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孟子二章 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掌握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掌握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2、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孟子的资料以及他的名言警句。
2、熟读并背诵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课件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同学们,谁来把你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分享?
预设:
【课件出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影响巨大,元朝封孟子为“亚圣公”,明朝时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的显著特点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热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
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
【课件依次出示: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富贵不能淫.(yín)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女.家(rǔ)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焉:怎么,哪里。
是:这,这个。
往:去,到。
违:违背。
以:把。
为:作为。
得:实现。
志:志向。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通假释义。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
4、古今异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指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这个。
今义:判断动词。
)
子未学礼乎(古义:你。
今义:专指儿子。
)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与负、反相对。
)
5、一词多义。
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居所,住宅)
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父命之(代词,指“丈夫”)
之往送之门(动词,往,到)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正道)
行天下之大道(名词,道路,此处喻指“义”)
道
妾妇之道也(名词,方法)
戒之曰(动词,告诫)
戒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6、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三、读课文,疏通文意
同学们,请朗读课文,要读出三个层次:一读准字音;二读对停顿;三读出气势和感情。
同学们,请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同学们,请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并做好标记。
同学们,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我们共同解决。
预设: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翻译: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③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
四、走进文本,理解课文
同学们,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预设:
【课件出示: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同学们,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预设:
【课件出示: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
同学们,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预设:
【课件出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就能做到了。
】同学们,孟子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预设:
【课件出示:先摆出景春对大丈夫的理解,后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否定了景春的错误观点,最后阐释了自己对真正大丈夫的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同学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请举例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预设:
【课件出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五、拓展应用
同学们,谁来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预设:
【课件出示:这既是民族传统,也应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能为一己私利而有损人民的利益,要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
六、达标训练
【课件依次出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名词,方法)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代词,这,这个)
③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④无违.夫子(动词,违背)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翻译下列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4、比较阅读理解《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
(2017年广西桂林市中考题)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B )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A )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和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乙】译文: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挂在衣带间。
那文辞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
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
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
七、快乐作业:
同学们,课下以《我也能做大丈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短文。
附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景春:一怒诸侯惧,安居天下熄(公孙衍、张仪)
批驳↓引出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一只青蛙第一次掉入正煮着开水的锅里,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掉入那口锅中,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青蛙被煮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却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课文当中寻找答案。
【课件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课件依次出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畎.(quǎn)亩傅说
..(fù yuè)胶鬲.(ɡé)
孙叔敖.(áo)百里奚.(xī)拂.(bì)士
2、填空。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
三、读课文,疏通文义
1、指导朗读。
同学们,文言文朗读应读准字音,读对停顿,保持合理的语速,读出情感。
【课件出示: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行拂/乱/其所为。
】
同学们,请自读课文。
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吧。
2、掌握字词。
【课件出示:
(1)重点字词。
畎亩:田地。
举:选拔、任用。
士:狱官。
市:集市。
故:所以。
是:代词,这,这样。
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必:一定。
心志:意志。
所以:用这些方法。
能:才干。
恒过:常常犯错误。
困于心:内心忧困。
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喻:了解;明白。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然后:这样以后。
(2)通假释义。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3)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建。
)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
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
)
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喻。
)
(4)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困于心(介词,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发
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
安居而天下熄(连词,表承接)
而
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
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同“弼”,辅佐)】
(5)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
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同学们,小组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并做好标记。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做事不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内假若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若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
四、合作探究,走进文本
同学们,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了什么样的句式?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他们
的经历。
预设:
【课件出示:
文章开头列举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语气强烈,富有说服力。
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行业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和盐的人中被选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并被任命为官,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请到朝中(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高位。
】
同学们,他们有何共同点?这样写有何好处?
预设:
【课件出示:
他们的共同点:出身贫贱,但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好处:开篇运用排比句式,利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举例论证)来论证作者的观点(逆境出人才),让观点更有说服力,更真实。
】
同学们,你从这六位古代圣贤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预设:
【课件出示:要想成才,必先经受磨炼;只有经受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
同学们,人才须经历哪几方面的磨炼?又有怎样的好处?
预设:
【课件出示:
经历三方面磨炼: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同学们,“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
“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举例说明。
预设:
【课件出示:“法家”是起着约束、限制国君的作用的。
封建君主,天下独尊,“法家”劝谏君主不去声色犬马,要心系国事。
“拂士”是辅佐君王,为君主出谋划策的。
有敌国外患,就会有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国力水平,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觎。
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
同学们,课文第二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预设:
【课件出示: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无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无与之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处逆境才能发展,国无忧患必将灭亡”的道理。
】同学们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预设:
【课件出示:
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
同学们,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说说作者的论证思路。
预设:
【课件出示:本文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先用六位名人的事实说明人才是在苦难中造就的;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才的意义;接着扩展到治国,并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五、品读鉴赏
同学们,本文语言内涵丰富,给人启迪,找出你认为蕴涵深刻道理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并赏析。
提示: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内容启迪等方面任选一角度。
预设:
【课件出示示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同学们,这句话以骈句为主,结构整齐,增强了语言气势,告诉我们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就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艰苦的磨炼。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你还能列举哪些处于困境而奋发有为的例子?
预设:
【课件出示: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成将军;曹雪芹经历家族衰落而写出了《红楼梦》;歌德在经历了失恋的痛苦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才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受伤之后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才从结束生命的念头中摆脱出来,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同学们,历史上有哪些因贪图安逸享乐而亡国的例子?
预设:隋炀帝、宋高宗。
七、课堂检测
【课件依次出示:
1、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课文第一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课文第二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课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课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5、由课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
6、请写出至少两则与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炼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炼中消沉,毁灭。
8、比较阅读练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
【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病虽.愈(即使)
四夷俱服.(臣服,服从)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②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 【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又是什么?
【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
【乙】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
倘若马上就自我放纵,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臣服,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持太久,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魏征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高兴的,只对陛下能保持居安思危感到高兴。
”】
八、课堂总结:
同学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
文章通过陈述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和相关道理,层层深入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孟子善于说理,气势磅礴,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都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附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古代六位声线的事例(举例论证)
↓
担当重任必先经历磨炼(道理论证)
↓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对比论证)
(正)个人(反)国家
↘↙
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