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文学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文学表现
-------论李白的儒道思想兼具的诗歌表现特色
摘要:本文以李白的思想和诗歌表现风格深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所影响为主线,以盛唐多元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儒道思想相溶表现诗歌表现内容、李白的主要政治经历和李白的人生态度等几大方面为着眼点展开论题进行论述。
李白深处封建制度鼎盛的时代,深受封建文化和意识的影响,他继承并发扬儒道文学思想中的优秀传统,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矛盾且统一结合的人生观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表现风格。
融会贯通将各种诗体、诗风运用于诗中,不拘泥于格律的束缚而力求意境的深远,使诗歌思想内容突出表现自我情感,围绕着入世与出世这一基本矛盾,塑造了自己诗仙、酒仙、谪仙的飘逸潇洒、傲岸不屈的生动形象。
在诗歌表现内容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以饱满丰富的、激昂强烈的语言来诠释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统治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儒道思想、影响、浪漫主义、个性风格
【正文】:
李白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他的个性风格的卓特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十分突出的;但是纵观李白人生的主线,却脉络清晰地突出了以儒道思想结合的一种人生理念,即“功成身退”。
虽然儒、释、道、仙侠、纵横等各家思想都在李白身上有所凸显,对李白的个性和人生态度方面均有所影响,但是儒家思想的促其建功,游侠、纵横思想更促其建大功;老庄和道家思想引导他激流勇退。
这样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的人生观就在他身上得到了矛盾且统一的体现。
李白的儒道政治思想有时是矛盾的,相背离的,使他总是在道家无为避世与儒家积极入世的边缘徘徊。
他始终用道家的处世态度来追求儒家的入仕理想,弄得自己在诗歌之外痛苦不堪。
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和情绪上的起落在诗歌中得到具体的反映。
李白的诗学观也是受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为深;与他的政治理想儒道矛盾不同;他接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强调诗歌应写的清真自然;同时又继承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关心现实的传统,主张诗歌要有所兴寄,触及时事。
对于前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他多方面吸收继承了有用的成分,使其诗歌形式变化多样,不离其宗,突出意境情感的自由抒发,达到了无法之法,形散神凝的境界。
这种诗歌表现形式在李白的乐府歌行诗中表现最为多见,而歌行体对于李白来讲约束最少,表达思想感情最自由,不讲求格式格律,没有固定的模式的运用,可以将四言、五言、七言及长短句并用,将古今、天地、宇宙万物和着诗人的情感天马行空的自由挥洒。
儒家文化思维和道家文化思维在李白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如两条神龙在云雾中穿梭,时而此消彼长,时而忽高忽落,时而并驱而戏,把想象世界当作现实的对照物加以歌咏,对幻想的追求就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
儒道精髓相溶后的“清真飘逸”的浪漫风格,以“自然为宗”,以“美刺、比兴”为法,极大地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开创诗风之先河,独树一帜,终成大家。
李白的诗歌飘逸风格,可以说博众家所长,应时代所需。
李白诗接受了《诗经》与《楚辞》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且融入《老》《庄》的艺术思维。
同时也承继了二者之间所内蕴的更深层思想传统,即人生进退的态度时刻在诗中隐现。
明胡震亨《李诗通》说:“李白宗风骚,薄声律。
”①明人胡
应麟《诗薮》更说“太白以《百忧》等篇拟风雅,《鸣皋》等作拟《离骚》,俱相去悬远,乐府奇伟,当六朝,古拙不如两汉,……②此外,李白对前朝历代的优秀诗人的作品和思想都有所学习和借鉴,作品中几乎用遍了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主张文风复古,推崇建安风骨,兴寄,要求作品清新自然,思想内容关心现实等诗歌主张,对某几个典型诗人代表思想有所吸收并加以改进,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风格和思想内容。
本篇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李白儒道思想兼具的诗歌表现:
