代文化信息的府库。

这些深埋的宝库让地下中国有着璀璨的文明光彩。

墓葬的习俗和礼仪,随着人们对死亡认识的变化而产生、发展。

古人不能完全了解身体的构造,认为感观受到思维和梦幻支配,即使肉身覆灭,灵魂依然存在。

对死者灵魂,他们满怀敬畏和崇拜,不惜花费物力财力,根据活人的意念和想象修筑墓葬。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墓葬文化,在这个沉睡的地下世界中,总有偶然的机缘,让今天的我们瞥见它一星半点的灵光,或让人惊异,或让人迷惑,或让人钦佩。

盘点7大奇特墓葬,探索墓葬背后的文明之光。

第7大:獾子冢楚墓
荆门,一座矗立了2000多年的古城,具有浓厚的楚文明色彩。

2009年,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路经荆门严仓古墓地界,考古队员对其中的獾子冢楚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然而,这座楚墓曾被多次盗掘,盗洞比比皆是,考古队中的气氛也因此极为压抑。

正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震惊—獾子冢主棺的椁盖板上面,竟然有一个脚印!黑漆棺板上神秘地出现血红脚印,仿佛是来自幽冥的印记,散发着冰凉的气息。

脚印长约26 cm,脚掌最宽处约10 cm,脚跟最宽处约6 cm,它的颜色血红,轮廓十分清晰。

这样的印记,在考古史上闻所未闻,也让獾子冢楚墓显得神秘不已。

这个血红印记的用意为何,究竟又是谁留下的呢?
经过复原,考古队员发现獾子冢的棺椁结构是一椁三棺,脚印出现在中棺板上。

根据结构分析,中棺板与外棺板是紧密相连的。

后世的擅闯者根本没有下脚的空间。

这也就是说,脚印肯定是在当年下葬前已经留在中棺板上了。

那么,脚印有没有可能是工匠一时疏忽留下的呢?
按照周代棺椁制度规定,獾子冢楚墓的三重棺椁,是上公享有的礼制,仅次于天子的四重棺椁。

如此高规格的古墓,若是工匠不小心留下脚印,事后必然会被发现并作出补救。

因此,血红脚印的存在应该是刻意而为之。

将墓葬内棺椁的朝向以及尸体的头位进一步复原之后,考古队员发现,这个血红脚印的位置,竟然恰好位于墓主人的胸口正上方!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位置。

在古人看来,胸口是人的命脉所在,而
|人文历史
Human history
考古秘档之
大奇特墓葬7
墓葬是人死后灵魂的升天之所,这胸口上的脚印,恰似是一个封印,用以截断墓主人的升天之路。

难道,墓主人是一位带罪官员,而脚印,是当权者对墓主人最后的惩罚吗?
怀着这个疑问,考古队员研究了墓室内仅剩的竹简残片和几件青铜礼器,希望能够确定墓主人的身份。

考古队员发现,一块卜筮简残片上,有为大司马悼滑卜问前程官运的记录。

这样看来,墓主人正是悼滑,而他的职位是楚国大司马,掌管一国军务。

悼滑在历史上并非无名小辈,翻阅史书可以发现,悼滑在楚国灭越的战争中战绩彪炳。

至此,墓主人身份得以最终确认,然而,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将军,显然不会在入葬时受到统治者的如此惩罚,血色脚印究竟是为何留下的呢?
遍寻史书不得,残存的文物也无法提供更多的信息,考古队员只能将目光再次聚集到脚印本身。

仔细勘测之下,考古队员有了新的发现,清晰的成人脚印之下,竟然还有一个手印!而这个手印只有儿童手掌大小,颜色也十分模糊,这个手印的出现又是为什么呢?
手印的出现让考古队员猛然联想到,悼滑去世时,他的长子正值壮年,而长孙还是蹒跚学步的蒙童。

手印很可能是年幼的长孙留下的,因为力气小,手印颜色浅淡,轮廓模糊,而脚印则来自悼滑长子,因此轮廓比手印要清晰许多。

难道说,留下脚印手印的行为是当时楚国的独特葬俗吗?
2 000年后的今天,湖北农村中有一种独特的葬俗,老人去世后,他的晚辈先绕着棺木逆时针转3圈,之后才将棺木下土埋葬。

