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6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小石潭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悄怆
..幽邃()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皆若空.游无所依()
(4)俶尔
..远逝()
(5)其岸势犬牙差互
..()
(6)悄怆
..幽邃()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4.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者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5.仿照示例,赏析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李松同学缺乏人生理想,没有学习热情,总觉得能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就行了,小组同学想写一封信劝勉他。

你认为下面名言警句中哪三则可以作为劝勉的材料?
①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志当存高远。

④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

⑤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

可以用来劝勉李松同学的三则名言警句是____________。

(只填序号)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9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文章第一段写景,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是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写法?
9.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第10~13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明]钟惺《浣花溪记》)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 gān):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

⑤荠(jì):荠菜。

⑥舁(yú)夫:轿夫。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水尤清冽.()
(2)佁然
..不动()
(3)西.折纤秀长曲()
(4)尽.溪,平望如荠()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12.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13.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妙笔生花
14.如果你在小石潭边上与柳宗元邂逅,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他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结合柳宗元的处境,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体验中考
15.(2013·浙江绍兴中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许多报纸杂志都进行了报道。

以下是一些专栏标题,请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赏析。

甲:《大河报》标题:莫言空前莫言绝后
乙:《重庆晚报》标题:世界的莫言莫言的世界
丙:《齐鲁晚报》标题:高粱红了
我选: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ǐchùxīqiǎo chuàng
2.(1)格外(2)大约(3)名词作状语,在空中(4)忽然(5)参差不齐
(6)忧伤的样子
3.C 解析:C项对“明灭可见”的理解错误。

根据小溪曲折的特点,想象其情景,应译为:“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4.D 解析:本文着意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凉、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哀、凄怆的感情。

5.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6.②③⑤
课内品读
7.先闻其声,加之作者“如鸣珮环”的形象描绘,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移步换景”的写法让读者如同追随作者脚步一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8.解析:从“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可把握其特点;分析写法就是看修辞手法、写作角度,如动静角度、正面侧面角度。

参考答案: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9.解析:细品文中句子如“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把握其情感变化的历程。

参考答案: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课外拓展
10.(1)凉(2)呆呆的样子(3)向西
(4)走到……尽头
11.(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12.解析: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找相同点;从写景手法的运用上找不同点。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13.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4.示例:你真幸运,能够看见人间仙境般的小潭。

但是这幽美的山林水潭在你眼中却仿佛成了凄神寒骨之地。

其实,人生在世,都会有不称意的事,何不以一颗平常的心去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波折和坎坷呢?虽然贬官让你受了不少委屈,但人生给你关上一道门,就会为你开一扇窗,而这扇窗你也发现了,虽然这无法抚平贬官的伤,但凡事看开一点,一切都会过去的。

盼望你早日驱散心中的阴霾,把酒临风,宠辱偕忘,长风破浪,直济沧海!
15.示例:(1)我选:甲
赏析:这个标题用了双关,既盛赞“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又说明中国文学来者可期,表现了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自信。

(2)我选:乙
赏析:这个标题用了顶真,既点明本期内容是介绍“莫言的世界”的,又说明莫言的作品具有世界影响,盛赞莫言。

(3)我选:丙
赏析:《红高粱》是莫言的作品,在这里“高粱”借指莫言,“红了”借指莫言获奖,因而题目富有暗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