一.盛唐多元的宗教思想文化对李白的影响
(一)唐代的文学思想和宗教思想的发展
历史发展到到了唐代,封建社会进入到了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
唐初,李唐王朝的统治阶级吸取了历史的教训,采取了开明的政策,所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有很多影响还一直延续到了以后各期。
唐初的文化开明政策大大的刺激了社会对文学的尊重和文人的创造热情;同时也给予了各家思想流派自由发展的政治空间。
初盛唐的思想界的活跃发展和唐朝的开放政策是紧密相连的。
以儒、释、道为主流思想的中国历史发展到了唐代,不再像汉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既互相争斗,又互相渗透,而是不断调整政策对各种宗教加以利用和牵制扶持。
形成了以儒释道三教为主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
唐王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帝国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
③另唐初在文化教育,选拔人才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唐前以来的门阀制度,只以“今日冠冕为等级高下”(《新唐书•高俟传》。
④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唐试士,初重策,兼重经,后乃觭重诗赋。
……士益竞趋名场,殚工韵律,诗之日盛,,尤其一大关键。
”(胡震亨《唐音癸签》)⑤因此这种宗教与文化的多元化的蓬勃发展的政治宽松条件提供给了文学尽情发挥的社会环境,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纷纷并起,相互影响,并行不悖。
如李白的道家,杜甫的儒家,王维的佛家都在诗文中极强的发挥表现。
以唐诗为代表的盛唐文化可谓说是硕果累累,百花齐放。
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政治观引导着中国古代千百年的读书人,所以建功立业的热情,济时拯世的思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心愿望这些都成为盛唐文人的典型思想。
李白的思想性格行为具有盛唐文人典型的思想特点,在诗歌格调上也充分体现盛唐的盛世华美,视角多元;同时也积极的参政,揭露时弊。
李白成长成熟的阶段这处于开元天宝年间,同时也见证了大唐盛世由顶峰滑落的过渡,这一社会变迁过渡对李白的儒道思想也起到了思想实质的变化。
可以说李白具有作为封建文人所不可避免的政治观,在社会环境下,对宗教信仰的自由选择和好恶。
(二)李白的儒道思想形成
郭沫若曾经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说过“李白的思想,受着他的阶级的限制和唐代思潮的影响,基本上是儒、释、道三家的混合物。
”李白虽然也有佛家的影子,李白确实个受过道箓的道士。
李白的生于盛唐,儒道二家的思想可以说在李白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深深地烙刻上了。
这种结合李唐王朝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结果,当然这中间也有李白的主观倾向。
自汉武帝时始所畅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可谓说在封建社会无人撼动,儒家文化被历代统治阶级利用来美化王权,巩固地位,老庄玄学思想的超然外物思想又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逍遥;这两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至今日,统治者要治国,必用儒家,要满足纵欲享乐、寻求长生超脱的精神需要必要崇道;道教在唐朝的统治地位更是特殊,源于统治要球,以老子李姓为同宗奉为先祖,封“太上玄元皇帝”因而特别提倡,所以举国皆崇道,到唐玄宗时更是到了旷古未有,亲注老子《道德经》,并令天下人皆习之。
且不说李白年轻时是如何受道家影响,但就李白所选的入世捷径,就是通过道士道友的引荐才可才华被窥。
李白的儒家思想中本就有道家治国的影子,李白的治国方略是依据老子的“无为、小国寡民”的思想去实现。
李白是一个道家信仰者,但是他并没有远离政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李白的思想不可能说是一个纯粹的道家,或是一个很听话的儒生,那么这一种混合思想也是来源于李白生活
经历的一部分。
李白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成长,自然而然的既要熟读儒家经典,也读杂家。
应该说儒家经典的要求下,李白诗文上的文学基础是很扎实的基本功。
李白“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应该也是以儒家典籍为主,我认为李白少年时的“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所谓的“百家”应该是以早期的儒家经典为主,其他学说次之;“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观奇书”应以道教和玄学巫术之类的书籍。
