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中55篇文言文详细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列戏云:“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会:正好。

请:邀请。

因:于是,就戏:以……为游戏为:是。

应声:紧接着对方刚停下的声音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

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一:全,满寇准在中书省。

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

”没有人能对出,适逢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

杨亿接着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

(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所有在座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2.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1.楚:楚国(古国名
2.习:学习
3.操:控制,这里指驾船
4.折:指船掉头
5.旋:指船转弯
6.疾:快
7.徐:慢慢
8.惟舟师之是听: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倒置句式,应按“惟听舟师之”理解
9.惟:只,仅仅 10.舟师:传授驾船技术的人 11.渚:水中小洲12.莫:没有 13.遂:于是就14尽:全部 15.遽 [jù ]急忙 16.谢:辞别17.椎:用椎敲,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18径:一直19.亟:立即,突然20.犯:遇到21.乃:于是,就22.四顾:四周张23.柁:通假字同“舵”,驾驶
有一个学习划船的楚国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驾船调头、转弯,还是快慢、缓急,只听船师傅的(教导)。

他到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从此他认为学完了驾船的技术。

(就)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径直快进,突然遇到危险,他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入江中,舵失去操控。

然而造成现在危险的地方,正是前几天的小试幸运的地方。

道理: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3.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问刘禅:“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

”郤正教禅,若再问,宜泣对曰:‘先墓在蜀,无日不思。

”会王复问,禅如正言,因闭眼。

王曰:“何乃似郤正语!”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1.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2. 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3.蜀技:四川的歌舞。

4.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5.陇、蜀:都指四川。

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望着司马昭说:“真的跟您说的一样(就是郤正的话)。


4. 斗牛图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

有输租氓见而窃笑。

公疑之,问其故。

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

方其斗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

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

”公为之叹服。

尝:曾暇:空闲曝:晒输:交氓:老百姓输租氓:缴纳田租的农民髀:大腿膂力:体力,在这里指全身的力气。

膂,脊背似:好像类:合情理窃:偷偷地马正惠先生曾经珍藏戴嵩《斗牛图》,闲暇的日子就在厅前展开晒太阳。

有一个缴纳田租的农民看见后偷着笑。

先生质疑他,问他笑的原因。

回答说:“我不懂得画,可是认识真牛。

在它们争斗时,要把尾巴夹在两腿之间,即使是强壮的大汉用尽全力也不能从中拉出来。

这个图上的牛都是举着尾巴的,好像不合情理吧。

”马正惠被他所说服。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

(或:要不唯书本,不惧怕权威,实事求是)
5. 黄琬聪慧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初(3)为(10)魏郡(4)太守。

建和(5)元年正月日食(6)。

京师不见而(11)琼以状闻(7)。

太后诏(8)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9)。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12)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黄琬:东汉人。

(2)慧:聪明伶俐。

(3)初:一开始,刚刚(4)魏郡:古郡名。

(5)建和:汉恒帝年号(6)食:同“蚀”,侵蚀。

(7)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京城里看不到日食而黄琼把日食的情况报告朝廷,让他们知道。

(8)诏:皇帝的命令。

(9)未知所况:不知道如何来描述。

(10)为:担任。

(11)而:连词,表并列,无义。

(12)以:把。

黄琬虽然年幼但聪明。

祖父黄琼,早年担任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里发生日食,京城(洛阳)看不见(日食)的情况,黄琼把当地所见报告朝廷。

太后下令问日食多少,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日食的情况)。

黄琬当时7岁,在祖父身旁,说:“何不说日食后余下的太阳,好像一弯新月?”黄琼大为惊讶,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于是特别喜爱这小孙子并认为他与众不同。

6. 叶相判案
叶相梦锡,尝守常州。

民有比屋①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②。

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

叶判曰:“东家屋被西家盖,子③细思量无利害,他时拆屋别④陈词,如今且以壁为界。


①屋:两家房屋相接;又指两家系邻居。

②屋山覆盖邻家:屋脊超过邻居家(的屋脊)。

③子:
你。

④别:另行。

⑤之:代“他”,指代邻居。

⑥谓:(对……)说。

⑦且:将。

叶梦锡丞相,曾经在常州做太守。

有两家是邻居,有一家盖了一个高屋子,屋脊超过邻家的屋脊。

邻居便起诉他,说那家人其它时候还将会占了自己的地方。

叶梦锡判决说:“东家的屋子被西家遮盖了,你仔细想也没什么利害关系,以后那家人拆屋了再另外陈述你的言词吧,如今暂且以墙壁作为两家的地界吧。


7.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1)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2)于:在。

