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高中化学必修一:4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葫芦岛一高中课外拓展训练高一年级化学学科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下列与含氯化合物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HClO是弱酸,所以NaClO是弱电解质
B.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C. HCl溶液和Na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l溶液和NaCl溶液均是强电解质
D. 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2.如图是模拟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
的是( )
A.烧瓶中立即出现白烟
B.烧瓶中立即出现红棕色
C.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
D.烧杯中的溶液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
3.下列关于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只能作氧化剂
B.已知35
Cl、3717Cl为两种不同的氯原子,因此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17
C.实验室制备Cl2,可用排饱和食盐水集气法收集
D.1.12 L Cl2含有1.7N A个质子(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4.下列反应中氯元素被氧化的是( )
A.MnO2+4HCl(浓)MnCl2+2H2O+Cl2↑
B.2HCl+Ca(OH)2CaCl2+2H2O
C.5Cl2+I2+6H2O10HCl+2HIO3
D.2KClO32KCl+3O2↑
5.在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可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确定,下列说法中可能错误的是()
A.加入含有NaOH的酚酞试液,红色褪去,说明有H+ 存在
B.加入有色布条后,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
C.氯水呈浅黄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分子存在
D.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Cl- 存在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在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小苏打:Ca2++OH-+HC
O-CaCO3↓+H2O
3
B.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32-+CO2+H2O=2HCO3-
C.将少量SO2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SO2+2ClO-+H2O S2
O-+2HClO
3
D.将标准状况下112 mL氯气通入10 mL浓度为 1 mol·L-1的溴化亚铁溶液中:
2Fe2++4Br-+3Cl22Fe3++6Cl-+2Br2
7.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
B.Ⅱ图中:如果倒置的量筒充满了氯气,水槽内装满水,经足够长的时间光照,量筒内最后剩余气体为HCl和氧气
C.Ⅲ图中:生成蓝色的烟
D.Ⅳ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将硫酸溶液滴入烧杯中,至溶液显酸性,结果有Cl2生成
8.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氯气具有漂白性
B.用氢氟酸雕刻玻璃,是由于氢氟酸能与二氧化硅反应
C.向50 mL 18 mol·L-1的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等于0.45 mol
D.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制容器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9.以下进行性质比较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
A.比较Cu、Fe3+的还原性:Cu加入FeCl3溶液中
B.比较氯、溴非金属性: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中
C.比较镁、铝金属性:镁、铝(除氧化膜)分别放入4 mol·L-1 NaOH溶液中
D.比较高锰酸钾、氯气的氧化性:高锰酸钾中加入浓盐酸
10.氯水是实验室常需临时配制的
一种试剂,图甲所示的是实验室配
制氯水时的一种常用装置,图乙是
某化学实验小组自行设计的一种
配制氯水的装置(图中的鼓气球是
一种具有气体单向阀的、可用于向
瓶中鼓入空气的仪器)。

(1)氯水需临时配制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图甲所示装置中,烧杯内的液体是。

(3)用图乙所示装置配制氯水时,操作步骤如下:
①关闭活塞2,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打开活塞1,将少量浓盐酸注入大试管内。

②关闭活塞1,盖上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

浓盐酸和大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反应产生氯气。

③轻轻摇动瓶A,使氯气不断溶入水中。

用图乙装置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饱和氯水。

除了在摇动过程中增大了气体和水的接触面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4)配制氯水完成后,不必拆卸装置即可从瓶A中取用少量氯水,方法是。

11.为验证某些非金属单质
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
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
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分子式是。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答案:
1 B
2 B
3 C
4 A
5 A
6 A 7D 8B 9C
10.解析:(1)氯水中的次氯酸在光照、受热条件下会分解,所以氯水需临时配制。

(2)烧杯内应该盛装能够吸收氯气的NaOH溶液。

(3)在大试管中注入浓盐酸后,生成的氯气通过试管上的小孔进入A瓶内与水反应,此时吸滤瓶组成一个密闭装置,压强增大利于氯气的溶解。

(4)取用氯水时可以打开活塞2,通过鼓气球向瓶内鼓入空气,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氯水就会通过导管流出。

答案:(1)2HClO2HCl+O2↑
(2)NaOH溶液
(3)氯气在瓶内产生较大压强,增大了氯气的溶解度
(4)打开活塞2,关闭活塞1,用鼓气球向瓶A中鼓入空气
11.解析:(1)实验室中可以用浓盐酸和KMnO4反应制Cl2,因此A中黄绿色气体是Cl2。

(2)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证明。

(3)在B中Cl2将Br-氧化为Br2。

(4)应该把C中生成的Br2滴入D中,因为试管底部有CCl4,所以还需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5)通过B与C的对比确认C中没有过量氯气,可以排除Cl2与KI溶液反应。

答案:(1) Cl2
(2)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3)Cl2+2Br-Br2+2Cl-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

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模块学习评价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容量瓶、滴定管、蒸馏烧瓶、量筒等仪器上都具体标明了使用温度
B.冷浓硫酸保存在敞口的铅制的容器中
C.为了使过滤速率加快,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轻轻搅拌,加速液体流动D.KNO3晶体中含有少量NaCl,可利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
【解析】蒸馏烧瓶没有规定使用温度;铅不能被冷浓硫酸钝化,铅制容器不能用来盛放浓硫酸;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

【答案】 D
2.下列实验可行的是()
A.加入适量铜粉除去Cu(NO3)2溶液中的AgNO3杂质
B.用NaOH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气体
C.用浓硫酸与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鉴别各种蛋白质
D.用乙醇从碘水中萃取碘
【解析】铜与AgNO3反应置换出Ag,同时生成Cu(NO3)2,A项正确;NaOH既能与HCl反应,也能与CO2反应,B项不正确;浓硫酸能使蛋白质变
性,C项不正确;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作萃取剂,D项不正确。

【答案】 A
3.(2013·浙江高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从海带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灼烧→溶解→过滤→萃取B.用乙醇和浓H2SO4制备乙烯时,可用水浴加热控制反应的温度
C.氯离子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因此含盐腌制品不宜直接存放在铝制容器中
D.将(NH4)2SO4、CuSO4溶液分别加入蛋白质溶液,都出现沉淀,表明二者均可使蛋白质变性
【解析】海带中的碘元素以I-形式存在,从海带中提取单质碘时,过滤后要加入氧化剂(如H2O2等)将I-氧化为I2,再加入萃取剂(如苯、CCl4等)进行萃取、分液,最后经蒸馏获得单质碘,A项错。

实验室利用乙醇制取乙烯时,要控制温度在170 ℃,不能用水浴加热,B项错。

Cl-存在时,会破坏铝表面氧化膜的结构,形成空隙,加速铝制品的腐蚀,C项正确。

(NH4)2SO4溶液使蛋白质发生盐析,CuSO4溶液为重金属盐溶液,使蛋白质发生变性,D项错。

【答案】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