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优秀作业设计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减”优秀作业设计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
碱
根据教育部门推行落实的“双减”政策和教育部的“五项管理”的文件精神,本人对《常见的酸和碱》该节课的作业部分做了如下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知识结构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实验,简单地反映酸、碱能与指示剂作用并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说明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对酸和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会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和碱,并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能够用花瓣、果实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酸或碱的溶液中的颜色变化,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
所以在作业的设计中设计以下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熟记常见酸喊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规律。
二.课标要求:
(1)知道常见的酸和碱的,要性质制用途,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3)通过实验探究,能总结出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碱性浴液中的变色情况。
三.核心素养: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3.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四.作业时长:15—20分钟
五.作业设计依据
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化学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化学想象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这个变化过程比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更具有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六.化学作业设计的内容
本节采用分层的理念进行作业设计,将作业分为一类抓阅读、二类抓基础、三类抓巩固、四类抓素养、五类抓实验五大类,既使得基础差的学生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又使得学有余力的孩子的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
(一)阅读作业。
(3分钟)
读教材中的p
的知识视窗。
62
【设计题图】了解酸碱性的来源和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分层】针对A、B、C层学生设计
(二)基础题(3分钟)
1.下列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由紫变红的是( )
A、氧气
B、氢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参考答案:C
【评价设计】错选A,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不清:错选B,对氢气的物理性质理解不够:错选D,对空气成分认识不全面。
【设计题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检测和反馈,对指示剂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分层】针对A、B、C层学生设计
(三)巩固提升(5分钟)
1.填空与简答题
某同学将一朵紫色牵牛花泡在石灰水里,牵牛花很快就变成了蓝色,又将牵牛花泡在稀盐酸中,牵牛花又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1)该同学将紫色牵牛花泡在肥皇水里很快就变成了蓝色,肥皇水显
______(填“酸性”或“碱性”)。
(2)该牵牛花的汁液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作指示剂。
(3)将牵牛花泡在家庭厨房里的某种调味品中,牵牛花变成了红色,选用的调味品可能是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2)B图中锥形瓶内产生的现象是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3)上面两图中,稀释浓硫酸操作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
(4)A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A图中盛装浓硫酸的仪器名称______参考答案:(1)碱性,能,白醋,分液漏斗。
(2)酸液飞溅,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水浮在水面上,且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扩散;(3)A;(4)搅拌散热;细口瓶
【评价设计】(2)填错的原因,浓硫酸的性质了解不够。
(3)稀释浓硫酸时,为防止酸液飞溅,要把浓硫酸倒入水中,观察图示可知A正确;(4)玻璃棒的作用的理解不够;化学实验的最基本的名称没记;
【设计题图】
学生将实验结论联系到生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锻炼,在潜意识中会形成存同求异的比较事物的方法。
【分层】针对A、B、层学生设计
(四)素养提升(5分钟)
血液长期呈酸性会使大脑和神经功能退化,导致记忆力减退。
补养之道就是常吃碱性食物。
那么,苹果到底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呢?小金进行了探究。
请你参与:
【查阅资料】
①营养学中,食品的酸碱性分为“食品的口味酸碱性”和“食品的生理酸碱性”(指食品被身体吸收后显示的酸碱性)。
②可以利用灼烧的方法来判断食品的生理酸碱性。
【进行实验】
①定苹果的口味酸碱性:取苹果20克,榨汁,取滤液,测得pH<7。
②测定苹果的生理酸碱性:另取苹果20克切碎,放入坩埚内.加强热至其质量不再变化将残渣用少量水溶解,取滤液,测得其pH>7。
在此过程中,下列可采用的是____。
(填序号)①酚酞试液②pH 试纸③石蕊试纸
【继续探究】
苹果是口味“酸性”生理“碱性”的食品,小金猜想:食品的口味酸碱性与生理酸碱性是否正好相反呢?于是他又选了一些常见食品用上述方法继续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记录表,收集有关数据。
在实验记录表中必须出现的栏目是_____。
(填字母)
A食品名称 B.加热时间 C.残渣质量 D.坩质量 E.口味酸碱性 F生理酸碱性
参考答案:【进行实验】①②③【继续探究】AEF
【评价设计】:【进行实验】pH大于7,溶液呈碱性。
①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会变红,②pH试纸能测出溶液的酸碱度,③酸性溶液可使石蕊试纸变红碱性溶液可使石蕊试纸变蓝,①②③都能测出溶液的酸碱性。
【继续探究】要验证食品的口味酸碱性与生理酸碱性是否正好相反食品名称、口味酸碱性、生理酸碱性必须在实验记录表中出现,加热时间残渣质量质量无须出现。
【设计题图】本题考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解析的化学问题。
【分层】针对A、B、层学生设计
(五)生活小实验
【设计题图】联系生活,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实践,在与生活实际的接触中开发智慧、提升认识、增长能力。
化学知识要联系日常生活,应用到实践中,解决生活难题。
【分层】针对A、B、C层学生设计
七、评价标准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给出不同的评价,同样把作业分成A、B、C三等
A等:错误率为0,作业认真,能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并且拥有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B等:错误率20%----30%,作业认真,态度端正,能够理解和掌握70%的课本内容,而且能够主动的请教同学或老师,主动的去解决问题。
C等:错误率40%以上,作业不认真,字迹潦草。
没有掌握课本基本知识点。
八、反思:
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参与度高,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作业。
作业分层,有利于学生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学习。
分层作业是好的,但对学生不能"分人"。
不管学生成绩如何,在班级里都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不能因为作业不同而让学生产生不平等的心理。
在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检查中,要讲究说话艺术,让学生感到,大家都是一样的,作业不同,是学习的需要。
作业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清楚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在“双减”政策作业的优化是减负的有效措施,每科教师都要担负起责任,我会把它化做工作的动力和源泉,继续用真心、爱心、耐心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