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人教版)】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第二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第二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人教版)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南北城市降水季节差异图,概括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明确我国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的差异。

3.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析图法、活动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故事讲述:雨伞批发商的困惑广东一雨伞批发商在当地生意兴隆,为扩大经营范围,该批发商决定把雨伞运往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一带销售,结果大量雨伞滞销,经济损失惨重。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分析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导入新课。

2.展示图片:出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民居景观判断哪些民居分布在东部地区,哪些民居分布在西部地区,说出判断的理由,分析民居特点与降水的关系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降水的空间分布师:课件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观察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吗?找出年等降水量线最大和最小的地区分布,并指出其降水量的大小。

生: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东南沿海超过1 600毫米,西北内陆部分地区不足50毫米。

师:在课本P34图2.18中,对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进行描画,并据此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征。

生: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师:观察课件图中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与哪一条线大致吻合?生:秦岭-淮河一线。

师:观察课件图,说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在哪儿。

并思考讨论其原因。

生: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回答,相互补充。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评,课件展示其原因。

师:降水特点对民居有什么影响呢?课件展示甘肃夏河县和浙江绍兴的传统民居图片。

生: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简单评价,并简要总结,甘肃所处地区降水少,传统民居屋顶为平顶,利于粮食的晾晒;浙江所处地区降水多,屋顶为斜顶,利于降雨时的及时排水。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3.测试评价:通过随堂练习或小测试,检查学生对气候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正确完成测试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错误的学生给予及时订正和讲解,帮助其理解错误原因并改进。
4.小组合作评价: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1.提问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候概念、影响因素和气候类型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其正确理解知识点。
2.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表现不积极的学生给予关注和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的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
2.地形因素:海拔、坡向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3.洋流因素:暖流、寒流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4.大气环流:季风、信风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5.人类活动:城市化、工业化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三)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
本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和人地协调。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
3.组织学生进行气候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当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概念和气候的分类方法。

2.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气象观测。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候的分类方法。

2.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能够区分和描述中国不同地区气候类型。

4.了解气象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气候等现象,进入气候相关知识的学习。

2. 概念解释(10分钟)由教师介绍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可以通过温度、降水等要素来衡量。

3. 分类方法(15分钟)简单介绍气候的分类方法,偏重于气温、降水量和季节的判断依据,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气候类型。

4. 影响因素(20分钟)通过讲解地球自转、气候带、洋流和地形等因素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针对每一种因素,可以举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5. 中国气候(25分钟)介绍中国气候的分布特点,列举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可以通过PPT 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6. 气象观测(20分钟)介绍学生如何进行气象观测,包括温度计、雨量计等气象设备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实操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气象观测的过程。

7.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和总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气候相关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演示、讨论、实操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图表等方式,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气候相关内容。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讨论、实操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气象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对气候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通过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通过课堂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收获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气候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气候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节气候优质课公开课教案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学习目标】1.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重点】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学习难点】温度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30页图2.12景观照片,再联系自己所在地方春节期间的活动景观,激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一)自主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1页图2.13,运用所学等温线的有关知识,独立依次完成以下任务:(1)依次观察并读出下到城市1月平均气温值。

海口——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漠河(2)估算1月海口平均气温与漠河平均气温的差值。

__约50℃__(3)找到0℃等温线,对照地形图,说出它经过的地方: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

(4)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1页图2.14,独立完成以下任务:(1)依次读出海口——广州——武汉——北京——乌鲁木齐——哈尔滨——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值。

(2)读出7月份漠河平均气温与海口平均气温差值。

(3)读出拉萨7月平均气温值,描出8℃等温线、16℃等温线。

(16℃等温线经过青藏高原边缘)(4)比较1月等温线图与7月等温线图,哪幅等温线图的等温线稀疏?(7月份等温线图)(5)总结出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二)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P31页图2.13、2.14,合作找出:(1)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北极村。

(2)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

2.合作讨论:(1)1月份0℃等温线沿秦岭——淮河线突然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弯曲,为什么?。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0年秋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0年秋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总结知识,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及时反馈知识掌握程度。
活动三
介绍我国的气候类型,教会学生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特点。
根据漠河和海口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说一说它们各自发展旅游活动的优势。
为什么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的呢。
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类型,总结气候特征。
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活动一
请同学们来看这两幅图,结合“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回答,200mm、400mm、800mm、1600mm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主要地形区。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为什么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呈现“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提问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几个月?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探讨了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
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
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
复习导入,连接知识,为本节做铺垫。
四个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读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匀。降水集中在4到10月。
学生思考问题。
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二
介绍干湿地区的分布依据,讲解不同干湿地区的特点。提出疑问划分干湿地区能不能只单纯分析降水量?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候-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候的定义;2.掌握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的概念;3.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气候要素;2.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

