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中精选试卷(Word版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精选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柳树的花是无花被的花,却能结出果实和种子,这一事实说明()
A.大多数植物的花没有花被B.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C.大多数植物的花只有花蕊D.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2.在没有任何其它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蓝裙子的舞蹈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绿色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青色
3.晚上夜自修时,小柯通过窗玻璃看到了自己的像。

下列对该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实像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形成的原因是光的反射D.人离窗玻璃越远像就越小
4.以下光学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海市蜃楼
B.阳光沿凸透镜形成光斑
C.水中倒影
D.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5.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视觉形成的部位在()
A.瞳孔B.视网膜C.晶状体D.大脑
6.青春期是儿童逐渐发育为成人的重要时期。

下列关于青春期描述正确的是()
A.一般男孩比女孩早1~2年发育B.男女第一性征开始出现
C.生殖器官逐步发育和成熟D.身高和体重停止增长
7.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8.若图中的a、b分别代表蕨和西瓜两种植物,阴影部分代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下列不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A.由细胞组成B.能进行光合作用
C.能利用种子繁殖D.有根、茎和叶的分化
9.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A.岸边和行船B.都是岸边C.都是行船D.行船和岸边10.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老鹰,发现它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它的方向一致.然后,他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老鹰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
C.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D.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11.现有一杯硝酸钾饱和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加入一定量硝酸钾 B.升温到60℃C.加入一定量水D.恒温蒸发部分水12.水晶球样的生态球(如右图)常作为家庭摆设,该球密封,内装有水、2一3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着一些水藻。

妙在小鱼、水藻都是活的。

下列关于生态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水草
B.该生态球与外界隔绝,所以小鱼、水藻一直能繁衍下去
C.该生态球必须放在有光照的地方才能使小鱼、水藻存活
D.该生态球食物链简单,较易遭到破坏
13.水是生命之源,既普通又宝贵。

下列对水的“多”与“少”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活中接触的纯水多,水溶液少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
C.我国南方水的储量多,北方水的储量少D.地球上水的总量多,淡水少
14.光射到镜面上,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20°,若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变为100°,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镜面不动,入射光线向镜面旋转10°
B.镜面不动,入射光线远离镜面旋转20°
C.入射光线不动,镜面顺时针旋转20°
D.入射光线不动,镜面逆时针旋转10°
15.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
B.倒车雷达
C.超声波清洗机
D.真空罩中的闹钟
16.刘老汉种的西瓜,由于管理不善,一些刚开的花被害虫吃掉了花柱甚至子房的一部分,这些花将来的发育情况最有可能是()
A.发育成正常西瓜B.发育成缺损的西瓜
C.发育成无籽西瓜D.凋落,不能发育成西瓜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A.照相机B.幻灯机C.放大镜D.望远镜
1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19.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A.通过实验测定气体的溶解度
B.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用燃烧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D.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三瓶气体中
20.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了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引起的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音调依次升高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因为里面的水柱振动引起的
D.用同样的方法向其吹气,从左到右音调依次升高
二、填空题
21.雨后彩虹,十分壮丽。

彩虹是太阳光传播过程中被空中水滴____而产生的。

这个现象可以由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实验来解释。

由下图可知,通过三棱镜时红光的偏、折程度比紫光要_______(选填“大”或“小”).
22.蚊子通过叮人吸血传播疟疾、丝虫病等多种传染病,是对人类有害的昆虫。

蚊子的卵、幼虫(孑孓)、蛹都生活在不流动的水中。

左图是蚊子的生命周期图,右图用字母表示。

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蚊子的幼虫发育成成虫的过程属于________发育。

(2)在右图中表示蚊子的受精卵的___________________ 。

23.“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____;琴声是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24.为了保持西瓜的优良性状,最好用_____方法繁殖西瓜,在开花期间,瓜农老王把一些雄花的花蕊取下来去触碰雌花的花蕊;瓜农老李则在瓜田里放养了大量蜜蜂。

他们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结果率。

其中瓜农老王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进行______。

为防治害虫,瓜农往往在西瓜开花、结实期间频繁地喷洒农药。

试分析评价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当我们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从壶内发出的声音通过______传到我们耳朵,小白同学对此作了专门的探究。

刚开始,壶内传出低沉的轰鸣声,随着水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变得尖厉。

用科学语言来描述这个现象:随着壶内水位的增高,声音的__________。

26.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10203040506070
KNO313.320.931.645.863.985.5110138
溶解度/g
KCl27.631.034.037.040.042.645.548.3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

