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考试内容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
(2)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4)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考查方式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均会出现。

主要通过材料考查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及变化,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是简答题的潜在考点。

三、考点分析
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
(1)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
①按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②按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的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2.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1)当前,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仍以煤炭为主,逐步呈多样化的趋势,石油、天然气、电力的比例有所上升。

(2)读“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图”,要求:
①了解这一时期(1978-2001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仍
以煤炭为主。

②把握这一时期(1978-2001年)各种能源生产、消费比重的变化趋势。

③了解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4.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考点训练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2题。

1 . 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50%。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一是与人类排放量大,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烧有关,二是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有关。

因此其解决的措施应主要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比重,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地热能等,同时应保护植被,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绿色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因此①③正确,④“提高单位GDP能耗”会加大能源消耗量,不符合题意。

2 .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德班气候资料(测站:29°50′S31°2′E海拔5m)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季风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答案】:B
【解析】考查气候类型判读:常年气温在大约15°以上——热带气候,排除D地中海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排除A热带雨林气候;降水总量不大,再排除C热带季风气候(最多月份在600、700毫米左右且年总降雨量2000、3000毫米);最多月份降水不大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南半球),干湿季明显,结合测站位置(可直接通过德班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和海拔,综合判读应为热带草原气候类型。

选B.
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2题。

3.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
【答案】B
【解析】按照中国人口约13亿、美国约3亿、印度约12亿、日本人口约1亿,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得出人均煤炭的消费量最高的是美国。

4.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A.单位GDP能耗
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
D.煤炭自给率
【答案】D
【解析】图中仅显示出了煤炭的消费量,所以无法推知单位GDP能耗,选项A错;由于各国能源利用率不同,所以煤炭排放量也无法计算,所以选项B错;能源除了煤炭以外,还有石油、天然气等,所以无法推算出能源出口量,所以选项C错;根据图中给出的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量的比较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国的煤炭自给率,因此选项D对。

5.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资源
B. 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
C. 自然资源的利用随科技发展而发生变化
D.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答案】BCD
【解析】考查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其中太阳能为可再生资源,A错,
其余均对。

选BCD.
下图示意挪威位置和地形。

挪威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较充分的国家。

该国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电站。

据此完成3题。

6.挪威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国
A.海岸线曲折,多峡湾B.多山地,河流落差大
C.地形平坦,水网密布D.河湖众多,少泥沙
【答案】:B
【解析】本组以北欧挪威地形位置图为背景,也有和我国三峡电站的比较成分,综合考查水电站问题。

水电站往往要综合考虑气候条件(降水、温差)、地质基础、地形条件(高水头落差大,建设在山区)、库区补给方式(冰雪融水、流域降水)、库区移民、库区泥沙、生物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

挪威地处高纬度,冬夏温差和昼夜变
化很大,夏季蓄能,冬季发电。

利用山地地形建设高水头电站,选B.
7.挪威为建高水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
A.很少引发库区移民B.水位季节波动较小
C.占用大量耕地D.可以保护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
【答案】:A
【解析】挪威地处高纬度,冬夏温差和昼夜变化很大,夏季蓄能,冬季发电。

利用山地地形建设高水头电站,一般是大坝和发电厂房分离,上游库区可利用天然冰川作用而形成的湖泊,淹没面积小。

加之挪威人口密度不大,条件恶劣的山区人口较小。

选A.
8.挪威消耗民用电最多的是
A.照明B.制冷C.取暖D.烹饪
【答案】:C
【解析】挪威地处高纬度,冬夏温差和昼夜变化很大,夏季蓄能,冬季发电。

选C
【商榷】:有老师认为6题选B.的确,水位季节波动较小有道理,因为该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结合7题:消耗民用电量最多的是“取暖”,说明消耗电有较大的季节变化,也说明水位会有较大的季节变化。

该题设计巧妙,试题需要有综合思维能力。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
快海洋流速
【答案】A
【解析】本题提及的海洋“生物泵”作用,从其概念“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02浓度进行调节”,可知它对于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可能增加或减少C02浓度,进而可缓解全球变暖。

9.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答案】 B
【解析】理解提示“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成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境。

赤潮的形成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

10.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 a 增加B. b 增加C. c 减少D. d 减少
【答案】:B
【解析】城镇建设中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同时也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3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11 .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
A.盛行西风B.盐度差异C.陆地阻挡D.水温特征
【答案】C
【解析】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图,应该是“厄加勒斯暖流”的一部分,故应该属于补偿流,受大陆阻挡改变方向。

12 .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矿业发达B.人口数量大C.森林覆盖率高D.石油资源丰富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知南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矿业发达,能源消耗量大,所以排放多。

13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