专家推测,今日湖北农村中逝者后人绕棺木3圈的风俗,正是由2 000年前亡者儿孙留下脚印和手印的祈福方式演变而成。

后辈的手足印记,象征着血缘的力量。

儿孙将自己的真挚祝福献给父辈,祈祷他们拥有比生前更美好的灵魂生活。

这种推测很有可能成立。

遗憾的是,寻遍历年来发掘的楚国墓葬,除了獾子冢,考古专家再也没有找到相似的例证。

神秘的印记,究竟是楚人表达哀思的独特风俗,还是后人假想的一个浪漫传说,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7大奇特墓葬之獾子冢楚墓
神秘血印引人猜想
奇异指数:★★★
工艺难度:★
考证难度:★★★
综合评定:第七名
第6大:王金鼎楚墓
2004年深夜,河南西部上蔡县,一个叫做郭庄的小村庄里,不时响起的爆炸声打破了人们宁静的生活。

很快人们发现,村子东边一片叫做“王金鼎”的
岗地上出现了很多大洞。

传说这片岗地下面埋着一位
王和他的金鼎,那些大洞就是贪婪的盗墓者所为。

獾子冢血色手脚印之谜难以破解,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墓葬被多次盗掘,文物所剩无几,无法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而王金鼎楚墓,同样遭遇多次盗掘,盗洞比比皆是,但其中多数文物却被完整保留下来,这又是为什么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发现盗洞之后赶至现场,一场抢救性发掘开始了。

考古学家们担心,盗墓贼留下的已经是一座空墓,但是,意外的发现却接踵而至。

通常情况下,通过分析探铲带上来的泥土,专家们就能对墓葬情况有个大致判断,而这一次,探铲带上来的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一些细密的沙子,墓室的南、北、西,三个方向都填满了沙子。

难道这是一座拥有流沙防盗装置的墓葬吗?
墓中积沙是古代一种反盗墓技术,从已知的考古资料显示,积沙墓的构筑方式一般是在椁室两侧,以巨石砌墙,墙内填充大量的细沙,顶部放置石块,最后再填土夯实。

借着细沙良好的流动性,加上石块的重量,很容易造成塌方进而把盗洞掩埋,甚至把盗墓贼砸死砸伤。

然而,创造流沙机关工程浩大,且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因此在考古史上也极为罕见。

这座墓葬的积沙真的是这种高等级的防盗装置吗?如果真是这样,这精心设计的机关是否成功阻挡了盗墓者的盗窃呢?
|人文历史
Human history
郭庄发现的这座墓葬是一个东向的甲字形大墓,东西长27 m,南北宽17 m,有一条长长的墓道。

让考古专家感到奇怪的是,唯独墓室的东部没有积沙的存在,难道盗墓者已经顺利进入了墓室?
仔细清理后,考古学家一共发现了12个盗洞,还有一个现代盗洞通过用木板架设巷道的方式已经穿透墓壁进入了墓内,这种盗墓方式显然是为了对付墓中的流沙而设计的,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建造的这座防盗大墓依然无法挡住现代贪婪的盗墓者。

这座屡遭洗劫的积沙大墓还有可能留下有考古价值的陪葬品吗?
挖掘进行到地面以下20 m深的地方,在墓室中部清理出一些木板残留的灰痕,外观就像一个长方形的箱子,但是,这里既没有发现尸骸,也没有贵重的陪葬品。

更为奇怪的是,它们的体积与巨大的墓室相比显得极不协调,显然,它们不可能是这个巨大墓葬主人的真正棺椁。

当所有沙土都被清理完毕后,一块长方形的巨大椁室显露出来,虽然木制的椁板已经腐朽坍塌,但仍能看出清晰轮廓。

原来,墓主人的棺椁就藏在假墓室的下面,那个假的墓室正是古人在积沙防盗后,用来迷惑盗墓者的又一个巧妙设计。

屡遭盗掘的王金鼎楚墓,原本让所有专家都丧失了期望,但没想到历时数月的发掘坚持下来,终于收获了意外惊喜的发现,这座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甚至还有一些珍贵的青铜礼器。

这座青铜大鼎的口径就达到了80 c m,这件精美的青铜方壶,仅壶身的高度就超过了50 c m。

墓中还残留了3件编钟和13个石磬,这些意外的收获证明,这是一座具有防盗设计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葬。

流沙防盗机关和假墓室,这些工程极为浩大,对工艺水平的要求也极高,因此,即使能够有效防盗,也很少有人能够负担得起如此巨大的耗费。

而王金鼎楚墓的墓主人,用智慧和财富为自己创造了死后居所,他的灵魂得以享受千年安宁,而后人也借由此举,得以窥见灿烂的楚文明精华。

奇异指数:★★★
工艺难度:★★★
考证难度:★★
综合评定:第六名
第5大:无棺古墓
2009年3月3日,陕西韩城,考古人员对编号为M218的墓葬进行发掘清理。

