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培优大一轮(课件 新题培优练)1 第22讲 新题培优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题培优练]
[基础达标]
1.(2019·河南高三适应性测试)S基因是果蝇染色体上的白眼基因,在该基因中插入一个碱基对引起了果蝇眼色的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变异可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B.在高倍显微镜下可看到该基因序列的改变
C.S基因突变后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例发生变化
D.突变后的基因是S基因的等位基因
解析:选D。
依据题干“在该基因中插入一个碱基对引起果蝇眼色的变化”说明该果蝇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不改变基因的位置和数目,A错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基因序列的改变,B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各占1/2,C错误;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的结构,产生了等位基因,D正确。
2.(2019·辽宁大连渤海中学猜题卷)某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在其增殖的过程中,先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其中母链为正链,子链为负链)。
另外,以负链为模板指导外壳蛋白合成。
下图为该病毒部分基因序列及其所指导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用图示Met、Ser等表示)序列。
(起始密码:AUG;终止密码:UAA、UAG、UGA)。
则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不需要解旋酶是该病毒DNA复制过程与人体DNA复制的唯一区别
B.若在基因D中发生碱基替换,则该基因控制合成蛋白质的多肽链长度可能缩短
C.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结果
D.基因F转录合成mRNA的碱基序列为—U—A—C—U—G—U—…
解析:选B。
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在其形成复制型的双链DNA过程中,不需要解旋酶,以一条链为模板。
而复制型双链DNA进行复制的过程与正常人体DNA的复制无区别,A错误;若基因D的第149组碱基序列由GAA替换为TAA(其对应的负链可转录出终止密码UAA),则该基因控制合成蛋白质的多肽链长度缩短,B正确;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与基因重组无关,C错误;基因F的转录过程是以负链DNA为模板的,图中的DNA为正链DNA,因此,由基因F转录合成mRNA的碱基序列为—A—U—G—U—G—U—…,D错误。
3.(2019·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雄性植株,其突变性
状是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
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以及该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让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性别野生性状突变性状突变性状/(野生性状+突变性状)
雄株M1M2Q
雌株N1N2P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值分别为1、0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1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2,1/2
解析:选C。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雄性植株全部表现为突变性状,Q和P 值分别为1、0,A正确;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 A Y,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型为X a X a,则子代中雌性全部表现为突变性状,雄性全部表现为野生性状,Q和P值分别为0、1,B正确;若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 A Y a或X a Y 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型为X a X a,Q和P值分别为0、1或1、0,C错误;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组成为A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组成为aa,子代中雌雄个体显隐性性状的比例都为1∶1,即Q和P值都为1/2,D正确。
4.(2019·河北冀州中学月考)如图表示雄果蝇(2N=8)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不同阶段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发生Ⅰ→Ⅱ或Ⅲ→Ⅳ的变化,期间易发生基因突变
B.在Ⅱ阶段的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
C.在Ⅳ阶段的细胞内,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在Ⅱ、Ⅳ阶段的细胞内,都可能含有两条Y染色体
解析:选C。
Ⅲ→Ⅳ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有丝分裂间期,所以易发生基因突变,但正常情况下没有Ⅰ→Ⅱ的变化,A错误;在Ⅱ阶段的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在Ⅳ阶段的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在Ⅱ阶段的细胞内,由于同源染色体的
分离,可能含有一条Y染色体,也可能没有;而在Ⅳ阶段的细胞内,只含有一条Y染色体,D错误。
5.(2019·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月考)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称作基因重组。
下列变化能导致基因重组的是()
A.控制圆粒豌豆的R基因中插入一段DNA序列
B.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互换对应片段
C.细胞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对应片段
D.细胞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间互换部分片段
解析:选B。
控制圆粒豌豆的R基因中插入一段DNA序列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对应片段导致基因重组,B正确;不考虑突变,姐妹染色单体基因组成相同,互换对应片段没有实质意义,C错误;非同源染色体间互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6.(2019·河南南阳一中高三开学测试)突变基因杂合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染色体片段交换,这种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细胞继续完成有丝分裂后,可能产生的子细胞是()
①正常基因纯合细胞②突变基因杂合细胞
③突变基因纯合细胞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解析:选D。
假设正常基因为A,突变基因为a。
染色体片段发生交叉互换后,每条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分别为A和a。
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细胞中出现4条染色单体,分别含有基因A、a、A、a。
到有丝分裂末期,这些染色体平均加入不同的细胞中,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两个A可同时进入到某一细胞中;两个a可同时进入另一个细胞中;A和a进到某一细胞中。
7.(2019·四川资阳中学月考)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基因可以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 l基因不可以突变为A基因
B.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受体细胞的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
D.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解析:选B。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由a1也可以突变为A,A错误;非同源染色体
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受体细胞的DNA上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杀虫剂作为环境因素不能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只能选择已有的抗药性变异,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D错误。
