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大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城市给水处理厂课程设计基础资料
1.1 工程设计背景
某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是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城市进程较快的地区。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原有水处理厂的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要求,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为缓解这一矛盾,经市政府部门研究并上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决定在东江南支流南岸、东城区下桥新建一座给水处理厂。
1.2 设计规模
该净水厂总设计规模为(5+N)/2×104m3/d,式中N为学号,即15×104m3/d。
征地面积约40000m2,地形图见附图。
1.3基础资料及处理要求
(1)原水水质
原水水质的主要参数见表1。
(2)厂区地形
地形比例1:400,设计高程取清水池水面为0.00m。
(3)工程地质资料
1)地质钻探资料见表2:
表2
表土砂质粘土细砂中砂粗砂粗砂石粘土
1m 1.5m 1m 2m 0.8m 1m 2m
2)地震计算强度为186.2Kpa。
3)地震烈度为9度以下。
4)地下水质对各类水泥均无侵蚀作用。
(4)水文及水文地质资料
1)最高洪水位: 342.5m;最大流量:Q=295m3/s。
2)常水位:340.5m,平均流量:Q=15.3m3/s。
3)枯水位:338.7m;最小流量:Q=8.25m3/s。
4)地下水位:在地面下1.5m 。
(5)气象条件
1)风向(以所取风玫瑰为准)。
1班:主导风向东北风; 2班:主导风向西南风。
2)气温:最冷月平均为5O C
最热月平均为28.4O C。
极端气温:最高38O C,最低为-0.5O C,最多10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193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88.6mm,日最大降雨量367.8mm(2011.7.1),年平均相对湿度79%。
3)土壤冰冻深度:0.7m
(6)处理要求
出厂水水质指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相关要求。
第二章给水处理厂方案设计
2.1资料分析与整理
2.1.1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了地表水水域功能分类、水质要求、标准的实施和水质监测等。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梭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
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
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
2.1.2水质评价与分析
由上述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可知,可作为地表水源的水质应符合三类及以
2.2水厂选址
2.2.1地址选择原则
(1)水厂选址的原则:
1)厂址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
2)水厂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
3)水厂应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并留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4)水厂应设置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
5)当取水地点距离用水区较近时,水厂一般设置在取水构筑物附近,通常与取水构筑物在一起。
2.2.2设计规模
给水处理厂的设计水量以最高日平均时流量计。
设计处理水量15×104m3/d,水厂自用水量占5%,故设计总进水量为Q=150000 ×1.05=157500m3/d=6562.5 m3/h=1.823m3/s。