李白在学术思想上的杂博都与盛唐以来的多元文化的影响交融是分不开的。
儒家经典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之书,道教的奇书是李白为之感兴趣的选择,这也决定了李白在将儒道思想纳入自己人生行为准则的必然。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四川度过的这一段经历,应该也是他接触道教的开始阶段。
李白的诗中常有这些景地的描写映射,如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以及早期作品《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这些道家修炼的地方的描写。
可以说思想的初见端倪。
李白常把圣人孔子比作知己,孔子的学说李白是不反对的,每每政治失意时,也要向这位先贤哭诉,孔子看到时政黑暗也要哀伤流涕。
关于历史人物,在李白的诗文中出现最多的、最为李白钦佩的有两类,一类是经世济民、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如谢安、管仲;一类是文风清丽的诗人,如屈原、陶潜、谢眺等。
他们刚好能够迎合李白儒道思想需要的一个综合实际例子。
如《忆东山》对谢安的赞赏,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
“《永王东巡歌》;政治思想的代言句“申管晏之谈”;对于陶潜与小谢的影响,诗歌只是一个正面,两个人的经历对于李白也是一个影响,陶的官场失意后,崇道思想;小谢的政治遭遇都对李白有了一个前鉴。
李白最为鲜明的一个诗歌思想特色就是把庄子和屈原的思想兼採并容。
清代龚自珍在品论李白诗歌时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诗》)⑥在此我们并不讨论屈原的思想是哪家信徒,但是在李白身上的庄屈思想确实是一种儒道思想的混合体。
“诗者,性情也。
”李白的思想有人说是儒、道(道家、道教)的混合物,也同时兼具仙侠特点,这些都是盛唐思想开放、多元的的文学反映;李白生逢盛世,顺应时势,在性格特点上充分突出了盛唐思想的多元,与独钟的一个个性思想。
二.儒道文学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李白的诗学观主张复古,具有儒道思想兼融的特色。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的意见是:“若夫四言正体,则雅韵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⑦《诗经》被认为是诗中“正音”;李白延续了陈子昂的批六朝,复古风的思想,讲求“风骨”“兴寄”,“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顾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始束于声调俳优哉?’”(孟棨《本事诗》)⑧我个人认为此说也不尽言是李白文学思想的全部见解,只能代表一主要观点。
李白虽认为“四言”最好,但是李白的四言句式写的并不多,批六朝,“一生低首谢宣城”却魏晋诗体常用,盛赞“建安骨”“……小谢又清发”等多面诗风的尝试,是顺应诗歌发展的一种历史进步的。
无论是诗体到骚体和汉赋,还是从四言到五言,七言到律体,李白的中心思想并没有变,就是复《诗经》之清真,以道家“去伪存真”的批判思想相合。
复古之思想精髓,而并非纯粹的格式格律的复古,主张要保持“雅正”传统,反对专事雕琢的形式主义文风;主张诗贵“清真”,提倡“清新、自然”的诗风,反对因循模拟:崇尚“逸兴”、“壮飞”的浪漫风格,追求诗歌艺术表现的闳阔境界;提倡“文质并重”,肯定魏晋以来诗歌表现美学的重大成就。
李白在文学思想和文风上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儒家道家在文学思想上达到了一定的共识和一致。
李白思想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表现风格正好符合了儒家重视淳厚和道家所提倡的崇尚自然。
在诗歌格式和表现手法上将老庄的艺术思想和《诗经》的美刺比兴传统相结合,既要有文采同时也重视内容的陈述。
《诗经》和《楚辞》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忽视的,前有《诗经》,后有《楚辞》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体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
李白接受了风、骚的艺术手法,并以辩证的心态对传统和当代文学进行审视。
“到盛唐时,在祖述风雅,标举建安,提倡“兴寄”“风骨”,要求“风赋两挟”、“文质取半”之外,能以“清真”作为审美评价和美学理想的,也确是李白而非他人。
⑨就此而谈到李白的以乐府歌行诗,历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篇在内容、气氛方面都与旧题,前人作品有着密切的联系。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云:“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
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和,曲尽拟古之妙。
