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重大洪水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重大洪水灾害
一、历史特大洪灾实况
1、1482年7月(明成化十八年六月)晋东南洪水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晋东南地区发生了一场异常大洪水,沁河九女台最高洪水位比1895年大洪水(近百年来最大洪水)尚高10m左右,洪峰流量达14000m3/s,为近500年来最大的一场洪水。
该场洪水范围很大,不仅黄河流域洛河洪水大涨,就连海河流域的漳河、卫河、滹沱河也同时发生了大洪水。
该年气候极为反常,降雨自6、7、8月持续三个月之久,连续多次出现灾害性大洪水。
沁河、伊河、洛河下游地区灾情极为惨重,淹死万余人。
记载这次特大洪灾的史籍很多,如地方志、《明实录》、《明史》、《明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行水金鉴》、《续文献通考》等多有记载。
如丹河上游高平县“夏六月丁未大水,……城廓几为荡没”,“漳河上游秋潞州(今长治)大雨连旬,高河水溢,漂流民舍,溺死人畜甚众”。
伊河、洛河、沁河下游灾情更甚,怀庆府城“决堤毁城,摧房垣,漂人畜不可胜记”。
河南(今济阳)“塌城垣,荡公署、坛庙、民舍无算”、“淹死军民皆以万计”。
据《明宪宗实录》记载:“河南怀庆诸府,夏秋霪雨三月,塌城垣一千一百八十余丈,漂公署坛、庙、民舍三十一万四千间有奇,淹死者一万一千八百余人,漂流马骡等畜一十八万五千有余”。
在沁河流域还有4处当年最高洪水位的刻题,并有“大水围困九女台四十多天”的传说。
是年水灾之重,还可以从当时减免赋税情况佐证。
据《明实录》记载,因水灾免山西潞州及孝义等十二州县共粮六万八千一百九十余石,草十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余束。
泽州(晋城)及曲沃等十六州县卫、所粮三万六千四百余石,草六万七千九百六十余束,内免十之七。
河南免税粮子粒,共六十六万余石内十分之八。
该场洪水的特点:一是量级特大。
1979年经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对沁河1482年九女台河段洪峰流量的分析估算,认为当时洪峰流量为14000m3/s,相当近百年来最大洪水(1895年5700m3/s)的2.5倍。
二是降雨持续时间特长。
产生的洪水过程峰高量大。
据文献记载,1482~1216年间,沁河大水年份还有1495、1517、1537、1553、1563、1607年。
2、1875年7月(清光绪元年六月)晋西洪水
1875年7月17日(清光绪元年六月十五日),在黄河晋陕峡谷东侧吕梁山以西的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义牒河等黄河支流上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洪水。
这次大雨笼罩了兴县、临县、方山、离石、柳林等五县。
暴雨中心在湫水河、义牒
河流域。
雨区范围还波及到汾河上游、滹沱河部分支流及沿黄两岸部分地区。
该地区植被覆盖差,下垫面多属黄土丘陵或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十分严
重,为黄河中游主要泥沙来源地区。
暴雨区内的几条主要河流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流入黄河。
这次暴雨洪水特点是范围相对较小,暴雨强度大,历时短,约一天时间,洪水陡涨陡落,来势猛,稀遇程度较高,各调查河段均为1875年以来之首位洪水。
兴县、临县、离石(永宁州)三县(州)志对这次暴雨洪水都有记载。