征地面积约40000m2。
根据处理水量,水厂拟分为4个系列,平行布置。
2.3工艺流程选择
PAC 氯消毒
原水静态混合器折板反应池斜管沉淀池V型滤池清水池
静态混合器:设备简单,不占地,但是当流量减小时可能在管中反应沉淀,效果较好,但是水头损失较大,适用于流量变化不大的水厂。
折板反应池:应用广泛,水力条件改善反应时间短,池子容积较小。
但是折板反应池板距较小,安装维修困难,折板费用较高。
斜管沉淀池:基于增大沉淀面积,减少单位面积的产量来提高杂质去除率,所以池体小、占地少,但对原水浊度适应性较差。
V形滤池:其截污量大,过滤周期长,采用气水反冲洗方式,下向流水头恒速过滤,反冲洗效果较好且反冲洗强度低,耗水量小,但冲洗配套设备复杂,需要鼓风设备。
适用于大中型水厂。
氯消毒:消毒效果好,价格成本低,接触时间短,同时能保证管网中的余氯量,具有持久的消毒效果。
但是在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体中易产生消毒副产物。
综上所述,结合原水水质特征和水厂的地形特点考虑,采用本工艺流程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净水构筑物的计算
3.1预处理的设施及参数
预氧化、预加氯等预处理一般采用化学预处理的方式,处理厂所用的药剂
3.2配水井 3.2.1配水井设置
一般按照设计规模一次建成,停留时间取30s 。
为使水位稳定和便于后期改造,配水井出水端设置调节堰板;为防止调压阀误操作和失控,配水井一端设置溢流井和调节堰板。
3.2.2配水井有效体积
3
35554.69m =30×1.823=t ×Q =V m = 3.2.3配水井尺寸确定
设进厂原水管道经济流速为2.0m/s ,则水厂进水管管径D 进水
=1078mm ,实
际取D 进水=1100mm ,对应流速为1.92m/s 。
设计其高位H=2m ,其中包括0.5m 超高。
则配水井底面积为:
3375.1555.1m V S ===
m 87.614
.337
44=⨯=
=
π
S
D ,取D=7.0m 。
池子的有效容积为32
0m 585.12=⨯⎪⎭⎫
⎝⎛⨯=D V π>55m 3,满足要求。
3.3混凝剂类型及加药间 3.3.1混凝剂的选择与投加量 (1)混凝剂的选择:
综合考虑到原水水质、成本、操作难易等因素,选用碱式氯化铝。
(2)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
常用的混凝剂投加量按照20mg/L 设计,所以碱式氯化铝每天的投加量:
M=157500×1000×20×10-6=3150kg
3.3.2溶解池、溶药池的药液浓度和体积
混凝剂的投加浓度一般采用5%~15%(按商品固体质量计)。
混凝剂每日调配次数不超过3次。
溶液池的数量一般不少于两个,以便交替使用,保证连续投药。
溶解池的容积按溶液池容积的0.2~0.3倍计算。
(1)溶液池容积W 1
3316114.992
10417250
620417m m n b Q u W ≈=⨯⨯⨯=⨯⨯⨯=
式中:u ——混凝剂最大投量,本设计取20mg/L ;
Q ——设计处理水量,6250m 3/h ;
b ——溶液浓度(%),混凝剂溶液一般采用5%~20%(按商品固
体混凝剂重量计算),本设计采用10%; n ——每日调制次数,一般不宜超过3次。
设计容积取16m 3,溶液池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2个,以便交替使用,保证连续投药。
单池尺寸为L ×B ×H=4×2×2.5=20m 3,高度中包括超高
0.5m 。
有效高度2.0m ,置于室内地面上。
溶液池实际有效容积:L ×B ×H=4×2×2=16m 3,满足要求。
池旁设工作台,宽1.0~1.5m ,池底坡度为0.02。
池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
(2)溶解池容积W 2
()3122.3162.00.3~0.2m W W =⨯==
式中:W 2——溶解池容积(m 3),一般采用(0.2~0.3)W 1;本设计取0.2W 1。
溶解池分1个,单个溶解池尺寸:L ×B ×H=2.0×1.6×1.3=4.16m 3,高度中包括超高0.3m ,有效高度1.0m ,池底坡度采用0.02。
溶解池实际有效容积:L ×B ×H=2.0×1.6×1.0=3.2m 3。
溶解池的放水时间采用t=10min ,则放水流量:
s L t W q 33.510
6010002.36020=⨯⨯==
查水力计算表得放水管管径d 0=100mm ,相应流速为0.68m/s ,管材采用硬聚氯乙烯管。
溶解池底部设管径100mm 的排渣管一根,采用硬聚氯乙烯管。
