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青诗谈新诗的散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艾青诗谈新诗的散文化
摘要:艾青的诗歌散文化特征明显,形式自由,不押韵、不限制篇幅。
本文通过对艾青诗歌散文化的探讨,试图全面总结新诗散文化现象的意义,其优点在于喜欢自由充分,不受任何拘束,语言更朴素自然,真实感人。
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如果做得不好,就会结构散漫,缺乏音乐性,内容重复,缺乏节制,内涵单一,缺乏张力。
那么,这要求创作者在运用它时,要尽量发扬其优点,避免其的缺失。
关键词:艾青;诗歌;散文化
Ai Qing poetry from prose about poetry
Liang Hui-jing
Humanities School,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524048 ,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 Qing's poetry prose clear, free-form, no rhyme, no restrictions on length. Based on the prose of Ai Qing's poetry, prose poetry attempt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henomenon, its advantages like free full, free from any restraint, the language more simple and natural, realistic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some missing, if not, you will loose structure, lack of music, content duplication, lack of restraint, meaning a single, a lack of tension. So, this requires creative in the use of it, to try to develop their strengths and avoid its absence.
Key words:Ai Qing; poetry; Prose
1、艾青论诗歌散文化
艾青是五四以来新诗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以诗歌的散文化,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
他的诗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求外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比自由体更自由。
艾青写诗追求自由,尤其是形式的自由,不向任何形式的束缚低头:“我也不可能向任何一种形式跪拜;我在形式面前,缺少宗教信徒的虔诚。
”【1】对于传统诗歌必备要素——格律,诗人这样来看,“格律是文字对于思想与情感的控制,是诗的防止散文的芜杂与松散的一种羁勒;但当格律已成了仅只囚禁思想与情感的刑具时,格律就成了诗的障碍与绞杀。
”【2】诗人反对束缚,反对限制,表示宁愿裸体,也决不要让不合身材的衣服来窒息自己的呼吸。
在诗歌语言上,诗人也是要求自由,反对韵文,认为“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
称为‘诗’的那文学样式,脚韵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
”【3】他批评道:“自从我们发现了韵文的虚伪,发现了韵文
的人工气,发现了韵文的雕琢,我们就敌视了它。
”【4】诗人厌恶陈词滥调,喜欢自然朴素的语言,提倡“诗的散文美”。
认为“散文的自由性,给文学的形象以表现的便利”,“而那种洗练的散文、崇高的散文、健康的或是柔美的散文之被用于诗人者,就因为它们是形象之表达的最完善的工具。
”【52】他又说:“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抹脂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地诱惑了我们。
”【6】后来有一位诗人和艾青讨论“诗的散文美”问题,艾青作了如下的回答:“诗的散文美,不是说个别而是说整体。
诗的整体应当有散文的自然朴实的美。
”【7】由此可知,艾青之所以喜欢“诗的散文美”就是因为散文语言的自由、朴素、生动,而且摆脱了脚韵的羁绊,以自然,不需要雕琢,也不华丽的节奏来表现。
艾青的这些论述既是他诗歌散文化的理论依据,也是他诗歌散文化能取得极大成就的理由。
2、艾青诗歌散文化的特征
由于艾青整个诗歌理论和创作都强调“诗的散文美”,因此艾青诗歌散文化的特征便很突出。
艾青诗歌散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用自由的笔调抒发出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强烈感情。
完全摆脱韵律的束缚,摆脱字数的束缚,摆脱格式的束缚,自由自在地、不拘于形式地完成诗歌的艺术刻划。
他用散文化的语言创作一个又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为了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又从不同方面进行描述、渲染,使意象变得饱满,使感情变得深刻浑厚。
