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7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中以赵州桥为代表的建筑艺术,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以及光耀千古诗坛这三项杰出的文化成就。

我国历史上,最为开放与最具文化底蕴的朝代,当属隋唐盛世。

当时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并突破了魏晋南北朝的隋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中的高峰。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隋唐文化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深远,所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灿烂的隋唐文化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唐诗,更是有着深刻地认识。

但概念化与系统的认识还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直观情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促成学生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迈进。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通过唐诗,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3.列举隋唐时期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例如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等。

2.了解唐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赵州桥先进工艺的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唐诗的共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认识到李白等诗人的诗歌特点,才华过人,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做人要学习他们德才兼备。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1)李春和赵州桥。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3)光耀千古的诗坛。

2.难点
(1)赵州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2)唐代几位伟大诗人作品的理解与赏析。

(二)解决方法
1.赵州桥及其科学性和艺术性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工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要比欧洲早几百年,因此,对赵州桥的学习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同时,赵州桥又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如何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首先,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先展示几幅家乡的桥的相关图片,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出示2008年5月1日刚刚建成通车的世界上最长的桥──某某湾跨海大桥,以此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在此处阐述,某某湾跨海大桥是中国现代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拥有众多项世界第一,然而,在一千四百年前,一座普通的桥,一座平凡的石拱桥,它所创造的世界之最,却让西方人等了整整七百多年,这是一座怎样神奇的桥呢?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并配以相关的文字资料,提示学生掌握朝代、设计并建造者李春,以及领先欧洲七百年这一伟大成就。

播放视频资料《赵州桥》,提示学生在观看资料的同时思考问题:“想一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学生在看完资料片后开始根据手中所掌握的资料分组讨论。

然后学生可以从设计理念、建造工艺,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来表述赵州桥的巧妙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赵州桥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这样,赵州桥这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可以轻易化解。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典X,也是世界科技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印刷术作为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而且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所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首先展示一套中国某某政府发行的纪念邮票,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邮票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组纪念邮票的主题是什么吗?”同学们经过观察和讨论不难得出结论。

这是一套纪念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纪念邮票。

在这里教师应该说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应包含两个部分,既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而这一课我们讲述的是唐代的雕版印刷术。

教师出示两幅图片《雕版印刷的常用工具》和《雕版印刷的模版》。

提示同学们想象一下利用这些工具如何能够印刷出精美的文字来?然后教师再展示《金刚经》,提醒学生注意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在此处提出“动脑筋”问题:“印章和石头书哪一个是雕版印刷的先驱呢?”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

为了提高学生对雕版印刷的认识和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更深的理解,教师设置了一个动手实践的环节“小小篆刻家”。

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橡皮、小刀、红墨水和白纸,自己亲自动手做一枚小小的印章吧。

为了体现2008年在召开的奥运会,教师选取了“中国印”作为学生篆刻的内容。

这样既贴近了社会主体,又容易操作。

(注意:教师应把“中国印”的反面图片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操作。


通过如上处理,学生既培养了自己动手的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对雕版印刷的认识,从而对我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充满了敬重和自豪之情。

3.唐代几位大诗人作品的理解与赏析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高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唐朝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留存下来的诗歌就有将近五万首。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层出不穷。

唐诗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它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对唐诗的学习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同时,诗歌属于文学X 畴,如何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欣赏李白等人的诗作,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师在处理这一专题内容的时候,首先出示唐诗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大诗人的画像。

请学生阅读教材并回忆以往所掌握的有关这三位大诗人的知识。

然后教师在学生的总结中提出问题:“你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并不断地加以引导,在幻灯片上分别展示三位大诗人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诗歌特点。

等等。

为了感受唐诗的魅力,教师可在此处设计一个“唐诗朗诵会”环节。

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唐诗朗诵或背诵的比赛。

加深学生对唐诗的认识,同时感受唐诗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资源:学生所在地家乡的一些桥的图片;某某湾跨海大桥图片。

提示:首先,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先展示几幅家乡的桥的相关图片,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出示2008年5月1日刚刚建成通车的世界上最长的桥──某某湾跨海大桥,以此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在此处阐述,某某湾跨海大桥是中国现代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拥有众多项世界第一,然而,在一千四百年前,一座普通的桥,一座平凡的石拱桥,它所创造的世界之最,却让西方人等了整整七百多年,这是一座怎样神奇的桥呢?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补充: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这里提供导课方式仅供参考。

1.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几首唐诗,然后提问学生这些诗句的出处?并继续提出问题:“他们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呢?”人们为什么称他们为“诗仙”“诗圣”“诗魔”呢?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2.播放某某民歌《小放牛》,引发学生的课堂兴趣,然后提出问题:“赵州桥是1400多年前隋朝的建筑,而鲁班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人物,那么赵州桥是鲁班所修建的吗?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高超的建筑水平
资源:“赵州桥”幻灯片;“赵州桥”视频资料片;唐长安城平面图;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并配以相关的文字资料,提示学生掌握朝代、设计并建造者李春,以及领先欧洲七百年这一伟大成就。

播放视频资料《赵州桥》,提示学生在观看资料的同时思考问题:“想一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学生在看完资料片后开始根据手中所掌握的资料分组讨论。

然后学生可以从设计理念、建造工艺,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来表述赵州桥的巧妙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赵州桥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这样,赵州桥这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就可以轻易化解。

唐代的建筑艺术不仅仅体现在这石拱桥上,教师出示唐长安城平面图,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此名源自于“某某久安”之意。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精心规划、气象宏伟的长安城成为各国效仿的典X。

