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手册:第15讲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十五)[第15讲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时期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
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
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政治功能
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
2.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晚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描述:“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存在“夜市”
3.唐朝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①唐朝时商品经济的繁荣②民间集市在江淮地区出现③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④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
A.①②③④B.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清《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朝因之。
顾商贾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
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不闭户,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
”这反映了()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
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
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5.清雍正帝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6.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
(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
”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晋商()
A.获得了全国的食盐专卖权
B.以诚信为经营原则,以义取利
C.掌控了国家军政大权
D.得到官府庇护,获取高额利润
7.叶适说:“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
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南宋叶适的言论揭示了()
A.自汉到唐一直实行均田制
B.政府从直接分田转为立契收税
C.南宋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
D.土地买卖税成为政府最大收入
8.《后汉书·王符传》:“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
”这段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
C.中央集权制度D.郡国并行制度
9.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减少
10.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戴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古代交通不发达
B.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中国古代不对外开放
D.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1.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道:“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结远夷,乡导以入。
”材料主要反映了()
A.抑商的必要性B.“海禁”政策的恶果
C.小农经济的脆弱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
12.“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了一组与地名有关的文字材料:“两县共辖109坊,一为长兴、永乐、永宁、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一为善和、通化、丰乐、昌明、安乐、怀远、醴泉、昭行、义宁等55坊。
”
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
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发展。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
——内藤湖南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
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有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4)比较材料四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朝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端于唐宋之际的海洋发展路向,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开始出现了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历史性转折,到宋代出现了“诸蕃惟市舶仅通”的局面,海上对外贸易极其繁盛。
东起日本、朝鲜,西到地中海和非洲东部沿线,欧洲、非洲、亚洲50多个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宋代中国是亚洲一支最活跃的力量,以中国为中心,与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的亚洲多边贸易网络初具规模,指南针在地中海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地中海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据《明实录》载,明太祖朱元璋对中书省说:“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
”又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
”明成祖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
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
”自成
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正月起至次年三月止,赏赐贡使等项苎丝37 558匹,而全国司库每年额造仅25 741匹。
据《皇明世法录》载,明政府下令,“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物货船车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后又下令,“片板不许下海,禁革双桅大船”。
——丁长清《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史》
材料三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
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际我国外贸路径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世界意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朝海外贸易的主要因素。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评述明朝的外贸政策。
课时作业(十五)
1.C[解析] 材料中的示意图显示了秦汉至唐初时期,“城”与“市”仍然是分离的,城市与乡村间道路相通,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出发,便于统治。
因此,此时期城市的商业功能是从属于政治功能的。
2.D[解析] 题干中的两则材料反映了初唐和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中可以看出,初唐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晚唐时部分城市的夜市已比较兴盛。
A、B、C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3.A[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江淮草市”“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可以看出,唐朝时商品经济已有较快发展,但江贼活动也十分猖獗。
故①②③④都与题干材料信息相符。
4.A[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反映出,自宋朝至清朝,在地方“罢镇将,置巡检寨”,以加强中央对地方商业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这反映了城镇商业活动的发展。
B、C、D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5.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人们观念演变的准确认知能力。
在山西,人们的择业观念首选商贾,最后才是读书做官,反映了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6.D[解析] 依据材料“(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可以看出,明朝的晋商“领盐发卖,大获其利”,这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A、C结论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B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7.B[解析] 题干大意是说现今“授田之制”被破坏了,民间土地可以私自买卖,政府的职能已从过去的直接以政治权力配置土地,转化为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保护并从中收税。
据此本题选B。
8.B[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务农者少,而经商者、游手好闲者居多,容易造成社会不安定,为此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故选B。
9.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其游手无赖”可以看出,“海禁”政策的实施使沿海居民就业机会减少,从而导致一些社会问题。
A、B、C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10.D[解析] 解题时首先要理解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受到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A、B、C都与题意不符。
11.B[解析] 由材料中“明代”“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等关键信息,可判断材料中的现象是实施“海禁”政策的后果。
12.D[解析] 材料描述了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情境,设立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但是对对外交往进行严格的限制,故选D。
13.(1)结论:唐朝。
理由:唐朝实行坊市制度,而宋代开始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2)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扩大;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3)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和壮大,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4)相同:都认为宋朝出现了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不同: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解析] 本题以宋朝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及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通过“坊”的设置判断其最晚所属的时代。
第(2)问,要立足材料二的三段内容分别归纳。
第(3)问,要围绕材料,从社会阶层、文化及生活观念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第(4)问,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对比分析。
14.(1)原因: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为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前提;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指南针的运用,为发展远洋贸易提供了保障;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传统的陆上贸易渐趋衰落等。
意义:加强与欧非国家的往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整体发展;传播中国先进技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
(2)明朝政府不计成本的以政治目的为主的官方朝贡贸易,成为明朝政府巨大的经济包袱;出于维护其统治的目的,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对海外贸易需求有限。
(3)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世界市场初现端倪,经济争夺明火执仗;明朝政府实行的“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交往,扼杀了内部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与落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解析] 回答第(1)问,原因要结合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后,宋代在经济、科技领域的一些新变化进行综合思考和归纳;回答意义要结合世界历史知识,一是宋代开辟的海上贸易通道对后来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具有奠基意义,二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西欧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意义。
第(2)问,首先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和迁移,主要有三点,一是不计成本的朝贡贸易缺乏生命力,二是为维护明朝统治,实行“海禁”政策,三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封建经济的封闭性。
第(3)问,对材料进行理解和评价是近年高考的新题型,材料三的主旨是在中外开始密切联系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自我封闭,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在答题时要进行中外联系、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