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 综述 登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献
检
索
题目:中国高山探险史学校: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
当别人问及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想攀登世界最高峰时,马洛里答道:“因为山在那里”。
是的,对于许许多多热爱登山的人来说,因为山在那里,所以攀登。
他们不断挑战人类的生理和心顾。
而登山成为体育运动,则是出现在18世纪后期的欧洲(国际登山法)。
中国拥有举世无双的山峰资源,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在中国境内及其边境线上。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各式各样的理由登山,而且很
早就会。
关键词:中国、登山、历史
一、现代登山运动的起源:
当别人问及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为什么想攀登世界最高峰时,马洛里答道:“因为山在那里”。
是的,对于许许多多热爱登山的人来说,因为山在那里,所以攀登。
他们不断挑战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极限,寻求与大自然最直接的对话方式,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而登山成为体育运动,则是出现在18世纪后期的欧洲(国际登山界的一般看法)。
1760年7月,出生在日内瓦的青年科学家H.德索修尔,为了探索高山植物问题,渴望能有人帮他克服当时看来是不可逾越的险阻——登上高峰。
于是,他在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海拔4807米的勃朗峰山下的小山村——沙莫尼的村口贴出一张告示:凡能提供登上勃朗之巅路线者,给予重金奖赏。
但很长时间都无人响应。
直到26年后的1786年,才有沙莫尼村的医生M.G.帕卡尔和阿尔卑斯山区水晶石匠人J.巴尔玛作向导,登上了该峰,验证了前一年的首次攀登,并进行了科学考察工作。
于是,一个新的体育运动项目——“阿尔卑斯运动”(即登山运动)随之兴起。
后来,人们便把1786年视为现代登山运动的诞生年。
19世纪,特别是1850年以后的15年间,登山运动的发展非常迅速。
世界上第一个登山组织——英国登山俱乐部,也是在这个时期(1857年)建立的。
19世纪末以后,登山运动从竞技登山和探险登山两个方面向前发展。
一方面,以西欧阿尔卑斯为中心的竞技登山持续活跃;另一方面,则是欧洲的登山家逐步向东欧的高加索、美洲的安第斯,特别是亚洲的喜马拉雅、喀喇昆仑等山区展开活动。
攀登6000~7000米以上高峰的探险登山,日益吸引着更多的登山探险家。
1919年英国登山俱乐部向全世界宣布,英国将从1921年开始向地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挑战。
到1938年,英国队共7次从中国西藏进入珠峰北侧,进行攀登活动,但均告失败。
在探险登山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个争向海拔8000米以
上高峰进军的热潮,被称为“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
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的E.希拉里和丹增从南坡首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许竞等10人登上了8000米以上高峰中最后一座未被征服过的西夏邦马峰(8012米)。
至此,仅仅用了14年的时间,地球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便全部被人类所征服。
现在,各国登山界在技术、战术的研究和运用方面也空前活跃。
这些,都预示着世界登山运动将出现一个崭新的时期
二、中国登山史:公元前37年至前32年间,一位名叫杜钦的大将军详细报告了一支武装护卫队在通过当今阿富汗境内的克里克(Kilik)山口(海拔4827米)和乌鲁拉巴(Ulughraba)山口(海拔4200米)时所遭遇的困难。
他记述了杳无人迹的沙漠,食品的匮乏,得意与畏惧、痛苦并存的心情,诡计多端的土著居民,以及必须穿越“人头痛山”和“小头痛山”的艰难道路。
在头痛山上,人们开始发烧,脸色苍白,而且头痛欲裂、呕吐不已。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描述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
公元403年,佛教徒法显前往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取经。
在通过“小雪山”时,他的同伴胡林和尚咳嗽剧烈,最后口吐白沫而死。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典型的关于高山肺水肿的临床记录资料。
在唐朝,佛教盛行。
公元628年,唐朝高僧玄奘和徒弟西游取经。
途中,他门爬上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穆苏尔岭(海拔约6000米),观测到很多高山病的典型症状:头痛、厌食、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和呼吸困难。
根据这些体验,玄奘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使用“瘴疬”这个词语——“瘴”代表高山气体环境因素,“疬”即疾病。
而今,人们把它叫做“急性高山病”。
三、中国现在的登山运动
1960年中国珠峰探险
1953年5月,琼·哈顿带领的英国登山队队员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从南(尼泊尔)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这次历史性的胜利对现代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端无疑有着深重的影响。
1955年6月,由全国总工会召集,中国有了第一批职业登山队员。