(填“m”或“n”)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KNO3和KC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3)10℃时,131g饱和KCl溶液中含KCl的质量为_______。

27.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

物体放在a点时,成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_______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当物体由a点运动到c点,所成的像______________(选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不变”)。

28.如图是某同学周末随父母乘列车外出旅游时根据列车运动情况绘成的s-t图,请据图分析:
(1)在前5小时,列车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__千米/时;
(2)列车在5-6小时时处于__________状态;
(3)列车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千米/时。

29.如图是十字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

A、B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

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到车内的人,但是车的外表却很清晰,是因为车内的人_________,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

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_________。

30.如图,一束光线从空中斜射向水面,其中法线为_____,折射角的大小可能为_____。

A.80° B.60° C.70° D.45°
三、探究题
3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

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试验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在A位置时,成一个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在一次实验中,物体在光具座10cm处,凸透镜在光具座25cm处,光屏在55cm 处,此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的时候,保持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动至37cm刻度处,则此时像距为______cm,像的性质是______。

若将光屏移去,则像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

(4)在实验中,经过调整后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某同学用一张不透明的纸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发现光屏上的像的性质______(“改变”或“没有改变”),像的亮度
______(“改变”或“没有改变”)
32.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

(1)小恺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

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

第一次小恺用了A方案进行了实验,他想探究的是_____对光斑形状的影响。

接下来小恺用剩余3组方案进行同一目的的实验,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选填“B、C、D、无”)
(2)小恺在研究距离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孔的卡片甲对着太阳,当卡片距离地面足够近时,光斑呈_____形,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_____(选填“亮”或“暗”)。

33.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

(1)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圈形状的影响,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

如图所示,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_________
(2)研究距离的大小对光斑的形状影响时,用开有尺寸大小为1厘米的菱形孔的卡片甲对着太阳,当卡片距离地面30厘米时,光斑呈______形,将卡片逐渐远离地面时,光斑逐渐变______(选填“亮”或“暗”)
(3)活动中太阳通过小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的现象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______。

34.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清楚其萌发与光照是否有关。

某同学为了探究光照对该种子萌发有无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放在温度、空气状况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对照实验方案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只有一项实验条件不同,其余均相同。

这种实验方法叫做_______。

(2)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

(3)若实验前该同学提出了“光是该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的假设,则根据假设预期的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

(4)上述实验的实际结果是:有光照组种子萌发,无光照组种子也萌发,请你根据实验结
果得出相应的结论______。

(5)若两组实验中各有一粒种子没有萌发,请你说出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5.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像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______;
(3)小科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______;
(4)小科在平面镜的后面放了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这是为了______,他透过玻璃板看见未点燃的蜡烛,实际上是光的_______(反射或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5)实验中,小科看到了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形成两个像,其中距离小科较远的像较_______(亮或暗)。

远处的像是来自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C.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D.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36.小曹在商场买鞋,他选了一双新鞋在竖直的“试鞋镜”前试穿,如图所示。

(1)但他镜中他看不到自己穿着的新鞋的像。

为了看到新鞋的像,则他应该:______。

A.使身体里镜子近一些B.使身体里镜子远一些
C.把穿着新鞋的脚抬高D.弯腰或下蹲
E.将镜面朝天花板倾斜一定角度
(2)假设小曹身高180cm,他的眼睛在其头顶下方10cm处,为了能站在从竖直的平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新鞋,他将竖直悬挂的平面镜下边缘至少应离地高度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要想结出果实与种子首先必须进行的两个生理过程为:传粉与受精,而花
粉来自于雄蕊的花药,而发育情况为,可见花蕊
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花的主要结构。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2.B
解析:B
【详解】
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当绿光照射时,它呈现绿色;蓝裙子是因为反射蓝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所以在绿光照射下,由于其不反射蓝光,所以呈黑色。

选B。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晚上夜自修时,小柯通过窗玻璃看到了自己的像,这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故A 错误;
B.在平面镜成像时,物体越明亮,反射光线越明亮,我们看到的像越清晰,而室外明亮反而会不清楚,故B错误;
C.小柯通过窗玻璃看到了自己的像,这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
D.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故D错误。

4.D
解析:D
【详解】
A.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太阳光经过凸透镜形成光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
D.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5.D
解析:D
【分析】
视觉的形成在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
A 瞳孔通过调节大小来控制光线的多少从而控制像的明暗,故A错误。

B 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故B错误。

C 晶状体是双凸透镜,可以折射光线,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故C错误。

D 大脑皮层上有视觉中枢,能够形成视觉,故D正确。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青春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男孩开始身高突增晚于女孩。