三、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气候是指长时间(至少30年)内某地区的天气状况和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变化规律。

2. 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指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各种因素,包括:•温度: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热量的数量,通常使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降水量: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数量,通常使用毫米或英寸表示。

•气压:指大气压强,通常使用毫巴或千帕表示。

•风向和风速:指风的方向和风的速度,通常使用米/秒或公里/小时表示。

•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使用相对湿度表示。

3. 气候类型生物圈上大多数地区的气候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柯本气候分类法。

柯本气候分类法将地球上所有地区的气候分为五大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4. 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不同的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不同。

下表列举了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生物多样性丰富,但人类活动受限热带草原气候适合农业和畜牧业,但周期性的干旱可能会导致饥荒热带沙漠气候人类生活受限,但适合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农业和渔业,但会有周期性的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气候;2.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不同气候类型下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评估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并绘制气候图;2.课堂练习:出示多张气候图,要求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对应的气候类型。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气候的概念、要素和分类方式深入理解,同时也了解了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影响。

2.3 气候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共35张PPT)

2.3 气候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共35张PPT)
400 200
800 1600
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减 递
降水量 (毫米) 1600
0 400
200 50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主导作用)
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靠 近海洋,降水多;西北内 陆远离海洋,降水少。
降水量与蒸发量——→ 干湿地区的划分
降水量 > 蒸发量 降水量 < 蒸发量
湿润 干燥
划分干湿 地区能不 能只单纯 分析降水 量?
不能, 还要分析 蒸发量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
距海较近,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降水较多; 再加上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我国四类干湿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 主?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降水空间分布不均
探寻原因
海陆因素(夏季风)
降水东西差异
地形因素(山脉阻挡)
加剧东西差异
纬度因素
东部降水的南北差异
知道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都是哪里吗?
干极 吐鲁番托克逊
雨极 火烧寮
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 降水量达6 558毫米。1912年更创下年降水量8 409毫米的记录。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
1.降水的时间分配很不均匀 2.降水集中在夏季 3.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
夏季风的进退
东部地区 雨带推移
华北、东北 7、8月
北方 雨季
开始迟 结束早 雨季短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人教版
学生根据经验回答知道的灾害,看图了解台风灾害带来的危害
导学目标
一、什么是自然灾害?
二、我国常见自然灾害主要分哪几类?
各包括具体哪些灾害?
三、我国自然灾害有什么特点?
四、试说常见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成因?(看图2.48和图2.49试完成58页活动题)
五、举例我国防灾减灾取得的成就。
六、请给大家介绍一些自然灾害的自 救方法。
气象灾害
干旱 华北(春旱)
洪涝 南方 台风 东南沿海
寒潮 全国(除青藏高原)
地质灾害
地震 全国都有地震带(台湾,西南多地震)
滑坡 中西部山区(以西南地区最为集中)
泥石流
四、防灾减灾的环节
1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 2建设防灾工程 3做好灾前准备工作 4及时救援与救助
五、加强灾害自救能力
合作研究
提示:从成因和危害来了解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适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小组的学习讨论。)最后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前后桌讨论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危害,讨论后四个组选出代表发言,阐述一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学习小结
学习了解了我国常见的一些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我国自然灾害的一个特点,自然灾害种类多,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这些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
自主学习
提示:看图的步骤
补充总结完一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后,补充说明这种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在这个地区的原因。
引导学生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第二个特点----分布广
学生看图回答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
承转过渡
从以上所了解的我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分布,我们已经总结出了我国自然灾害的两个特点,种类多和分布广,下面继续学习我国自然灾害的其他特点。

部编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 第二节 气候 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二上册地理 第二节 气候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候课时1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东西干湿差异显著一、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3、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4、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5、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3、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讲授新课】(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看书《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

《气候》◆教材分析本节讲授的内容是我国的气候,包含“气温与降水差异”、“气候主要特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三部分内容,这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极为密切,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亲切和实用。

但是,中国的气候这节课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又是本章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气温及降水分布特点;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3、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4、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3、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2、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解释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电站的分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气温和降水。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课件展示)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着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呢,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

可是他这次沿途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课件展示春节期间我国的海南和哈尔滨的差异图,感受南北的温度差异。