次年3月,中国登山队组建。
1960年初,中国第一支珠峰登山队成立了。
3月19日这支214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着珠峰进发。
5用25日凌晨4时20分,3名队员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这是人类首次从珠峰北侧登顶成功。
他们的名字是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
遗憾的是,当时天还没亮,他们又没有灯具照明,所以没能拍摄到登顶的照片。
这也让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否真正登顶。
当然,现在多数权威人士都承认了这个登顶成绩。
这个庞大的队伍里也有医学专家,如吴永生、翁庆章、张树栋等。
他们对高海拔医学和生理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包括高海拔对人体体温、血压、心、脑、肺等的影响。
他们还对急性高山病和冻伤进行了观测,并探讨了低氧耐力、登山运动员的筛选和氧气的使用等问题。
1975年中国攀登珠峰
在文化大革命中出发的这支探险队,蔚为壮观,总共有410人。
其中包括登山队员、后勤部队、科学家和测绘人员。
该队选择了和1960年那支队伍一样的“北拗”东北山脊路线,只是突击营地建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比1960年的8550米略高。
这次登山取得的成绩相当辉煌。
5月27日下午2时30分,9名队员登至顶峰。
他们是:潘多、索南罗布、洛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和阿布钦(除了侯生福是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
另有6名藏族女队员突破了8000米的高度。
这支登顶队伍,带了一个红色三脚砧标架,并测量出珠穆朗玛的准确高度:8848.13米。
为了在岩石上凿出3个洞来安装这个金属三脚架,在海拔8848米的地方,没有依靠吸氧,他们劳动了近70分钟!那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海平面的1/3,可谓是真正的“生命极限”。
这说明藏族队员有着令人惊奇的低氧耐力和顽强意志。
世界上没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
另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是,副队长潘多在三角架下面静躺着,通过放置在基地营的、中国自行设计的无线电遥控心电图仪,做了一份心电图。
这份心电图,无可争议地是人类在珠穆明玛顶峰上做的第一份心电图。
这支登山队伍里包含了一支生理学和医学考察队,队长是上海生理研究所的生理学家胡旭初教授。
在这次考察中,该队给15名攀登到8000米以上的登山队员做了心电图,同时研究了他们的心脏功能与高海拔体能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设计、利用一个在海平面的低压舱进行无创性心肺功能测试来挑选登山队员。
1988年中日尼联合攀登珠峰
1988年,中日尼三国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是举世瞩目的大事。
当时的一个壮举是,登山队员们分别从南坡上北坡下和从北坡上南坡下,在8848米峰顶会师,并向全世界进行电视转播。
登山队总人数是254人,117名从尼泊尔(南坡)出发,而另外137名从西藏(北坡)上攀。
关于这次激动人心的攀登,很多人看了电视直播。
而我们想要特别提及的是,这个联合登山队中,有8名中国和日本医学工作者参加,他们观察了很多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病例。
在海拔5154米至8200米期间,先后有5名日本登山队员发生了胃肠道出血,病患表现为腹部剧痛、黑便及急性贫血。
虽然H2桔抗剂对高山胃肠出血非常有效,但是其中一名患者仍病情严重,血压下降,血红蛋白降至正常值的20%。
他被迅速撤至基地营,然后立刻送返日本。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他回到日本后,胃镜检查发现他的胃和十二指肠并没有任何异常。
南坡攀登队中的日本医生水腰,3月20日在基地营忽然病故。
尸检说明他的死因并非严重的高山病,而是脑部蜘蛛膜下腔出血,可能与低氧应激有关。
其他的研究包括心脏功能、大脑功能、心房肽、肥胖与急性高山病的关系,利尿剂的副作用,登山队员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以及各种高海拔出血综合症——包括胃肠道出血、尿道出血和视网膜出血等等。
中国登山九大感人瞬间。
纪念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座谈会31日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人们将以崇高的敬意、隆重的礼仪向中国登山勇士们致敬。
50年中国登山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挑战命运、永不服输、国力渐强的当代中国史。
50年来,留在高山雪岭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新华社50年不间断报道、参与和见证了这些辉煌瞬间。
我们在此选取9个感人瞬间,以纪念和褒奖中国登山勇士。
1960年5月25日北京时间4时20分,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经过近19个小时的搏斗,成功地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地球之巅。
这是1960年6月7日,中国登山队队员(右起)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凯旋回到拉萨时,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薛文献顾涓) 纪念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座谈会31日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人们将以崇高的敬意、隆重的礼仪向中国登山勇士们致敬!
