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浙江省杭州仁和实验学校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1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b2f4f082f60ddccda38a0ac.png)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郡县制的建立;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献等资料,感知认知历史,从而提升自己提炼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秦朝创建的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1、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教学难点:1、秦朝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2、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具体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我们了解到这两种制度它一方面有利于稳定西周的政治局势,从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一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下放给诸侯,诸侯势力的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长达500多年的争霸兼并战争,即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
为了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各诸侯国也纷纷进行变法。
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我们首先进入第一子目的学习: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一、“六王毕,四海一”)好的,刚才我们讲到在(边讲边写板书:1、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是统一后的秦朝仍然面临着许多侵扰,比如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诸夷。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人民版必修一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人民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b03136cb770bf78a65295440.png)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1、了解“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确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通过学习中央集权制的内容,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其特点。
4、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它更加有利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2、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今天中国的政治改革仍然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处理改革与稳定统一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二)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一)问题导入法:通过相关问题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解读历史故事法: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重新解读,既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法:对本课难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四、板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背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五、课时设计与教具1课时,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历史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秦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短命的王朝,仅统治中国15年的王朝却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解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讲授新课(直观教法、解读历史故事法、合作探究法)1、讲授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时,(教师介绍)最近几年的考古中挖掘出大量的古代文物,这些文物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的历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多媒体展示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有关的文物图片资料,要求学生思考几组历史文物中蕴涵的历史信息。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4316c95fbfc77da269b1b9.png)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史晓亮一、课程标准分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它上承夏商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下启从汉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因此从结构上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课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一页,也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块:一、秦始皇的统一,二、百官公卿,三、郡县制。
从内容上,本节主要介绍新制度的内容特点,理论性很强,新的概念短期内不易被绝大多数学生完全理解。
三、学情分析学生为河北正定中学(东校区)高一年级5、6班。
正定中学是河北省重点中学,5、6班又是重点班级,学生基础较好,初中历史掌握得比较好。
关于秦朝统一的内容,他们都非常熟悉。
四、教学目标(1)了解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皇帝称号的由来、秦朝中央官职的主要构成以及郡县制的建立。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皇帝制度的特点等。
(3)能够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媒体形式展现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部分史料的展示并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使学生渐渐掌握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郡县制产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合理的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理解及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六、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
PPT上有文字、地图、图片和史料。
运用讲授法主要讲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
多媒体教学法配合讲授法的运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6db7a4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d.png)
4.能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分析等工具,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体现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针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探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从秦汉政治制度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过渡到汉朝,讲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如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等,突出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国家统一和发展中的作用;
-秦汉政治制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文物、图片等资料,引发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秦汉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利用案例教学,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为例,分析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采用比较法,将秦汉政治制度与之前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凸显其创新性和历史价值;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
3.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质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fae89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5.png)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质教案附件四:课堂教学设计表地区授课教师姓名XXX课题名称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题来□年级:高一年级□教材版本:人民版源□所属章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设计思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围绕着秦朝中央集权制确立为中心展开的。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解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概念,最后再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XXX统一六国的历史有简单的积累,平时也接触秦灭六国题材影视作品,对这段历史及XXX等人物较为熟悉,这就为高中的自主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课内容讲述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度的创立、郡县制的建立;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感知认知历史现象,从而提升自己提炼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3.情绪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研究,使学生知道XXX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通过了解秦王朝政治制度,培养学生客观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重点: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导入:利用《秦时明月》动漫视频导入,然后发问,通过视频,秦王XXX的目标是什么?他是如何去实现的呢?1、六王毕,四海一(板书)—秦朝中心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内容归纳1、过程:1)BC230~BC221年,灭六国,结束割据2)北方:BC215年,北击匈奴,收回河套;筑长城,修直道3)南方:南征百越,统一岭南4)西南:开辟“五尺道”,将“西南夷”归入版图2、意义:1)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课标与学情分XXX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2)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渡:请同学们看西周与秦朝地图,秦统一后,面对疆域辽阔的帝国,地方该如何去管理,XXX和群臣展开了一场讨论:PPT展示丞相XXX、廷尉XXX和秦王XXX讨论资料,请三位同学阅读归纳)资料一:丞相XXX:“诸侯初破,燕、齐、XXX,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b8350d10661ed9ad51f3d7.png)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看几张图(展示几张有关秦始皇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看了这几张图,大家都知道我们要讲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了吧?生:秦始皇。
师:对,秦始皇这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类影视剧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在中国历史上,对秦始皇的争议很大,有的人称誉之为“千古一帝”,也有的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暴君。
但是不管人们怎么争论,从一统天下到建章立制,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板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讲授新课】一、秦朝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1、由分裂走向统一用PPT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以及它灭六国的顺序。
(注意战争方式远交近攻)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秦始皇灭六国,结束割据以后,他是不是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了呢?生:不是。
师: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下秦始皇是怎样扩大秦帝国的范围的!!2.秦的疆域(板书)师:请同学们看教材,我请同学说说看秦始皇是怎么扩大秦朝的版图和加强边防的。