溶解池的形状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壁用环氧树脂进行防腐处理。
3.3.3投加系统构成和投药控制系统选型
此设计方案采用湿投法。
此设计方案选择加药泵投加方式。
(3)投药管流量:s L W q 37.060
60241000
216606024100021
=⨯⨯⨯⨯=⨯⨯⨯⨯=,查水力计算表得投药管管径d=20mm ,相应流速为1.18m/s 。
(4)计量投加设备:
本设计采用计量泵投加混凝剂。
计量泵每小时投加药量:m W
q 3133.112
==。
计量泵型号为J-Z1600/0.6型柱塞计量泵,选用两台,一用一备。
3.3.4加药间及药库布置
1.加药间布置的一般要求如下:
(1)加药间宜与药库合并布置。
布置原则为:药剂输送、投加流程顺畅,方便操作与管理,力求车间清洁卫生,符合劳动安全要求,高程布置符合投加工艺及设备条件。
(2)加药间位置应尽量靠近投加点。
(3)加药间可布置成各种形状,工程实例中,采用较多的为一字形、L 形、T 形等。
(4)靠近和穿过操作通道、运输通道及人员进出区域的各种管道宜布置在管沟内,管沟应设有排水措施,并防止室外管沟积水的倒灌。
(5)根据药剂品种确定加药管管材,一般混凝剂可采用硬聚氯乙烯管。
(6)加药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
2.药库的布置
(1)药剂仓库与加药间宜连接在一起,存储量一般按最大投药量期的一个月用量计算。
(2)仓库除确定的有效面积外,还要考虑放置泵称的地方,并尽可能考虑汽车运输方便,留有1.5米宽的过道。
(3)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并并应防止药剂受潮,同时仓库的地坪和墙壁应有相应的防腐措施。
药剂按最大投加量的30d用量储存,则所用药剂总质量为:3150×30=94.5t,碱式氯化铝的相对密度取1.3,则药剂所占体积为:94.5/1.3=72.69m3,药剂的堆放高度按2.0m计,则所需面积为36.35m2,考虑药剂通道等因素,这部分面积按药品所占面积的15%计,则药库所需面积为:36.35×1.15=41.80m2,取42m2,药库平面尺寸取7×6m2,仓库上端留有超高1m。
库内设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一台,型号为DX0.5-10-20。
3.3.5需用空气量
1.溶液池所需空气量
()s L
⨯
⨯
n=
=
=
2
⨯
Q28
Fq
4
1
8
2
式中:Q——溶液池所需空气量;
F——药池平面面积,m2;
q——空气供给强度,L/(s·m2),取8 L/(s·m2);
n——每日调制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本设计取2次。
2.溶解池所需空气量
()s L
⨯
n=
⨯
=
=
⨯
1.6
Fq
Q32
5
2
2
式中:Q——溶解池所需空气量;
F——药池平面面积,m2;
q——气供给强度,L/(s·m2),取5 L/(s·m2);
n——每日调制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本设计取2次。
3.4混合设施
3.4.1一般要求
(1)混合设施应使药剂投加后水流产生剧烈紊动,在很短时间内使药剂均匀
地扩散到整个水体,也即采用快速混合方式;
(2)混合时间一般为10~60s;
(3)搅拌速度梯度G一般为600~1000s-1;
(4)当采用高分子絮凝剂时,混合不宜过分剧烈;
(5)混合设施与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距离越近越好,尽可能采用直接连接方式。
最长距离不超过120m;
(6)混合设施与后续处理构筑物连接的管道可采用0.8~1.0m/s。
3.4.2混合方式
1.混合方式基本分两大类:水力和机械。
前者简单,但不能适应流量的变化;后者可进行调节,能适应各种流量的变化,但需有一定的机械维修量。
具体采用何种形式应根据净水工艺布置、水质、水量、投加药剂品种及数量以及维修条件等因素确定。
水力混合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目前较常用的水力混合有:水泵混合、管式静态混合器混合、扩散混合器混合、跌水混合和水跃混合。
此设计方案采用静态混合器混合方式。
管式静态混合器的形式有很多,给水处理中常用的形式见下图:
静态管式混合器是利用在管道内设置多组固定分流板(称混合单元)使水流成对分流,同时又有交叉和漩涡反向旋转,以达到较好的混合效果。
2.静态混合器设计与计算
