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实录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评析
一、得失之间:告诫沉溺的恶果
师: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应该着眼于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
上节课我们已经扫清了《伶官传序》字词、语法上的障碍,完成了“文言”层面的学习。
这节课我们将进入其他三个层面的研读。
从文章体裁角度来考虑,它是什么体裁呢?生:议论文。
师:对,议论文。
但是更准确地说《伶官传序》应被称为“史论”,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
生:既然是议论文,老师就一定要讲它的论证方法,对吧,老师?
师:你说得对,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吧?
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及对比论证。
师:那么,文本使用的最为突出的论证方式是什么呢?
生:对比论证吧。
师:是的。
请同学们具体说说,文本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论证?
生:第一段“得天下”与“失天下”,不就是一组对比吗?
师:请你从原文中筛选出两个关键词,分别说明其“得天下”“失天下”的原因。
生:“忧劳” 为“ 得天下” 之因,“ 逸豫” 为“ 失天下”之因。
师:“忧劳”在原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生:来自父亲临终的嘱托、要求。
“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翻译为“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三桩志愿。
” 一个“ 其” 字,表示祈使语气、
命令语气。
一定会给唐庄宗造成压力的。
师:有压力就有动力!孟子言,一系列的挫折,能够使一个主体“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唐庄宗一定会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
你能从文本中读出唐庄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信息吗?
生:能够读出。
例如“告庙”,祭告祖庙,积极备战,以求保佑打胜仗。
生:第二段有几个连用的动词,即“ 请”“ 盛” “负”“前驱”“凯旋”“纳” 等可以窥见唐庄宗骁勇善战的形象。
师:《新五代史·庄宗下》就说唐庄宗:“善骑射,胆勇过人。
”那么“骁勇善战”能与“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忧劳”关联起来吗?
生:可以,在忧患意识下,唐庄宗一定会从炼就自身强大本领开始。
所以告庙、骁勇善战都是忧患意识下的产物。
也可以说是父亲的“遗恨”酿造了唐庄宗的“忧劳”品格。
师:那么,“逸豫”该如何理解?
生:安乐。
其中“ 豫” 在字典上的解释也是“ 安乐”的意思。
师:文中还有一句话“智勇困于所溺”,“智勇”显然指的是“唐庄宗”,“溺”为所溺爱的事物,那么唐庄宗到底溺爱什么?溺爱到什么程度了呢?
生:溺爱“伶人”啊,“伶人”就是演戏的人。
溺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师:怎么理解“无以复加”。
生:教材的“相关链接”都说给这些伶人封以高官,即“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一个唱歌的,能当上省长部长级官员,难道不是唐庄宗对他们青睐有加吗?
生:我再来说,就是这段链接,唐庄宗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听戏啊,“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
而且“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
师:透过“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旨在告诫什么?
生:旨在告诫沉溺玩乐的恶果。
[评析]在学生阅读体验和思考的基础上生成“ 对比” 这一课眼,并按“ 得失对比→壮衰对比→难易对比→知古鉴今”的课脉,引导学生体味欧阳修对比论证的目的、言语表现匠心、言语人格以及“史论”的文体特征,将“开口小,挖掘深”的教学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整节课精致而饱满,灵动而深刻。
抓住“忧劳”“逸豫”两个关键词,上下勾连,内外会通,不仅让学生理顺了文本内部的思想联系,而且对欧阳修“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观点,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不过,欧阳修对唐庄宗成败之迹——得难失易的考察,一口气得出了三个结论:1.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教者只引导学生关注结论三,有挂一漏万之嫌。
不关注三个结论之间的逻辑关联,更是错失了开掘文本篇性的契机。
关注文言文学习的四面: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忽略四面的“一体”性亦不妥。
如实用与艺术的功能是如何和谐而统一地发挥的,文化又是如何渗透出来的,这些问题必须在教学中统筹考虑。
教者将文章、文学、文化的学习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显然是受王荣生、童志斌“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一说的影响。
但这样一来,和文化课、国学课教学的本质区别又在哪里?一位学生从“遗恨”“告庙”“骁勇善战”三个方面读出了庄宗“ 忧劳” 的品格,完全跳脱了论证思维的模式,分析思维的质量相当高,教者完全可以盛情赞誉,以激发学生全面、深入思考的兴趣与动力。
二、壮(盛)衰之间:警示亡国的落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接下来我们继续找对比的句组吧。
生:第三自然段“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一“壮”一“衰”构成对比。
师:那么作品是如何刻画“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的呢?
生:“可谓壮哉”,我觉得指的是“当他用绳子捆绑燕王父子,用盒子装梁国君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告诉先王”。
生:“何其衰也”,对应的是“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
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师:从朗读的角度来看,这一段应该怎么读?
生:快节奏地读,要把大欢喜与大悲凉读出来。
师:是的,因为这里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直接造成了文势上的抑扬、起落,应该以紧张的方式来读。
请同学来试一试。
(生开始尝试朗读)
师:你的朗读符合大喜大悲的紧张节奏安排,很不错。
我们接着来品一下细节,为什么要“断发”呢?