初二地理9 《中国气候》第二课时

初二地理9 《中国气候》第二课时
1、 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示意图(课本 P33) ,完成下列各题。 写出图中 字母所代表的干湿地区的名称: A、 B、 C、 D、 2、 结合课本 P31 图 2-17,回答: 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 毫米等降水量线,与 冬季 ℃等温线通过的 第 17 页 线基本一致。
三、展示反馈(以组展示本节学习内容,亮出你的精彩! ) 四、拓展检测(学以致用,提升自我,开拓视野,你最棒! )
1、结合 P31 图 2-17,回答:我国的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 量 ,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 到 。由图可知:我国年降水 递减。 季节, 雨水少。 省的东北部, 和 地区。 气候,自南向北 。西北地区大多 。 量的地区分布规律是:由
生:自学中的收获
2、从降水时间分配来看,我国降水集中在
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18 页
中国的气候(二)
师:教学设计
(收获)
主备:郭春萍
时间 :10 月 10 日
学习内容: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学习目标:学习我国降水、干湿地区及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我国干湿地区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一、 自主学习(用心研读教材 P31-34,按要求完成以下内容。你 能行! ) ㈠ 自学指导(一读,细读课文,勾划出你获得的重点知识! ) (二读,结合下列知识点,批注互动并合书填写! )
毫米等降水量线,半 , 。
毫米等降水量线。
为主,半湿润地区的植被是 为主, 干旱地区的植被为 、 气候类型。
3、结合图 2-21,说明:吐鲁番、广州、上海、北京四地气候类型分别
师:教学反思 (疑惑)
。除以上几种气候类型

三读课文,提出难题,与大家交流。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气候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 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3. 分析气候现象的能量来源和影响因素,理解气候的形成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2.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3. 气候现象的能量来源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挂图、地球仪。

2. 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 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有哪些类型?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气候的定义: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和气象现象的总和。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根据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气候类型可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以及干旱、湿润和过渡性气候。

3. 讲解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a.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

b.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

c.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

d.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e.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东部地区。

f.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

g.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和华北地区。

h. 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i.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我国云南省为例,分析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 以北京市为例,分析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2 气候 第二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 课件 (共29张PPT)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 第二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 课件 (共29张PPT)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找一找
1.找出400mm、800mm年等降水量线。 2.400mm年降水量线北部穿过哪条山脉 。 3.800mm年降水量线东部大致穿过哪条地 理事物。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至 青___藏__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 0℃ 等 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 大兴安岭 山 脉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集中在夏秋 季节,年际变化大。
学生活动三
读我国夏季风影响图和山脉分布图,回答下面问题。
1.我国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2.我国降水南北雨季长短不同,主要受什么季风的影响。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探究(1)
海陆因素(夏季风)的影响
我国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强度 大,降水多;西北地区距离海洋较远,湿 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2.2《气候》
—东西干湿差异
1.要求学生学会初步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时空 分布特点。
2.结合干湿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举例说明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和降雨是一回事吗?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d
b
c
a
学生活动四 读中国干湿区的划分图,回答下面问题。 1.我国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什么?划分了哪些干湿区?
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2.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致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吻合。
3.不同干湿区的降水量范围、植被类型。 湿润区降水大于800mm,对应的植被是森林; 半湿润区的降水在400-800mm之间,对应的植被是森林草原; 半干旱区的降水在200-400mm之间,对应的植被是草原; 干旱区的降水小于200mm,对应的植被是荒漠。

2.2气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_1

2.2气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_1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二课时降水)【教学内容】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课程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结合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通过阅读中国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学会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4.结合实例分析我国降水的差异对我国不同地方产生的影响。

5.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及划分依据。

2.难点: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的原因;理解不同的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

【课时设计】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1.时事新闻导入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7·20郑州特大暴雨?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教师展示影像资料讲授。

2021年7月,郑州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此次强降雨给河南造成了严重损失。

农作物受灾面积1048.5千公顷,倒塌房屋1.80万户5.76万间,郑州市遇难292人,失踪47人。

20日16时—17时,一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了201.9mm;19日20时到20日20时,单日降雨量552.5mm;17日20时到20日20时,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

其中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历史记录。

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

2.对比理解分析加强学生对降水量的直观认识,举例说中国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图片展示并讲解: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8.7毫米,全年平均降水日数9.3天,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350天,出现在1979年9月28日至1980年9月11日;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只有1天,出现在2002年6月8日;日最大降水量为16.9毫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学生说出四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1.观察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四
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2.读北京 1951-1980 年降水量年变化
图,总结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3.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三)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学生说出二地干湿特点的原因
1.教师讲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依据
2.课堂活动:学生讨论新疆天山山地属于半干旱区、东北山地属于湿润区的原因
学生找出800、400、200mm等降水量
线
2.课堂活动:学生说出 800mm 等降水
量线经过了哪些地理事物
学生说出800mm 等降水量线经过了哪
些地理事物
3.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4.拓展阅读,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
地方
二、教学过程
5.我国台湾、西南、新疆降水多寡及
其原因
(二)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教学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
教学内容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2.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
3.课堂活动:学生讨论干湿区分界线
与等降水量线的关系
学生参加课堂活动,说明干湿区与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的关系,说出干湿区各自包含的额地理单元、主要植被类型
4.课堂活动,学生讨论湿润区与半湿
润区分界线与秦岭淮河的关系
5.课堂活动,学生讨论干湿区各包含
的要地理单元
6.课堂活动,学生讨论干湿区主要的