本设计分为4个系列,设置4个静态混合器,则每个混合器的流量为Q0=6562.5/4=1640.625m3/h=0.46m3/s,选择威宇公司生产的SV-7-30/1000型静态混合器,DN=1000mm,dh=7-30mm。
(1)设计流量Q=0.46m 3/s ;
(2)静态混合器在絮凝池给水管中,设计流速取0.8m/s ,则管径为:
m D 86.08.046
.04=⨯=
π
采用D=900mm ,则实际流速v=0.72m/s 。
(3)混合单元数按下式计算:
78.20
.172.036
.2v 36.23
.05.03.00.5-=⨯=≥-D N 取N=3,则混合器的长度为:L=1.1ND=1.1×3×1.0=3.30m
(4)水头损失0.075m 31.0
0.460.1184
n 1184.00.442
4.42=⨯⨯==D Q h 3.5反应池/絮凝池 3.
5.1絮凝形式及选用
絮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造适当的水力条件,使药剂与水混合后所产生的微絮凝体,在一定时间内凝聚成具有良好物理性能的絮凝体,它应有足够大的粒度、密度和强度(不易破碎);并为杂质颗粒在沉淀澄清阶段迅速沉降分离创造良好的条件。
絮凝的一般要求:
(1)絮凝过程中速度梯度G 或絮凝流速应逐渐由大到小;
(2)絮凝池要有足够的絮凝时间,一般宜在10~30min ,低浊、低温水宜采用较大者;
(3)絮凝池的平均速度梯度G 一般在30~60s -1之间,GT 值达104~105,以保证絮凝过程的充分与完善;
(4)絮凝池应尽量与沉淀池合并建造,避免用管渠连接。
如需用管渠连接时,管渠中的流速应小于0.15m/s ,并避免流速突然升高或水头跌落; (5)为避免已形成絮体的破碎,絮凝池出水穿孔墙的过孔流速宜小于0.10m/s ;
(6)应避免絮体在絮凝池中沉淀。
如难以避免时,应采取相应排泥措施。
本次设计絮凝反应池根据水质、水量、沉淀池形式、水厂高程布置以及维修要求等因素,采用平折板絮凝-池。
本设计分为4个系列,每个系列设一个平折板絮凝池,每个平折板絮凝池一般分为3段。
第一、二段采用相对折板,第
三段采用平行直板,折板布置采用单通道,絮凝池与沉淀池合建。
速度梯度G 要求从90s -1渐减至20s -1左右,絮凝池总GT 值大于2×104。
3.5.2平折板絮凝池设计计算
1.絮凝池布置见下图,单池设计水量Q=0.46m 3/s ,分为并联的三组,每组设计流量q 为0.153m 3/s ,每段絮凝区分为串联运行的三格。
絮凝时间取30min ,单组絮凝池的设计容积V=QT=0.153×30×60=275.4m 3; 取有效水深H=3.8m ,单组池宽与斜管沉淀池的池长相等,取B=8.0m ,则
单组絮凝池的有效长度为:m 06.988.34.275=⨯==
HB V L ,取9.5m 。
则絮凝池实际容积为39.58 3.8288.8V L B H m =⨯⨯=⨯⨯=
2.水头损失计算
折板布置见下图,板宽采用500mm ,夹角90°,板厚60mm 。
各段絮凝区
计算如下:
(1)第一段絮凝区:
设通道宽0.8m ,设计峰速v 1采用0.34m/s ,则峰距b 1:
m b 56.08
.034.0153.01=⨯=
实际峰速为:s m 0.3428.056.0153
.0v 1=⨯=
谷距2b :m c b b 27.1355.0256.0212=⨯+=+= 侧边峰距3b :根据图7-35布置草图为
()() 2.848m 2
0.3550.04356.02823213=+⨯-⨯-=+--=
c t b B b
侧边谷距4b :m c b b 203.3355.02.84834=+=+=
中间部分谷速2v :m 0.1518.01.27153
.0v 2=⨯=
侧边峰速1v ':s m 0.0678.02.848153.0v 1
=⨯=' 侧边谷速2v ':s m 0.0608
.03.203153
.0v 2=⨯=
' 水头损失计算: ①中间部分:
渐放段损失:()
m 0024.08
.92151.0342.05.02v 2
22
22
1
1
1
=⨯-⨯=-=g v
h ξ
渐缩段损失:m 0057.08
.92342
.013.142.01.0122112221222=⨯⎥⎥
⎦⎤⎢⎢⎣⎡⎪⎭⎫ ⎝⎛-+=⎥⎥⎦⎤⎢⎢⎣⎡⎪⎭⎫ ⎝⎛-+=g v F F h ξ 图7-35布置每格各有6个渐缩和渐放,故每格水头损失:h=6×
(0
.0024+0.0057)=0.0486m 。
②侧边部分:
渐放段损失:()
0.0000227m
8
.92060.0067.05.02v 222
2
2
1
1
1
=⨯-⨯='-'
='g v h ξ
渐缩段损失:0.00013m
8.92067
.0.29319375.01.0121222122122=⨯⎥⎥⎦⎤⎢⎢⎣⎡⎪⎭⎫ ⎝⎛-+=⎥⎥⎦
⎤⎢⎢⎣⎡⎪⎪⎭⎫ ⎝⎛''-+='g v F F h ξ 每格共6个渐缩和渐放,故h '=6×(0.00013+0.0000227)=0.00092m 。
