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竹石石灰吟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石灰吟》《竹石》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2、结合两首古诗特点拓展写作技巧。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2、结合两首古诗特点拓展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导学案、PPT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
2.新课:
(1)读文,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都。
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磨:折磨。
“坚进”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
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来感受。
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
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
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
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我们一起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
4.总结: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
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两首古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品读古诗领会诗人的人生选择。
二、教学重点
在互动中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人生选择并产生共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学情
1.今天,我们来学习《石灰吟》这首诗,齐读诗题。
2.“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的诗我们还知道有哪些?(我知道《游子吟》)这是游子对慈母的吟颂。
3.还有吗?(我知道《暮江吟》)这是诗人对美景的吟唱。
请同学们用吟颂、吟唱的语气再来读一遍诗题。
4.真好!这首诗也是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中的一首,已经会背的同学请举手。
这么多,谁来背一下?
5.诗背得这么熟练,在背诵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的发现和收获,谁来说一说?
(二)提炼话题,铺垫赏析
1.知道得真多,接下来我们还想知道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诗人是怎样吟诵石灰的?诗人通过石灰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诗人后来有什么遭遇?)
2.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继续读诗文(板书),读作者(板书),读自己(板书)。
3.这儿有个学习提示,谁来读一下。
诗人于谦为什么要吟诵石灰?默读古诗,找出能表现石灰品质的字词,在边上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4.要求明白了就开始吧。
(三)带着问题,开始赏析
1.与诗文的对话一定有许多新的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在小组内分享一下吧。
(学生交流。
)
2.教师巡视,点拨说法。
(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
(四)交流互动,分享赏析
预设一:赏析诗文
1.我们来看这首诗,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谁来说一说。
(诗人之所以吟诵石灰是因为石灰石从大山上开采出来历经磨难,我是由“千锤万击”这个词感受到的,“千”和“万”是虚指,形容敲打撞击的次数多。
而锤是敲打,击是撞击,可以看到石灰在开采过程中受尽了许多的磨难,但它没有屈服,运出了深山,所以诗人要吟颂石灰。
我来补充一下,石灰虽然历经磨难,它还是顺利出深山了,说明它战胜了困难。
这里的出对于石灰来说是运出,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走出困境之意。
所以诗人要吟颂石灰。
)
2.石灰历经磨难,还有吗?接着说。
(石灰还有毫不惧怕的精神。
我是从烈火焚伤这个词体会到的,石灰石面对的是熊熊烈火,不是普通的火,虽然这样,但它全然不惧,所以诗人要吟颂石灰。
)
3.因为石灰历经磨难,但毫不惧怕,所以诗人吟诵石灰,还有原因吗?(诗人之所以吟诵是因为石灰不怕牺牲,由“粉骨碎身”可以感受到。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得表达的效果生动。
此时此刻,诗人已不单单是写石灰了,他还在写自己,表现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与态度,)
4.还有吗?接着说。
(诗人之所以要吟诵石灰是因为石灰乐于奉献,由“清白”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清白”既是指刷在墙上装点人间的亮丽风景,又是指诗人的做人选择,做个清清白白的人。
)
预设二:赏析诗人
1.诗人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来看材料单上《于谦的故事》,快速地浏览一下。
有什么体会?谁来说一说?
2.这些都是于谦在人生的旅途中做出的选择,关于选择,有这样一段话,我
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出示董卿视频)
3.现在你就是少年于谦,能将自己的志向选择读出来吗?
4.谁来读一下?谁再来?我们一起读一下。
预设三:赏析自己
1.后来的于谦有什么遭遇呢?来看一段资料(投影出示,配乐,范读)
于谦在国家危亡之时,以文弱之躯率兵固守京城,使人民免遭外族统治。
因此遭到奸臣们忌恨,他们挑唆皇帝杀害了于谦,七年后始得昭雪。
后人这样称赞他“忧勤肯负平生志,清白还教后世传”。
明代史书这样称赞他“忠心义烈,
与日月争光”。
2.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于谦说,拿起你的笔在在材料单上写一写(出示),定时注意字体居中,大小匀称。
两端对齐,疏密适宜。
熟练运笔,大小匀称。
两端对齐,疏密适宜。
3.谁来说一说?
(四)拓展赏析,激荡情感
1.同学们,于谦这样的爱国志士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有谁?