如《临县志》载:“夏六月十五日迟明,大雨如注达日湫河暴涨……;”《永宁州志》载:“六月十五日卯刻,东北两川同时暴涨……”。
《兴县志》载“……湫河暴涨,漫天无涯,冲没河堤河神祠水不及女墙者数尺,城内二道街房屋均被水伤”。
该场洪水虽然产生范围小,但暴雨强度大,地处晋西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洪水来势迅猛,危害较大,在晋西地区具有代表性。
本次暴雨与洪水都发生在7月17日,从文献资料可知,三川河与湫水河洪水约在凌晨6时左右暴涨。
各河段洪峰流量,湫水河林家坪站(集水面积1873km2)洪峰流量为7700m3/s,是该站1967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3670m3/s的二倍多。
三川河后大成站(集水面积4102km2)洪峰流量5600m3/s,是该站1966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4070m3/s的1.4倍。
3、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7月山西北部洪水
1892年7月(清光绪十八年六月至闰六月)在山西及相邻的陕西、内蒙、河北、河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发生了一次长时间的降雨过程。
在整个降雨过程中有两次大的雨峰。
第一次雨峰使山西东北部的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等流域产生了大范围洪水。
第二次雨峰使西北部的恢河、汾河上游、晋西北部分沿黄支流产生了大洪水。
《清代海滦河洪涝档案史料》和有关地方志中记载了这场洪灾的雨、水灾情:“据永定河道官衙……禀称,自六月十八日起至二十四日连日大雨如注”。
其周围地区也有类似记载,察哈尔左翼前旗“前六月十五日下雨,下了七天七夜麻绳头
雨……雨下了七尺深,地下塌了,人不能进”,《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载“易州……本年大雨自六月初旬连绵不止……雨势之滂沱,以十八至二十一日为尤甚”。
该场洪水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其中有两次大的降雨过程,相应在山西东北和西北地区产生了大洪水,较多河段洪水稀遇程度居1892年以来首位。
此次洪水造成了大范围的灾情,如清宫奏折记载:“自闰六月初旬以后,连日倾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滹沱、汾、润、涂、文峪等河同时暴涨,以致冲决堤堰淹没田庐。
另据……忻州、代州……各府州属之阳曲等三十余州县陆续禀报,或因河流漫淹,或被山水冲刷,一县之中被淹村庄自数村至百余村,坍塌房屋自数十间至数百间,压毙人口自数口至数十口,均各轻重不等。
”(山西巡抚胡聘之奏)。
汾河上、中游灾情较重,《静乐县志》记载:“汾水大涨淹没两岸民田无数”。
太原至清徐段两岸淹没耕地,漂没村庄房屋以及淹毙人口甚多,洪泛区面积达1. 57万hm2。
调查洪水资料中也有许多灾情记载,如:静乐东关大水冲走了佛寺的佛像;宁化堡西关被水刮得光光的;范家村洪水泥印到佛像头上。
汾河太原烈石寒泉以南洪水漫溢,冲走兰村五六十户人家。
位于晋西北的沿黄支流朱家川上游大水推跑5~7孔大石桥,冲毁岸上河神庙,沿河水磨全被冲毁,并冲塌许多房屋庙宇。
桑干河上游阳方口大水冲走了内长城上的一永久性建筑物九牛口;《朔县志》载:“五月前旱后大雨,恢河水溢,淹十余村”。
滹沱河南庄两岸交通被阻半个多月;支流永兴河观上河段两岸皆溢,上游冲下来的木材开了个木材铺;清水河石佛岭交通被阻十余天。
