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旱作集雨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旱作集雨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张东昱;段志山;许永锋;李文伟;成军花
【摘要】在甘肃省张掖市沿祁连山冷凉区域旱地上,通过不同旱作集雨栽培模式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模式对马铃薯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垄膜沟填草膜侧沟播栽培模式,.马铃薯经济性状明显改善;产量高达36.75 t/hm2,明
显高于其它处理,较对照增产效果显著;马铃薯粗淀粉、蛋白质、干物质和维生素C
含量最高.还原糖含量和其它处理相近,其品质最佳.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
【年(卷),期】2011(000)002
【总页数】3页(P26-28)
【关键词】马铃薯;旱作;栽培模式
【作者】张东昱;段志山;许永锋;李文伟;成军花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张掖,734000;甘肃省民乐县农技
中心,民乐,734500;甘肃省张掖市植保植检站,张掖,734000;甘肃省张掖市经济作物
技术推广站,张掖,734000;甘肃省张掖市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张掖,7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属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类型,沿祁连山冷凉区域旱作农业面积在6.0万hm2以上,境内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病虫害发生轻,降雨相对集中在6-8月份,
与马铃薯需水高峰期相吻合,是马铃薯旱作栽培的理想区域。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战略化调整,马铃薯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种植效益不断提升,使马铃薯基地规模逐年扩大,目前沿山冷凉区域旱作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2.2万hm2,已成为沿山地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多年来,由于栽培模式单一,管理粗放,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严重制约旱作马铃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质量和效益,我们开展了旱作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研究,旨在为该区域和同类区域旱作马铃薯实现优质高产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于2009-2010年在张掖市民乐县南丰乡永丰村进行。

供试土壤是栗钙土[1],0~20 cm耕层理化性状:有机质含量为 26.50 g/kg,全氮 1.05 g/kg,全磷
0.43 g/kg,碱解氮 76.0 mg/kg,速效磷 8.0 mg/kg,速效钾156.00 mg/kg,pH 8.1,容重1.22 g/cm3,总孔隙度46.06%。

供试品种为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LK99。

1.2 试验设计
试验以5种不同旱作栽培模式作处理,各处理小区面积34 m2(3.4 m×10 m),3 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处理1为常规种植(对照):宽窄行平作播种,株距
25 cm、宽行距60 cm、窄行距40 cm;出苗后取宽行土培土起垄,垄底宽60 cm,垄高15 cm,沟宽40 cm。

处理2垄膜沟播:起垄覆膜,垄底宽60 cm,垄高15 cm,沟宽40 cm;用幅宽90 cm地膜垄面覆膜;将沟内土壤疏松后,在膜侧沟底播种,株距25 cm,行距40 cm,与沟宽相一致。

处理3垄膜沟覆草膜侧
沟播:起垄覆膜,垄底宽60 cm,垄高15 cm,沟宽40 cm;用幅宽90 cm地膜进行垄面膜覆,将沟内土壤疏松并覆草5 cm,在膜侧沟底播种,株距25 cm,行距40 cm,行距与覆草前沟宽相一致。

处理4垄膜沟填草膜侧沟播:起垄覆膜,
垄底宽60 cm,垄高15 cm,沟宽40 cm;用幅宽90 cm地膜垄面覆膜;起垄覆膜后,沟填5 cm厚碎麦草,麦草长度不超过1.5 cm,将麦草与沟内土壤翻拌均
匀后膜侧沟播,株距25 cm,行距40 cm,行距与填草前沟宽一致。

处理5全膜
双垄沟播:按带幅起大小垄,实施全地面覆盖,起垄时用划行器划宽窄行,大行宽60 cm,小行宽40 cm,沿大行划线起大小垄,每个集雨沟对应一大一小两个垄面,大垄底宽60 cm,小垄底宽40 cm,垄高均为15 cm,用幅宽140 cm地膜
进行全地面覆盖,地膜相接处在小垄垄顶,马铃薯在集雨沟播种,株距15 cm,
行距40 cm,与小垄底宽相一致,膜与膜相接处在小垄垄顶,地膜相压3~5 cm,用土压实。

