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最佳中医病历书写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院记录
姓名:xxx职业:农
性别:女住址:xx县xx镇琵琶沟村
年龄:72岁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
民族:仡佬族可靠程度:可靠
婚姻:已婚入院时间:2011-12-2812:10
籍贯:贵州xx记录时间:2011-12-2814:03
主诉
现病史
,并
脑梗塞。
中医四诊:神清、神可,面色如常,形态自如,气息如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体格检查
T:36.2℃,P:64次/分,R:21次/分,Bp:170/9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型适中,步入病房,呈慢性病容,意识清晰,自主体位,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及粘膜无黄染及苍白,无皮疹瘀点及瘀斑,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无包块及压痛,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d≈3mm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分泌物溢出,双侧乳突区无压痛,鼻无畸形,左侧鼻唇沟稍变浅,无鼻塞、鼻腔内无分泌物流出,鼻中隔无偏移,各副鼻窦区无压痛。
口唇无发绀,口腔粘膜光洁呈粉红色,无缺齿残根,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双侧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双侧胸廓对称
无畸形,肋间隙无增宽及变窄,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细湿性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无异常搏动,心尖波动于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约0.5cm处,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率64次/分,律齐,心音稍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坦,上腹及下腹部稍压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sing(-)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
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脊柱无后突、侧突畸形,腰椎各椎体棘突压痛明显,双下肢无水肿,各关节活动自如,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专科检查
2.
6
一
1.
2.
3.入院症见:头昏,无视物旋转,偶尔有头胀,咳嗽,头昏明显时感恶心、伴呕吐,四肢肌力尚可,行走自如。
纳眠一般,二便调。
4.查体:T:36.2℃P:64次/分R:21次/分Bp:170/90mmHg,步入病房,呈慢性病容,意识清晰,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左侧鼻唇沟稍变浅。
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双下肢无水肿。
5.专科检查:左侧鼻唇沟稍变浅,无鼻塞、鼻腔内无分泌物流出,鼻中隔无偏移,各副鼻窦区无压痛。
各关节活动自如,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6.辅查: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HR:64次/分2.心电轴+150”,随机血糖:6.8mmol/L。
二.入院初步诊断及依据:
中医辩证:
老年女性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加之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现症见头昏,无视物旋转,偶尔有头胀,咳嗽,头昏明显时感恶心、伴呕吐,四肢肌力尚可,行走自如。
纳眠一般,二便调。
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根据以上诸症,本病当属眩晕病范畴,证为痰浊上蒙型。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1.
压为
Bp:170
2.
CT平扫三.
1.
四.
1.
2.E
3.
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0g陈皮15g砂仁10g
石菖蒲15g竹茹10g茯苓15g黄芩10g柴胡15g
党参20g麦冬20g大枣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
4.进一步完善三大常规血生化检查,请示上级医生查房。
医生签名:
出院记录
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72岁婚姻:已婚职业:农
民族:仡佬族住址:xx县xx镇琵琶沟村6组。
入院时间:2011-12-2812:10出院时间:2012-01-1209:00
住院天数:13天
入院时情况:患者因:“反复头昏6年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入院。
入院时查体:P:64次/分R:21次/分Bp:170/90mmHg,步入病房,呈慢性病容,意识清晰,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左侧鼻唇沟稍变浅。
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诊断:中医:眩晕--痰浊上蒙。
西医:1.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2.脑梗塞后遗症期。
Bp:130/
1.
2.
婚姻:已婚入院时间:2011-12-2812:10
籍贯:贵州,xx死亡时间:2011-12-2910:00
主诉:反复头昏6年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
入院情况:患者于入院前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为持续性头昏,以中下午时明显,感疲倦,无晕厥、昏迷等症状。
以上症状出现以来患者求治于石阡县人民医院,测量血压180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开具降压药口服具体药物患者叙述不详,后患者头昏症状缓解。
于入院前3年患者头昏症状再次出现,并有所加重。
患者求治于县医院行头颅CT平扫诊断为:“脑梗塞”,并住院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
之后患者又求治于安顺市人民医院行头颅CT检查均诊断为:脑梗塞。
以上3年来呈反复发作。
于入院前1天患者再次出现头昏,头昏较前有所加重,呈持续性头昏,
伴头顶部胀痛。
并感恶心、伴呕吐2次,均为胃液,未见喷射性呕吐。
入院症见:头昏,无视物旋转,偶尔有头胀,咳嗽,头昏明显时感恶心、伴呕吐,四肢肌力尚可,行走自如。
纳眠一般,二便调。
中医四诊:神清、神可,面色如常,形态自如,气息如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1.眩晕--痰浊上蒙。
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2.脑梗塞后遗症期。
诊疗经过:入院后查T:36.2℃P:64次/分R:21次/分Bp:170/90mmHg,步入病房,呈慢。
入院后E
2.
