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10分)默写。
(l),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
(2)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贏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新旧更替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惧挫折、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
”
(6)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手法将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相连,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语句是:“,。
”
2.(12分)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以下各题。
A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
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A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A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A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那A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以上文段选自长篇小说《》,作者是。
(2)选文中的人物A是(填人名),他的绰号是。
(3)请根据选文,补充目录:横海郡柴进留宾,。
(4)选文中一系列动词的使用非常具有表现力,请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
(5)请概括列举出这部小说中关于人物A的其它两个故事情节。
3.(13分)自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瑶海区以“加强精神文明教育凝聚抗击疫情力量”为主线,引导市民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新宇同学在班级群里发起了几项活动,请你参与。
(1)新宇同学向大家发出倡议,可倡议书中出现了三处错误,请帮助修改。
倡议书
同学们: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大家身体健康,我倡议:
(1)积极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知识。
(2)自觉按照科学指引做好防护工作,及时劝导亲属、朋友尊守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
(3)积极主动配合做好交通出入口体温检测和健康登记。
同学们,能否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决于我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期待“春天”的到来!
倡议人:新宇
2020年2月15日
①倡议书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②倡议书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划线句子有语病,可以修改为:。
(2)新宇创作了一首抗疫诗歌,末句最后三个字琢磨不定!请你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并解释该句诗的意思。
最怡当的一项应该是(填选项)
抗疫
瘟神作祟起江城,
夺命病毒肆意行。
号令如山凝众志,
爱心似火_______.
A.含真意 B.化寒冰 C.情谊深 D.齐出力
这句诗的意思是。
(3)新宇同学设计了一幅抗疫宣传海报,选用了中国结做为其中的一幅插图,请你说说他选用此插图的用意。
二、阅读(55分)
4.(22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_______
①每当听《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时,我都忍不住掉下眼泪,眼前仿佛又浮现出母亲擀面时背影的画面。
②那年秋天,我出差到阿拉尔市,下午忙完工作,我便决定回趟老家看看母亲。
③一路上,西下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车窗上,鸟儿归巢的歌声欢快地敲进我的心房,公路两旁的金色胡杨,列队向车后飞奔而去。
④一声狗吠飘进车窗,眼里装满了熟悉而又陌生的乡色,走过熟悉的家家户户,终于看见母亲坐在家门口打盹的身影。
“妈,我回来了。
”声音不大,她好像没听见,依旧佝偻着背脊打盹。
我走近了,脚步踩在泥地上“咔嚓”“咔嚓”地响,她似乎有所察觉,抬起头来,我又喊了一声“妈!”声音终于钻进了她的耳朵。
⑤母亲那额上饱经风霜的皱纹似乎在这一瞬间舒展开来,一双善良的眼睛早已眯成了弯弯的月牙,苍老的嘴角露出灿烂的慈祥。
母亲的皱纹笑了起来,她的声音笑了起来,她的动作也笑了起来。
她那刻满沧桑的脸上,挤进了许多微笑和嘘寒问暖。
“快坐下,坐车很累了吧?”母亲像个孩子般兴奋起来,我便坐在沙发上。
母亲问我晚饭想吃点啥,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
⑥“我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
”我刚要起身,母亲又赶忙示意我别动,“我给你端来,你别起来。
”不等我回话,她已转身到屋后厨房里了。
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
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
⑦捞面条是我童年难忘的主食之一。
吃了无数次母亲做的捞面,但从没认真看过她擀面的样子。
想到这里,我便轻轻来到厨房门外。
许久未回来了,厨房里装的还是以前那种白炽灯,我站在离厨房不远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母亲蜷曲着身子,站在水池旁和面的背影。
⑧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上。
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一一铺平。
母亲那娴熟而又吃力的动作,还有那双粗糙的手和花白的头发,无不透露出母亲对这个家辛勤的付出。
⑨昏暗的灯光,映射出母亲瘦弱的背影,那佝偻的脊背,是为我们子女弯的,那双龟裂的糙手,也是为了这个家操劳的见证。
心中一阵难受,泪珠在眼中打转,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说不出口。
我慌忙回到主屋,再也控制不住感情的闸门,任泪水无声地洗面。
⑩不一会,母亲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我起身要去接,她说:“你别动,碗烫。
”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递给我筷子,催着我趁热赶紧吃。
⑪“还有调好的蒜泥汁,再放点醋,这样好吃些。
”“多夹点菜,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
⑫我夹起一大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意,站在一边看我吃面。
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我知道,我没吃完,她是不肯去的。