4、1895年8月(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山西南部洪水
1895年8月在山西省南部地区发生了一场近百年来最大的洪水,汾河、沁河、丹河于8月8日同时出现洪峰,汾河柴庄最大流量3870m3/s,沁河五龙口5940m3/s,丹河沙河3450m3/s。
对这次洪水的雨情汾河汾城史村《漂大王殿碑记》有明确记载:“降于六月十六日午刻,止于十八日早晨”。
根据各地“雨泽粮价”中雨情的记载可以看出,雨区主要分布在离石、太原、盂县以南地区,而暴雨中心则位于汾河下游东侧,沁河、丹河流域和浊漳河的上游。
从8月6日各河均开始涨水,8月7日涨率增大,至8月8日汾河、沁河相继出现洪峰。
在汾河下游柴庄河段调查到了本次洪水的涨落过程,8月7日15时洪水陡涨,8月8日21时水位最高,相应洪峰流量3870m3/s,以后水位渐落,至8月15日零时水位基本落平,洪水历时7天。
1895年洪水所造成的灾害在地方志、碑文、墙记及《清宫档案》中都有记载。
汾河下游《绛州志》载:“汾浍暴涨,房屋倒塌无算”,在新绛县南里村庙壁上记有“六月汾水异涨,沦塌民房四百余间,庙里戏房、戏楼尽已泡塌”,襄陵(今襄汾)“汾东一带淹没田禾茅舍甚多”,汾城(今襄汾)“平地汪泽,河水糜涯”。
沁河下游“由于沁河异涨,……水高于堤,人力难施,以致沁阳、武陟两县同时失事”。
漳河上游长子县“山水河水同时并发,或浸灌衙署或冲塌民房,淹毙人口,或田禾被损。
”
这场洪水在汾河下游及沁河中、下游,是近百年来首位洪水。
二、近代洪灾实况
1、汾河流域
汾河发源于晋北,穿越晋中、晋南盆地。
太原盆地历史上洪涝灾害比较多,自明代以来的490年间,太原市就曾发生较大洪水和大洪水42次,灾情严重。
194 9年以后,亦有洪涝灾害发生,1954年8月,汾河上中游普降大到暴雨,平均雨量171.3mm,最大雨量247.6mm,太原市倒塌房屋2457间,清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五县淹没农田2.99万hm2,受灾村209个,20.7万人,死亡20人,倒塌房屋3658间。
1955年8月,太原西山暴雨,洪水冲淹743厂,死亡83人,倒塌房屋176间,停产7天。
1959年8月汾河中游普降大到暴雨,最大雨量175 mm,交城、汾阳、平遥三县淹没农田3.8万hm2,646个村受灾,死亡23人,倒塌房屋5000余间。
1969年7月,太原东山暴雨,洪水冲进太原钢铁厂区,淹灌13个车间,停车7天,死亡24人。
1977年8月,汾河中游以平遥为中心的特大暴雨,总雨量376.0mm,其中24小时雨量358.2mm,接近万年一遇,共有1 5个县受灾,受灾面积8万hm2,死亡70多人,倒塌房屋3万多间。
1988年8月,汾阳全县遭受暴雨袭击,最大雨量250mm,318个村受灾,淹没农田2.57万hm2,死亡49人,倒塌房屋3600间。
2.涑水河流域
涑水河流经运城盆地南侧,区内有潼关至沁河口区间直接入黄各支流。
该流域地处中条山两侧,地形陡峻,暴雨频繁,洪水灾害时有发生。
1956年7月大雨,姚暹渠运城区段决口,洪水造成运城和盐池部分受淹。
1958年7月大雨,涑水河、姚暹渠出现罕见洪水,受灾农田3.07万hm2,成灾0.84万hm2,1272个村受灾,死亡75人,倒塌房屋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
1982年8月初大暴雨,运城地区场次平均降雨量203mm,本区总计经济损失5322万元。
3.沁河流域
沁河流域流经太岳及太行山区,较大支流有丹河,沁河流域洪水灾害较多。
1 973年7月,沁河支流大水,辽河水库垮坝,阳城县城部分被淹,冲毁堤坝12.8 km,全县受灾村庄251个,死亡48人,冲毁农田0.75万hm2,倒塌房屋130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1978年7月阳城县大雨,受灾农田0.38万hm2,死亡7人,倒塌房屋616间,直接经济损失244万元。