试验各处理起垄时要求垄面细绵平整、覆膜垄面呈拱型,播种深度15~20 cm,芽眼朝上,两行穴眼相错呈等边三角形,种薯点播后立即将穴眼用
土盖严实。

每个处理按照当地施肥量施入农家肥7.5万kg/hm2,化肥纯 N 150 kg/hm2,P2O590 kg/hm2,K2O 90 kg/hm2,田间管理与大田一致。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在马铃薯生理成熟期,每个处理随机选10株测定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2]。

按小区收获,统计块茎重、单株块茎重和产量。

分别测定块茎粗淀粉、还原糖、干物质、蛋白质含量及维生素C含量[2-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在处理4中马铃薯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块茎重、单株块
茎重分别为71.36 cm、1.12 cm、394.62 g、185.00 g 和 0.37 kg,分别高于其它处理。

与处理1(CK)相比,分别增加25.03 cm、0.39 cm、190.50 g、
70.00 g 和 0.14 kg,说明垄膜沟填草膜侧沟播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在其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和块茎重等经济性状上的影响优于其他处理。

表1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注:①表中数据为10株的平均
值②小写字母为0.05显著水平;大写字母为0.01显著水平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采用旱作集雨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以处理4
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3.35 t/hm2,增产率是57.05%,其次是处理2、处理3和处理5,分别比对照增产4.05 t/hm2、8.40 t/hm2和 7.05 t/hm2,增产率分别
是 17.31%、35.90%和30.12%。

经显著性检验可知,处理4的产量与处理3呈
显著水平,与处理1、2、5呈极显著水平,说明垄膜沟填草膜侧沟播栽培模式效
果最佳。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品质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处理4的还原糖、粗淀粉、蛋白质、干物质和维生素C含量分
别为0.23%、18.34%、2.38%、19.38%和25.72mg·100-1。

处理 4 与其它处
理相比,粗淀粉、蛋白质、干物质和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还原糖基本
一致。

与处理1(CK)相比,粗淀粉、蛋白质、干物质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

说明采用垄膜沟填草膜侧沟播栽培模式,马铃薯粗淀粉、蛋白质、干物质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还原糖基本不变,其品质最佳。

表2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品质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在张掖沿祁连山冷凉区域旱地上,采用垄膜沟填草膜侧沟播旱作集雨栽培模式,其产量明显优于其他栽培模式,产量高达36.75 t/hm2,马铃薯粗淀粉、蛋白质、
干物质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还原糖稳定,其品质最佳,因此,进一步深入该项
技术的研究,不断完善垄膜沟填草膜侧沟播旱作集雨栽培技术,是旱作马铃薯提高品质和产量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旱作区马铃薯市场竞争力和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本试验研究了在冷凉干旱条件下马铃薯旱作集雨高效栽培模式,采用垄膜沟填草膜
侧沟播栽培高产优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垄上覆盖地膜,利用光滑地膜对天然降水进行二次分配和空间积聚,将有效的降水积蓄于播种沟内的马铃薯植株周围,实现小雨资源有效化,同时沟内的麦草与土壤混合,可分解有机物质和释放二氧化碳,改善了土壤通气性,既为马铃薯植株生长增加了养分,又改良了土壤,从而促进了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其它处理尽管与CK相比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品质的效果,但由于沟内集雨过多和其它因素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增产效果,特别是双垄沟播旱作集雨模式,无法中耕松土。

由于土壤板结,影响马铃薯正常生长,使马铃薯植株早衰,严重时造成地下块茎腐烂。

垄膜沟填草膜侧沟播旱作集雨栽培模式有效解决了土壤板结的问题,为马铃薯栽培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由此可见,改善马铃薯旱作集雨沟的土壤通气性,是提高旱作区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突破口之一,也是传统旱作农业向旱作循环农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秦嘉海,吕彪.河西土壤与合理施肥.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150-155.
[2]李昌纬.农业化学研究法实习指导[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68-75.
[3]高俊风.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92-146.
[4]赵永平,韩建明.甘肃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40(2):119-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