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学案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走进多彩课堂】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很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方法,创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消失。

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

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

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也呈现出强化的趋向。

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在中枢权力机构中,宰相权力的不断弱化直至废除丞相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名师细说教材】
一、从秦朝到元朝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
1.特点: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权力体系。

秦代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要点点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进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
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帮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进展到顶端。

2.形成雏形:
①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问题探究“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

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

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学问,争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乐观作用:辅佐皇帝,参加决策,分掌行政。

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逼君权,造成君权与相权的冲突,加大政局动荡。

②汉代:汉武帝时选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特殊是少府官员尚书)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

东汉时期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要点点拨“汉承秦制”。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是承秦制连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

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问题探究汉武帝为什么要把职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
要点提示:主要由于:(一)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削减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二)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三)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便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气。

共10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