这种自由体现在诗歌形式上,就是不像其它诗人那样追求简约凝练,去故
意压缩诗句,也不像十四行诗、豆腐干式的诗那样,写得整整齐齐,像被剪刀
剪过那样。
艾青的诗歌完全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根据内心情感的起伏而产
生的内在旋律去写的。
在《和诗歌爱好者谈诗》一文中艾青说“我选择了更符
合我的表现要求的诗体”,“从我整个创作历程来说,我更多的采用自由诗的
形式——这是我比较习惯、也比较喜欢的诗歌形式。
例如我写的《太阳》,段无
定行,句无定字,既无标点,也不押韵。
”像《太阳》这样形式自由的诗歌,还
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这种自由还表现在内容含量上。
一般的诗歌,篇幅相对比较简短,诗节少,字数也少,但是艾青的诗完全不受字数的限制,像《大堰河——我的保姆》、《芦笛》、《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吹号者》、《旷野》、《献给乡村的诗》、《黎明的通知》、《在智利的海岬上》、《大西洋》、《致亡友丹娜之灵》、
《迎接一个迷人的春天》、《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等都是篇幅宏长,字数甚多。
最长的诗《火把》通篇共有十七部分,字数多达五千多字;《向太阳》、《他死的第二次》等长达几千字,诗节多达三十八节。
艾青诗在篇幅上的总体特点是长,大部分都采用了长诗行,长诗节的形式,当然也有很多是短诗节的,这恰好体现了自由。
诗人完全随心所欲,完全根据时代内容和情感的需要,选择符合的字数,行数和节数。
这些不受形式束缚,无需押韵,不需要刻意压制数量的特点在艾青诗歌中十分突出,是散文化最明显的特征。
3、产生诗歌散文化的原因
艾青、穆旦、北岛等一大批现代诗人纷纷用散文的语言来写诗,呈现出典型的散文化特征,那么诗歌散文化是不是文字革命才开始的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诗歌散文化自古就有。
中国诗史大体经历了三大时期:(一)前古典时期,自《诗经》到陶渊明的时代;(二)古典时期,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为标志,经永明体到晚唐五代;(三)近代时期,以宋代为近代诗歌的开端,直到五四前夕。
【8】其中,前古典时期,即《诗经》、楚辞、汉乐府的时代,诗歌尚未从诗与文、诗与歌的混合体中脱离,是相当的自由的,或为文或为诗,诗歌的言语更是朴素自然,不仅具有民间的淳厚之风,诗歌散文化色彩也很重。
到了古典时期诗歌形态才慢慢地演变成句式整齐,讲究对偶、押韵的格律诗。
在形式严格限制的情况下,盛唐诗人如李白、杜甫为了追求创作自由,有时还会选择用古风、近体诗写作的,因为这样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无需刻意雕琢;中唐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写“未尝被于声”的诗,不以诗的形式束缚内容。
所以,唐诗中的古风体,就本质而言,其诗歌语言也是散文化的。
到了宋代,宋诗若继续按格律的形式写诗,就根本无法超越唐诗,因此,宋诗抛开了格律,出现了“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努力造成一种近于说话的诗体”,梅尧臣的“以诗代文”都是以散文的笔法句法运用入诗的。
【9】苏轼诗歌很散的意象,侧重内心的倾诉,接近口语的语言,变描写而为叙说的句式,都可视为散文化诗的体现。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要求诗体大解放,一是要求语言文字由“文言”变为“白话”;二是要求文体由固定的“格律”体变为不固定的“自由”体。
【10】胡适直接提出“要须作诗如作文”,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提出,诗的“还原”应尽量向散文“还原”。
为什么要向散文化“还原”呢?他认
为中国最初的诗是“散文化”的,即不押韵、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11】其实诗歌并不一定要外在形式做到押韵、整齐,语言上做到辞藻华美丰富,才算得上是诗歌。
亚里士多德说过,诗不必尽有韵律,有音律的也不尽是诗。
有的文字看起来虽然很格律化,但它并不是诗,“章回小说中常插入几句韵文,评论某个角色或某段情节,也郑重标明‘后有诗一首’”【13】其实这些所谓的诗,整个就是堆砌出来的五言八句,它们没有用形象思维写诗,没有诗的境界,诗有情趣与意象的契合。
所以,它有的只是诗的韵律形式而没有诗的意境。
因此,诗歌不一定要有格律。
由此可见,诗歌散文化贯穿于诗歌整个发展的历史,也有相当宏厚的理论阐述,它并不是仅存于新诗的创作当中。
其实诗的散文化就是用亲切、朴素的口语和自由的散文笔法来刻画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情感的内容,无须讲究押韵、平仄和对仗而已。
4、诗歌散文化的优点与缺点
诗歌散文化是对格律诗的反动。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主要是格律诗传统,现代诗歌是在突破文言和格律的古典形式束缚之后建立起来的以白话为工具的新诗体,由于大都是自由诗,呈现出散文化现象是极正常的。
散文化对于诗歌的影响是整体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下面就以艾青诗歌散文化作为例子来详细的讨论。
艾青诗歌的散文化,主要体现在篇幅和表现手法上,具体来说,就是长句、排比和不押韵。
