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语文 2023.11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
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
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
其实,这很不全面,
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
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
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
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
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
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
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
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
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
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
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
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
今存《淮
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
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
”(《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
之相然也。
”(《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泰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
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
”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
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
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历史上,道家和儒家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呈对立之势,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B.韩非和汉初的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后者强调的“无为而治”具有积极的含义。
C.把道家“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是错误的,如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强调的就是乐观进取。
D.儒家尊重自然界法则,反对人类“有为”活动对自然的随意干预,这一点儒道两家正相契
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主张可以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B.班固“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的言论,既指出了儒、道两家核心思想的对立性,也看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吸收。
C.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D.由材料二可知,荀子和庄子对美的看法显然不同,这种差异对艺术和审美造成一定的损害和破坏,需要在儒道互补中补救。
3. 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孔子)
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C.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4.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论证都围绕着儒道的互补关系展开,但在论证思路上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说明。
(4分)
5.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材料,从你熟悉的古代文化名人中任选一人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木雏
林斤澜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
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
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
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
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
可是按农民说,①要“木”十岁。
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
又说要“雏”十岁。
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
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
”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
蒜,扁的。
”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
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
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
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
”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
”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
”“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
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
带尖儿,带尖儿。
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
”他觉着晦气。
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
”
小儿子大笑。
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
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
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
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
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
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
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
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
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
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
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
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
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
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
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
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
我噎了一下。
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
“化学。
”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
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
”④“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
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
让造反学生扇的。
”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
B.老师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
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专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
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使人感慨。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
的特点。
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运用人物语言,展现出农村老百姓对文中的老师的不屑与不理解。
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的老师如今的状态,表现出他现如今的变化之大。
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表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
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给读者以“奇崛”的审美情趣。
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
(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
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怪异·执着·时代;乙
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伤痛。
请任选其中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的思路。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
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
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
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子贡色作。
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
非与?”孔子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
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
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盍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
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
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
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于是使子贡至楚。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里仁篇》)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停顿地方的英文字母写在答题卡上的表格内,每写对一处给1分。
(3分)
于是乃相与发A徒役B围孔子于野C不得D行E绝粮F从者G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伐陈”中的“伐”,与《老子》“自伐者无功”中的“伐”含义不同。
B.“安有伯夷叔齐”与“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安”含义相同。
C.“意者吾未仁邪”与“欲诚其意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意”含义不同。
D.“吾为尔宰”与“宰严限追比”(《促织》)两句中的“宰”含义相同,都是指一种官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对于君子也会堕入困窘之境而生气不解,孔子认为,君子到了困窘的时候能够坚守节操,而小人到了困窘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
B.孔子到处碰壁仍坚持“仁”,真正实践了“无终食之间违仁”,他周游列国不受待见,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从容乐观。
C.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
他认为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这样才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
道义学说不完美,不被接受,是当权者的耻辱。
D.孔子教育学生,不要以为仁者一定会被别人信服,智者一定会被人任用。
君子不应该不正当地摆脱贫困和卑贱,即使在颠沛流离时也不离开仁德。
13.把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4分)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五石之瓠》)(4分)
14.材料二中,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分析孔子困于陈蔡时能够弦歌不辍,不“违仁”的原因。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毬。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的上片叹春惜春,写景用词精妙新奇;下片重在抒情,表达含蓄曲折,营造出佳人与山水相映衬的美好意境。
B.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虽是化用叶道卿“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之语,但与前后文意相协,可谓自然妥帖。
C.“雨翻榆菜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D.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16.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灰蒙蒙的愁绪,自始至终。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秦风·无衣》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
首章“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末章“____________”,则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梦”是古诗词中经常描写的情境,古人借“梦”言情,借“梦”追忆,借“梦”表达某种人生虚无之感,或借“梦”表达对未来的期许。
请从本学期所学的诗词中举出两句含有“梦”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喷气式民航客机通常以略低于音速的高亚音速飞行。
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机翼上表面某些区域的气流速度可能已经达到音速,令飞行阻力急剧增加。
第一、二代喷气式客机采用的多是传统的古典翼型,古典翼型适合于低速及亚音速飞行,在这种速度范围内,它们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
但是,随着飞行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古典翼型的设计已不可能适应高速巡航飞行的要求。
因此,需要寻求一种①,又能保持较高气动效率的翼型。
C919的机翼设计运用的是超临界翼型。
②,超临界翼型可使巡航气动效率提高20%以上,巡航速度提高将近100千米/小时;如果用同一厚度标准来设计古典翼型和超临界翼型,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比古典翼型要小8%左右。
在 C919飞机上,超临界机翼与发动机、机身和吊挂之间还采用了性能更为优化的局部融合设计,这些设计进一步提高了C919飞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通常,飞机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机翼较近,两者之间难免产生阻力干扰。
设计人员经过反复论证研究,③,使发动机与机翼之间的阻力干扰达到了“1+1<2”的设计效果,让两者一起面对的阻力小于分别面对时的阻力。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改成“当飞行速度达到音速时,机翼上表面区域的气流速度已经达到音速,令飞行阻力急剧增加”?请说明理由。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П(本题共2小题,10分)
按要求完成20~21题。
20.阅读下面的文段,在括号内填写内容,将卓别林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6分)有一次,卓别林偶然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天气炎热,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剪头发了。
镇子上有两家理发店,卓别林走进了第一家理发店,只见地上的头发渣到处都是,杂乱无章,
理发师的头发更像是被狗啃了一般难看至极,活像一个鸟窝,于是他退了出来。
卓别林来到第
二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好啊,整齐干净,陈设一流,理发师的头发更是焕发光彩,帅气逼人。
卓别林思索了一会儿,又原路返回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了。
卓别林的推理过程:小镇地处偏远,只有两个理发店→(推论①)两家理发店的理发师只能相
互理发→(推论②)→再加上第一家理发店的地上全是头发→(推论③)→第二家理发店整齐干
净→(推论④)→只能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
2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4分)
1947年,福克纳被要求评价美国最重要的作家,提到海明威时,他说:“海明威没勇气,
从没用一条腿爬出来过,从没使用过一个得逼着读者查字典看用法对不对的词。
”海明威知道后
大发雷霆,因为他一向是以硬汉形象立于文坛,而且以此为豪的,“没勇气”可能是他最不能接
受的评价。
海明威让他的一位将军朋友出面为他的勇气作证,这位将军写了三页纸的长信,来
证明海明威当战地记者时是多么英勇无畏。
海明威和福克纳原本是朋友,但从此之后成了敌人。
海明威也针锋相对地攻击福克纳,甚至说:“只要我活着一天,福克纳就别想因为得到诺贝尔奖
而高兴。
”
21.福克纳与海明威的矛盾源于一种逻辑误解。
请作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采说:“每个人都必须懂得给自己精确‘估价’,必须知道他对生活的合理期待值是多少。
”你觉得“估价”对于生活有什么意义?你会给自己“估价”吗?
请结合尼采的话,联系自身,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