③进口及转弯损失:共一个进口、一个上转弯和两个下转弯。
上转弯处水深H 4为0.53m ,下转弯处水深为H 3=0.9m ,进口流速3v =0.3m/s 。
上转弯流速为:m 0.3618.053.0153
.0v 1=⨯=
下转弯流速:m 0.21258
.09.0153
.0v 1=⨯=
上转弯ξ取1.8,下转弯及进口ξ取3.0,则每格进口及转弯损失之和h ''为:
m h 0395.08
.92361.08.18.922125.0328.923.032
22=⨯⨯+⨯⨯⨯+⨯⨯=''
④总损失:
每格总损失:m h h h ∑=++=''+'+=08902.00395.000092.00486.0h 第一絮凝区总损失:m H ∑=⨯=⨯=0.267060.089023h 31 第一絮凝区停留时间:min 95.760
153.08
.388.031=⨯⨯⨯⨯=T
第一絮凝区平均G 值:1
-4
111s 75.7395
.710029.16026706.0100060=⨯⨯⨯⨯==-T H G μγ (2)第二絮凝区:
第二絮凝区布置形式与计算与第一絮凝区基本相同,主要的数据及计算结果如下:通道宽度采用1.5m ;中间部分峰速:1v 采用0.253m/s ,
中间部分谷速:s m 0.08031.51.27153
.0v 2=⨯=
侧边部分峰速:m 0.03585.12.848153.0v 1
=⨯=' 侧边部分谷速:m 0.0321.5
3.203153
.0v 2=⨯=
' 水头损失计算: ①中间部分:
渐放段损失:()
0.00147m
8
.920803
.0253.05.02v 2
22
221
1
1
=⨯-⨯=-=g v
h ξ
渐缩段损失:31m 00.08.92253
.013.142.01.0122112221222=⨯⎥⎥
⎦⎤⎢⎢⎣
⎡⎪⎭⎫ ⎝⎛-+=⎥⎥⎦⎤⎢⎢⎣⎡⎪⎭⎫ ⎝⎛-+=g v F F h ξ 图7-35布置每格各有6个渐缩和渐放,故每格水头损失:h=6×
(0.00147+0.0031)=0.02742m 。
②侧边部分:
渐放段损失:()
0.00061m
8
.92032.00358.05.02v 222
2
2
1
1
1
=⨯-⨯='-'='g v h ξ
渐缩段损失:0.00105m
8.920358
.0.29319375.01.0121222122122=⨯⎥⎥⎦⎤⎢⎢⎣⎡⎪⎭⎫ ⎝⎛-+=⎥⎥⎦
⎤⎢⎢⎣⎡⎪⎪⎭⎫ ⎝⎛''-+='g v F F h ξ 每格共6个渐缩和渐放,故h '=6×(0.00061+0.00105)=0.00166m 。
③进口及转弯损失:共一个进口、一个上转弯和两个下转弯。
上转弯处水深H 4为0.53m ,下转弯处水深为H 3=0.9m ,进口流速
3
v =0.3m/s 。
上转弯流速:s m 0.1921.553.0153
.0v 1=⨯=
下转弯流速:s m 0.1131.5
9.0153
.0v 1=⨯=
上转弯ξ取1.8,下转弯及进口ξ取3.0,则每格进口及转弯损失之和h ''为:
m h 0.02118
.92192.08.18.92113.0328.923.032
22=⨯⨯+⨯⨯⨯+⨯⨯=''
④总损失:
每格总损失:m h h h ∑=++=''+'+=05018.02110.016600.027420.0h 第二絮凝区总损失:m H ∑=⨯=⨯=0.150540.050183h 32 第二絮凝区停留时间:14.9min 60
153.08
.381.531=⨯⨯⨯⨯=
T
第二絮凝区平均G 值:1
-4
12140.43s 14.9
10029.16015054.0100060=⨯⨯⨯⨯==-T H G μγ (3)第三絮凝区:
第三絮凝区采用平行直板布置见下图:
平均流速取0.10m/s ;
通道宽度为:
1.67m 0.915
0.10.153
=⨯
水头损失:共1个进口及3个转弯,流速采用0.1m/s, ξ=3.0,则单格损失为:
2
0.1430.00612h m g
=⨯⨯=。
总水头损失为:30.006130.0183H m =⨯= 停留时间为:min 32.560
153.03
5.29.367.13=⨯⨯⨯⨯=
T
平均G 值为:1
-4
13123.60s 5.32
10029.1600183.0100060=⨯⨯⨯⨯==
-T H G μγ (4)各絮凝段主要指标见下表:
絮凝池到沉淀池设过渡区,宽24m ,长1.5m 。
3.6沉淀池
3.6.1沉淀池选型及设计要求
2.本次设计采用斜管沉淀池。
设置4组,每组设2个斜管沉淀池共8个,每组沉淀池接3个絮凝池。
设计要点如下:
(1)斜管断面一般采用蜂窝六角形,其内径或边距一般采用25~35mm;
(2)斜管长度一般为800~1000mm左右;
(3)倾斜角一般为50°~60°;
