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余华创作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0年8月20日Aug.20 2020
第40卷第8期
Vo1.40 No.8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8.015
20世纪余华创作研究综述
张雅楠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 要: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华,自登上文坛就备受关注。

幼年时期的“文革”记忆,青年时期的牙医经历以及对外国文学大师作品的热衷,都使余华的作品流露着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色彩。

学界对于余华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至今研究成果颇丰,经过简单梳理,其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主题研究、对比研究、转型研究。

对余华的创作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余华创作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余华小说;主题研究;对比研究;转型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08-0034-02
一、小说主题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余华小说主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生存与死亡、苦难与真实、血腥与暴力三大部分展开。

可以说,这三个主题贯穿了余华的所有创作,也从更深的层次反映出作家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一)生存与死亡
余华的小说中到处充斥着对于生与死的描述。

学者冯亚在文章《关于余华小说主题研究》中对于余华生存与死亡的主题进行了深度的阐释[1]。

该学者认为,虽然小说中的主人公最终都走向死亡,但即使面临再多苦难,也要顽强地活下去才是余华小说生与死的深层本质。

在余华前期和后期的小说中,死亡的内涵不尽相同。

评论界大多认为,余华前期小说中的“死亡”与暴力有着同等的内涵,而转型后的“死亡”更倾向于用生存意识来概括。

学者张瑞英认为,死亡是余华创作的另一主题。

余华冲破传统文化禁忌的束缚,多侧面、多角度地描述“死亡”,并深刻对待“死亡”,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气息[2]。

该学者还认为余华创作的创新点在于对“死亡”的书写揭示了“人性恶”。

余华前后期创作中的“死亡”确实具有不同的意蕴,先锋时期的创作更具有“戏谑性”,回归传统之后的创作中的“死亡”则更多体现了“苦难”主题。

(二)苦难与真实
苦难与真实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另一重要主题,余华也确实给当时中国文学苦难的解读带来了独特的可能性。

郜元宝在文章《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中首先指出了余华创作中的苦难主题,并指出了其苦难意识的独特之处:“他不仅在世俗情感的可视层面(即‘看’的层面)极度刺目地展示人间的苦难种种,还进一步展示世俗情感在承受和解释苦难时根本上的虚伪、诬枉、无力与不可能。

”[3]学者昌切与叶李对余华创作的苦难主题有了新的见解,认为余华创作中的苦难主题前后有一定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主题是苦难与亵渎,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主题是苦难与救赎,并且认为这种变化增添了新的内涵[4]。

学者对于余华真实观的转变也有所研究。

创作谈《虚伪的作品》的发表,表明了余华对于真实观念的转变,即由生活的真实走向了精神的真实。

余华说道:“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

我觉得生活实际是不真实的……我的创作也许更接近个人精神上的一种真实。

我觉得对于个人精神来说存在的都是真实的,是存在的真实。

”[5]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与真实观的转变都是理解其作品深层涵义的重要维度。

(三)血腥与暴力
血腥与暴力一直是余华小说中反复渲染的主题。

学者谢有顺指出:“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证,它是贯穿余华小说始终的一个主词。

”[6]余华曾在随笔中对于自己为何“迷恋”暴力作出了解释:“暴力因其形式充满了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7]780这为学者研究余华创作暴力下的深层内涵提供了一定佐证。

学者余岱宗提出,余华对于暴力的热衷书写并非是毫无理论的下意识写作,而是试图呈现出人性的残忍与丑陋[8]。

倪伟也认为,余华笔下的暴力叙述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并非指暴力本身,而是指向了“人的精神结构和历史结构”[9]。

这些文章都指出了余华小说中血腥与暴力的深层内涵,认为余华正是透过这些血腥与暴力的表现来看清世界与人性的丑陋,以其血腥与残忍的表象引起人们的深思。

二、比较研究
(一)与本土作家的比较研究
鲁迅是学者研究余华所论及最多的本土作家,余华一直被认为是最具鲁迅精神的当代作家。

批评家李劼曾评论:“在新潮小说创作中,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学
收稿日期:2020-08-02
作者简介:张雅楠(1994—),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作家作品。

·34·
中,余华是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鲁迅精神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10]25学者赵毅衡也提出了“理解鲁迅为解读余华提供了钥匙,理解余华则为鲁迅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11]的观点。

鲁迅与余华的创作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他们都是深入“人”的精神层面,关注个体“人”的生成。