⑬一碗面吃完,汗水早已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的味道,一半在嘴里,香甜而纯正;另一半在心里,那是妈妈的味道,但有些酸楚。
一小滴液体流进嘴角,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我眼角渗出的泪。
⑭母亲擀面时的场景,成了我永久的记忆。
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母亲”二字刺痛我的
神经,我便会想起母亲擀面时的背影。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
(2)文章第3自然段属于描写,作用是。
(3)试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母亲的皱纹笑了起来,她的声音笑了起来,她的动作也笑了起来。
(4)结合全文,试分析第⑨段中“我”为何会流出眼泪。
(5)请给选文拟个恰当的标题,井简述理由。
5.(19分)阅读。
材料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自古以来,“家”对中华民族而言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一篇篇流传至今的诫子文章和家训家诰,大多是将个人的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等优秀品质与奉献牺牲、爱国主义等中华文化的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
正是依靠这种家国同构、家国天下的共同意识和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才能历经数千年磨难而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孟母三迁、_______、_______……这些流传千古的家风建设故事不一而足,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努力成为贤才干将,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与发扬提供了最深厚最滋养的土壤。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风汇聚而成国风。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同样涌现出很多以家风家教为载体的感人事迹。
钟南山院士出身医学世家,他的父亲对他说过:“一个人,要在世界上留下点东西,那他在世界上就不算白活了。
”诚实、和蔼、执着,这些钟家优良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这位老者,在此次疫情中,他依然赤诚敬业、心念人民,始终冲在最前线。
不仅如此,还有母亲曾在17年前抗击非典,女儿如今加入了援鄂医疗队;作为重症医学专家的父亲请缨奔赴武汉前线,不忘叮嘱儿子努力学习继续从医救人……家与国交融互通,个人与时代紧密相连,他们都将良好家风凝化为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汇聚力量共抗疫情;明天,我们将继续毫不动摇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前进。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
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
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
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的母亲大义凛然,主动励子从戎,精忠报国。
她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大丈夫当“精忠报国”的训诚,用绣花针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岳飞投军后,奋勇杀敌、义无反顾,屡建战功。
后来岳飞成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英国网友@Gareth Pillips:中国的行动力鼓舞人心。
我想象不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意志和能力,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医院。
美国网友@Frankie Taylor:我敬佩那些冲上疫情防控一线、全力遏制疫情的大无畏的中国人,还有迅速启动全国疫情防控体系并建设专门收治医院的中国速度。
印度网友@Naveed Dar:勤奋的中国人民团结互助,全社会上下一心、互相配合,强有力的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护民众和救治患者。
南非网友@Dean Olley: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的勇气令人敬佩!面对突发疫情,中国政府反应迅速、行动果断。
阿曼网友@Shaum Rein:长期来看,中国的恢复能力很强。
中国人民总是非常团结,他们在疫情期间,仍旧能保持乐观,彼此互帮互助。
中国人民的奉献精神和勇往直前感染着我。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疫情期间,某课题组对部分90后、00后青年就有关问题展开调查。
下面是部分调查统计结果。
图一:未参与到一线防控工作的青年,采用其他方式参与战疫的占比。
图二:疫情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调查结果(社会责任感方面)
(数据来源于新华网)(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传至令的诫子文章和家训家诰,都将个人的优秀品质与中华交化的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
B.岳飞在母亲的鼓励下投身军旅,并屡建战功,成为有名的抗金英雄。
C.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表现出的行动力鼓舞人心,感动了许多海外网友。
D.近一半的受访者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了战疫。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仿照“孟母三迁”的形式,在材料一的横线上分别补上四字短语作为论据。
(3)材料一的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概括材料四中“图二”所反映的信息。
(5)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概括。
6.(16分)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乙】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②士。
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斶曰:“有。
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③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④也。
”
(《国策•颜斶说齐王》节选)【注释】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
②趋:小步快走向着对方,以示恭敬。
③柳下季:即春秋鲁大夫展禽,字季,因食邑柳下,死后谥“惠”,故又称柳下惠。
孟子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④垄:坟墓。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期年
..之后④宣王不说.
