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选B。降水的变率和降水量的大小主要和气候有关,植被覆盖率增加对 降水影响较小。由于植被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故提高植被覆盖率, 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 渗,从而减少河流径流量并有调峰补枯的作用。
【关联知识】 关联1 明确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加固训练】 (2020·天津模拟)山西大同土林位于黄土高原东北角,景区内植被稀疏,土地 裸露,土层多由钙化层、砂石和盐碱成分很高的泥土等组成,成为当地一处独 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大同土林景观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石风化
Hale Waihona Puke B.风力沉积C.河湖沉积
D.流水侵蚀
2.该地植被常年稀疏的原因是( )
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 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如下表: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太阳能(蒸发、 太阳能→光合
能 水汽输送)、 作用→化学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量 重力能(降水、 →分解呼吸→ 力能
径流)
热能
二、地球圈层的相互作用 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联系_岩__石__圈__、大气圈、_水__圈__、生物 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
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
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我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 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提示“大量来自海 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甲地是熊出没的地方,也是鲑鱼溯 河流而上的必经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有森林,便于 隐蔽;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材料 解读
①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②降水异常增多 ③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 洪水含沙量极高
图像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峰流量远低于第6次降水形成的 解读 洪峰流量
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 相 互 影 要素 响
典例
气候 与地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西北内 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 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地理 要素
气候 与土

相互影 响
气候→土 壤
土壤→气 候
典例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 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 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吸收
释放
制造或消耗
_光__合__作用 _呼__吸__作用
CO2、H2O O2
O2 CO2、H2O
制造_有__机__物__ 消耗有机物
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
②地理环境中的_水__循__环__、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3.桂林“山水”的成因:
岩石 _石__灰__岩__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_可__溶__性__、 条件 透水性很好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
维持全球水的动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
平衡;②缓解不同 和化学元素的迁移 资源;②改变了地表
意义
纬度间热量收支不 平衡的矛盾;③海
运动,能量的流动、 形态,塑造了各种自 转化;②联系自然 然景观;③实现了地
陆间联系的主要纽 地理环境中的有机 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2020·德阳模拟)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 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下图示意我国第二大内流河 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4、5 题。
4.图示高度范围内,该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 )
A.逐渐减少
B.逐渐增加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5.该流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是(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解析】4选D,5选B。第4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在3 180-3 400米先增大后减小,故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第5题,当气温 升高和降水增多,流域内生物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增,生物量增长最快的月份 在7月份,故该流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是7月。
2.热带云雾林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 )
A.树木茂密,土层深厚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D.云雾缭绕,养分充足
3.推测云雾林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 ) A.气候湿润,位置偏远 B.人为进行开发保护 C.地处山区,风力较弱 D.自然环境独特单一
【解析】1选B,2选D,3选A。第1题,与低海拔地区相比,海拔高的地区,气温 低、风力大,林木相对矮小,植株密度较小;海拔高不易被开发利用;由于山顶 面积小,分布面积较小。第2题,热带云雾林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不会太 深厚,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云雾缭绕,养分充足;人类活动影响和 气温较低不是影响寄生、附生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第3题,从图中看云雾林 水汽充足,气候湿润,海拔高,位置偏远,因此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从材料 和图中看不出有人为开发和保护;地处山顶,风力较强;自然环境单一,动植物 种类也较单一。
降水序 号 2 3 4
5
6
降水历时/ 天 4 5 2
2
2
降水量/mm 80.3 100.1 73.2 90.7
54.4
汾川河洪峰情况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无明显洪峰
洪峰流量346 m3/s
洪峰流量1 750 m3/s
A.减小降水变率 C.增加降水量
B.减少河水含沙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思路分析】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3、4 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
(1)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思路分析】
材料 解读
饵料:熊以鱼类为食物;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
图像 ①气候:根据图中经纬度,该半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解读 ②区域位置:甲处位于山脉的西南部,有河流经过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 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必备知识·导学思练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认识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理环境要素:_气__候__、__水__文__、__植__被__、__土__壤__、__地__貌__。 2.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_相__互__联__系__、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_物__质__运__动__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发展变化。 3.整体性的体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统__一__的演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_牵__一__发__而__动__全__身__”。 (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
关键能力·层级突破
基础考点1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析考题】
例1 自然地理环境对生物丰富程度的影响 (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 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 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 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地貌→生 物
生物→地 貌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 在阴坡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 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 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 地表形态
关联2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理 相 互 影 要素 响
典例
地貌 与水

地貌→水 文
水文→地 貌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 上多湖泊是由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 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理 相 互 影 要素 响
典例
气候 与水

气候→水 文
水文→气 候
A.旱季沙尘暴危害大,土壤遭严重风蚀
B.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冲刷强
C.物理风化严重,岩石裸露,土层浅薄
D.年降水量少,盐碱土广布,土地贫瘠
【解析】1选D,2选D。第1题,土层多由钙化层、砂石和盐碱成分很高的泥土等 组成,这类堆积物产状平缓,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下,被切割成千沟万壑,形成土林, 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作用产物,形成大同土林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 岩石风化形成碎屑物质,风力沉积和河湖沉积只能形成沉积层。第2题,土林是 流水侵蚀地貌,保存完整,说明外力作用较弱。暴雨和物理风化严重不利于保存, 一般空气干燥、降水少则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弱,利于保存。故推断该地 年降水量少,盐碱土广布,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探索应用】 请赏析下面这首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分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自然要素的关系。 提示: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分析该诗体现的自然环境的循环过程和特征。 提示:生物循环;整体性。
带,不断塑造地表 界和无机界
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形态
【知识拓展】自然地理要素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1)地理位置:大致位于40°N~60°N,西临大西洋。 (2)大气环流: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使西欧大陆冬暖夏凉,全年降水较为均匀。 (3)地形地势:地势西低东高,平原广阔,山脉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暖湿空气易 于深入内陆。 (4)洋流:北大西洋暖流沿欧洲海岸北上,增温增湿。这些因素导致西欧形成了 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对点训练】 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泛指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林木茂 密,空气湿度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其已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和聚集地。 下图示意热带云雾林区云雾成因。据此完成1~3题。
1.与低海拔热带雨林相比,云雾林( )
A.植株密度较大
B.林木相对矮小
C.易被开发利用
D.分布面积较广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 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地理 相 互 影 要素 响
典例
气候 与生

气候→植 物 →动物
植物→气 候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 针叶林,动物耐寒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地理 相 互 影
要素

典例
地貌 与生
答案:(1)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 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2)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 较多,利于拍摄。
例2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 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 含沙量极高,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气候 条件
位于_亚__热__带__湿__润__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地形 该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_漓__江__谷__地__ 条件 南北纵贯全境
水文 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_流__水__侵__蚀__作用强烈
生物 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 条件 _有__机__酸__的含量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