生:(略)师:一是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展示长城和直道的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秦朝开始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续,构成了一道长达万里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80b7aee0cc17552706220828.png)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除了能造福于人类的工作之外,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事业能真正而永久的名声了。
下面小编为您推荐高一历史优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学习视点:1、了解秦的统一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新课标第一网2、郡县制的设立及与分封制有何异同?3、如何理解三公九卿制?课前预习:一、“六王毕,四海一”1、秦统一的措施:⑴灭六国状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的秦王朝。
2、拓展版图:⑴北方:北击匈奴,夺回_____,修筑_____与“_____”。
⑵南方:①平定___地区,凿_____,置郡管理。
使_____地区正式归属中央集权。
②在____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使该地区归入中央政权。
3、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来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_____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_____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概况: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______等官职。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____”“_____”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③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____”,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公文传递的“____”。
4、特点:①是中央_______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_________,不得____。
5、是______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取代_______的重要标志,为______王朝继续推行,使_____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1、至高无上的皇权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_____的地位。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7f2fc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0.png)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媒体资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困难,以及对秦汉政治制度背后深层次影响的认识不足。为此,我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我将鼓励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针对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如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不足,我将调整教学方法,加强重点难点的讲解,并适时提供额外的辅导。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板书设计,确保它始终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认为秦汉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它们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布置的作业包括: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为学生提供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框架,使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9ceda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4.png)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教案标题: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政治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 理解秦始皇实施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分析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改革,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 秦始皇实施的中央集权制度。
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改革。
教学难点:1. 分析秦汉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幻灯片或教学展示材料。
3. 相关历史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秦汉政治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秦汉政治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他们对秦汉政治的了解和印象。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秦始皇实施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统一文字、货币和法律等方面的改革。
2. 解释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
3. 讲解汉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如推行丞相制度、设立太学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秦汉政治家或重要人物,分析他们在推动政治改革和统一中国方面的贡献。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四、思考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秦汉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如中央集权制度对统一中国的作用,丞相制度对政治稳定的贡献等。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秦汉政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秦汉政治的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细节和历史事件。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深入探讨秦汉政治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秦汉政治的相关素材。
2. 历史教材和参考书籍。
3. 幻灯片或教学展示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思考拓展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秦汉政治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设计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b2cf05a2161479171128a6.png)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教学内容上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核心内容而展开,教材结构可以分为三大块,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前提、形成和影响。
2、教学方法上,主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比如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和问题辩论等。
活动中教师要正确的“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应客观的评价,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问题设计模式为了解——理解——见解。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课内容。
专题一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史,它的一条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如果把第一课夏、商、周时期看成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初具雏形时期,那么第二课秦汉时期可以看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
第二课不仅仅开启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的先河,同时也为后面历朝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演进和强化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在整个这一章内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1、从认知基础来看:在初中学习阶段或者生活中通过实地参观、各种媒体,学生对秦汉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知识是零碎的,肤浅的,感性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衔接好初高中知识,并进一步拓展、深化知识。
2、从学习能力来看: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不同,对初中学生的要求主要掌握“是什么”,侧重识记层面,而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主要掌握“为什么”,“怎么办”,侧重理解、运用层面,但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欠缺。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从心理特征来看:初中学生活泼可爱,好奇心强,很爱表现,而高中生思维活跃,理性思维增强,沉着冷静,求知欲旺盛,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
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和说课稿 - 副本
![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和说课稿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36315e3679563c1ec5da71c2.png)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原始材料等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度建立的史实;2、了解秦王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认识和理解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郡县制等重要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之处。
2、通过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秦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创建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重点难点:1、重点:秦王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特征。
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五、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创设、角色模拟、游戏互动,配合引导启发、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迁移学习等方法,由浅入深,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资料,设问导入:第一幅图是秦始皇画像,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描述秦始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鹰,豺声……”(高鼻梁,细长的眼睛,鸷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1课时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1课时4页)](https://img.taocdn.com/s3/m/90b2714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1e.png)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和启示。
2.强调秦汉政治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关注政治制度演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论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过渡到汉朝,讲解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如推恩令、科举制度等,以及这些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5.通过对比秦汉政治制度,让学生理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秦汉政治制度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
b.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c.你认为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1课时4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汉政治体制的基本构成,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理解其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意义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认识到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秦汉政治制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短剧、制作思维导图等,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秦汉政治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培养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3.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秦汉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尤其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秀教学案例(1课时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秀教学案例(1课时4页)](https://img.taocdn.com/s3/m/2206929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c.png)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历史问题。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史料、讨论分析,形成小组结论。