8.(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期初考试)图甲表示果蝇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一个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两图中的字母均表示对应位置上的基因。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中的同源染色体上最多只有三对等位基因
B.图乙中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肯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C.图中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自由组合
D.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解析:选D。
图甲中的同源染色体上有多对等位基因,图中标出的为三对;图乙中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图中的非等位基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9.(2019·四川重庆巫山中学月考)图甲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乙是一个家族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与b),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
(1)图甲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2)α链碱基组成为________,β链碱基组成为________。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性遗传病。
(4)Ⅱ6的基因型是________,Ⅱ6和Ⅱ7婚配后生一患病女孩的概率是______,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________。
(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____________产生的一种遗传病,从变异的种类来看,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
该病十分少见,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这表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甲中①②分别表示DNA复制和转录。
(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
一条链为GTA,因此α链碱基组成为CAT,β链为α链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其碱基组成为GUA。
(3)图乙中,表现正常的Ⅰ3和Ⅰ4生出患病的Ⅱ9,因此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由此确定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隐性遗传病。
(4)由于Ⅱ6和Ⅱ7已经生了一个患病孩子,因此他们的基因型均为Bb,因此婚配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1/4=1/8。
要保证Ⅱ9(bb)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BB。
(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的碱基对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该病十分少见,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个体死亡,这表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答案:(1)DNA复制转录(2)CAT GUA(3)常隐(4)Bb1/8BB(5)基因突变可遗传的变异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培优冲刺]
10.(2019·山东烟台诊断性测试)瑞特综合征是由于X染色体上的MECP2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患者神经系统异常,运动控制能力丧失。
研究表明,MECP2基因突变的小鼠神经元细胞中与运动有关的基因信息是正常的,但无法正常表达,突变小鼠表现为活动能力极弱。
当研究者开启了突变小鼠体内MECP2基因的表达后,小鼠的活动能力迅速恢复正常。
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瑞特综合征患者的肝脏细胞中也存在MECP2突变基因
B.瑞特综合征患者的基因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
C.MECP2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够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
D.MECP2基因突变小鼠的神经发育不良导致其运动能力减弱
解析:选D。
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核中的基因都相同,A正确;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如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MECP2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够调节与运动有关基因的表达,C正确;由题干可知,MECP2基因突变小鼠的神经系统异常,对运动控制能力丧失,而小鼠的运动能力并没有减弱,D错误。
11.(2019·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三模拟)下表为部分基因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表格中与癌变有关的基因都是由正常基因突变而来的
B.原癌基因的失活和抑癌基因的活化都是细胞癌变的内因
C.癌细胞的转移与“其他基因”正常表达有关
D.细胞的癌变受多种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解析:选D。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存在,不是由正常基因突变而来的,A 错误;根据表格信息知原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细胞癌变的内因,B错误;癌细胞的转移与“其他基因”异常表达有关,C错误;细胞的癌变受多种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D正确。
12.(2019·湖南岳阳一中入学测试)化学诱变剂EMS能使基因中的G烷基化后与T配对,CLH2基因控制合成叶绿素水解酶。
研究人员利用EMS处理野生型大白菜(叶片浅绿色)种子,获得CLH2基因突变的植株甲(叶片深绿色)和乙(叶片黄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株乙叶片呈黄色,说明其叶绿素水解酶失去活性
B.获得植株甲和乙,说明EMS可决定CLH2基因突变的方向
C.若植株甲自交获得叶片浅绿色的植株,说明浅绿色为隐性性状
D.EMS处理后,CLH2基因复制一次可出现G—C替换为A—T的现象
解析:选C。
植株乙叶片呈黄色,说明其叶绿素水解酶活性更高,EMS只可提高基因突变率,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EMS处理后,复制一次时,只能出现基因中烷基化后的G与T配对,只有在第二次复制时,才可能出现G—C替换为A—T的现象。
13.(2019·深圳六校联盟模拟)某XY型性别决定的野生型植物不抗除草剂(4-Bu),甲组研究者对多株该植物进行辐射处理,然后让其随机传粉,在后代中筛选出甲品系抗4-Bu 的雌、雄植株各一株(F1),将F1杂交后,发现F2中约有1/4的个体不具有抗4-Bu的特性,抗4-Bu的个体中雌株、雄株约各占一半的数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判定:抗4-Bu属于显性基因突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其理由是:如果抗4-Bu的相关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研究者通过用化学药剂处理该野生型植物,得到了乙品系抗4-Bu的植株,同时确定了相关基因为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与A、a基因是独立遗传关系。
甲、乙组研究者合作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①对丙组实验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丁组的子代中含有两种抗4-Bu基因的个体比例为________(请用分数表示)。
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甲品系的抗4-Bu雌、雄植株杂交,子代中产生不抗4-Bu 个体且占1/4,则抗4-Bu属于显性基因突变。
若抗4-Bu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子代中抗4-Bu的雌株与雄株分别占1/2、1/4,与题意不符,因此相关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
(2)①丙组中乙品系的基因型为aaBb,表中乙品系杂交结果及比例为:抗4-Bu∶不抗4-Bu=2∶1,可知BB个体死亡,即B基因纯合致死。
②甲品系(Aabb)与乙品系(aaBb)杂交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则丙组的子代中含有两种抗4-Bu基因的个体比例为1/4。
答案:(1)均抗4-Bu的雌、雄植株(F1)杂交后代(F2)中约有1/4的个体不抗4-Bu(说明抗4-Bu属于显性基因突变)F2中抗4-Bu植株中雌株应该占2/3,而不是1/2(或答“F2中抗4-Bu的个体中雌株∶雄株≈2∶1,而不是1∶1”)
(2)①B基因纯合致死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