历史不会忘记,在国家最困难的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登山健儿实现了人类从北坡首登珠峰的历史性壮举,给以在困境中抗争的中国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感召。
体坛不会忘记,在60年代中国体育乏善可陈的整整十年中,中国登山勇士为中国体育画上了一个鲜红的印符,赋予了中国体育坚韧不屈的品格。
雪山不会忘记,中国登山者在与巍峨雪山的一次次握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得到升华。
人类与大自然通过登山这个载体互相碰撞、熟悉和亲近,成为尊敬的对手和永恒的朋友。
1960年5月25日,以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为代表的中国登山队登顶了世
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这是中国人首次站在地球之巅,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开创了中国现代登山运动乃至中国体育的新纪元。
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英雄的中国登山人,一次次登临地球之巅和座座雪岭,用生命、意志、信念和勇气铸就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50年中国登山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挑战命运、永不服输、自信自励、国力渐强的当代中国史。
50年来,留在高山雪岭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新华社50年不间断报道、参与和见证了这些辉煌瞬间。
我们在此选取9个感人瞬间,以纪念和褒奖中国登山勇士。
一、(感人瞬间之一)“王富洲摸着黑,拿出一本体育日记本,用黑色自动铅笔在上面写道:王富洲等三人征服了珠峰。
1960年5月25日420分”――摘自新华社记者1960年6月2日发回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背景)1960年,中国正处在3年困难时期。
原计划上年实施的中苏联合攀登珠峰活动,因苏联单方面退出而取消。
中国决定自主攀登珠峰。
(回放)1960年5月24日晨,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和刘连满向顶峰进发。
在“第二台阶”顶部最后约3米的地方,他们被垂直而光滑的岩壁挡住了去路。
刘连满蹲在岩缝底下,让战友们踏着自己的双肩,当作支撑点,再慢慢用力站起来。
他眼冒“金花”,两腿颤抖,呼吸也变得异常沉重起来,但咬牙坚持,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
此后屈、贡再把王富洲和他拉上去。
当晚,寒风呼啸。
突击队召开了党小组会,决定体力消耗过大的刘连满留下来,其余3人尽快向顶峰挺进。
夜色浓重,到达海拔8830米左右时,3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开始了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高海拔无氧攀登。
由于严重缺氧,他们头痛、眼花、气喘、无力,行动非常艰难。
“那时嗓子哑,嘴巴全裂开了口,我们很少说话。
走几步,就要停下来休息。
”50年后,贡布对登顶的记忆依然十分清晰。
越过一片岩石坡后,3人登上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
朦胧夜色中,再也找不到可以向上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贡布拿出一面五星红旗,双手高举,让国旗在风中猎猎飘扬,然后把红旗和一座毛主席半身石膏像,连同王富洲写的字条放到顶峰靠下的一块岩石边上,用碎石压好。
队友离开后,刘连满处于半昏迷状态,他下意识地拿起氧气筒吸了几口,头脑变得清醒了。
想起正在冲顶的战友,他又关紧开关,然后昏沉地睡去。
他一觉醒来,发现通向顶峰的雪坡上留下了脚印,一使劲就站了起来。
当看到战友安全归来,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让大家吸自己留下来的最后一点氧气。
(点评)用最简陋的设备完成了人类最伟大的壮举,这种巨大反差所造就的轰动效应让国人懂得,再大的困难也是被用来克服的,也使全世界重新审视处于困难中的中国:中国人能创造登山奇迹,那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二、(感人瞬间之二)“他们忘记了疲劳,立刻打冰锥,拉绳索,大家一齐动手,首先把三米高的红色金属测量觇标牢牢地竖立了起来,然后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拍摄了电影、照片。
”
――摘自新华社记者1975年6月5日发回的《英雄们再次登上地球之巅》(背景)1975年,在中国经济和体育都暗淡的年代,英雄的中国登山人再次登临地球之巅,用事实回应了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人1960年登顶珠峰的质疑,成为当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鼓舞人心的事件。