艾青诗歌篇幅一般很长,这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诗行很长,而是诗节很长。
它的优点是可以增加内容的含量,也让诗歌整体看来显得宏伟壮阔,颇有表现力。
这是简洁凝练的诗歌无法达到的效果。
长诗行由于采用的文字多,表达的内容也就丰富,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之最显著的区别是诗行有了长短之分,极短的诗行只有一个字,极长的诗行则足足有二、三十个字。
不同长短的诗行,有各自不同的内容含量,诗行越长,容量就越大,内容就越丰富,抒发的情感自然就越深厚。
艾青诗喜欢采用长诗行显然是因为长诗行表现容量大,容易造成内容的丰富。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村庄》、《献给乡村的诗》、《时代》等诗的诗行都很长,“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掐死之后”;“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这样的长诗行,表现容量是很大的,以“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为例,这样一个诗句就表现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补好”这个动词,可以看出,大堰河是一个勤劳的农妇,二是从“夫
儿们为山腰荆棘扯破的衣服”,可以了解大堰河家庭的清贫穷苦,丈夫和儿子们都得很努力地劳作来维持家计。
三是从关系词“在……之后”,可以知道大堰河的动作还在延续,补完衣服之后,还得要用她厚大的手掌把小艾青抱在怀里,抚摸他。
通过表现这三个内容诗人成功地塑造大堰河的勤劳形象。
而我们读者也能很具体地了解大堰河如何勤劳,她的家庭又如何贫苦,这些细腻的细节描写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同时亦很好体现了艾青对大堰河的念念不忘,抒发了诗人对养母大堰河的怀念以及对她深沉无言的挚爱。
表现的繁言也是艾青诗歌散文化的一个表现。
它的优点是通过表现繁言把一些本来很抽象很概念化的事物,因细节被铺陈变得形象可感,而表现得感情厚重起来,所以铺张可以把描写的事物变得极富内涵和深意。
另外,通过铺张还能衍生出一个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来,使一切感情都灌注进去,既变得形象可感,又能够感情厚重。
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二节写风,“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风本来是看不见闻不着的无形无味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诗人将风具体化了,诗人把握好冬天寒风的特点,展开联想,进行铺叙。
艾青在他的《诗论》里曾说过:“想象与联想是情绪的推移,由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飞翔”,诗里艾青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把刺骨的寒风比喻成一个凄凉单薄,孤苦伶仃老妇。
还用了一个“太悲哀了”的形容词来修饰老妇,这个老妇在寒冷的街上自然是要乞求行人好心施舍,于是便伸出“寒冷的指抓”来“拉扯行人的衣襟”,还一面用低哑、苍老的语言,不停地呢喃着。
通过详尽叙述与刻画,风的形象便活灵活现出来了,同时也写出了风的哀号、不安和凄凉。
《光的赞歌》是一首气势宏大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光的力量、光的色彩都铺陈出来:“山野的篝火是美的/港湾的灯塔是美的/夏夜的繁星是美的/庆祝胜利的火焰是美的/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光和太阳、火把一样,星星点点地汇成声威浩大、色彩艳丽的世界。
【15】《光的赞歌》第一章便反复叙述“世界要是没有光/等于人没有眼睛……”“世界要是没有光/也就没有杨花飞絮的春天……”“世界要是没有光/看不见奔腾不息的江河……”在同一主题变换的叙述中,光的意义被不断扩大。
在艾青第一次对太阳、黎明、火把的歌唱中,他常用这一方法表达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诗句的铺陈吟咏和不断复现造成表层叙述的情感深化。
《光的赞歌》坚定有力地宣称“光给我们以智慧/光给我们以想象/光给我们以热情/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四句结构相似、大体匀齐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铺陈光的作用,光的作用向四
周辐射,形成富于诗味的咏叹。
艾青诗歌散文化的还表现为诗句的不断复现和结构的重复。
艾青常用不断复现诗句形成诗中回旋往复的主旋律,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让诗在散漫中不失整饬的结构。
《诗经》中许多诗篇就是用此手法反复吟咏某种情感和场面,像乐音的不断复现一样,随着场景变换,意义不断强化、深入;像一条大河将枝蔓纵横的细流统纳其中,丰富又不杂乱。
【16】30年代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个诗节反复地贯穿在整首诗当中,分别安排在诗中的第一节、第六节、第四节、第十二节的位置上。