(4)斜管上部的清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0m;
(5)斜管下部的布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m,为使布水均匀,在沉淀池进口处应设穿孔墙或格栅等整流措施;
(6)穿孔排泥斗槽高度一般取0.8m。
3.6.2单个斜管沉淀池设计参数
每个斜管沉淀池的设计流量Q=0.46/2=0.23m3/s,斜管沉淀池与絮凝池合建,池宽12m,颗粒沉降速度:μ=0.35mm/s,清水区上升流速:v=2.5mm/s,采用塑料片热压六边形蜂窝管,管厚0.4mm,边距d=30mm,水平倾角θ=60°。
斜管沉淀池草图如下:
3.6.3沉淀池设计计算 1.清水区面积:292m 0.0025
0.23v ===
Q A ,斜管沉淀池的长度及宽度为:m 867.712
92≈===
L A B ,则沉淀池尺寸为2m 96812=⨯=⨯B L ,为了配水均匀,进出区布置在12m 长的一侧。
在8m 的长度中扣除无效长度0.5m ,因此实际清
水区需要面积(考虑斜管结构系数1.03)为:()2
92.7m 1.03120.5-8=⨯⨯='A 。
2.斜管长度: 管内流速:s mm o
89.260sin 5
.2sin v v 0===
θ 斜管长度:01.33sin 1.33 2.890.35sin 6030607cos 0.35cos60v l d mm μθμθ⎛-⎫⨯-⨯︒⎛⎫
==⨯= ⎪ ⎪
⨯︒⎝⎭⎝⎭ 考虑管端紊流、积泥等因素,过渡区采用250mm 。
斜管总长:'250607857l mm =+=,按1000mm 计。
3.池子高度:
采用保护高度0.3m ,清水区高度1.0m ,布水区高度1.5m ,穿孔排泥斗槽高0.8m ,斜管高度'sin 1sin 600.87h l m θ==⨯︒=,
池子总高:0.3 1.0 1.50.80.87 4.5H m =++++=
4.沉淀池进口采用穿孔墙,排泥采用穿孔管,集水系统采用穿孔管,以上各项计算均同一般沉淀池或澄清池设计。
5.复算管内雷诺数及沉淀时间:0
Re Rv v
= 式中水力半径:307.50.7544
d
R mm cm ====
管内流速00.289/v cm s =,运动粘度20.01/v cm s =,
0.750.289
Re 21.680.01
⨯==
沉淀时间: 5.77min 346s 2.89
10000==='=
v l T 。
3.6.4进出水系统 1.沉淀池进水设计
沉淀池进水采用穿孔花墙,每个斜管沉淀池孔口总面积为:2
1 2.3m 0.1
0.23v ===Q A ,式中v 为孔口速度(m/s ),混凝沉淀池一般取0.08~0.1m/s ,
本设计取0.1m/s 。
每个孔口的尺寸定为15cm ×8cm ,则孔口数
1928
152********=⨯=⨯=A N 个,取N=200。
进水孔位置应在斜管以下、沉淀区以上
部位。
孔共分为5层,每层40个。
2.沉淀池出水设计
沉淀池的出水采用穿孔集水槽,出口孔口流速10.6/v m s =,则穿孔总面积:
2120.38m 0.6
0.23v ===Q A ,设每个孔口直径为4cm ,则孔口数
303001256.038.02===
F A N 个,式中F 为每个孔口的面积,F=3.14×0.042÷4=0.001256m 2。
(1)沉淀池的集水系统采用淹没孔口集水槽集水,中间设1条集水渠,沿着池长方向在两边各布8条穿孔集水槽,为施工方便槽底平坡。
集水槽中心距:'10.268 1.28L L n m ===
每条集水槽长:(8-1)/2=3.5m
每条集水槽集水量:33
0.014m m 820.23q =⨯=
,考虑池子的超载系数为20%,故槽中流量为:s m 0.01680.0141.2q 2.13=⨯==Q ;
槽宽:m q 176.00168.09.09.0b 4
.04.0=⨯==
起点槽中水深H 1=0.75b=0.75×0.176=0.132m 终点槽中水深H 2=1.25b=1.25×0.176=0.22m
为了便于施工,槽中水深统一按H 2=0.22m 计。
集水方法采用淹没式自由跌落,淹没深度取0.05m ,跌落高度取0.07m ,槽的超高取0.15m 。
则集水槽总高
度:49.015.007.005.02=+++=H H ,集水槽双侧开孔,孔径为DN=25mm ,每侧孔数为40个,孔间距为15cm ,孔口流速0.6m/s 。
(2)集水渠:8条集水槽汇水至出水渠,集水渠的流量按0.5m 3/s 计算,假定集水渠起端的水流截面为正方形,则出水渠宽度为
0.40.40.90.90.2350.5b Q m ==⨯=,起端水深0.47m ,考虑到集水槽水流进入集水渠时应自由跌落,高度取0.05m ,即集水槽应高于集水渠起端水面0.05m ,同时考虑到集水槽顶相平,则集水渠总高度为:H 1=0.05+0.5+0.47=1.02m=1m 。