⑤王忿然
..作色曰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3)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得出“”的结论;乙文中颜斶引用秦国号令得出“”的结论。
(用原文句子填空)
(4)结合甲乙两文,分析“不如使王为趋士”(即君主要礼贤下士)的原因。
三、写作(55分)
7.(5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是我成功路上的堡垒/给我翅膀让我可以翱翔/给我力量,是你让我变坚强/不怕受伤,因为有你在身旁”。
学习生活中,家人的关爱,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又或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读过的某一本书,听过的一首歌,都可能会给我们无尽的鼓励,无穷的力量。
请以“______给我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5)不少于600字。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解答】答案:
(1)欲渡黄河冰塞川
(2)燕然未勒归无计
(3)天涯若比邻
(4)了却君王天下事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解答】
(1)本题考查名著文学常识。
文段选自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把握。
选文中是武松打虎的情节,武松的绰号是行者。
(3)本题考查名著目录的补充。
根据语段的情节武松景阳冈打虎,可以补写为:景阳冈武松打虎。
与前面的对应上即可。
(4)本题考查词语分析。
该语段作者运用一系列“打、扑、劈”等动词,写出了武松打虎时动作的利落和威猛,表达出对武松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把握。
长篇小说《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情节有很多,如: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
答案:
(1)水浒传施耐庵
(2)武松行者
(3)景阳冈武松打虎
(4)运用人物的动作描写,一系列“打、扑、劈”等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武松打虎时动作的利落和威猛,表达出对武松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5)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
3.【解答】答案:
(1)①尊守;遵守②正文部分另起一行空两格写③把“否”(或“能否”)删去(2)B 人们的爱心帮助和捐赠会帮助中国度过寒冬,迎来春天
(3)示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祈福中国早日度过疫情难关。
二、阅读(55分)
4.【解答】
(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和赏析主旨。
本文首段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第②段进入叙事,记叙了“我”出差到阿拉尔市,忙完工作以后,决定回老家看母亲。
母亲看到“我”回来,非常高兴,给“我”做捞面吃。
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着母亲“佝偻的脊背”和“龟裂的糙手”,“我”“再也控制不住感情的闸门,任泪水无声地洗面”。
可概括事件为:“我”出差时抽空回家看母亲,母亲很开心并给“我”做了一碗“我”小时候最爱的捞面,看到母亲佝偻的背影和粗糙的双手难过不已。
本文第⑧⑨段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第⑧段中的“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一一铺平”“无不透露出母亲对这个家辛勤的付出”表现“我”对母亲的爱和赞美。
第⑨段中的“那佝偻的脊背,是为我们子女弯的,那双龟裂的糙手,也是为了这个家操劳的见证。
心中一阵难受”表现了“我”看到母亲苍老模样后的心疼。
(2)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
细读第③段可知,本段描写了西下的阳光,鸟儿归巢的歌声,公路两旁的金色胡杨,是一处自然环境描写。
通过对这三种景物的描写,渲染了美好的自然环境。
联系“我”忙完工作后回家的情境,此处景物描写还有烘托作者得以回家的愉悦心情的作用。
“我”的回家引出下文母亲为“我”做捞面条的情节,所以此处景物描写有引出下文情节的作用。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皱纹笑起来,声音笑起来,动作也笑起来,语义略有夸大,并且赋予了皱纹、声音、动作以人的情感,所以修辞方法是拟人和夸张。
联系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回家来的语境,可知这个句子表现母亲内心的喜悦兴奋。
联系人物感情可知,母亲的这种表情表现了她对“我”的爱和思念,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4)本题考查揣摩人物感情。
联系第⑨段中的“昏暗的灯光,映射出母亲瘦弱的背影,那佝偻的脊背,是为我们子女弯的,那双龟裂的糙手,也是为了这个家操劳的见证”可知,看到苍老的母亲,“我”非常心疼。
母亲的苍老是因为为了这个家一生操劳,“我”心怀感激。
母亲老了,却还是无比牵挂着自己的孩子,“我”内心感动。
心疼、感激、感动,让“我”流下泪来。
(5)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
读文可知,本文以母亲的背影贯穿全文,充当了文章叙事和抒情的线索。
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我的母亲”,在母亲的“背影”里,包含着她为一家人一生操劳的辛苦,正是母亲的背影,勾起了“我”内心丰富的情感,有对母亲的感激,有对母亲的敬佩,也有对母亲的疼惜。