1982年8月阳城县大雨,暴雨中心雨量达600m m,冲毁农田0.64万hm2冲毁水利工程1055项,死亡35人,受伤185人,倒塌房屋1.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4亿元;沁水县最大降雨量454.6mm,半个县城被淹,直接经济损失2400万元,冲毁农田0.59万hm2,倒塌房屋1.1万间,死亡30人,受伤207人,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
4.三川河流域
三川河在吕梁山中部地区,土石山区占51%,黄土丘陵占39%,河川谷地占10%,流域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2922万t。
1977年8月5日至6日,柳林县降雨量125~170mm,0.25万hm2农田成灾,花元沟、驾家坡、成家庄公社1400多处小流域治理群体一扫而光,山洪冲走土地933hm2,其中水地、沟地507h m2,黄河防洪堤坝冲垮多处,冲毁三处高灌站并管道900m,损坏机泵
25台,太军干线公路和5条县社主要公路遭破坏,全县交通中断。
冲垮康家坪、留誉两座小水库及坪头、下罗侯两座正兴建的小(一)型水库。
康家坪水库在14
小时内降雨量170mm,水位骤涨到24m,接坡处漏水垮坝,九个大队损失惨重。
石楼县屈产河下游裴沟水文站4日至6日三日降雨量294.4mm,最大33小时降雨量288mm,全县14个公社、118个大队受灾,成灾秋田947hm2,冲地352h m2,死亡4人,损失粮食4万kg,倒塌房屋和窑洞553间(孔)。
中阳县同一场暴雨南川河上游降雨量在200m m以上,洪峰流量250m3/s,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淹没农田467hm2、公路96km、电讯线路86km,死亡6人,倒塌房窑400间(孔)。
5.桑干河流域
桑干河流域在省境北端,历史上就发生过多次洪水灾害。
1939年唐峪河特大洪水,冲塌浑源县城,死亡4600多人,是山西省近代洪灾最为惨重的一次。
1953年雁北专区和大同市遭受严重水灾,全专区13个县从8月10日至26日接连降雨17天,24日至26日霪雨两天三夜未断。
雨量共达219.7mm,占全专区年雨量的2/3。
大同市共塌毁房1.036万间,化学厂、面粉厂停工数日。
全市共受灾秋田1 913hm2,减产1~5成。
1982年6月,山阴县19个公社遭暴雨洪灾,平地起水,火车站及铁路被淹。
1985年7月19日大同市大雨,市内三条街区积水,受灾98 46户,死亡4人,倒塌房屋202间。
6.滹沱河流域
滹沱河流域在太行山中段,滹沱河支流桃河穿越阳泉市市区。
1959年8月桃河大水,阳泉市市区水深1.5m,死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1963年8月初连续降大到暴雨,阳泉市2万多居民受灾,死亡6人,倒塌房屋1万余间,35个厂矿停产。
1965年8月桃河大水,阳泉市2.6万人受灾,死亡57人,倒塌房屋1200余间,阳泉火车站被淹,石太线停运23天,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
7.漳河流域
漳河上游分为浊漳河与清漳河两条支流。
浊漳河流经长治盆地,内有长治市煤炭工业基地。
1942年9月,大雨连绵,清漳河、浊漳河河水猛涨,冲破堤岸,毁坏两岸1000多公顷良田;1963年6月,清漳河流域大雨,雨量超过500mm,和顺县冲毁耕地5733hm2,左权县冲毁农田233h m2。
三、几场重大暴雨洪水灾害
1、1954年8月底9月初全省性暴雨
1954年8月28日至9月3日山西普遍降了一场连续性秋雨,历时7天之久。