(3)直:通“值”价值,钱财。

(4)因:于是。

(5)但:只是。

(6)闻:听见。

(7)遽:立刻。

(8)辞:推辞。

(9)以:因为。

(10)尔:这样。

不尔:不是这样。

(11)是:就是。

(12)求:要求。

(13)之:指代陆元方说的话。

(14)以为言:就此说了埋怨的话。

(15)耳:罢了(16)诳:欺骗(17)怨:不妥当(18)置:买(19)尝:曾经(20)曾:曾经。

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者要求拜见。

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

”买者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即找借口推辞不买房了。

儿子侄儿们就此说了埋怨的话,陆元方说:“(如果)不这样(说),那就是欺骗对方。

陆元方品质:“卖宅”一事反映出陆元方正直,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以诚信为本的品质。

8. 释车而走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景公遽起。

传骑又至。

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

”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1.疾:病重
2.遽:急忙,快
3.且:将要
4.中:都城中
5.谒:报告
6.晏:晏婴
7.趋驾烦且之乘:赶快乘千里马驾车出发
8.邹子,韩枢:为人名
9.尽:终于 10.释:放下,放开
齐景公在少海游玩,骑马传信的侍从从城中来报告说:“晏婴病重,将要死了,恐怕景公要在他死后才见得到了。

”景公急忙起身。

又有骑马传信的侍从赶到。

景公说:“赶快乘千里马驾车出发,让主管韩枢驾车。

”跑了几百步,认为主管赶得不快,夺过缰绳代替他(赶车),赶了大约几百步,认为马没有跑得更快,就把车马都丢下而徒步奔跑。

反映了齐景公担心见不到晏婴的急切心情。

9. 唇亡齿寒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guó,虞之表也(2)。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31)虞、虢之谓也。


(1)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2)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3)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翫(wán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4)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5)辅:面颊。

车:牙床骨。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近义词:唇齿相依唇亡齿寒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0. 奇货可居
濮阳①人吕不韦②贾③于邯郸④,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

”“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

”“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

”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

愿往事之。

” (选自《战国策》)
①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部。

②吕不韦:战国时阳翟大商人,后为秦国相国。

曾命宾客编著《吕氏春秋》。

③贾:做买卖。

④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⑤秦质子异人:留在国外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

⑥泽:恩泽,恩惠。

⑦归:回来,返回。

⑧利:获利;利润。

⑨力:致力。

⑩疾:快速。

⑾得:能够。

⑿遗:遗传;遗留。

濮阳人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看见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

回家后,便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

”又问:“贩卖珠玉,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

”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

”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获利就可以传至后世。

那我愿意去做。

吕不韦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目光远大的人。

11. 攘鸡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日:每天)攘(攘:偷)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道:行为)。

’曰:‘请损(损:减少)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选自《孟子•攘鸡》。

攘,扣留有偷的意思。

2)戴盈之:宋国大夫。

3)什一:古代田赋法,即征收农产品的十分之一。

4)去关市之征:去掉在市场上征收的商业税。

去,去掉。

关市,位于交通要道的集市。

征,抽税。

5)今兹:今:今年。

兹:年。

6)轻之:使田赋和关市之征减轻些。

轻,减少。

之,指上文的“什一”和“关市之征”。

7)以待来年然后已:等到明年再完全废除。

来年,明年。

已,停止。

8)日攘其邻之鸡:每天偷邻居一只鸡。

这是假设之辞。

9)或告之:有人告诉他。

或,有人。

之,指“日攘其邻之鸡”者。

10)请损之:请允许我减少(偷鸡的次数)。

11)斯速已矣:就(应该)马上停止。

斯,这。

速,立即,马上。

已,停止。

12)损:减少。

反义词益:增加。

13)攘:偷窃。

14)道:行为。

15)来年:明年。

16)斯:就,则。

戴盈之说:“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免去关卡和市场上对商品的征税,今年不能实行了,就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废止(现行的税制),怎么样?”孟子回答道:“现在有个每天偷邻居家的鸡的人。