出水的水头损失包括孔口损失和集水槽速度内损失。
孔口损失:
m g v h 037.08
.926.0222
2
11=⨯⨯==ξ,式中ξ为进口阻力系数,本设计取ξ=2。
集水槽内水深为0.3m ,槽内水利坡度按i=0.01计,槽内水头损失为:h 2=0.01×8.5=0.085m ,出水总水头损失∑h=∑h 1+∑h 2=0.037+0.085=0.122m 。
3.沉淀池的放空管
沉淀池放空时间T 按3h 计,池内平均水深H 取3.0m ,则放空管直径为:
0.50.5
0.70.7812 3.80.11033600BLH d m T ⨯⨯⨯===⨯,采用DN=150mm 。
3.6.5沉淀池排泥系统的设计
采用穿孔管进行重力排泥,穿孔管横向布置,沿与水流垂直方向共设8根,双侧排泥至集泥渠。
集泥渠长10m ,B ×H=0.3m ×0.3m ,孔眼采用等距布置,穿孔管长8m ,首末端集泥比为0.5,查的
k ω=0.72。
取孔径d=25mm ,孔口面
积f=0.00049m 2,取孔距s=0.4m ,孔眼面积为:218119m l s m =-=-=
孔眼总面积为:w 0=19×0.00049=0.0093m 2 穿孔管断面积为:w=0.0093/0.72=0.0129m 2 穿孔管直径为:40.0129
0.1283.14
D m ⨯=
=
取直径为150mm ,孔眼向下,与中垂线成45°角,并排排列,采用气动快开式排泥阀。
3.7滤池
3.7.1滤池的选择及设计要点
1.常用的滤池形式有普通快滤池、双阀滤池、均粒滤料滤池(V 型滤池)、多层滤料滤池、虹吸滤池、无阀滤池、移动罩滤池,本次设计采用V 型滤池。
V 型滤池是下向流均粒砂滤料,带表面扫洗的气水反冲洗滤池。
V 型滤池的主要优点有(1)运行稳妥可靠;(2)采用砂滤料,材料易得;(3)滤床含污量大、周期长、滤速高、水质好;(4)具有气水反洗和水表面扫洗,冲洗效果好。
主要缺点是(1)配套设备多,如鼓风机等;(2)土建较复杂,池深比。
V 型滤池适用于大、中型水厂或者单池面积可达1503
m 以上。
2.滤池的一般要求:
(1)当要求水质为饮用水时,单层砂滤料滤池的正常滤速一般采用10~12m/h ;
(2)滤池的个数应根据滤池强制滤速的要求确定,单层砂滤料滤池的强制滤速一般为10~14m/h ;
(3)单个滤池的长宽比可根据单池面积大小来确定,即单池面积≤30m 2时,长:宽=1.5:1~2.5:1;单池面积 > 30m 2时,长:宽=2:1~4:1; (4)当滤池个数少于5个时,宜用单行排列。
反之可采用双行排列; (5)一般砂滤料粒径为:最小粒径d min =0.5mm ,最大粒径d max =1.2mm ,不均匀系数K 80≤2,滤层厚度不小于700; (6)滤层上面水深一般采用1.5~2.0m ;
(7)滤层工作周期一般采用24h ,冲洗前的水头损失最大值一般采用2.0~2.5m ;
(8)滤池超高一般采用0.3m ; 3.7.2 V 型滤池的设计参数 主要参数:
滤池分两组,每组滤池设计水量Q=157500/2=78750m 3/d ,设计滤速
v =10m/h ,过滤周期48h ;滤层水头损失:冲洗前的滤层水头损失采用1.8m 。
第一步:气冲冲洗强度1q 气=15L/(s ·m 2),气冲时间t 1=3min ;
第二步:气—水同时反冲洗,空气强度2q 气=15L/(s ·m 2),水强度
1q 水=4L/(s ·m 2),气水反冲洗时间t 2=4min ;
第三步:水冲洗强度2q 水=5L/(s ·m 2),单独反冲洗时间t 3=5min ;
冲洗时间共计t=12min=0.2h ;反冲洗周期T=48h ;反冲横扫强度 1.8
L/(s ·m 2)。
滤料采用单层加厚均质滤料,粒径0.95~1.35mm ,不均匀系数1.2~1.6。
3.7.3池体设计计算
1.滤池工作时间't :24
'24240.123.9t t h T
=-=-=(式中未考虑排放初滤水) 2.滤池面积F : 每组滤池面积为:22330m 329.497m 23.9
1078750t v ≈=⨯='=Q F ,滤池总面积为660m 2。
3.滤池的分格:
为节省土地,选双格V 型滤池,池底板用混凝土,单格宽B=3.5m ,长L=10m ,面积35m 2。
每组滤池设置N=6座,每座滤池面积f=55m 2,一组滤池总面积330m 2,两两合建共两组,故滤池总面积660 m 2。
4.校核强制滤速'v :h m 10.91
-1210
121-N Nv v =⨯==
',满足要求。
5.滤池高度的确定:
12345670.70.10.1 1.1 1.50.30.3 4.1H H H H H H H H m =++++++=++++++= 式中:H ——滤池高度(m );
H 1——气水室高度(m ),一般为0.7~0.9m ,取0.7m ; H 2——滤板厚度(m ),一般为0.1m ;