这是一次跨省跨流域的大范围连续性降雨。
省内本次降雨以汾河流域较大,且沿河自上至下灾情严重。
据汾河上、中游的27处水文(雨量)站实测雨情记载,灵石县城以上流域平均雨量为171.3mm。
其中下石家庄以上平均雨量191.4mm,下石家庄以下为159.6mm。
最大点雨量为岚县城关和寿阳独堆雨量都在250mm以
上;其次是静乐县的西马坊、榆次县的蔺郊和榆次市,雨量均在200mm以上,太谷、祁县以下雨量比较小,一般都在120~140mm之间。
这次降雨在省内形成两个暴雨中心。
一个在岚河上游以岚县城关为中心的西南东北向暴雨区,中心雨区范围200mm以上,笼罩面积2060km2。
另一个暴雨中心潇河上游寿阳县独堆村,雨区呈东西向,200mm以上的雨区笼罩面积为1400km2。
本次过程降雨分布,8月28日全河流域开始降小到中雨,雨量较大的有岚县、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县,日雨量为25~30mm,29日全流域雨势加剧,日雨量多数在40~70mm;30日除上游有个别地点仍有中雨外,其余大部分地区转为小雨天气;31日上游有零星小雨,下游降雨暂停。
从9月1日至3日降雨量又增大,全流域每日普降中到大雨,宁武、静乐、岚县、娄烦、榆次、寿阳、文水等地下了暴雨。
这次降雨发生在大汛后期,虽然降雨程度尚较均匀,但由于前期土壤含水量充足,所以,无论是地表径流或壤中径流的总量都很大。
使洪水历时延续长达半月之久,呈肥胖型的洪水。
汾河中游灵石站7天洪水总量达5.44亿m3,10天总量呈8.07亿m3,15天总量竟达到10.1亿m3。
汾河主要支流如岚河、潇河、昌源河、文峪河等也都相继发生了较大洪水。
由于降雨和洪水的历时较长,加之河道堤防工程薄弱,使汾河、文峪河、潇河等都出现了决口,一部分地区造成内涝洪渍,许多村庄遭受水浸。
汾河。
8月30日清徐二坝上、下游护肩工程全部冲走,9月2日清徐县东穆庄、西穆庄、孔村、东青堆、温南社、乔午、南安、北东社、韩武等村防洪堤被冲垮。
南安、小东庄、相家堡村进水,水深1m以上,清徐城关也遭洪水浸灌,文水、祁县、平遥及沿汾河两岸的贯家堡、西社、原西、蒋家堡、南良庄、左家堡、丰依等10余个村庄都受到洪水威胁。
9月4日汾河太原北郊摄原村决口100m,到6日决口扩展为1km。
汾河铁路桥以下西堤决口有170m。
潇河。
源涡村9月1日洪峰流量1070m3/s,榆次南河湾掏刷严重,将王村以下堤防冲坏;太原南郊张家营河岸冲刷相当严重,南洛村附近决口一处,赵家湾、戴家堡受灾。
榆次县牛耕河洪水之大前所未有,9月1日洪水漫决,从北要村中通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
文峪河。
8月29日和9月2日较大决口河段有15处,最大溃决地段在文水桥头、麻家寨、武林三处,决口长有55~65m,水深3m。
9月3日文水县堡子村、宜儿村、武林、石永镇、麻家堡、北武度、武涝、寺峙、西明阳、东宜亭、北明阳等12个村庄和孝义北桥头都进了水,相家堡、吴家寨、桥头、南明阳、石侯、西城、南武镇都被洪水包围,洪水南下漫延到汾阳县仁岩、冀村一带,入新北渠后仍无退路,遍地漫流。
汾阳峪道河、禹门河、北山河洪水汇集到罗城村附近,使该村受淹;交城白石南河洪水出槽,大小辛村、贾家寨附近积水很深;象峪河在高花、史家庄、东罗、
西罗村共决口四处;徐沟乡进水。
灾情最严重的是晋中盆地,尤以汾河西岸清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一线。
原榆次专区共19个县受灾,淹没农田1.73万hm2,倒塌房屋2.46万间,死亡9 3人,大牲畜28头,猪羊5265只。
以上5个县淹没土地2.99万hm2,其中有1. 13万hm2棉花地全无收成。
受灾村庄209个、5.4万户、20.7万人,塌房3658间,死伤20人。
文水县。