“雪”作为一个意象,在这首诗里显得很沉重,大家都知道雪是天气很冷的时候才下的,它的出现就意味着寒冷,这与下一诗行的“寒冷”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寒冷的雪天图。
当然艾青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还表达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寒冷,那种没有希望、充满了苦难的社会才真正寒冷,它像冰冻的雪一样压在广大人民身上,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
艾青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个象征着中国人们苦难的诗句反复贯穿在整首诗当中,其实这就是采用了重复手法。
重复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强调意义,二是积聚情感,三是形成某种程度上的音乐效果。
诗人反复地呼号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就是把这种苦难一而再地重申,不断地显现,形成了一种主旋律,主导着全诗各个细节的基调,引导着诗歌场景的变换和意义的不断强化。
加强了全诗悲痛沉郁的情调。
排比也是艾青诗歌散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的辞格。
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
”殷鉴先生认为:“排比作为诗歌的一种表现技巧,所利用的是事物的数量原则。
所谓数量原则,就是利用描写数量的增加来累积表达效果。
通过相同或相近词语和句子的尽可能铺排,不仅使描写的事物和细节越来越丰富,轮廓越来越清晰,而且还可以使表现的意蕴,尤其是情感也由于数量的不断积累而增加。
”【17】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常运用排比手法来刻画和表现大堰河的劳碌。
诗中由8个状语组成了一段排比:“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诗人从八个不同角度铺排了大堰河的劳碌,突出
了大堰河作为一名普通农妇的辛劳,同时通过八行排比的铺排,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到大堰河是如何辛劳的。
与其同时,排比也进行着情感的积聚和渲染。
“对诗歌而言,每行诗里其实都饱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这种情感由于数量少的缘故,显得不够丰富与厚重,但在经过了诗人的不断排比之后,诗行的数量大大增加,所蕴含的情感也就因为数量的增加而增厚。
”【18】艾青在表达对大堰河的赞美时,也用了八行排比来表达他对保姆大堰河的爱:“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这八行诗的情感聚积起来,就使艾青对大堰河的爱大大得到渲染,使得诗人情感得到更好的抒发。
以上所讨论的都是诗歌散文化的优点,这些优点继承和发扬了新诗提倡的自由精神。
首先,它无需像一般诗歌那样想方设法压缩诗歌的内容,提炼诗歌的精华,使诗歌变得简洁凝练。
散文化的诗歌语言可以像散文一样铺叙文字,大量采用长诗句、排比和重复等表现手法,把句子所有成分悉数呈现,把所有想说的东西都说出来,靠内容的繁富和细腻来完成诗人的表达意图,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表达出来。
而且,这样的诗歌给人感觉印象深刻,情感丰富厚重和富有气势,极其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这是一般诗歌所缺少的。
其次,它无需讲究押韵。
没有了格律限制的诗歌语言显得更自由更奔放,而且用词用字上的选择可以更宽更广。
诗人可以完全按照内心的节奏与韵律来写诗,而不是按格律写诗,写出来的诗更加自然、淳朴,没有雕饰的味道。
但是,如果诗歌过度散文化,就会变成了一种缺点。
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它的诗行很长,诗节也很长,总共十三节,由交代诗人与大堰河的关系,回忆大堰河是怎样辛劳地养育诗人的,回忆大堰河的身后,到对大堰河的赞美四个部分组成。
诗人运用了排比、复沓、长句等手法,从各个方面来叙述大堰河的辛苦,用很多的笔墨来强调他对大堰河的热爱之情。
诗人过度的铺排,过量的描述造成了内容的重复,使诗歌内容变得繁杂,不够凝练。
而且,诗歌面面俱到的描写,使得诗歌内容过于完满,没有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
因此。
诗歌的意蕴就显得单一,缺乏张力,读者的解读也呈现出一致性,诗歌意蕴无法达到丰富多样。
诗人的思想感情也直接袒露在读者面前,也失去了诗歌的含蓄美。
过度铺排还造成诗歌结构的散漫。
不押韵,没有音乐性,而诗里唯一能补救这一点的就是首尾重复,让相同的语言首使音乐性略微得到一点补偿。
因此,从艾青诗歌也可以看出,诗歌散文化同样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
首先,背离了诗歌所追求的简洁与以少胜多的特性,它的过分铺张则使作品不能不过于散漫,也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认为写诗与写散文没有什么分别。
其次,缺乏音乐性。
作品基本上放弃了押韵,无法形成诗歌的悦耳的音乐性。
最后,由于内容上过于铺排,过于细腻,过于具体,使得内容往往直白袒露,意蕴显单一,使诗歌缺少了该有的含蓄和联想的张力。
5、如何保持散文化的优点,避免其缺点?
