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间距绳梯扣眼式锐针穿刺法在血透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间距绳梯扣眼式锐针穿刺法在血透
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目的在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中,血透室护士将绳
梯穿刺法与扣眼穿刺法相结合,运用锐针进行穿刺建立血透通路,探索不同穿
刺间距降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是否能有效提高穿刺成
功率及血透患者满意度。
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该院使用动-静
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20例,运用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共分成(A、B、C、D)四组(n=30),ABC三组为实验组,D组为对照组。
结论使用动-静脉内
瘘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穿刺组护士使用不同间距绳梯扣眼式锐针穿刺法
为其建立透析通路,每位患者动-静脉血管共有6~8个等距离排列的穿刺进针点,每周循环进行穿刺,当每两个相邻穿刺点间距为(1.5≦L<2.5)cm时,能有效
提高血透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验证。
关键词: 尿毒症;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法;并发症;满意度
本医院血透室37名医务人员,经过为期3年多的临床实践,将3种不同间
距绳梯扣眼式锐针穿刺法,运用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过程中,现将应用
情况汇报如下,期待能为血透室护理人员提供一些临床参考借鉴。
1 相关概念界定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在穿刺进针点的选择方面,有文献报道了3种方法
(扣眼穿刺法、绳梯穿刺法和区域穿刺法)。
绳梯穿刺法:就是根据患者血管自
身不同情况,确立3~5个等距离排列的穿刺进针点,依既定顺序呈阶梯式穿刺,
每次穿刺针尖必须从原穿刺针眼进入,即不能在原穿刺点的旁边或周围进针[5],
能保持内瘘血管粗细均匀,长期使用无血管瘤形成。
区域穿刺法:护士在患者动-静脉穿刺区域作蜂窝状穿刺,每次穿刺进针部
位虽然轮流更换,但每个穿刺点相距≤1cm ,该穿刺法在穿刺点渗血和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方面均高于绳梯式穿刺法[9],
2 资料与方法
2.1 方法
2.1.1 分组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该院运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20例,入选标准:①透析方案为血液透析3次/周,血液透
析滤过1次/2周,透析联合灌流为1次/4周,透析时间4小时/次;②自愿使用不同间距绳梯扣眼式锐针穿刺法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建立透析通路;③无精神
及皮肤疾病;
2.2. 干预方法
穿刺组护士入选首先对全科护士进行层级分工,进行为期一周的穿刺
理论与技能培训,了解目前与穿刺相关的技术及进展,通过培训考核及科委会不记名投票选举成立4个组(健康宣教组、动-静脉内瘘穿刺组、深静脉导管护理组,护理质量质控组),每组成员5名,均拟定相应岗位职责及科室二级绩效分配方案报送护理部审核通过执行。
其中内瘘穿刺组护士入选条件:勤于专研乐于奉献者,血透专科工龄5年以上,学历本科及以上,病人测评穿刺技能评分90
分以上。
入选后组员为:研究生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
3 结果
3.1 四组患者基本情况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a:卡方检验; b:独立样本t检验; c:Fisher精确检验.
表-2 3年临床实验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P<0.05)例次(%)
注:a:ANOVA多因素分析;b:配对样本T检验;*;与D组对比;$:与C组对比;#:与B组对比;
表-3 3年临床实验动-静脉内瘘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P<0.05)例次(%)
3 讨论
经过3年多临床实践,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三个实验组不同间距绳梯扣眼式锐针穿刺法的应用,两点穿刺间距(1.5≦L<2.5)cm的使用,在控制假性动-静脉血管瘤形成及血管壁附壁血栓形成方面均有一定临床意义,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9]。
在控制动-静脉血管狭窄部位数方面,实验ABC组与D组比较具有临床意义,B组与A、C三组进行组间对比,B组动-静脉血管狭窄部位数少于A、C组。
在穿刺成功率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虽然( P>0.05),但B组与A、C三组进行组间比较均有意义(P<0.05),且B组穿刺成功率最高。
在降低穿刺部位渗血量方面,三个实验组均能降低穿刺部位渗血量;在血肿发生率方面,该实验各组比较无意义( P>0.05)。
动-静脉内瘘是血透患者目前最理想、最安全的血管通路[10],随着动-静脉内瘘使用年限的延长,长期反复的穿刺必将导致内瘘并发症逐渐增多,仍然需要血液净化中心医护人员继续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临床研究。
本实验参考文献
[1]叶朝阳.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 133-136,295- 296,331-334.
[2] 李进,冯丽娟,黄丽红,等.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21年9月第28卷第26期(中旬刊)8-11.
[3]Hruby Z,Stanek-Piotrowska M,TurekJ,etal.Theclinicopa-
th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native arteriovenous fistula failure inpatients o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J].AdvClin Exp Med,2013,22(4):495-500.
[4]林惠风.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4-108.
江苏省盐城市科研立项编号:YK201809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