日本、印度、西亚的许多国家都希望能复制这个伟大的都市,均未能如愿,就像旁边的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一样,这种博大与恢弘,这种雍容和华贵,只有大唐盛世才会呈现。

那么除了建筑外,隋唐文化还能给我们呈现怎样的神奇呢?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首先展示一套中国某某政府发行的纪念邮票,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邮票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组纪念邮票的主题是什么吗?”同学们经过观察和讨论不难得出结论。

这是一套纪念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纪念邮票。

在这里教师应该说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应包含两个部分,既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而这一课我们讲述的是唐代的雕版印刷术。

教师出示两幅图片《雕版印刷的常用工具》和《雕版印刷的模版》。

提示同学们想象一下利用这些工具如何能够印刷出精美的文字来?然后教师再展示《金刚经》,提醒学生注意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在此处提出“动脑筋”问题:“印章和石头书哪一个是雕版印刷的先驱呢?”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

为了提高学生对雕版印刷的认识和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更深的理解,教师设置了一个动手实践的环节“小小篆刻家”。

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橡皮、小刀、红墨水和白纸,自己亲自动手做一枚小小的印章吧。

为了体现2008年在召开的奥运会,教师选取了“中国印”作为学生篆刻的内容。

这样既贴近了社会主体,又容易操作。

(注意:教师应把“中国印”的反面图片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操作。


通过如上处理,学生及培养了自己动手的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对雕版印刷的认识,从而对我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化充满了敬重和自豪之情。

3.光耀千古的诗坛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高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唐朝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留存下来的诗歌就有将近五万首。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层出不穷。

唐诗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它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在处理这一专题内容的时候,首先出示唐诗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大诗人的画像。

请学生阅读教材并回忆以往所掌握的有关这三位大诗人的知识。

然后教师在学生的总结中提出问题:“你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并不断地加以引导在幻灯片上分别展示三位大诗人的生活年代、代表作品、诗歌特点。

等等。

为了感受唐诗的魅力,教师可在此处设计一个“唐诗朗诵会“环节。

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唐诗朗诵或背诵的比赛。

加深学生对唐诗的认识,同时感受诗词中的深刻内涵。

4.本课总结
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将本课知识体系整合为三个部分,建筑艺术、科技发明、文学艺术。

(三)巩固练习
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1.李春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

现今某某某某临城人士。

他是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

唐中书令X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但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2.赵州桥
赵州桥是安济桥的俗称,它位于今某某省赵县城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敝肩圆弧拱桥。

大桥全长,宽9米2米。

全桥全部用石块建成,共用石块1000多块,每块石重达1吨,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雄伟壮丽、灵巧精美。

它以首创的敝肩拱结构形式、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施工技巧等杰出成就,在中外桥梁史上令人瞩目,充分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桥梁建造方面的丰富经验和高度智慧。

赵州桥建于隋代,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分裂、兵戈相见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时的赵县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从这里北上可抵重镇涿郡(今某某涿州市),南下可达京都某某,交通十分繁忙。

可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外的河所阻断,影响了人们来往,每当洪水季节甚至不能通行,为此隋大业元年(公元6O5年)决定在蛟河上建设一座大型石桥以结束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的状况。

李春受命负责设计和大桥的施工。

李春率领其他工匠一起来到这里,对蛟河及两岸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按照设计方案精心细致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

李春他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创下许多技术成就,把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3.雕版印刷术
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径行印刷的技术。

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

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

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年代尚未确知,学术界一般将其开始定于7世纪间。

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

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

1966年在南朝鲜发现雕版陀罗尼经,刻印于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现收藏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敬造
普施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此件由七X纸粘成一卷,全长488厘米,每X纸高,阔,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经文。

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9世纪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

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

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某某的某某、某某的建阳、某某的某某刻印质量为高。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X徒信在某某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

元、明、清三代从事刻书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私人。

所刻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彩色套印于北宋初年就在某某流行有“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

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今某某江陵),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刚经注》,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

到16世纪末,套色印刷广泛流行。

明代万历年间的闵齐、闵昭明、凌汝享、凌初、凌瀛初都是擅长套色印刷术的名家,清代套色印刷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这种套色技术与版画技术相结合,便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

明末《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都是古版画的艺术珍品。

4.《金刚经》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

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

这件由7个印X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这本《金刚般》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

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约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

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

然后各种技术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画上的或写上的原稿,大师级雕工负责精细部分的,到雕刻比较便宜的木头或比较不重要部分的比较没有才能的工匠。

木板然后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

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优于铸造活字。

例如像中文这样的语言有很大的字符集的情况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时会更便宜一些。

这个工艺也具有更多的艺术绘画的自由,例如图画和图表的绘制。

不过,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5.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某某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某某省某某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某某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某某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某某、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某某任城(今某某某某)。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某某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某某某某)、某某(今某某某某)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某某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6.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某某襄阳,生于某某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某某,定居某某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小李杜”为李商隐和杜牧)。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X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官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平江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长眠之地公元768年(唐大历三年)冬,携妻儿乘船离川至某某。

次年春舟居潭州(今某某)。

770年(唐大历五年)4月,某某兵马使臧玠举兵为乱。

为避战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某某投靠就舅父X伟。

船至耒阳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

耒阳县令闻之送予牛肉白酒。

杜甫掉转船头返某某居江阁。

暮秋思归故里,孤舟入洞庭。

因重疾复发,费资用尽,只得溯汨罗江往昌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