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安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迁安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物质根底、能量根底、生存空间根底和社会经济活动根底的综合体。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安康。
迁安工业比较兴旺,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
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
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立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
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冷淡,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
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
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平安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3.7%。
饮水不平安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缺乏、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本钱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
一些平安、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到达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开发利用在各地区开展也不均衡。
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沼气入户率较高,而经济状况一般的地区,沼气入户率偏低,沼气池的利用情况也不均衡。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较高的地区,沼气池利用情况较好。
沼气原料较少的农户,沼气池利用率偏低。
几点建议
各级政府要通过播送电视、报刊、科普讲座、举办培训班、农广校、农民夜校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对农民进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责任意识,增强参与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已建成的为数众多的文明生态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广阔农民群众象保护自己的小家庭一样来保护、建立“大家庭”环境。
摒弃陋习,倡导新风,自觉投资投劳。
引导他们
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结合起来,共同建立好自己的家园。
饮水问题是关系广阔农民身体安康的大问题。
政府应在原有饮水解困方案的根底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饮水解困进度,使困难地区农民从根本上改变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沼气池建立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也被广阔农民认可。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这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开展。
一是在普及率上有一个较快的提高。
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本地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上下结合、促进开展。
二是在普及同时,把管理与利用向更高层次开展。
一方面,沼气日常平安管理要上位,防止出现平安事故;另一方面,引导沼气向生产领域延伸,如搞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等。
使沼气开展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治污稳定达标。
对于不符合环境评估条件的新上企业,一律不予批准。
同时提倡农村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统一进展污染治理。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立,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量,不断提高对整个农村的环境保护覆盖面。
一是严格控制新的水土流失。
对于无证开采、滥采乱挖、污染环境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要给予严厉查处。
同时,要贯彻“谁破坏,谁治理”的原那么,督导矿山企业通过封矿回填、恢复植被等方式做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二是对原有水土流失区域的治理,要严格按规划,保质保量、达标治理,治理一片、稳固一片,使生态环境在十几年后有一个大的改善。
总之,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根本条件。
生态环境建立的力量源泉从来就植根于广阔社会公众之中。
在依靠政府加大环境治理保护力度的同时,必须发动广阔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这既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更是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