《气候(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气候(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气候(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教学难点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冰城”是哈尔滨,那有谁知道我国的“水城”是哪一座城市呢?······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二、讲授新课(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提问]我们平时经常会说下雨了,那是不是下雨就是降水呢?(区分降水与下雨的差别,明确降水的概念)[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摄氏度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5页阅读材料“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并且在图2.16中找到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台湾的火烧寮和年降水量最少的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把它们连线,看看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

《气候》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

《气候》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

《气候》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图,概括出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2.通过阅读不同城市年降水量柱状图,概括出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特点;3.读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划分依据及其大致的分布;4.通过降水特点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图,概括出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2.通过阅读不同城市年降水量柱状图,概括出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读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划分依据及其大致的分布。

三、教学策略降水是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了解降水的时空分布,对于气候特征的概括和分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等降水量线图的分析也是等值线图学习的一般方法,因此,本课的学习无论是知识上还是能力和方法上,都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储备了等降水量线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能,对于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也有所认识,因此,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是教学的重点,而学会分析方法是难点。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把教材内容作为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应用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四、教学流程1.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雨伞”也来了。

如果只考虑降水的影响,下列城市“共享雨伞”使用频率最高的是()A.北京B.兰州C.拉萨D.广州2.江南民居的屋顶比新疆民居的要尖一些,这是因为()A.降水多B.气温高C.风沙大D.昼夜温差大3.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A.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B.从西南向东北递减C.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D.从北方向南方递减4.下列三城市的雨季由长到短依次是()A.长沙、哈尔滨、广州B.广州、长沙、哈尔滨C.长沙、广州、哈尔滨D. 哈尔滨、长沙、广州答案:D;A;A;B六、课程小结七、板书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Ⅱ一、降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空间分布二、干湿地区划分划分依据四大干湿地区三、降水差异的影响。

《气候(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

《气候(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

《气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讲授的内容是我国的气候,包含“气温与降水差异”、“气候主要特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三部分内容,这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极为密切,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亲切和实用。

但是,中国的气候这节课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又是本章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气温及降水分布特点;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3.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4.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3.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4.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2.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第2课时【课程引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

【讲授新课】师:(展示课件)《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布特
征的
成因
(2)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我国夏季太阳直射___半球,北方的日照时间_____于南方、太阳照射强度_____于南方,北方和南方得到的太阳光热相差不大。

(3)新疆的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原因有:①从纬度位置看,吐鲁番纬度较____,夏季日照时间____。

②从海陆位置看,吐鲁番______________,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阴天很少,夏季太阳光照________。

③从地形方面看,吐鲁番地处________,散热性差,热量易积聚。

④从地表
情况看,吐鲁番植被_______,荒漠广布,气温上升快。

然后,跟随老师的引导,梳理、深入理解气温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时间7分钟左右教学
环节
3:认
识我
国温
度带
的划
分及
与作
物熟
制的
关系
教师:首先,设置情境问题:“爱心速递”环节。

课件呈现一些常见的水果
图片,设置疑问:在海口度寒假的小明,想给北京的亲友快递一些海南当地
生产的水果,可以挑选哪些?引导学生尝试做出选择。

然后,课件呈现“图
2.17中国温度带的分布”图,讲解、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
分布位置与作物熟制的关系。

随后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
任务二。

最后,进行点评总结。

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帮小明挑选海南当地生产的水果。

然后,听讲、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阅读教科书32页“图
2.17中国温度带的划分”、31页
“图2.13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
布”,认识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
据、位置与作物熟制的关系。

(1)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
差异,并结合______________实
际,将我国划分为亚热带、暖温
带、寒温带、中温带、热带和青
藏高原区等温度带,请将温度带
名称填入右图相应数码代表的我
国各个区域内。

(2)右图中,②、
③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大体上与1月______等温线一致,此线以南地区的
河流____(有/无)结冰期。

(3)在我国的各个温度带中,热量条件最好、
作物熟制最多的是_____带;基本满足一年一熟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京位于我国温度带中的___________,
该温度带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等,种植的水果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等。

最后,听讲,进一步体会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时间1分钟教学
环节
3:总
教师:课件呈现“图2.17中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图2.13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三点地理意义。

学生:跟随老师阅读“图2.17 中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图2.13 中国1
①纬度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_____。

②纬度位置:我国冬季太阳直射___半球,北方的日
照时间_____于南方、太阳照射强度_____于南方。

冬季我国北方获得的
太阳光热____于南方。

③距离和地形使冬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
冬季风对我国北方的影响_____于南方。

冬季我国北方降温
幅度_____于南方。

冬季我
国南北
温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