诗歌散文化,对于新诗的发展应该说是优劣共生好坏参半,因为它毕竟有自身存在的优点和缺失。
所以,诗人们如果要运用散文化就注意一点,自觉地扬长避短的。
那么诗人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呢?从艾青成功的散文化创作中,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因为这些成功的作品,既保持了散文化的优点,又避免了散文化的缺点。
像《手推车》、《我爱着土地》、《当黎明穿上白衣》、《复活的土地》等,其中《手推车》运用娴熟的技艺把诗歌散文化把握得恰到好处。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诗人通过手推车刻画一幅北国人民逃难的流民图,表达了诗人在抗战初期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农民的一贯同情。
这首诗在结构上,诗歌散文化的表现为采用了重复的手法。
但没有肆意重复,而是很有节制。
诗人第二节诗把第一节诗的结构重复一遍。
这样,不仅内容有了新的递进发展,还强调了意义积聚了情感。
其实,按一般诗歌的写法,只有第一节,诗歌的意旨已经具备,诗歌就算表达完全了。
但是这样的表达会太过简洁,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地点、事件、以及抒发了一些情感,因为数量明显不足,也没有重复加以强调,感情也难以达到深厚的程度。
这样表达效果很苍白,情感也是有气无力的,没有把北国农民那种苦难和悲哀好好地深化。
这里诗人利用了
散文化的优点,采用了重复,把相同的结构再重复一次,既让语义在另一个向度上进展,也因重复完成了意义强调和情感积聚。
这个重复,把北国人民的苦难和悲哀加深加重地刻画出来,描写数量增加和结构重复使意义得以增加和强调,情感也得以积聚,诗歌的抒情效果也就更加出色。
与此同时,“艾青为了避免表现内容的繁多杂乱,舍弃了逃难‘全貌’的铺排,只选取了细节的‘一枝’,即只刻画‘手推车’的‘尖音’,在‘山脚’与‘山脚’间‘彻响回荡’;只勾勒‘手推车’‘在贫穷的小村和小村之间’留下的‘深深的辙迹’。
而‘北国人民’逃难的‘全貌’、作品的意旨,以及诗人的情感态度,则留待读者去联想。
”【19】这完全符合诗人适度的慷慨,适度的吝啬这个创作理念,避免了诗歌散文化描写过于具体、详细而导致情感浅显,内容直白的缺点。
这首诗的两节诗,结构相同、外形对称均匀,形成了结构模式的重复,在外形上,诗歌显得紧凑、凝练,保持了诗歌的整体和谐,避免了散文化诗歌形式散漫无序。
另外,这首诗的重复结构,也使诗歌无形中具有相互呼应,相互对称的内在节奏,有一定的音乐效果,避免了诗歌散文化的无音乐性。
《手推车》在艾青熟稔的散文化技巧的驾驭下,既做到了简洁凝练,含蓄深刻、充满张力又做到了内容含量丰富、情感深厚,是一首成功的散文化诗歌。
所以,诗人运用散文化来写诗时,应该注意诗歌的整体结构,防止诗歌的结构散漫松懈。
同时还要注意诗歌该有的节奏,当诗人们做到诗歌内容与声音节奏和谐时,所写的诗就称得上是一首艺术的诗了。
而做到这一点,一定程度上要求诗人必须使自己的技艺娴熟,这样驾驭起诗歌来就会得心应手,诗歌散文化也就日臻完美了。
参考文献
[1][2][3][4][5][6][7]艾青.诗论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95. [8]木斋.论苏诗散文化意象对纯诗意象的变革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
(8):7.
[9]黎小瑶.从梅尧臣“以诗代文”看宋诗散文化之端倪[J] .湛江师范学院院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4,1:64.
[10][11]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4,16-17.
[1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