2.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历史讨论等多种方式,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参与感。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效: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学生能够运用史料实证,对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和评价。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学生能够理解大一统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小组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如: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则可以从学习方法、合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b16c5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5.png)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材分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的内容,它主要阐述了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过渡语:其次,谈谈学情分析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参与意识强,但是多数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我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语: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补充:现在应该加上核心素养)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统一,掌握“大一统”政体的内容,分析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研析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掌握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得辉煌,认识到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过渡语: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重点:“大一统”政体的内容难点:对中央集权制的评价过渡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教法学法教法:通过创设情境,以深化对内容的理解;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以激活学生思维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自学与合作能力过渡语:下面我将重点阐释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情景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气宇轩昂的秦始皇像和一幅震撼人心的兵马俑。
继而设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秦始皇,拥有如此庞大的纪律严明的军队,你将如何让自己成为千古一帝呢?如此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以主人公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为体现新课标主旨,我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篇章。
第一篇章: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此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大一统”政体形成的背景,内容较简单。
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采用自主探究法,给学生提供线索,由学生结合教材和“秦朝疆域图”自行归纳得出结论。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必修一教案.详案.强者无敌)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必修一教案.详案.强者无敌)](https://img.taocdn.com/s3/m/9c88d83f59eef8c75ebfb30a.pn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导入:师:现在开始上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了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以及神权与王权结合、政权与族权结合的特点,以及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在西周时期也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诸侯实力变化,在东周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达数百年战乱的历史时期,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最终秦国灭六国,并征战南北统一四海,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王朝——秦朝,那么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夏商周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我们就通过今天的学习来了解和把握。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8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板书】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新课:一、“六王毕,四海一”师:同学们先快速阅读一下教材的第一子目,找出秦始皇是通过哪些措施来统一中国的。
【板书】一、“六王毕,四海一”1、过程:(1)兼并六国:前230——前221,秦国灭六国,完成统一(2)北击匈奴:①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②修长城、“直道”,加强北部边防(3)南平岭南:修灵渠、平岭南、设郡县(4)开发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2、意义:师:战国末期,经过长时间的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在中原地区只剩下七个主要的诸侯国:齐楚秦燕赵魏韩,各国也实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和变法,都有着一统天下的野心和实力。
但历史的重任最终落在了秦国身上,因为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使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在加上秦王嬴政雄才大略,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并任用贤能,从公元前230开始,向东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齐国、楚国等交好,先灭掉了韩、赵、魏,尤其是在长平之战打败赵国之后,东方各国是再也没有力量和强大的秦军相对抗。
高一历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高一历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5e4b2979563c1ec4da710c.png)
高一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
2、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3、了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过程与方法1、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3、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2、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教材分析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因暴政短命而亡,但极具开创性,特别是通过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影响深远。
重点: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全面推行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讲授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
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在辩论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古风》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案人民版必修1精.doc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案人民版必修1精.doc](https://img.taocdn.com/s3/m/596d54eac5da50e2534d7f2a.png)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屮国古代屮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2)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设置和职责,评价秦屮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3)掌握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4)分析理解秦朝屮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5)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及影响绘制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示意图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秦始皇是对屮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封建皇帝。
通过具体史实讲述,增强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牢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教学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教学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一、秦的统一:1、“六王毕”(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结束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
2、“四海一”:公元前215年蒙恬北击匈奴,设九原郡,修直道、长城;统一岭南(灵渠);治“西南夷”(五尺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序号:2
课题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日期
课时目标 1.掌握秦统一的基本内容;
2.掌握郡县制的基本内容;
3.掌握皇帝制度的特点;
4.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等资料,感知历史表象,提升自己提炼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重点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课前
准备
1.课件
2.步步高P4-
P6
3.分层训练专
题一训练2
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与影响
教学过程
【学考标准】
考试内容考核要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 b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
【新课导入】
PPT2:(设计意图: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了西周的分封制在后期出现了诸侯争霸,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那么这样的一个乱世时代将会如何发展下去呢?
【教学过程】
PPT3:(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两大制度的过渡形成联系)
诸侯随从周天子作战------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不再听从周天子号令------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PPT4:(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识图及时空观念)
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
师:根据初中已学知识,回忆秦灭六国的过程及作战方针
PPT5:(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战略形势图分析能力,掌握基础的时间知识点)“六王毕”
意义?
PPT6:(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空间的角度理解秦朝管理疆域的措施)
“四海一”
师:结合课本内容,思考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北方: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南方: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西南:开“五尺道”任命官吏、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PPT7:(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史料背景的分析概括能力,了解即可,非考点)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
政治西周奠定雏形和基础;争霸战争促进民族融合和局部统一;春秋战国宗法、分封、礼乐制度瓦解;各国改革变法奠定新制度基础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和土地私有制普及,小农经济发展思想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直接秦灭六国,国家实现统一;秦变法富国强兵;策略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