全县大小河道决口215处,其中,文峪河156处,磁窑河59处,受灾范围32个乡,66个村,共计1.6万户,5.9万人,14个村被淹,17个村被水包围,灾情最严重的是西宜亭、堡子、西明阳、苏家堡、南张家庄、北武涝等几个大村,水深最深3.3m,最浅也有1.6m,西宜亭全村房屋被洪水冲塌了341间,损失惨重。
全县7733hm2农田受水灾,棉花3200hm2绝收,减产粮食900万kg,皮棉137万kg。
交城县。
磁窑河、瓦窑河、界河、白石河共决口10处,全县70个乡有56个遭洪灾。
贾家庄、城头、大辛村、辛南、大营、大陵庄、成村、东汾阳、西汾阳等8个村灾情最重,全县淹没农田2667h m2,有221hm2耕地变为石河滩,塌房5633间,死亡6人。
孝义县。
汾河洪水出岸,文峪河、济荣河、孝河洪水无法下泄,顶托后漫溢,使4个乡14个村遭受水灾,淹灌农田1867hm2(占秋田的53.5%),塌房180间,水淹80户。
祁县。
乌马河、潇河、象峪河决堤塌埝共22处,6个村庄被水包围,全县共淹没土地3067hm2,倒房2847间,死亡3人。
太谷县。
降雨145m m,乌马、象峪、咸阳河发洪水,全县共淹没土地2533hm 2,冲毁土地66.7hm2,冲毁梯田159.7hm2,塌房1708间。
平遥县。
7天连续降雨139mm,全县受灾面积3667h m2,其中866.7hm2棉花减产六成以上,死亡10人。
介休县。
21个乡受灾,汾北乡最严重,该乡小疙瘩村水深1.3~1.7m。
全县淹灌土地142hm2,倒塌房屋490间。
寿阳县。
受灾2200hm2,塌房窑1.7万间(孔),死亡12人。
榆次市。
倒房822间,死伤8人。
太原市。
冲毁土地333hm2,塌房2457间,死亡2人,在市区内有1475间民房雨浸后倒塌。
汾河洪水下泄,灾情波及临汾和运城专区沿河两岸部分乡村。
临汾区段流量2
000m3/s,霍县、洪洞、临汾、襄汾、曲沃等县受灾土地1933hm2,运城新绛、稷山、河津、万荣、永济5县35乡75个村庄受灾,淹没土地13万hm2,17个村庄进水,倒塌房屋770间。
2、1955年8月8日太原市西山暴雨
1955年太原市西边山区突降大暴雨,这是一次历时短、范围较小的短历时暴雨(雨情当时未调查)。
由于降雨强度大,使太原西部边山各条支沟都暴发了山洪,万柏林、南城、新城遭受洪水袭击,尤其以万柏林743厂宿舍区最为严重,洪水冲走入16宿舍区,涌进3、4、8、9车间,地面积水深达1~2m,正在睡梦中的83人当即被洪水冲走溺死(其中儿童58名),倒塌房屋176间,个人财产损失约6万元。
3、1956年8月上旬全省性大暴雨
1956年8月初,山西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降大暴雨,全省共有68个县(市)普遍降了中到大雨。
雨区主要集中在山西省东部和南部,雨区自北部恒山向南沿五台山、太行山直至南部中条山一带,较大雨量集中在晋南和晋东南两个地区。
最大暴雨点是陵川县的东双垴,8月2日至4日三天雨量为440.5mm,平顺县石城362.2mm,和顺县松烟345.2mm,潞安、长子、沁源、垣曲、解于、浮山、翼城、隰县、阳泉、平定等县降雨量都在100mm以上。
从8月2日到9日,全省遭受洪水灾害的有42个县(市),共淹没农田1.98万h m2,冲毁土地4707hm2,倒塌房窑4.9万间(孔),5000多户无家可归,由于洪水造成塌山、塌房而死亡435人,受伤170人。
此外,冲走大牲畜629头,损失粮食78万kg,冲垮防洪工程856处,渠道毁坏3379条,铁路受水害142处,中断行车共计246小时,其中,南同蒲铁路出现三处较大水毁事故。
榆次地区的榆社、左权、和顺、昔阳、平定、盂县、寿阳等7个县共127个乡受洪水灾害,成灾面积840hm2,冲毁土地3187hm2,倒塌房窑洞2.6万间(孔),冲垮水利工程544处,死亡179人。
其中,灾情以平定县最严重,死亡18人,倒塌房窑3396间(孔)。