但二者的创作也有着一些不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好解读两位作家。

除了鲁迅,评论界也将余华与如苏童、格非等同一时代的作家作过颇具新意的比较。

(二)与国外作家的比较研究
余华是一位在外国作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将余华与外国作家进行对比的研究也相对较多。

余华在随笔与访谈录中也多次谈及,自己是在外国文学的抚育下成长成人的。

学者徐林正就在著作《先锋余华》中将对余华影响最大的作家比作为一支足球队,川端康成、卡夫卡与福克纳为足球队的先锋[12]129。

学者俞利军的文章《余华与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将两人进行了比较研究。

该学者认为,这两位作家的感觉都是十分极端个人化的,体现在细节描写与奇特比喻的运用上,并且指出“他们的叙事语言都经历了清丽质朴、过于铺张扬厉和返朴归真几个阶段”[13]。

余华多次在随笔与创作谈中谈及“在我的想象力与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是卡夫卡解放了我”,并把卡夫卡的“解救”比喻为“命运的恩赐”。

学者孙彩霞将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与余华的《一九八六年》进行了对比分析[14]。

该学者认为,二者都是借助刑法的冷静叙述展示对人性、权利、政治、历史、宗教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并表达他们的不安。

同时,两部作品因文化背景、民族意识和个人经历不同,又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还有学者将余华与其他外国作家进行比较,也为理解余华创作提供了新的渠道。

三、转型研究
余华1983年开始创作,在20余年间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创作转型。

余华的创作大致可归纳为传统写实、先锋实验、回归传统这三个阶段。

最早关注到余华创作转型的是樊星,他在1989年的文章《人性恶的证明——余华小说论(1984—1988)》中就认为《星星》与《现实一种》之间存在着“不可思议的鸿沟”,并指出余华的创作由原来的“温馨”主题走向了“恶”主题,从“表现诗意”走向了“冷酷描绘”[15]。

但文章多论及的是《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作品,对之前的作品缺乏更系统全面的介绍。

继余华20世纪9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长篇小说之后,学界就掀起了余华“创作转型”的研究热潮。

余华的创作谈《虚伪的作品》和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的发表被认为是余华先锋创作的终结。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为何在20世纪90年代改变自己的先锋姿态,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钱理群等学者认为,余华创作转型的原因既有先锋文学自身的限制,又包含了世俗的诱惑,还包含了作家不断创新的诉求[16]70。

对于余华的先锋性质是否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学者也进行了一定探讨。

学者汪跃华从自我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对
余华的此次转型进行探讨,认为“对余华来说,八十年代的现实与九十年代的现实并没有本质变化,变化了的是余华逐渐深刻地对历史,对现实的反省与批判”[17]。

笔者也认为,一个作家要从本质上改变创作姿态是很难的。

余华在先锋时期与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文风发生了很大转变,由暴力血腥走向了温情书写,但其所书写的文学内核并未发生变化,都是关注“人”的成长。

结语
基于对以上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清楚地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界对于余华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主要集中在小说主题研究、本土与外来作家的比较研究以及先锋意识与转型研究三大方面。

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一,余华在1983—1986年期间“被遗忘的创作”很少有人关注;其二,对于余华从早期创作的传统写实到先锋时期的暴力书写这期间的风格转变也被学界所忽略。

笔者认为,余华的早期创作虽没有形成独特的“余华风格”,稍显稚嫩,模仿痕迹也过重,但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也有着一定的美感与文学价值,值得学界投以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冯亚.关于余华小说主题研究[J].艺术科技,2015(12):19.[2]张瑞英.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J].文史哲,2006(3):95-101.
[3]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3):88-94.
[4]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余华90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6-101.[5]余华.我的真实[J].人民文学,1989(3):107-108.
[6]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J].当代作家评论,2002(2):156.
[7]余华.余华作品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8]余岱.论余华小说的黑色幽默[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3):46-47.
[9]倪伟.《献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J].当代作家评论,2000(4):56-63.
[10]李劼.历史描述和阐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赵毅衡.非语义化的凯旋:细读余华[J].当代作家评论,1991(2):33-38.
[12]徐林正.先锋余华[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3]俞利军.余华与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1(1):97-104.
[14]孙彩霞.刑罚的意味:卡夫卡《在流放地》与余华《一九八六年》的比较研究[J].当代文坛,2003(3):49-51.
[15]樊星.人性恶的证明:余华小说论(1984—1988)[J].当代作家评论,1989(2):76-81.
[1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7]汪跃华.记忆中的“历史”就是此时此刻:对余华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次观察[J].当代作家评论,2000(4):50-55.
(责任编辑:梁士奇)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