然而,当考古人员打开墓葬大门时,眼前的一切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这个墓葬呈南北向,墓葬形制为竖穴式券顶砖室墓。

墓室长2.45 m,宽1.8 m,高2.25 m,墓底距地表7.4 m。

在仅有4㎡的狭小墓室里,竟然只有一张床炕,上面并排躺着男女两具尸体,没有棺木和任何随葬品!
按照古代汉人的葬礼,无论身为贵贱,家资贫富,都会使用棺木,并多少放入一些随葬品,用以祈祷死后世界的安宁。

而这一座墓葬没有任何被盗掘过的痕迹,却只有墓主人和他的妻子孤单地长眠于此。

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死后的尸体寄托在这样一座无棺的古墓中呢?
与汉人墓葬截然不同的无棺古墓让专家联想到,陕西在历史上曾是中亚祆教徒的聚集地。

21世纪初,在西安发现的几具祆教徒墓葬,同样也没有棺木,而是用围屏石榻作为葬具,并且没有什么随葬品。

难道韩城这座无棺古墓的墓主人同样并不是汉人,而是来自中亚的祆教徒吗?
带着巨大的疑惑,考古人员对这座无棺古墓继
续探究。

墓室虽然只有4㎡,但仔细观察后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在墓室周围的三面墙壁上都绘满了精美的壁画。

而且色彩绚烂如新,如此干净完好的壁画,在中国以往发现的墓葬中绝无仅有,考古工作者希望能借助壁画的信息来确定墓主人是否为中亚异族。

考古人员发现,西侧墙壁上壁画人物多达17人,表现的是宋代杂剧表演的场景,中央的5名演员动作各异,表演生动,有的手持红牌,有的盘坐在木椅上,有的双手抱拳,有的腰别团扇,还有1人手中持一护板。

这幅壁画完整地描绘了宋代杂技的表演场景,这种汉人的娱乐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在中亚夫妇的墓室中呢?
壁画上的发现,与专家之前的推测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墓主人究竟是汉人还是中亚异族,他们为什么要为自己修建无棺的墓葬呢?
由于缺乏陪葬品等其他证据,谜团迟迟无法解开,考古人员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对死者头发的DNA检测之上。

几个月之后,检测结果证实,墓主人并非中原汉人,但是,他们到底属于哪一人种,DNA检测仍然无法确定。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座无棺古墓的墓主人是宋代定居于中原的异族人士。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繁华的中原,在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量之下安定生活,欣赏艺术,逐步汉化。

当然,文明的融合从来不是一种文明的壮大和另一种文明的灭亡,而是两种文明的交融共生。

韩城无棺古墓的墓主人在生前体味到两种文明各自的精妙之处,在死后,他不忘旧俗,栖身床榻,却也在墓中留下汉文明的种种痕迹,希望吸纳两种文明的力量,获得灵魂升天的助力。

奇特指数:★★★★
工艺难度:★★
考证难度:★★
综合评定:第五名
|人文历史Human history
第4大:七星巨棺
韩城发现的异族墓葬,因为没有棺椁而令人震惊。

而广西上思,2座明末清初的墓葬,则正是因为巨大的石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2008年10月15日,广西上思县城附近的一处工地上,挖掘机正在取土。

突然,一块巨石从土坡上滚落。

这块巨石吸引了考古专家的注意,他们认为,巨石很可能是一具巨大的石棺。

就在石棺滚落的土坡上,还有另外一个看起来更大的石棺,根据土坡上石棺留下的痕迹显示,2座石棺当时应该是并列埋在一起。

专家估计,这个石棺重达四五吨,这样巨大的石棺墓葬在考古史上极为罕见!
专家发现,两口巨石棺其实是三合土完好地密封而成。

三合土是由石灰、土壤、粗砂和糯米混合制作而成,制成后十分坚硬,再难打碎,是明代权贵阶层密封墓葬时专用的一种土。

专家据此推断,巨石棺下葬于明代晚期或是之后的清代,距今600年左右。

用坚硬的三合土来密封本身就坚不可摧的巨石棺,难道,棺中藏有什么秘密,才需要墓主人以石为棺,严格密封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考古专家用齿轮切割机开启了巨石棺。