昔阳县30个乡遭受洪水灾害,有1573h m2农田受灾,倒塌房窑5352间(孔),死亡23人。
南部运城涑水河和姚暹渠上游白沙河、青龙河也都发生了大洪水,洪水流经安邑县境,在运城一带遍地漫流,积水深0.7m,淹没农田3333hm2。
运城至解于镇一线防洪堤决口十余处,淹没农田600hm2。
运城榨油厂和粮食局院内进水,全县企事业单位经济损失约400万元。
平顺县全县47个乡,184个农业合作社受灾,冲淹农田1.1万hm2,全县的秋禾歉收,倒塌房屋7907间,死亡109人,1745户无家可归,867户被迫迁移。
此外,其他一些县也有不同程度遭灾。
例如,五台县的金钢库村,洪水冲毁房
屋260间,死亡5人。
本次暴雨洪水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平顺、平定、繁峙三县个别村子,在本次降雨过程中曾发生了毁灭性塌山事件。
4、1958年7月中旬山西南部大暴雨
1958年7月14日至19日,黄河中游以河南省渑池县任村为中心,出现了一次历时5天的大暴雨,任村24小时降雨量650mm。
雨带走向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推移,雨区影响到山西南部运城地区中条山脉及涑水河流域。
中条山南麓迎风面的垣曲县城,7月16日一天降雨量达366.5mm;17日2时至8时,雨强为40.9m m/h。
雨区越过中条山脉扩展到涑水河流域时,雨势虽有减弱,但笼罩面积较大。
7月16日涑水河全流域开始降雨,16日至17日降雨强度增大,全流域发展到暴雨和大暴雨,18日降雨减小,19日基本雨停。
在涑水河流域的雨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进,雨量自上游向下游递减。
15日至19日5天内,闻喜县吕庄水文站以上平均降雨量218mm,其中较大点暴雨,有绛县横岭关322.9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为262mm)、东观底166.4mm、吕庄161.2mm,姚暹渠上游平均雨量167. 0mm,下游平川地区降雨量一般在100.0mm。
这次降水从绛县的横水镇,经东镇、闻喜、安邑、临猗直到虞侯村、东张耿约100km的范围内,洪水涛涛、汪洋一片。
绛县西下吕、田家堡等12个村被淹,涑水河北岸横水镇至安邑半坡,水深0.2~2m,洪水在安邑、冯村南岸出槽。
冯村、北相镇一线水深达1.7m,12个村庄进水。
水头火车站一带浸没在洪水中,造成南同蒲铁路中断停车。
闻喜的相家园水库和20多个小型水库及塘坝被洪水冲垮,城关部分进水。
姚暹渠上游夏县境内河道决口15处,使太平街、小台、禹王、侯村、李庄等10多个村庄进水,大台、小台村水深0.3m。
运城苦池调洪区当时来水500万m3(P=1%时最大调洪库容407万m3),冲决堤埝100m,有200 m3/s流量直泄汤里滩,造成连锁反应。
黑龙埝决口16处,泄入鸭子池,又破东禁墙后(盐池的最后一道防线),大量洪水进入盐池,同时威胁运城,解虞境内河堤造成决口13处,西王、侯村、东张耿、和家营一带水深达2m,北门滩和硝池滩积水盈溢,威胁盐池和同蒲铁路。
这次暴雨笼罩下的绛县、闻喜、夏县、安邑、运城、临猗、永济等7个县,1 04个乡,1272个村庄遭洪水灾害。
其中,17个村洪水进村,受灾1.1万户,死亡75人,伤101人,牲畜伤亡157头,倒塌房窑4.0万间(孔),冲走粮食208万kg。
闻喜相家园、夏县水头、安邑冯村、北相、解虞、张耿、临猗陈家庄、楚侯、赵家卓等12个村被淹,房屋损坏60%~70%。
涑水河、姚暹渠决口62处,淹棉田2.5万hm2,冲毁农田8400hm2,水利设施被毁7500座,盐池损失芒硝2200万kg,盐660万k g,全部经济损失总价值为7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