H 3——承托层厚度(m ),一般为0.05~0.10m ,取0.1m ; H 4——滤料层厚度(m ),一般为1.1~1.2m ,取1.1m ; H 5——滤层上面水深,一般为1.2~1.5m ,取1.5m ;
H 6——进水系统跌差(m )(包括进水槽、孔洞水头损失及过水堰跌差),一般为0.3~0.5m ,取0.3m ; H 7——进水总渠超高(m ),一般为0.3m 。
6.水封井的设计:
滤池采用单层加厚均质滤料,粒径0.95~1.35mm ,不均匀系数1.2~1.6,均粒滤料层的水头损失按下式计算:
()()
2
00
23
0011
180
m V H l v g m d ϕ-∆=1
式中: H ∆1——水流通过清洁滤料层的水头损失,cm ;
V ——水的运动粘度,cm 2/s ,22℃时为0.009691 cm 2/s ;
g ——重力加速度,取981 cm 2/s ; 0m ——滤料孔隙率,取0.5;
0d ——与滤料体积相同的球体直径,取0.1cm ; 0l ——滤层厚度,cm ,取110cm ;
v ——滤速,10m/h=0.28cm/s ;
ϕ——滤料颗粒球度系数,取0.8。
故()()
cm 11.1728.01101.08.01
5.09815.01009691.018023
2
1=⨯⨯⨯⨯⨯-⨯⨯=∆H 根据经验,滤速为10~12m/h 时,清洁滤料层的水头损失一般为40~50cm ,计算值比经验值低,取经验值的下限40cm 为清洁滤料层的过滤水头损失。
正常过滤时,通过长柄滤头的水头损失h ∆≤0.22m ,,忽略其他水头损失,则每次反冲洗后刚开始过滤时的水头损失为:0.62m 0.220.42=+=∆H ,为保证滤池正常过滤时池内的液面高出滤料层,水封井出水堰顶标高与滤料层相同。
设计水封井平面尺寸2×2m ,堰底板比滤池底低0.3m ,水封井出水堰总高:
12340.3+0.3+0.70.10.1 1.1 2.3H H H H H m =+++=+++=水封
每座滤池过滤水量:m 0.15h m 5505510vf 33==⨯==单Q
所以水封井出水堰堰上水头由矩形堰的流量公式3
2
bh 84.1=Q 计算得:
0.118m 21.840.151.84b h 3
23
2=⎪⎭⎫
⎝⎛⨯=⎪
⎪⎭
⎫ ⎝⎛=单水封Q 则反冲洗完毕,清洁滤料层过滤时,滤池液面比滤料层高0.118+0.62=0.738m 。
3.7.4反冲洗管渠系统设计
本设计采用长柄滤头配水配气系统,冲洗水采用冲洗水泵供应,为适应不同冲洗阶段对冲洗水量的要求,冲洗水泵采用两用一备的组合,水泵宜于滤池合建,且冲洗水泵的安装应符合泵房的有关规定。
1.反冲洗用水量的计算
反冲洗用水流量按水洗强度最大时计算,单独水洗时反洗强度最大为5L/(m 2·s)。
h m s m s L Q 332100828.0275555f q ===⨯==水反
参考资料水泵采用14sh-28型水泵,其性能参数为:H=12.3~19.3m ,Q=270~400L/s 。
V 型滤池反冲洗时表面扫洗同时进行,其流量为:
s m f Q 309.0550.0018q =⨯==表表
2.反冲洗配水系统的断面计算
配水干管(渠)进口流速应为1.5m/s 左右,配水干管(渠)的截面积为:
20.19m
1.5
0.28
v ===进反Q A , 反冲洗配水干管用钢管,DN600,流速1.22m/s 。
反冲洗水有反冲洗配水干管输送至气水分配渠,由气水分配渠底两侧的布水方孔配水到滤池底部的布水区,反冲洗水通过布水方孔的流速按反冲洗配水支管的流速取值。
配水支管流速或孔口流速为1.0~1.5m/s ,取v 支=1.0m/s ,则配水支管(渠)的截面积为:2
0.28m
1.0
0.28v ===
支反Q A
此为配水方孔总面积。
沿渠长 方向两侧各均匀布置15个配水方孔,共30
个,孔中心距0.6m ,每个孔口面积:2
0.009m 0.28==孔A ,每个孔口尺寸取
0.1×0.1m 2。
反冲洗过孔流速s m v 93.01
.01.015228
.0=⨯⨯⨯=
,满足要求。
3.反冲洗用气量的计算
采用鼓风机直接充气,采用两组,一用一备。
反冲洗用气量按气冲强度最大时的空气流量计算,这时气冲强度为15L/(s ·m 2),则反冲洗用气量为:
s m L f Q 30.83s 8255515q ==⨯==气气
4.配气系统的断面计算
配气干管(渠)进口流速应为5m/s 左右,则配气干管的截面积为:
2
10.166m
5
0.83v ===
气进反气气Q A 反冲洗配气干管采用钢管,DN600mm ,流速3.79m/s 。
反冲洗用空气由反冲洗配气干管输送至气水分配渠,由气水分配渠底侧的布气小孔配气到滤池底部布水区。
布气小孔紧贴滤板下缘,间距与布水方孔相同共计40个。
反冲洗用空气通过布气小孔的流速按反冲洗配气支管的流速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