沉重的棺盖被缓缓抬起之后,两具石棺中的男女主人现世,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也涌现出来—两位墓主人身下,竟然各有一块雕刻着北斗七星的木板!这种墓葬方式在考古史上前所未有!
北斗七星图案在明朝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明朝万历皇帝和他的皇后在入葬时保持着北斗七星侧卧式,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中,从下马坊到地宫之上的宝顶,七个主要建筑恰好构成了北斗七星的排列。

北斗七星,正是明代皇权的象征!难道,这两具石棺内,埋葬的是流亡的皇室成员吗?
然而,考古人员发现,一号棺女主人的外套上出现了两只飞鹤的图案,飞
鹤是明、清两代四品文官官服上特有的图
案。

由此看来,女主人的丈夫应该是一位
明朝四品官员,而非九五至尊。

那么,为
什么一个官员会采用皇帝的葬式呢?难道
密封的巨大石棺,就是墓主人用来掩藏自
己僭越行为的吗?
重重迷雾之下,考古专家决定从探明
墓主人身份入手。

棺内没有发现任何透漏
墓主人姓名的陪葬品,专家只好将目光转
向上思当地县志。

遍览史料后,一个叫黄
其晟的人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这个人在明
朝后期曾经在上思任广西左江道。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
崇祯皇帝自尽。

黄其晟曾追随着流亡的永
历政权在西南地区一路逃亡,就在这场逃
亡的最后阶段,这位明朝的四品官员来到
了上思当地隐居起来,最后终老于此。

也许,誓死效忠明朝的黄其晟,在
反清复明的夙愿最终破灭后,特意将明
朝皇帝专属的北斗七星放置于自己和夫
人的身下,以此建立和大明王朝最后的
联系。

为了隐瞒自己明代遗臣的身份,
他利用巨大石棺来作为屏障,创造一方
免于纷扰的天地,让自己能在九泉之下继
续向往日的君主献上他最后的忠诚。

这份
执着与寄托,拥有着中华文明之根。

由于缺乏直接证据,黄其晟与石棺的联系也可能只是一种猜测,可以肯定的是,七星巨棺背后,一定还有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7大奇特墓葬之七星巨棺巨石双棺 工程浩大 七星图腾 神秘莫测奇异指数:★★★工艺难度:★★★★考证难度:★★★综合评定:第四名
第3大:人偶葬具1998年的一天,考古工作人员正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发掘一座古墓。

进入墓室后,考古人员发现了许多精美的壁画,从壁画上的服饰和表现面容上来看,这应该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辽代墓葬。

突然,人们发现,地上散落着一些奇怪的人形物体,有的看似手臂,有的看似腿脚,有的还有清晰的面头,这些散落一地的人形物体,究竟是什么呢?|人文历史
Human history
仔细察看后专家发现,地上散落的零件可以大至拼凑成两具人偶,他们的面容十分精神,其中一具人偶上依稀还可以看到红润的嘴唇,而另一具人偶脸上,就连褶皱都被清晰地雕刻出来。

人偶的头部布满了小孔,专家推测,这些小孔曾插有真发做成的发髻,很明显的是,这两个人偶刻划的都是女性样貌。

让人们奇怪的是,这两具女性的人形木偶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宣化文物部门根据散落的木构件复原了这两具人偶。

人偶由柏木雕成,手臂和腿部分别由4个部件构成,头部和躯干相连,一共是17个构件。

关节部分榫卯相连,上下、前后、左右都可以灵活转动,甚至还可以曲腿坐起!这些精巧的部件,在没有机械工具的千年之前,要想完成绝非易事。

那么墓主人为何要耗费如此心力制作木偶呢?
两具人偶的身长比例和真人差不多大小,灵活转动的关节和细致的面容刻画,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制作人偶的时候,尽力在还原人活着时的状态,从她们不同的容貌推测,人偶应该是代替主人入葬的,那么主人的遗体又在哪里呢?
人偶的腹部还有一个空腔,在人偶最初被发现的时候,空腔里还有灰状物体。

这个发现揭示了人偶的用途—墓主人是火葬,这个酷似主人的人偶雕像,就是用来存放遗体火化后的骨灰的。

可是,墓主人为什么要选择木偶来作为自己死后的居所呢?
这样的设计,让考古人员联想到了内蒙古巴陵左旗一个类似的人偶。

巴陵左旗上京博物馆里的真容偶像是一位僧人,专家介绍说,在他的胸部也有一个腹腔,出土时里面有僧人的骨灰,佛教僧侣在圆寂后,一般都采用火葬形式,收集灵骨,纳入骨灰盒中。

