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马诗》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其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李贺。

这首诗以马为主题,通过对马的形态、神韵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对远大志向和英雄气概的追求。

在本文中,《马诗》具有以下作用和地位:
1. 作用:《马诗》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咏物诗,展示了咏物诗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咏物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2. 地位:在教材中,《马诗》属于诗词欣赏的范畴,是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才华,又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3. 主要内容:《马诗》共四句,每句七字,采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形式,表现了马的神骏、矫健和忠诚。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句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说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马诗》的作者、背景及题材;
(2)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中的形象描写;
(3)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4)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马诗》。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和品味,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通过练习、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培养对动物的关爱意识;
(2)体会诗人追求远大志向和英雄气概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诗句的意义理解和形象把握;
(2)诗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正确朗读和背诵《马诗》。

2. 教学难点:
(1)对诗句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感悟;
(2)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的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马诗》,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结合自身与其他教师教法的不同之处,突出以下亮点:
1. 启发法:
在教学中,我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例如,我会问:“诗中的马被赋予了哪些特质?”或“‘金络脑’在这里象征着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

亮点:我与其他教师的区别在于,我不仅仅停留在对诗句表面的解释,而是更注重引导学生挖掘诗中的象征和隐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

2. 问答法:
我会在课堂上设置一系列的问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问答的形式巩固知识。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给予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并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亮点:我的问答法不仅限于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多地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境教学法:
亮点:我会在情境教学中融入角色扮演的元素,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例如扮演马,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情来表现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也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直观性和逻辑性,通过图示、表格等形式,将诗中的关键
词、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清晰地展示出来。

亮点:在板书设计上,我会采用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笔触来区分重点和难点,同时,我还会在板书旁边留出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疑问,使板书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互动平台。

五、说学法
在制定学法时,我首先分析了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基础,他们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缺乏深入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以下是针对学生特点设计的几种学习方法:
1. 阅读法:
- 学生自读: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主阅读《马诗》,初步感受诗句的韵律和意境。

- 指导性阅读: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如重点词汇的解读、句式的分析等,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意。

-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阅读,每组负责分析诗句的不同层面,如形象、情感、修辞等,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2. 练习法:
- 诗句解析练习:通过填空、改写、翻译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句的内涵和修辞手法。

-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模仿《马诗》的风格,创作一首以其他动物为主题的咏物诗,以此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3. 体验法:
- 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扮演诗中的角色,体验诗人的情感,增强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 情境体验: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创造与诗句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意。

4. 探究法:
- 提问与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如查找诗人的背景资料、探究咏物诗的历史发展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都旨在达成教学目标,以下是详细的教学过程说明:
1. 导入新课(5分钟)
- 以一首与马相关的现代歌曲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马的兴趣。

- 提出问题:“你们对马有什么印象?”让学生自由发言,为进入课文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

2. 自主阅读(10分钟)
- 学生自行阅读《马诗》,尝试理解诗句的意义。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初步疑问。

3. 课堂讲解(15分钟)
- 教师对《马诗》的背景、作者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背景知识。

- 对诗句进行逐句解读,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 讲解诗句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4. 小组合作(15分钟)
- 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负责分析诗句的一个方面,如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

-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5. 实践活动(10分钟)
-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诗中的情境。

-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一首咏物诗。

6.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要点,强调《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
-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诗句解析练习、研究性学习报告等。

-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8. 课后反思
- 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设置此课
我之所以这样设置《马诗》这节课,是基于以下几个亮点和考虑:
1.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 通过启发法、问答法、情境教学法和板书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理解和感受
《马诗》的魅力。

-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学生主体性的突出:
- 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创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 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境体验与情感共鸣:
-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体验,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这有助于学生与古诗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 这样的教学设置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加投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 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提升:
-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重视能力的培养。

通过解析练习、创作练习等形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如鉴赏能力、创作能力等。

- 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 通过对《马诗》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能在创作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 这样的教学设置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