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献县高考语文复习 每日悦读15 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
罗振宇
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我始终想讲的话题——这一代人的学习。
1
先从一个词说起,叫“学习焦虑”,每个人都有。
但它在不断地加深,飞速地进化。
我上中学的时候也有学习焦虑,无非是怕这次考试没考好,将来考不上好高校,找不到风光的工作。
这些焦虑的本质是“谋生”。
但是社会进展到了今日,这个焦虑已经不再是“谋生”,而是“求存”。
假如你对社会环境的信息感知力量下降,即便是原来的生存方式都将无法维持。
比如说,中国的很多老人,有钱,有地位,有社会阅历,为什么老被骗子骗?由于新近消灭的那些技术、协作方式,他们全都不懂。
不出意外,我们这一代人活到100岁稀松平常。
假如我们的身体健在,但是头脑萎缩了,收集信息的力量下降,我们的老境就会格外的凄惨,即使年轻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财宝,也没力量在极其简单的环境当中保卫这笔财宝。
学问现在越来越是一个具体的利益。
过去流行一个词叫“无用之学”,现在状况已经发生了大反转。
举个例子,同样是旅行,有一个人学问丰富,站在水边,观察落日黄昏,他会很自然地想起王勃,当下不由沉吟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在旅行当中获得的价值就大。
而另外一个人学问贫乏,同样的时间站在同样的地方,最多只能大叫:“我靠,真好看。
”
两者付出同样的票价,收获的体验却是天壤之别。
现在是一个体验消费的时代,体验是你去说服人、跟人协作的重要的工具,缺乏学问,体验就会匮乏,全部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
再换个角度看。
有人说,中国的社会阶层在固化,贫家之子再难登社会上层。
也有人反对:马云、马化腾他们原来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阶层的穿越。
所以问题来了,中国现在到底阶层固化了吗?
答案格外简洁,固化了,也没固化。
关键的区分在于,你有没有学问,是不是能够完成认知升级。
学问的爆发性价值有可能转变你的一生,最终挂念你完成阶层穿越。
更何况现在学问爆炸。
这些年,一进书店我的心情就很懊丧,那么多书,那么多学问,我就是穷其一生,每一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看书也只能看个皮毛。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学问焦虑。
2
过去,你有学问焦虑很好办,读书看报加上学,只要勤于用功,肯于花钱,你的焦虑是能解决的。
今日,这些解决方案本身出问题了,由于社会的底层因素正在发生重大变动。
第一,人的时间在碎片化。
现在我们动不动就要去摸下手机,刷个微信,刷个今日头条什么的。
这不赖人家微信,这是我们社会协作关系极度简单化的结果,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运行,分头照料,所以拿不出整块时间了。
可是读书上学是要花整块时间的。
一本书20万字,怎么也得看个三四天,上个学则要花好几年,短训班也得好几天,而你却越来越花不起这个时间。
其次,学习越来越是终身化的。
过去有个词叫“学业有成”,高校毕业基本上算学业有成。
但是今日,新的学问像海浪一般的涌来,你一辈子都要奋力前行,永久“成”不了。
20多岁从你就高校毕业了,整个社会没有为终身学习供应解决方案和服务,怎么办?
第三,学习越来越是跨界化的。
这是一个学问大融通的时代。
现在有多少人现在干的活还是他高校本科学的那个专业?看看身边的那些牛人,他都说不清自己现在是什么专业,一肚子“杂货”,对很多领域的学问都有猛烈的爱好,这样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们的社会可没有为这样的人预备好服务系统,由于我们的学问仍旧是“分科治学”,在某个领域越专精的人越没法跟外行对话。
所以我创业做的「得到」App就想往这个方向努力,我能不能供应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
比如说,我能不能用业余时间把经济学系统地学个或许?我不想特地争辩经济学,我就想了解一下。
真就没有相应的产品。
在“得到”App上,我们从北京高校请来了薛兆丰教授,开了一门《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每天只需要花10分钟,一年你就把北京高校经济学基础课给学了。
这种产品就是为跨界学习预备的。
3
当然了,不管我们的「得到」App还是市场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个工具,解决不了你自己的学习问题,下面才是我重点想:
在这个碎片化、终身化、跨界化学习的时代,我们应当怎么学习。
我有五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人格”。
我们过去往往以为阅读就约等于学习,其实不是,阅读是跟书学,但是我的体会是跟人学效率更高。
学问是什么?
学问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信息网络,它的真实存在场景是牛人的大脑里面,翻江倒海不断迭代。
牛人就是学问的载体。
所以我们这代人学习首要的条件就是尽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这也是我为什么经常跟人说,假如你在的那个公司或者单位处于一个趋于下降的产业,千万不能待,为什么?不是担忧它会发不出工资,而是牛人纷纷跑了,你身边留下的人往往是没什么本事的人,你的学习环境被剥夺了。
其次个关键词“概念”,即通过不断的搜集新概念来高效的学习。
我们人类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世界本身格外简单,它怎么变成学问?就是沉淀为一个一个的概念。
把握学问本质上就是把握概念。
李笑来曾经说过,上学校的时候他妈妈就告知他,每个学期开头的时候,教科书发下来,先预习,把握那些关键概念。
比如说《高中物理》第一册,其实就是那几个概念:什么是力,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做功,什么是动能,还有牛顿三大定律。
然后纲举目张,任何学问的碎片任凭抓进来都能够安放到概念上。
他用这种方法学习,听课、做作业就轻松得一塌糊涂。
第三个关键词“缝合”。
学问是自己的事,是从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外在的学问从你眼前飘过,你必需缝一针才是你的。
怎么缝合?很简洁,表达一次。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觉得特殊好,保藏。
光保藏其实没有用,过几天,你会发觉自己全忘了。
我的方法是,觉得哪儿好玩,看完之后写一句,这就是“缝合”,这就叫读书笔记,这就和你原来的学问体系长在一起了。
第四个关键词“碎片”。
这个争议就比较大了,很多人都反对,说学习就应当体系化、系统化地学,碎片化学习,最终一地鸡毛,什么也学不着,搭建不起宏伟的学问大厦。
不是说系统化学习不好,而是它不现实。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在被猛烈碎片化,手里只有一大堆碎片时间怎么办?不用于学习,莫非用于打玩耍吗?
时间的碎片化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这一代人必需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学问。
回到真实的学习场景来看,碎片化学习没有那么糟糕。
首先,学问的产生就是碎片化的。
再聪慧的大脑一时一刻也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然后可能当论文就发表出来了。
比如《论语》,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一些碎片化的对答。
其次,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它始终如此。
比如读一本书,上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其实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读完一本书能够留下这些东西已经是上上大吉了,上课也是一样。
假如学习的结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学习有什么问题?
第五个关键词“目标”。
在“得到”App专栏《槽边往事》里,和菜头说了这么一段话:
不计成本,成败利钝的追求学问,这是专业学者干的事情。
可是我们不是,我们是一般人,一般人是要面对一个一个的目标去行动的。
行动一步获得反馈,调整行动,连续往前走,是我们每一个一般人的正常生活。
学问是什么?
学问就是间或亮起来的一小片天空,这是我们要抓住的线索,然后据此行动。
和菜头打了个比方,我们就像是一个战士在海滩上伏击正在要登陆的部队,这个时候一颗照明弹上了天,这就是学问,片段,格外的短暂,抓住这个瞬间,咱们干什么?有枪开枪,没枪有弹弓打一下子,弹弓都没有,抓把沙子也撒过去了。
立定目标,然后随时抠动扳机,这就是我面对学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