雕刻成真人大小的真容偶像,加入骨灰之后,仿佛复制了僧人的灵与肉,他们的思想也因此得以长存。

但是中国人一向讲究入土为安,为什么两名辽代的女性要采用僧人的葬俗,用人偶盛放骨灰呢?
原来,火化在唐末五代就开始在北方地区盛行,一直延续至辽。

当时朝廷将佛教奉为国教,佛教信仰在汉族人的心中根深蒂固,采用佛教葬制,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宣化地处河北北部,后晋节度使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地给辽代,宣化正是当年辽王朝统治下的归化洲。

这座在宣化发现的辽墓,有明显的辽代墓葬样式,却也有汉族人特有的葬具,两种迥异的风格结合在了一起。

历史上辽国与中原之间战火连连,硝烟不断,而辽文化与汉文化,却能如此和谐地并行于一方小小的墓葬之中,不得不让人感叹文明的奇妙力量。

奇异指数:★★★★
工艺难度:★★★★
考证难度:★★★
综合评定:第三名
第2大:梳妆楼墓
在河北省沽源县茫茫的草原上,有一座奇特的古建筑,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

在建筑的大门上方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梳妆楼。

数百年来,关于它的历史以及身份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当地老百姓传说,梳妆楼是曾经执掌辽国王权的萧太后用来梳妆打扮的绣楼。

然而,确凿的史料证据却一直没有被发现。

2002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这座奇特的古建筑进行了考古研究,正是这次考古发掘,打破了在当地老百姓之间流传百年的美丽传说。

|人文历史Human history
考古队员在梳妆楼下挖开了一个探坑,其中竟然出现了4个约10 cm长的大铁钉!这4个铁钉,就是专门用来钉棺材的棺钉。

因此,考古队作出结论,这座建筑其实是一座墓葬!所谓的梳妆楼,是墓葬中祭奠用的享堂。

这一发现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在墓葬顶上修建享堂,这种豪华的建筑在草原考古史上极为罕见。

一方面,修建这座100多平方米的精美梳妆楼极为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草原上的物资却比较匮乏。

另一方面蒙古族是一个追逐水草而迁徙的民族,他们并没有入土为安、厚葬修墓的习俗,即便是征服了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也没有留下任何供人瞻仰、祭拜的墓葬。

梳妆楼,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一种奇特的葬俗吗?
在发掘过程中专家发现,这座墓葬有大量人为破损的痕迹。

比如,棺钉被撬开,文物也被盗掘一空,整个墓穴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只有3具尸骨,一男两女,静默长眠。

就在专家为墓主人身份感到一筹莫展时,他们忽然在墓穴的建筑旁发现了一些
刻有文字的残碑碎片,其中一块残碑上,
有4个清晰的文字:“阔里吉思”。

专家
认定,阔里吉斯很有可能是一个蒙古族人
名。

那么,这唯一发现的人名,难道正好
就是墓主人吗?
翻开史书,考古专家发现了这位著名
的阔里吉思。

这个人的身份非常尊贵,他
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孙,史书记载:这位
阔里吉斯作战勇猛,曾经在身中三箭的情
况下,带领军队战胜了强大的敌军。

墓主
人真的是这位阔里吉思吗?
专家对墓中骸骨进行了分析,发现这
具男尸的死亡年龄为30出头,这与史书中
记载的阔里吉斯死亡年龄完全一致。

而另
外两具女尸的死亡年龄分别为20岁和60岁
左右,恰好符合阔里吉思两位夫人的死亡
年龄。

至此,专家基本认定,梳妆楼墓是迄
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座元代墓葬,梳
妆楼的主人正是这位生活在元代早期的阔
里吉斯。

那么,这位皇亲贵族为何要一反
蒙古族的丧葬传统,为自己建造一座如此
宏大的地下宫殿呢?
查阅史书,专家发现,阔里吉斯的下
葬经历,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

在他西征
伊犁战败殉国后,尸首被敌军就地埋藏。

直到他战死的8年之后,阔里吉斯的儿子
才将父亲的尸骨迁葬回了今天河北沽源县
一带。

专家推测,长久的守望让阔里吉斯的
后代不忍将祖先草草埋藏,他们为阔里吉
斯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墓葬,寄托对先祖的
哀思。