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方法。

(他)说:请允许我减少偷鸡的次数,每月偷一只鸡,(用这种行为)等到第二年,这样以后就停止(偷鸡)如。

果知道它是不对的,就应该立刻停止,为什么要等第二年?”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道理:知道错了的时候,要及时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

12. 处世之道
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履,即与之。

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

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道:方法履:鞋与:给,送给着:穿是:这而:连词,表修饰虽:虽然刘凝之被人认为自己穿着的鞋子是那个人的,马上给了他。

这个人后来得到了自己丢的鞋子,送还(把刘凝之的鞋子还回去),(刘凝之)不愿再拿回。

沈麟士也被邻居认为自己穿的鞋子是那个人的,沈麟士笑着说:“这是你的吗?”马上给了他。

邻居得到了丢了的鞋子,送还(给沈麟士),沈麟士说:“不是你的嘛!”笑着接受了。

这即使是小事,可做事应当像沈麟士那样,不应当像刘凝之那样。

13. 出裘发粟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雨:作动词,下雨雪:下雪霁:雨雪天转晴。

以:用来出:拿出命:听到辞命。

闻,听。

命,教诲狐白之裘:用狐腿白毛皮缝制的皮衣。

狐白,狐狸腿下部分的白色皮毛,是狐皮最好的部分。

裘,皮衣。

欲:愿望。

善:意为好。

闻命:受到教诲出裘发粟:出:拿出。

发:发放。

景公在位时,下雪三天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旁。

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寒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难道不寒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也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也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也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却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愿意听从您的教诲了。

”于是景公就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景公值得称道的行为是:能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并采取措施改正错误。

14. 孙叔敖杀两头蛇
孙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

其幼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之:见两头之蛇者死。

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忧。


1、尝:曾经。

2、为:是。

3、婴儿:孩童,儿童。

4、两头蛇:长有两个脑袋的蛇。

5、泣:流泪。

6、故:缘故,原因。

7、对:回答。

8、向:以前,先前。

这里是“刚才”的意思。

9、之:代词,两头蛇。

10、恐:害怕。

11、去:离开。

12、安:疑问代词,哪里。

13、安在:在哪儿?
14、阴德: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

15、报:报答。

16、令尹:楚国的国相称“令尹”。

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17、对:回答。

18、故:缘故,原因。

19、毋:(wú)不要。

20、治:治理。

21、闻:听说,听见。

22、及:等到23、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
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 国家发展得好有他的功劳,楚国人常常称赞他。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

到家后开始哭。

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孙叔敖回答说:
“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恐怕要离开母亲去了。

”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

”母亲说:“你暗中做有助于别人的事,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


孙叔敖能为别人着想,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15. 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使(使烛邹主鸟):安排,派遣。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是:指示代词,这,这里。

故:原因,缘故。

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

好:爱好,喜爱。

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剑,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戈射。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

这里指下令。

数:一一列出,加以斥责。

重:重视,把……看重。

轻:轻视,把……看轻。

闻命:接受教导。

亡:丢失,逃跑,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轻士):而。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前:前面。

毕:结束。

请(请数之):请允许我。

请(请杀之):请求。

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汝:同“汝”,你。

谏:劝告。

罪三:三条罪状。

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

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是:这。

故:……的缘故欲(召吏欲杀之):想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齐景公喜射鸟,下令让烛邹负责养鸟,然而烛邹却让鸟逃跑了。

齐景公发怒,命令官吏杀掉他。

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一一列举烛邹的罪行然后按照他的罪行处死他。

”齐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见烛邹,并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负责替我们国君养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国君由于鸟的缘故处死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致使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烛邹罪行列举完了,晏子请求齐景公处死烛邹。

齐景公说:“不要杀他了,我听从你的教诲!”
16. 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之:到(2)泣:小声哭。

(3)彘(zhì):大猪。

(4)适:往,到……去。

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5) 止:阻止。

(6)特:不过,只是。

(7)婴儿:小孩子。

(8) 戏:开玩笑。

(9) 今:现在。

(10) 女:同“汝”意为你,对对方的尊称。

(11) 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12) 烹(pēng):煮。

(13)顾:回来(14)有知:懂事(15)是:这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母亲对她说:“女儿(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恰逢从市场回来了,看见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她随便开玩笑的。

孩子是不懂事的,等父母去教育她如何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如今你欺骗她,这就是教她学会欺骗。