”⑩可以说李白的歌行诗拟古思想不单单之趋向于汉乐府的内容,可以说李白在总体构思上选择用旧题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虽用古题,但都给予自己的思想内容,不一味的追求哪个韵体,兴寄风骨为主,自然流露的情感抒发,大大丰富了原来的主题思想,反映出当代的现实生活。
就写作手法上《诗经》的手法是后世所有诗歌表现手法的先驱,李白更首推其历史地位和正音思想。
追溯李白诗歌渊源,纵观总体思想,可循到一些轨迹:
李阳冰《草堂集序》云:“其言多天仙之辞,凡多所著述,言多讽兴。
”
吴融《禅月集序》:“国朝能为歌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首称。
盖气骨高举,不失《颂》咏、《风》刺之道。
清李维桢说:“李趋《风》,故詄荡;杜趋《雅》,故沉郁。
”
就写作手法的运用来说,《诗经》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这在李白的长篇诗中常常运用,形象鲜明,意境深刻,比兴寄托在李白的诗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性,每一个人看李白诗的感觉不同,实境不同,体会也就不同,可以说“蜀道难”,难在登攀,也可以说意旨功名难求;“行路难”难在仕途难行。
李白在写作时非常善于抓住事物的个性联系,进行艺术的夸张,但又不失事物的本质,在李白的代表作《将进酒》中就有合适的体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诗中黄河水势汹涌,奔腾不息。
诗人以大胆的设想,说黄河水自天而来,激起人们的丰富想象,突出了黄河的波澜壮阔。
词锋一转,进行了时空转换,一朝暮一句间,将人生几十年的辗转表现的淋漓尽致,长短句运用,也延续诗经的写作技巧上的句法章法变化的根源,讲求用字精炼。
体现了天地一线间,胸怀大气的豪迈,同时将飘然之心跃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写出了李白的出长安后的心情,把政治失意的愁苦诉说了出来,怀才不遇对“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把庄子旷达、鄙视权贵,藐视荣华投放了进去。
《北风行》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妇女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以雪花的大来表现燕山的冷,来衬托妇人思念征夫的悲凉心情。
同时也反映战争对百姓的带来的疾苦。
充满想象和夸张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点,但是却与实际相关联,生动的比喻,新奇的夸张,生动的比喻,自由的表现形式将儒、道文学思想精髓的得到一次完美结合。
《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比兴之法自《国风》,描写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心境纯洁,可谓得《国风》的不淫不诽。
拟人化手法运用也多,其中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在诗中把山和云都赋予了感情,拟人化的景物和人的情感结合,也是将“比兴”方法继承发扬的例子。
庄子的“齐物论”艺术想象力的表现,把清化自然,在面对敬亭山时,“山”也是有情的,我对山的感情有了回应,相看两不厌,诗人的这种比拟既是修辞方法也同时是一种不受时空的思想界限的艺术交融。
道家思想给了这首诗想象的空间,儒家思想给了他切实的文学表现形式,使诗人的思维在现实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二者间相互滋养,诗人游离于这之间。
在文学思想上李白推崇复古,在诗歌内容上也偏向使用古典故事主题,借古评今。
“《古风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就推诗经的风格;而在《古风三五》中就通过《庄子》中《天运》、《秋水》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故事来讽刺那些对初唐追六朝遗风,追求形式忽视内容。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庄子可以说是一个哲学家,但是庄子的文章也是很有欣赏价值和思想价值并驱,李白正是从广义的文学着眼,来引述文章的内在联系,利用的也是自然间的必然联系的道家哲学。
在古风中将二家思想精髓结合表现在一起。
李白在诗歌内容上,《诗》中《雅》的内容,写出揭露时政现实。
如《小雅——十月之交》《小雅——雨无正》刺周幽王宠褒姒,用权臣,至国家打乱;李白在《雪谗诗赠友人》意在讽刺当朝贵妃杨玉环,本是运用四言体在风格上,押韵上也受到诗经的影响“嗟于沉迷,猖獗已久。
五十知非,
古人常有。
立言补过,庶存不朽。
包荒匿瑕,蓄此烦丑。
月出致识,贻愧皓首。
……”来讽刺好色“……白璧何辜,青蝇屡前。
”青蝇来比奸佞之臣;“妲己灭纣,褒女惑周。
……”把杨贵妃比为秦太后,吕后,妲己,褒姒等祸国的因由,其中也运用诗经和论语中的故事典故加以比拟。
《大雅》中的一些反映政治现实的主题在李白的诗歌中也有很多的表现。