同时,他们又在墓葬之上建造了一座
祭奠先祖的享堂,祈祷他的灵魂在辗转各
地之后,仍然能够享有安宁。

这样,一座
与蒙古族葬制完全不同的墓葬,在后辈们
的孝心与财力的共同创造之下,矗立在茫
茫草原之上。

7大奇特墓葬之梳妆楼墓 唯一的
元代墓葬 形制异常 令人震惊
奇特指数:★★★★★
工艺难度:★★★★
考证难度:★★★★
综合评定:第二名
第1大:绝壁悬棺
1978年的一天,江西龙虎山的一个村民划船经过一处叫做仙水岩的峭壁,突然,峭壁上掉落下一块木板,村民抬头观望,那峭壁上似乎是有什么东西。

很快,考古专家闻讯而至,他们在峭壁上的洞穴中竟然发现了众多古代悬棺。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死后都会选择“入土为安”的土葬形式,发现棺椁的仙水岩对面就是当地村民开垦出来的耕地,这证明这里并不缺乏平整的土地。

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为什么要将自己葬在难以到达的悬崖峭壁上呢?
更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棺椁放在距离地面或水面几十米的悬崖洞穴中,悬崖与地面几乎呈90度直角,极难攀爬,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如何将棺木放置于悬崖之上的洞穴中?他们是谁?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将死后的长眠之地选在半空之中呢?
专家对发现棺木的龙虎山仙水岩进行了仔细考察,这一带几乎所有合适的岩洞都藏匿着悬棺,最大的岩洞放置了12副棺材,小的一般放一两副棺材,而这样的墓葬数量共有200个,根据出土随葬品的形制专家判断,最晚下葬的是汉代的棺木,距今两千多年。

仙水岩附近的村落中,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只需要把一根水管往地下一插,便可以打出水来。

地下水的深度距离地表仅有七八米,这里的土壤非常潮湿,如果将棺木埋葬在这样的地方,很快就会腐烂的。

古人也许正是发现了这一点,为了
将逝者的尸骨保存完好,才选择将棺木
放在了远离潮湿地表的高空之中。

那些
高高在上的山洞,几乎无法攀爬,这同
时也保证了墓葬免遭盗墓者的侵扰,那
么,这些葬在半空的到底是什么人呢?
悬棺中墓主人的骨架依旧保存完
整,陪葬品中有陶器、纺织工具、古琴
等,并且大都保存完好。

在仙水岩发掘
出的文物中,都有一个如“S”状的扭
曲纹饰,专家推断,这可能是体现古代
“越”人蛇崇拜的图腾。

根据文献记
载,古代中国人将整个东南方蛮族都称
为“越”,而龙虎山的“越人”应该是
“古越族”当中的一个分支。

生活在龙
虎山这里的越人,可能每天在山上狩
猎,在溪流中捕鱼,他们认为天界、地
界的相交处是最好的地方,把祖先放在
高处,祖先的灵魂尽早升天才能保佑在
地面上生活的后代。

但是,历史典籍中已经找不到任何有
关古代越人悬棺习俗的记载,而越人的后
裔也早已迁徙离开。

那些悬棺大都重达500㎏以上,专
家估计,在棺木还没干透之前,它的重
量可能会超过750㎏,从仙水岩向上望
去,几乎所有的悬棺都是处于临水的位
置,山壁与水面几乎成90°,崖壁光
滑,根本无法攀登。

古人究竟是怎样把
悬棺运上悬崖的呢?
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在仙水岩附近
世代生活着许多采药人,这些采药人只
利用一根简单的绳索便可以在悬崖峭壁
之间自由往来,因此专家推测,也许
正是这种攀岩的绝技让仙水岩的古人
能够完成安放悬棺这种貌似不可能的
任务。

专家们设计出了提升法,首先,
在山顶上安放一个定滑轮,用于固定绳
索,采药人利用绳索下滑致悬崖上的洞
口,进入洞内,然后船上的人将棺木运
到崖洞下方的水面,这时利用绞车将棺
木吊起,而当棺木抬升高度和洞口持平
时,再用人力将棺木直接拽进洞中。

但是,这种方法只是现代人的一种
推测,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悬棺究竟是用
什么方案安放的,答案遗憾地成为了永
远无法解开的谜团。

奇特指数:★★★★★
工艺难度:★★★★★
考证难度:★★★★★
综合评定:第一名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充满着各种
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然而,不管各个民
族、各个时代的风俗如何迥异,在中华
文明大熔炉之中浸染的古人,都有一个
相同的信念—他们敬畏死者,崇敬先
人,相信死后新生,并致力于创造灵魂
安居之所。

7座奇特墓葬,让今天的我们得以
窥见古人的生死观念,并为这费尽心思
的设计所折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