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

”曾子于是就把猪煮了。

17. 两僧渡江
僧法一、宗杲,自东都避乱渡江,各携一笠。

杲笠中有黄金钗,每自检视。

一伺知之,杲起登厕,一亟探钗掷江中。

杲还,亡钗,不敢言而色变。

一叱之曰:“与汝共学,了生死大事,乃眷眷此物耶?我适已为汝投之江流矣。

”杲展坐具作礼而行。

携:携带每:常常伺:窥探,探望还:返回,回来亡:丢掉,不在色:脸色之:代词,它,指金钗法一、宗杲:两个和尚的法号东都:指洛阳笠:竹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了:明白眷眷:留恋,顾恋坐具:行李,原指僧人的卧具,后作礼拜之具和尚法一和宗杲自洛阳躲避战火渡过长江,他们每个人携带一个斗笠。

宗杲的斗笠中有一枚黄金的钗子,常常自己拿出来检查状态。

法一观察发现了解了这个情况,在宗杲起身上厕所的时候,法一急忙找出金钗扔到江水中。

宗杲回来,发现丢失了金钗,吓得不敢说话脸色大变。

法一呵斥他说:“我和你一起学习,是为了明白生死大事,你却还一心想着这种东西啊?我刚才已经为你把它扔到江里了。

”宗杲打开行李里做礼的道具,一边做礼一边前行。

18. .刘伶病酒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甚,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1.刘伶: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州西北)人,字伯伦。

2.捐:倒掉 3.摄生:养生 4.祝:祷告5.名:通“命”6.斛:音[hú](胡),量器名,一斛为十斗,南宋末改为五斗。

7.酲:酒醒后神志不清犹如患病的感觉。

8.隗然:隗通“颓”,醉倒的样子。

9.毁:摔碎。

10.甚:很,非常。

11.具:准备。

12.于:在。

刘伶十分喜欢喝酒,非常口渴,于是向妻子要酒。

(他)妻子把酒倒掉,摔碎了装酒的瓶子,(妻子)哭着归劝刘伶说:“您喝酒太多,不是养生的方法,一定要戒掉啊!”刘伶说道:“那好吧,我自己戒不了,只有在神面前祷告发誓才可以,请你准备酒肉吧!”夫人说:“就遵从你的意思办。

”(于是),她把酒肉放在神案上,请刘伶来祷告。

刘伶跪在神案前,(大声)说道:“老天生了我刘伶,认为酒是自己的命根子,一次要喝一斛,喝五斗(南宋时五斗=一斛)就能解除酒醒后神志不清犹如患病的感觉。

妇道人家的话,可千万不能听!”说罢,拿起酒肉,大吃大喝起来,不一会便醉熏熏的了。

19. 记”六一”语
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

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

世人患⑥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⑦者。

疵病⑧不必待人
指摘
⑨,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1. 顷岁:近年间。

2.孙莘老:孙觉,字莘老。

3. 欧阳文忠公: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文忠”是他的谥(shi第四声)号。

4.乘间:乘机。

5.他:其他,别的。

6.唯:副词,只,仅。

7.而:并且
8.为:写,练习(写字)
9.工:精妙,好。

10.患:忧虑,担忧。

11.即:就。

12.至:达到。

13.疵病:指文章毛病。

14指摘:挑出毛病、错误,加以批评。

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

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

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写文章就能发现毛病了。

”欧阳修把自己曾实践的方法(亲身体会)告诉别人,所以意味尤其深长。

20. 莫知其丑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1、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2、病瘿:颈瘤病。

3、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4、垒然:隆起的样子。

5、及:看到。

南歧处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儿甘甜,但水质很差,凡是喝过这种水的人都生颈瘤病,所以那里没有一个不得颈瘤病的人。

他们见到外地人来了,男女老少涌去围观,还大声嘲笑他:“奇怪啊,那人的头颈!那么细,跟本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颈瘤病。

你们不找好药来治病,怎么反而认为我脖子干细呢?”南歧人听了大笑道:“我们这地方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他们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21. 扁鹊见秦武王
医扁鹊见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②,扁鹊请除③之。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④曰:“君与知之者谋(6)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⑤,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

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

入秦后,太医令李醯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死。

②示:给。

看③除: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

④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

⑤此:如此。

⑥谋:商量。

⑦矣:啊。

⑧聪:听见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无知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

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