李白在艺术色彩的手法表现上充分的将《诗经》的手法,与《老子》《庄子》的道家思维融入到了诗歌中,李白《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李白在诗中表现出对屈原的赞美和对自己文采的高度自信,同时表现出人生及时享乐的道家思想;“仙人……”一句形容出载舟愉悦的心情,飘然若仙,“功名……”一句对功名爵禄的淡然都极具有道家的释然,但是李白心中还是对功名有所追求的和渴望的。
总的说,儒道文学作品对李白的影响不仅是语言格式的范畴,更深说是精神融入,因为它不仅仅是词句的化用;这种融入常常复杂多样的形式出现。
歌行诗的格式多样,长短变化多,这符合感情多变而婉转表达。
李白的歌行诗将儒道统一起来体现了李白歌行诗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作为道家思想的崇拜者,他在歌行诗中能够有效地体现庄子“风”“云”捉摸不定的思想境界;但是作为诗人,文人,他有文人不可避免的“入世”之心,且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而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哀怨,而哀怨之中又有顺乎自然的旷达,在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这一特点极为突出。
李白歌行诗大中小型结合单篇与组诗结合,长短句变化格式韵律精炼,语言明朗清新,内容积极向上,兼具艺术特色与现实意义,正体现了文学与思想结合,浪漫主义与现实意义并取得完美。
李白对复古的推崇结合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更加重视意境与现实意义相结合,无论是写景、写情、写己都是从自然着手,与细微处极力捕捉不平凡或飘然的奇幻。
三.对李白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
李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儒家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间徘徊。
应该说李白的政治思想是执着追求的,对人生态度也是不可改变的。
既不能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也不能为了理想而失去自由和自我,这就是李白矛盾的症结,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思想方显李白独特之处。
在此,我还是要提到庄、屈二人的思想。
李白对屈原的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和庄子鄙夷权贵的思想都学的极致,在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传统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是矛盾的,也可以说是进退自然间,顺其自然不强求的一种思想,同时也是一种积极面对人生境遇的乐观思想。
李白的一生中有时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占主导作用,有时道家思想在他身上起重要作用;对这样的状况是由于李白所生活的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所决定的。
李白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最可贵的那部分,即“积极入世”,这个李白视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始终伴随李白一生。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李白百折不挠,直至暮年,而对儒家的专制保守、压抑个性、束缚自由则表现的格格不入;道家的顺应自然、超越尘俗的思想培养了李白的自由个性,和无畏批判精神。
可以说李白吸收了儒道之思想精华,将道家的自然自由与儒家的理想主义进取精神一体,形成李白对立统一的思想。
李白和古代仕人一样,李白同样执着地行进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这个儒家理想牵动着李白的一生。
他具备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去的人生态度。
“学而优则仕”、“安社稷”、“济苍生”、“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政治抱负,并为这理想而奋斗一生。
另一方面李白从小受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他的“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即是道家玄学方术一类的书籍。
先后又在各地山中隐居修道,与道士天师等“结神仙交”,政治失意后索性正式入道。
李白在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世贵无名”的哲学,一方面又吸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老子》思想。
“功成身退”是李白儒道思想的契合点。
即一方面要建功立业,忧国忧民;同时又不贪功名富贵,见机隐退。
在矛盾中功成是前提,是矛盾的主要方向,要先建功立业而后才能甘心隐退。
李白用道家的人生态度来追求儒家入仕的理想。
(一)李白的政治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