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一《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必修一《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word教案1
【教学构思】
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然而专门强调让学生明白得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阻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

我决定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地势、气候、水和矿产资源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阻碍,同时还要明白得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阻碍,从而深刻明白得人地关系。

本节课估量两课时,第一课时分析自然环境对都市分布的阻碍,第二课时先以东莞为例,复习并总结自然环境对都市分布的阻碍,再学习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阻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地势、气候、水、矿产等自然条件对都市的阻碍;2、结合课文插图来明白得都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运用文字或图像资料,正确分析都市区位选择如何受自然条件阻碍。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文字、图像)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知识迁移、探究创新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东莞都市的形成和进展。

情感目标:通过对都市的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让学生明确随着人类活动进展,自然条件也会受人类阻碍,都市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从面培养学生普遍联系和进展的观点,养成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和总结地势、气候、水、矿产等因素对都市的阻碍。

难点:1、自然条件对都市阻碍是通过对人口分布的阻碍而发生的;2、分析水对都市布局的阻碍。

【教学方法】采纳案例分析法(阅读自学法、读图导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

【教学工具】多媒体网络平台、课件(含丰富图片、资料、表格)
【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课文,提出问题;2、阅读相关地图,分析对比,得出结论;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个案资料,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最早的都市分布图,并提出问题: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发祥地在哪里?什么缘故大都沿和布局?我国最早的都市什么缘故分布在黄河流域?以上地点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地点有充足的水源,便利的运输条件,还有温顺的气候、平坦的地势,肥肥沃的土壤。

[活动] 出示世界地势图,提出要求:请在欧洲、中国、美国、巴西各选一个地点来建都市,比一比,看谁选建的都市最有进展潜力。

让学生充分摸索,分组讨论、进行选择,然后各小组相互评判,说明对方的选择有哪些好处和不行之处。

[教师总结] 从刚刚的选择情形来看,同学们都选择了平原、沿海、沿江、中纬度地区等,这说明自然条件对都市的布局和进展有专门大阻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自然条件对都市的阻碍。

一、地势与都市
出示图4-1-4(中国大都市与地势分布的关系)和世界都市分布图,并结合以上活动结果提问题:
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三级阶梯各以什么地势为主?每级阶梯上有多少个10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世界都市大多分布在何种地势?
学生摸索、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1、平原是都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缘故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和节约建筑投资。

读世界都市分布图摸索:世界大多数都市都建在平原上,然而为何巴西的要紧都市选择建在巴西高原上而不建在亚马孙平原上?——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2、热带地区都市多分布于高原
读图4-1-5(兰州地势与都市进展),教师提问:世界上有专门多山区,那么山区都市又该建在哪里?——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3、山区的都市一样沿河谷分布或在开阔的低地分布
二、气候与都市
[演示] 在图4-1-4(中国大都市与地势分布图),教师在上面绘出400mm年降水量线。

从图中可看出,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几个都市位于该线的西北部,大部分都市分布在该线的东南部气温降水等气候适宜地区。

出示各种气候景观图;以及(中国大都市与气候分布图)、图4-1-7(世界特大都市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摸索,什么样的气候区适宜都市分布,什么样的气候区不适宜都市分布?
结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适于都市的布局。

三、水与都市
活动:你一天用多少水?在我们的生活中,偶然会遭遇停水的事件,谈谈停水对我们的生活及生产会造成哪些阻碍?
出示文字材料:某都市用水的统计
1999年全国都市年用水总量是467.51亿立方米。

都市综合人均日用水量(包括都市生产和生活用水)是536.37升。

都市商业等公共用水的都市生活用水的是189.62亿立方米。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1、都市进展离不开水——因此都市要沿河分布
提问:河流对都市有何作用?学生分析回答:(1)提供水源;(2)交通运输。

讨论:针对P96阅读材料(洪涝缺水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展的重要因素),讨论分析洪涝缺水什么缘故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展的重要因素?该如何解决那个问题。

2、都市沿河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5-96页,出示武汉、重庆、上海、广州等沿河都市的景观图,提问:都市要紧分于河流的哪些地点?1)河流入海口:河运与海运的中转站;2)两河交汇外:人、物流的集散、中转;3)水陆交通的转换处(物资转运);4)水运的起点、终点(物资转运)。

[过渡] 除了上述自然条件外,还有哪些自然条件对都市有阻碍?摸索下列都市形成的缘故: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芝堡、我国的包头、大庆、攀枝花。

四、矿产与都市
出示中国矿产分布图,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建国以后专门多都市在矿产资源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

但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后期,要考虑这些都市的转型,否则都市就会走向衰退。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势、气候、水、矿产等自然条件对都市的阻碍,总的来说自然条件是通过阻碍人口的分布来阻碍都市的分布,自然条件好的地点都市比较密集,自然条件差的地点都市比较稀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读东莞地势图,分析阻碍东莞的自然条件。

(板书提纲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与原人教版高中地理下册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第一节“聚落的形成”知识框架有许多相似,然而新课程把这一章划入自然地理学习,说明更强调自然条件对人类居住地的阻碍,本节课通过问题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体系,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明白得比较清晰,然而由于时刻不足,还缺乏一些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

【评议】
本节课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材分析都符合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活动,注重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表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能够落实新课程标准所要求把握的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

然而在学生能力的进展方面还有潜力可挖,能够提供一些中国闻名都市的图片,例如宜宾、重庆、武汉、上海,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这些都市布局与长江的关系,还能够对比重庆、武汉和北京、兰州各都市的轮廓,分析不同地势与都市形状的关系,并进一步为下一节课学习自然条件与交通运输线路的关系埋下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