【详解】
A、青春期一般女孩比男孩早1~2年发育,A错误。

B、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差异属于第一性征,第一性征是一出生就可区分的,而不是青春期就开始出现,B错误。

C、青春期的生殖器官逐步发育和成熟,C正确。

D、青春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D错误。

故选:C。

【点睛】
只要熟练掌握了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点,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因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透镜30cm处沿主光轴移到距透镜20cm 处时,物体始终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所以此时所成的像始终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

故选B。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1、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体已有真正的根、茎、叶和维管组织的分化,蕨类植物主要靠孢子进行繁殖,仍属孢子植物。

2、被子植物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并且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着。

3、分析题图:题图中的A、B分别代表蕨和西瓜两种植物,二者分别属于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阴影部分表示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共同点。

【详解】
除病毒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蕨和西瓜都是植物,都由细胞构成,A 不符合题意;蕨和西瓜都是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蕨属于蕨类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西瓜能结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C符合题意;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西瓜属于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即青山运动,是相对于船来说的;“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运动状态是“来”,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或两岸、青山)来说的;综上所述,只有D正确。

10.B
解析:B
【详解】
ACD.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正因为小孔成像是倒立的,才有“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现象,即二者的移动方向相反,故ACD正确;
B.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影子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光被挡住了,没有光的区域才变暗,而非小孔成像,故B错误。

11.C
解析:C
【详解】
A、在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所以溶质质量不变,质量分数不变,A错误;
B、升温到60 ℃,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但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都不变,所以溶质质量
分数不变,B错误;
C、加入一定量的水,溶剂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分数减小,方法可行,C正确;
D、恒温蒸发部分水后会析出部分晶体,溶液仍是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其溶质质量分数仍不变,D错误。

故选C。

12.B
解析:B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A.该生态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水草,水草的光合作用是食物和氧气的来源, A正确。

B.该生态球与外界隔绝,球内空间小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能提供的食物少,所以小鱼、水藻不能一直繁衍下去,B错误。

C.水草的光合作用是球内生物食物和氧气的来源,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所以必须放在有光照的地方, C正确。

D.该生态球食物链简单,较易遭到破坏,生物只有水藻和小鱼,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3.A
解析:A
【详解】
A、生活中接触的水大多是水的溶液,所以接触的纯水少,水溶液多,选项错误;
B、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水量少,选项正确;
C、在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选项正确;
D、地球上水的总量多,但是大多是海水,淡水少,选项正确,故选A。

14.D
解析:D
【详解】
光射到镜面上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20°时,入射角等于60°,若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变为100°,即入射角变为50°,由题意可知,本题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是D。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

不符合题意;
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

不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不符合题意;
D.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符合题意。

16.D
解析:D
【分析】
此题考查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据此答题。

【详解】
一朵完整的花由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和子房)和雄蕊(花药和花丝)组成。

花必须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形成果实与种子,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图如下
可见,如果西瓜的花被害虫吃掉了花柱甚至子房的一部分,这种花可能凋落,不能发育成西瓜,
故选D。

【点睛】
这部分内容可结合上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效果会很好。

17.B
解析:B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详解】
A.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则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A符合题意;
B.幻灯机、投影仪都是根据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像距大于物距,成倒
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而此时图中所示像距小于物距,故B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潜望镜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C
解析:C
【详解】
运用控制变量对比实验法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通过在其他条件相同,有氧气与没有氧气情况进行对比实验: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

故③④证明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故选D。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气体的溶解度大小,首先决定于气体的性质,同时也随着气体的压强和溶剂的温度的不同而变化。

而且通过实验测定气体的溶解性的方法比较复杂,故A不适合;
B、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会复燃,而伸入空气和二氧化碳中无明显变化。

故B不适合。

C、用燃着的木条伸进空气中,无明显变化;因为氧气有助燃性,用燃着的木条伸进氧气中,木条会燃烧得更旺;因为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也不助燃,用燃着的木条伸进二氧化碳中,燃着的木条会熄灭。

故C适合;
D、用澄清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气体,空气和氧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无明显现象;而且C的实验操作也不正确,应该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故D不适合;故选:C。

20.D
解析:D
【分析】
首先确定振动物体,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的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敲击的方法,振动是瓶子和水;向瓶子里吹气,振动物体是空气柱。

【详解】
A.用敲击的方法使玻璃瓶发出乐音,是因为瓶子和里面的水柱振动引起的,故A错误;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时,瓶内的水越多,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音调依次降低,故B错误;
C.向瓶子里吹气时,瓶子里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C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