生:应该是誓死保护皇帝,彰显臣子的忠心。
师:老师赞同你的看法,在《三国演义》第96 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中,周鲂“用剑割发掷于地”的行动,“吾以忠心待公,公以吾为戏,吾割父母所遗之发,以表真诚也”的话语来表露自己的忠心。
壮衰之间,令人为之唏嘘。
生:唐庄宗当年何等威风、意气风发;现在只能依靠臣子“勤王”来活命,可悲啊!师:文本中还有一组对比,与一“壮”一“衰”相似,请找出来。
生:应该是文本的最后一自然段“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
师:请结合句子展开说明。
生:当其强盛之时,天下所有的豪杰都不能与之对抗;当其衰落之时,十几个伶人就能困住他。
这真是英雄末路的悲哀啊。
师:文本中说唐庄宗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生:“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生:唐庄宗宠幸伶人,最终反而被伶人搅得国破人亡,岂不痛哉!
生:壮(盛)衰之间,向当下君主警示了亡国的落魄。
[评析]从整体的“壮”“衰”对比,到具象、细节的“壮”“衰”对比,再回归整体的“壮”“衰”对比,感受作者的言说意旨,教学设计一波三折而又环环相扣。
如果不
是对文本的脉络如庖丁解牛般熟稔,绝不会有如此自然而精妙的手笔。
引导学生读出情感上的大欢喜与大悲凉,文势上的抑扬、起落,更是教学上的灵性之笔,纤细的微雕艺术,令人喜不自禁。
如果对话中趁势点睛:此自然段一律“快节奏
地朗读”吗?学生或可明白:总体上“叙”缓“议”急,“长”(句)缓“短”(句)急,这样是否更能感受文势上的抑扬、起落?壮衰对比被两次点击,如果问问学生,可否删除最后一段关于盛衰的论述?学生是否更能体悟作者论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情理交融的气势之美?
三、难易之间:呈现创业的艰辛
师:我们继续再找对比。
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这里将“得之难”与“失之易”形成鲜明对比。
师:结合《新五代史》,我整理了以下表格:
由此可见,李存勖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用了15 年的时间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可谓“得之难”,而仅仅三年的歌舞升平、逸豫享乐就导致了“身死国灭”。
“3”与“15”的对比,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生:紧接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又是一组对比。
前者对应“15 年”的奋斗,后者对应“3 年”的纵乐。
生:正可谓是“满招损,谦得益”。
这组对比运用十三经之一的《尚书》中的名言作为论据,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师:真可谓创业难、守成亦难啊。
(PPT 显示)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
师:找同学读一遍,并翻译。
(生读,并翻译)很好,其中“草昧”译文“创业之始”。
通过这组对比,作者要呈现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勿忘初心!不要忘本!否则辛辛苦苦、惨淡经营的基业也会被颠覆。
师:回答得很好!
[评析]用年谱的形式展现庄宗“得”难“失” 易,一下子将欧阳修的隐没文字悉数还原出来,触目惊心。
学生发现后面总结文字中的“忧劳” 对应15 年的奋斗,“逸豫”对应 3 年的纵乐,更是扎扎实实体验到了欧阳修说理的严密。
未联系“谦”“满”来谈,有遗珠之憾。
四、史论的药用价值:知古鉴今
师:在得失、壮衰、难易的对比中,作品的主题呈现更为深刻有针对性。
这篇文章写作针对谁?
生:北宋王朝。
师:为什么针对它,它出现了什么问题,让作者忧虑不安?
生:(对内)讽刺、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再沉溺安乐生活之中,应该振作觉醒了,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江山。
生:(对外)北宋年年向北方少数民族纳币输绢,以求“一夕安寝”。
最终换来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嚣张的气焰。
师:用唐庄宗的经历影射北宋王朝统治现状,这种艺术手法叫做什么?
生:借古论今、借古讽今。
师:我们在苏洵的《六国论》中就接触过此种手法。
古,就是旧事、古事,以之来影射现实,起到唤醒、警醒的目的。
这就像《后汉书》说,“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即知古鉴今。
师:请大家用文本中的词语来说明:直接造成唐庄宗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生:“人事的逸豫”。
师:是的。
“人事的逸豫”导致了唐庄宗辛辛苦苦打造的基业倾覆、坍塌。
从这个意义上讲,《伶官传序》就是一剂良药,疗救已经病入腠理、肌肤、肠胃,但未病入骨髓的北宋王朝。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历史永远是活着的。
有些历史顽疾只有不断吃药才不会发作!”“药” 有助于抵抗遗忘,不断刺激。
在我们学过的文本中,有很多文本具有“药”用价值,大家能举出例子吗?
生: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生:《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生: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生: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师:以上所论都是在提醒后世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同样地,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通过一“得”一“失”,一“壮”一“衰”、一“难”一“易”的对比,形象直观地在告诫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勿因人事的逸豫而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同时,通过《伶官传序》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体认到欧阳修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家国情怀、民族责任感、民族立场,始终关怀民族的命运前途。
此种境界你我都需具备,大家共勉!
[评析]卒教显志与卒章显志完全契合,既顺应了文脉,又激活了史料,磨砺了
史实,循此还感悟了欧阳修的言语智慧——借古论今、借古讽今,言语人格——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家国情怀、民族责任感、民族立场,始终关怀民族的命运前途,课上得很饱满,很通透,也很大气。
整体来看,以“怎么写”贯穿,带动“写什么”“为何写”的感悟,生成与预设水乳交融,体现出非常难得的精致之美。
值得商榷的是:直接造成唐庄宗灭亡的原因真的只是“人事的逸豫” 吗?欧阳修具体提及的还有“满招损”“积于忽微”“困于所溺”,为什么这些就不是?如果将这些原因定位为“间接原因”,理据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