2.补充并提读:
(1)生死之际,文天祥这样选择(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山河破碎之时,岳飞这样选择(出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忧乐之间,范仲淹这样选择(出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这是女词人李清照人生选择(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这是周恩来总理的读书选择(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这是少年于谦的志向选择(出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大家读得好,说得也好,字写得怎么样?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书写,他写的怎么样?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于谦的《石灰吟》,在读诗文,读作者,读自己中了解了石灰清白(板书)的品质,领会了诗人清白的志向选择。
人生路漫漫,关键的只有几步,这几步就是选择。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六)板书设计:
诗文
石灰吟作者清白
自己
古诗赏析之《石灰吟》《竹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咏物诗中借物喻人、咏物明志(即借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高尚的人生追求。
品味咏物诗中借物喻人、咏物明志(即借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知
提问并揭题:今天我们就从两首古诗中来领略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诗之美。
(板书课题)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石灰吟》。
二、学习《石灰吟》
1.作者简介。
(多媒体课件)于谦(1398——1457),字廷益,永乐进士,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12岁便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一诗。
他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他那不畏权贵的品格和清白高洁的节操永留人间,后人永远崇敬他、怀念他。
而这首《石灰吟》也因于谦而被传诵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2.学生初读古诗,读出韵味,并注意停顿。
3.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4.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1)理解诗意。
(多媒体展示)
石灰吟①①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②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句意:经过千万次捶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③好像平常事一样。
句意:对石灰窑中熊熊烈火的焚烧看的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④不怕,④都。
句意: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谓,
要留清白⑤在人间。
⑤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情操。
句意: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2)感悟诗歌情感引导: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联系作者生平及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提示:抓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
)
提问:这个“清白”到底是指什么?(高尚的品格)
教师点拨:这首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
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
3引导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诗人的情感。
(情感朗读,赛读。
)
4.总结学诗的方法:初读→解义→悟情→品读
三、学习《竹石》
用学习古诗《石灰吟》的方法(初读→解义→悟情→品读)来学习第二首古诗。
1.出示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
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竹石》为一首题画诗。
2.板书课题,齐读。
提问: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
3.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①自由朗读,读通读准,注意停顿,和节奏。
②同桌交流: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理解,说说诗文所写。
4.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①再读古诗,理解字意:(多媒体课件)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②生根据字意,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理解诗句。
③生交流反馈,教师点拨。
诗意:竹子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之中。
竹子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不拔,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5.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①品读前两句
⑴从“咬”字体会到什么?(咬”字极为有力,用拟人的写法充分表达了劲
竹的刚毅性格)
⑵“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⑶前两句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扎根牢固,暗语什么?(暗喻作者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
)
⑷指导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②品读后两句
(1)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⑵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⑶后两句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依然坚韧不拔,又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历经人生的磨难艰险而操守更坚定。
)
⑷指导朗读。
6.归纳主题:《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7.表达手法: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咏物明志(也即借物言志)的写法。
(前两行“状物”,后两句“抒情”。
)
四、拓展延伸
1.质疑: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呢?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诗歌的情感呢?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这两首诗共同特点就是借物言志,都是借助一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向,表达了自己坚强不屈、刚正不阿的品格。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灰吟》,《竹石》两首诗的意思,并被两位诗人高洁正直的品质所深深的感动,同时我们要学习两位诗人的品格和精神。
板书设计:
古诗赏析
《石灰吟》《竹石》
↓开凿、焚烧不放松坚韧↓
↓坚贞、高洁坚韧不怕艰难,不怕牺牲↓
黄崖洞九年制学校导学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诗。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你看看这些成语你会填吗?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
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
古代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呢。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
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字词学习。
师: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注释悟诗情;
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师: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播放马诗情境课文。
5.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以下字词:
燕y àn 山sh ān
似s ì 金j īn 络lu ò 脑n ǎo
7.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三、体悟诗情,品味意境
借助注释,体会诗文大意。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1.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
“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指导朗读。
过渡: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
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
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2.品读第三、四句。
(1)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
1.师: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生自由表达。
师小结: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
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
知识点拨: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2.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3.拓展延伸:
马诗
[唐]李贺
龙脊贴连钱,
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
谁为铸金鞭。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李贺的《马诗》,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石灰吟》《竹石》,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一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2.作者简介。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
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播放情境课文:《石灰吟》。
2.出示古诗。
石灰吟
千锤chu í
/万境课文/出深山,烈火/焚烧f énsh āo /若等闲。
粉骨/碎su ì
身/浑h ún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诗意: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
5.播放情境课文《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