主诉
,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开具降压药口服具体药物患者叙述不详,后患者头昏症状缓解。
于入院前3年患者头昏症状再次出现,并有所加重。
患者求治于县医院行头颅CT平扫诊断为:“脑梗塞”,并住院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
之后患者又求治于安顺市人民医院行头颅CT检查均诊断为:脑梗塞。
以上3年来呈反复发作。
于入院前1天患者再次出现头昏,头昏较前有所加重,呈持续性头昏,伴头顶部胀痛。
并感恶心、伴呕吐2次,均为胃液,未见喷射性呕吐。
入院症见:头昏,无视物旋转,偶尔有头胀,咳嗽,头昏明显时感恶心、伴呕吐,四肢肌力尚可,行走自如。
纳眠一般,二便调。
中医四诊:神清、神可,面色如常,形态自如,气息如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1.眩晕--痰浊上蒙。
西医诊断:1.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2.脑梗塞后遗症期。
诊治经过:入院后查T:36.2℃P:64次/分R:21次/分Bp:170/90mmHg,步入病房,呈慢性病容,意识清晰,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左侧鼻唇沟稍变浅。
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双下肢无水肿。
查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HR:64次/分2.心电轴+150”,随机血糖:6.8mmol/L。
入院后予硝酸甘油扩张小动脉减轻心脏压力负荷降压,卡托普利片、尼群地平片降压,维生素E
2.
1
肝、见:。
中医四诊:,RBC3.2×1012/L,WBC5.7×109/L,N0.6,L0.39,E0.01,大便潜血(+)。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便血--血热。
西医诊断:消化道出血
(1)胃癌?
(2)胃溃疡?
诊疗经过:入院后给予奥美拉唑,氨基酸等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
大便潜血持续阳性。
3天前作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有一1.2×0.5cm的溃疡,边缘不规则,基底部呈结节状隆起,有血性渗出,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癌,其他部位胃粘膜呈萎缩性胃炎的表现。
经B超、X线胸片等检查,目前未发现身体其他部位有癌肿转移性表现,今日上午请胃肠外科李××医师会诊,同意转外科手术治疗。
目前情况:患者自觉恶心、食欲差、乏力,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营养不良。
皮肤粘膜苍白,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
心肺无异常发现。
上腹中部有局限性压痛。
大便潜血(+)。
目前诊断:中医诊断:便血--血热
西医诊断:上消化道出血
胃癌(腺癌,溃疡型)
转科目的及注意事项:手术治疗胃癌。
应注意患者营养状况较差,年龄较大,注意心脏功能。
可对咽部疼痛和恶心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
xxx
诊疗计划:完善术前相关检查,认真做好术前讨论,择期手术治疗胃癌。
因患者年龄偏大,术中、术后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加强营养支持。
医生签名:
说明:转出和转入记录也属于病程记录,均不需要另页书写,紧跟前面的病程记录,转入记录应书写在转出记录之后。
转科记录是指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转科时,经转入科室医师会诊并同意接收后,由转出科室和转入科室医师分别书写的记录。
包括转出记录和转入记录。
转出记录由转出科室医师在患者转出科室前书写完成(紧急情况除外);转入记录由转入科室医师于患者转入后24小时内完成。
转科记录内容包括入院日期、转出或转入日期,转出、转入科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主诉、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目前情况、目前诊断、转科目的及注意事项或转入诊疗计划、医师签名等。
页眉中石阡县中医医院为宋体二号,加粗。
其余字体为:宋体小四。
段落为:固定值20磅,
页面设置为:16开18.4X26厘米,
页边距:上2.0厘米下2.0厘米左1.8厘米右1.8厘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各科室优势病种必须按要求开展各种中医诊疗技术,中药使用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