(回放)1975年5月26日,8000米上空刮起十级大风,把登山队员们堵在帐篷里出不来。
下午3点半,突击队长索南罗布带领大平措、次仁多吉和贡嘎巴桑,顶着狂风,攀登到“第二台阶”顶部,架设金属梯。
第二台阶是一段10多米高的岩壁,坡度约六、七十度,海拔在8700米左右。
在这个高度施工作业,史无前例。
4位队员轮番作业,耗费大半天时间,用岩石锥和绳子把从大本营背上来的金属梯固定下来,为登顶创造了条件。
索南罗布说:“那时氧气不多,高空风又大,尽管工作时很费力,喘气很困难,但大家很少吸氧,留着登顶用。
”
27日晨,男女队员开始突击,八九级的大风卷着坚硬的雪粒扑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断续出现的冰坡又滑又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体力。
中午,在离顶峰大约五、六十米的地方,贡嘎巴桑由于极度缺氧,两次昏迷倒下。
索南罗布立刻给他戴上氧气面罩,让他吸上几口氧气,待其清醒后,队伍接着前进。
14时30分,9名运动员终于登上了顶峰。
他们竖起觇标,分头打取岩石标本和冰雪样品,测量覆雪深度。
女队员潘多在仅有1米左右宽的珠峰顶部冰雪上,躺了六、七分钟,配合心电图遥测。
9名队员在珠峰顶上停留70分钟,进行了11项工作,再次创造新的登山纪录。
(点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这次登山活动中,登山队副政委邬宗岳滑坠牺牲,给登山队带来沉重打击,还有许多人受伤、得病。
但登山队员们并没有被挫折所击倒,抓住最后一次机会登顶成功。
藏族姑娘潘多也成为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再次登顶珠峰成功给同胞们带来的巨大鼓舞是我们今天所难以想象的。
1975年5月27日,我国登山运动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潘多从北坡登上珠峰,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上排左起:潘多(女、藏族)、索南罗布(藏族)、罗则(藏族);中排左起:侯生福(汉族)、
桑珠(藏族)、大平措(藏族);下排左起:贡嘎巴桑(藏族)、次仁多吉(藏族)、阿布钦(藏族)。
新华社发
三、(感人瞬间之三)“今天我一个人爬也要爬到8300米的高度。
”李致新步履艰难地一步步地向上攀登……
――摘自新华社记者1988年5月5日发回的《跨越地球之巅》
(背景)1988年,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国组成联合登山队,双跨珠峰。
这次登山带有浓烈的改革开放的烙印。
(回放)1988年4月15日晨,白色的云雾在山峦间萦绕。
在珠峰北侧7028米营地坚持两天两夜的中国队员次仁多吉、加拉、洛则,背上氧气瓶和食品箱向上攀登。
为入选突击队,他们想一天之内赶到8300米的高度,显示自己的实力。
下午14时10分,他们一鼓作气登到目的地,5个小时后安全返回。
汉族大学生李致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上午,经过5个半小时的行军,也登达了8300米高度。
齐米和加措两位像铁打的藏族小伙,在大风、严寒、疲劳和死神面前从未掉过眼泪,却因未能入选突击队,在众人面前伤心地哭了。
5月5日8时43分,北侧的次仁多吉、日本队员山田升和尼泊尔队员昂·拉克巴离开突击营地向主峰冲击,经过4小时的顽强搏斗,次仁多吉终于第一个登上峰顶,并在顶峰等待、停留99分钟,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
北侧中方队员李致新也于14时20分成为本次活动的第四名胜利者。
15时53分,从南侧突击营地出发的中方队员大次仁、尼方队员安格·普巴和另一名中方队员仁青平措也相继登上了顶峰。
随后,3名日本电视摄影记者也上来了。
至此,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终于在地球之巅会合了,实现了南北双跨珠穆朗玛峰的伟大壮举,在世界登山史上留下辉煌的印记。
(点评)梦想创造神奇。
提出北上南下、南上北下双跨世界最高峰的梦想需要勇气和灵感,而要实现这一梦想则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超凡的能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新一代中国登山人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也难以实现这种高难度的登山壮举,双跨珠峰的经典意义也许就在这里。
四、(感人瞬间之四)“走在前面的边巴扎西突然听到身后的声音不对,还没等他回头,就见大齐米同拉巴从身边滚下去……一直滚出了40多米,他们才停下来。
他们发现,三人离一个很深的裂缝只有不到4米了!边巴扎西从雪里滚出来,一瞬间似乎看到了刚满周岁的小儿子。
”
――摘自新华社记者1992年11月3日发回的《南峰有灵亦为你歌》。
(背景)为纪念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两国高层共同倡议发起攀登南迦
巴瓦峰的活动,这是中日联合登山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回放)1991年秋,中日联合登山队突击到海拔7460米处,攀登流雪槽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次仁多吉突然发现流雪下来了。