据此分析可拟写标题为:母亲的背影。
答案:
(1)“我”出差时抽空回家看母亲,母亲很开心并给“我”做了一碗“我”小时候最爱的捞面,看到母亲佝偻的背影和粗糙的双手“我”难过不已。
表达出了“我”对母亲的爱和赞美,
以及对母亲的心疼。
(2)自然环境描写;渲染美好自然的环境氛围,烘托出作者回家时愉悦兴奋的心情,推动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3)运用了夸张(或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母亲见“我”回来时开心的样子,表现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思念,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4)看到母亲瘦弱的背影,对母亲的心疼;想到母亲为我们一家人的操劳而感激;对母亲年迈却依然挂念我们而感动。
(5)母亲的背影。
因为母亲的背影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并且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我的母亲”;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母亲为一家人操劳的艰辛,表达“我”对母亲的爱和赞美、敬佩。
5.【解答】
(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
A.有误,根据材料一“一篇篇流传至今的诫子文章和家训家诰,大多是将个人的自强不息、立志勤学等优秀品质与奉献牺牲、爱国主义等中华文化的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中的“大多”一词,可知本项“都”语义表述过于绝对;
BCD.正确。
故选:A。
(2)所补充的内容应是“流传千古的家风建设故事”,格式与“孟母三迁”相同,同为主谓短语。
材料二第一段介绍的是陶侃的母亲教育陶侃不能收受他人的礼物。
可概括为:侃母教子。
第二段介绍的是岳飞的母亲在儿子的背上刺字,教育他要心系国家,精忠报国。
可概括为:岳母刺字。
(3)细读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本段列举了钟南山院士在钟家优良家风的影响下,无私奉献,以耄耋之年冲锋在抗疫的第一线。
所以这是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这一真实事例,可以证明家风家训对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举例论证的应用,使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4)读图可知,表格中列出的三项在青年人的占比都超过了百分之八十。
据此可得出结论:当代80%以上的青年受到战疫英雄事迹激励,表示能扛起社会责任,并且愿意在战疫斗争有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的力量。
(5)根据材料三中的“勤奋的中国人民团结互助,全社会上下一心,互相配合,强有力的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护民众和救治患者”可得:中华民族汇聚一心。
根据村料一中对于家风家训的阐述可得:中国家风家训的熏染。
根据材料一中对于钟南山院士在抗疫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可得:英雄人物的贡献。
根据材料四的表格可得:青年人的奉献。
答案:
(1)A
(2)侃母教子岳母刺字
(3)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钟南山的例子,论证了家风家训的重要性对人的影响之大,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4)当代80%以上的青年受到战疫英雄事迹激励,表示能扛起社会责任,并且愿意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
(5)中华民族汇聚一心;中国家风家训的熏染;英雄人物的贡献;青年人的奉献。
6.【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
②句意: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美:认为…美。
③句意:满一年以后。
期年:满一年。
④句意:宣王很不高兴。
说:同“悦”,高兴。
⑤句意:宣王怒容满面地说。
忿然:气愤的样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数月,几个月。
间,间或,偶然。
句意:几个月之后,还偶尔有人进谏。
②重点词:前,上前。
亦,也。
句意:大王让你(颜斶)上前,你怎么也让大王过去呢?(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甲】文第一段中邹忌以家比国,从其关键语句“由此观之”可以知道,他得出的结论是:王之蔽甚矣。
从【乙】文中的关键语句“由是观之”可以知道,颜斶引用秦国号令得出的结论是: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从【甲】文中的“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可以看出,齐威王因为礼贤下士获得民心;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以看出,齐威王因为礼贤下士使齐国强大起来。
从【乙】文内容可以在知道,齐宣王因为礼贤下士才得到颜斶这样的有志之士;齐宣王因为礼贤下士才能反思自己的行为。
答案:
(1)①确实;②认为…美;③满一年;④同“悦”,高兴;⑤气愤的样子。
(2)①几个月之后,还偶尔有人进谏。
②大王让你(颜斶)上前,你怎么也让大王过去呢?
(3)王之蔽甚矣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4)获得民心;富国安邦;得到有志之士;君主要善于反思。
三、写作(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