情况危急,他坚定地站在原地,面向上方顶住,以让后面的队友陆续下撤。
次仁多吉感到雪一股股地顶到自己身上,越积越厚,甚至已经开始从他的肩上漫过,但他不能动,否则后面的队友非常危险。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次仁多吉还是一动不动,整整一个小时。
等队友们撤到安全地带,喊他下撤时,他的脚已全然没有了知觉,后来也因此截掉了右脚脚趾。
1992年秋,次仁多吉再次出现在南迦巴瓦。
“我不甘心,我一定要登上南迦巴瓦峰,”次仁多吉说。
10月6日中午,南峰海拔6280米处发生大流雪,边巴扎西、大齐米、拉巴被埋在雪里,所幸的是他们很快爬了出来,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10月30日,A组6名队员正式从海拔7650米处的突击营地冲顶。
这是队员们连续第八天艰苦的登山活动。
两小时后,他们在顶峰下遇到一条大裂缝。
尽管前面就是顶峰,但由于没有主绳,中日队员只能相互保护,在陡峭的冰坡上缓慢行动,攀登很困难。
12时9分,电台里突然传出加布略带嘶哑的惊喜呼声:“我们到顶了!我们到顶了!”南迦巴瓦这座处女峰顶,首次映现了11名中日登山勇士的身影和飘扬在蓝天白雪之间的两国国旗。
(点评)南迦巴瓦峰气候多变、山体陡峭,号称全球攀登难度最高的山。
在日本队员大西宏遇难后,两国队员不畏艰险,合作登顶成功。
攀登南迦巴瓦峰,才知道死神一直如影相随,但仍一次次把生的希望留给队友。
中国登山人,拥有最高贵的灵魂,最无私的品格。
五、(感人瞬间之五)“车子已经启动,已被亲友抱回家的小拉姆还是哭喊着跑了出来,抱住爸爸不松手。
仁那紧紧地抱起女儿亲了又亲,泪水打湿了拉姆的小脸蛋。
”
――摘自新华社记者1999年4月20日发回的《夫妻携手登珠峰》
(背景)1999年5月,西藏登山探险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并在顶峰上成功点燃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
这次活动创造了多项登山纪录。
(回放)4月20日,以西藏14座高峰探险队为主体的“圣火采集队”就要离开拉萨了,数十名队员家属在欢送亲人远征,紧抱女儿的仁那和妻子吉吉引人注目。
吉吉文静地依偎在丈夫身边,脸上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多年来,他们第一次携手攀登同一座山峰。
女儿拉姆央金才4岁多,抱着爸爸的脖子不肯松手。
道不完的别离,诉不尽的牵挂。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勇士即将启程。
年轻的吉吉早早就钻进了越野车,害怕听到女儿那令人心碎的哭声。
5月27日,当登到离顶峰只有20米左右时,仁那停住脚步,拉着吉吉的手一起登上顶峰。
仁那、吉吉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
西藏登山队队长桑珠当时与仁那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们是不是同时到达顶峰的?”
“是!”
“拥抱了吗?”
“拥抱了!”
“亲了吗?”
“亲了!”
吉吉说:“终于到顶峰了,我一屁股坐在雪坡上,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想哭。
”上午10时,吉吉和桂桑一道,迎着朝阳,高擎金黄色的火炬,伸向聚光器,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庄严地聚光点燃火炬。
淡红色的火苗顶着阵风,在银白的世界之巅顽强地跳动。
下山的时候,吉吉速度有点慢。
仁那问她能不能快点,她说要慢点下,“要活着回去见女儿”。
(点评)泪水,是生命乐曲中最真切、最震撼的音符。
登山的人都知道,每一次出征,几乎就是生离死别。
但为了把难舍的泪水、苦别的泪水化作重逢的泪水、胜利的泪水,中国登山人义无反顾。
六、(感人瞬间之六)“‘公元2000年5月21日中国第一位只身登上珠峰的黑龙江人阎庚华永垂不朽——黑龙江电视台攀登珠峰报道组立’在珠峰大本营的山坡上,这是新添的悼念登山者的墓碑。
”
――摘自新华社记者2000年5月27日发回的《魂断珠峰》
(背景)2000年5月,黑龙江勇士阎庚华在登顶珠峰后不幸罹难。
他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单人挑战珠峰第一人。
(回放)5月27日,珠峰大本营。
忧心的牵挂和急切的等待,漫长的6天过去了,大家不得不面对现实:老阎走了!
从21日凌晨与大本营有过一次简短的通话后,人们就再也没有听到他那浓浓的东北乡音。
几天来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老阎有消息吗?”大家一次次地眺望那顶天立地的珠峰,渴望透过浓密的云层,看到他与风雪搏击的坚强身躯,期盼再次看到他戴着眼镜、留着长发、身材瘦削的身影。
1999年,阎庚华就曾来到珠峰,登达海拔8000米的高度。
他知道登山是“死亡边缘的运动”,但他并不怕死亡,只是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有胆量、有勇气向世界第一高峰挑战。
他说要用攀登珠峰的行动,实践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是他终生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