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论断类选择题选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常识论断类选择题选辑
1、泰纳说:“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人玩乐的艺人。

”这句话从一定方面或程度上正确指出了①哲学可以代替科学和艺术②科学和艺术都要受哲学的影响③哲学对科学和艺术具有指导作用④哲学是万能的,科学和艺术必须为哲学服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
2、一位伟人说过:“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某些人所想像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进步。

”这段话说明
①先进的思想力量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基础②正确的意识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③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④哲学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C
3、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这段话说明
A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学科
C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伟大工具C
4、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据此回答:
上述材料说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C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提供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全部智慧的源泉B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
A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B它是科学之科学,它穷尽了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C它是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D它反映了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愿望A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方法论是因为
①它科学地解释了世界②它科学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③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④它全部抛弃了过去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C
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据此回答:
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表明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
这个事例还说明
A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基础是科学理论,而不是江湖骗术
B人类现在还没有进入可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物的时代
C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
D人们改造自然物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D
中国古代的“天”是个多义词,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唯心主义思想家都曾用“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据此回答:
下列观点在物质意义上使用“天”这个词的有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人定胜天③天命不可违
④替天行道⑤生死由命,富贵在天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⑦民以食为天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A③④⑤B①②⑦C①③⑦D③⑥⑧B
我国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在他看来世界的本原是
A天B地C气D物C
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据此回答: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

这说明
A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这说明
A精神的力量是万能的B精神第二性,物质第一性
C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

”这一材料表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是人脑的延伸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B
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B
C自然界和社会发展是客观的D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出来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

”据此回答
费尔巴哈的上述观点生动地说明
A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B关于上帝的观念是人脑自生的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是没有意识的A
费尔巴哈的上述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只要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B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D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D
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来说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这一论断的哲学意义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否认意识能动性
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C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D
培根说:“懂得事物因果联系的人是幸福的。

”这告诉我们
①任何联系都是因果联系②承认因果联系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③把握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④懂得因果联系才能科学认识事物和有效进行实践活动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C
下列观点符合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①月晕而风,础润而雨②春江水暖鸭先知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国之将亡,必有妖异;国之将兴,必呈吉祥⑤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B
“农业兴,万事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我们就能赢得全局工作的主动。

”这表明了下列哲学道理
①办事情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②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
③事情的变化发展是捉摸不定的④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④D
下列说法符合发展观点的有
A士别三日,刮目相看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
“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既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这句话是指
A事物的变化无法捉摸,不可认识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机体的运动和哲学上的运动有根本区别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暂时的不可靠的B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上述两种观点
A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都夸大了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C前者正确,它说明了物质都是运动的;后者错误,它否认了相对静止
D前者错误,它夸大了物质的运动;后者正确,它科学地阐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

”这是因为A只有创新,才能彻底否定旧事物,实现事物的发展
B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完全取决于创新
C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C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办事。

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

”对这里的“老实态度”可以理解为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正确的原则出发
C从实际出发,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D主观必须符合客观C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了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重大发展;邓小平理论又在新形势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又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据此回答
上述材料表明
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B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前进深化的
D事物在每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状况都是不同的C
“与时俱进”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
①人们的思想认识要符合变化发展的实际②客观要符合主观③必须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人们的认识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A①③④B③C①②③④D①②A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这种说法
A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联系B反映了事物自身固有的联系
C反映了事物间必然的联系D是唯心主义者主观赋予事物的联系D
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过去我们判断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今天我们以实践为标准,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来判断工作的得失成败。

据此回答
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过程表明
A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
B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C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变意识为物质B
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把握过程还表明了
A规律是可以认识的B经济规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C规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A
晋诗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据此回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中所包含的主要哲理是
A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矛盾和事物不可分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A
从哲学角度看,王安石的观点是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A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单纯强调这一面,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

”这说明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
A无任何联系B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C相互排斥相互对立D相互转化B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下列说法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失败是成功之母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
“战争不是与鸡蛋相对立,而是与和平相对立。

父亲不是与石头相对立,而是与儿子相对立。

”这一形象说法表明
①对立只有在依存的条件下才能发生②矛盾并不是普遍的③矛盾中的对立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④脱离事物统一体的对立是不存在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C
同样是写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诗句,白居易形容为“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王勃则描绘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种现象体现了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绝对不同C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
前一句话的理论依据是
A事物的矛盾是客观的B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D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C
后一句告诉我们
A矛盾的普遍性必须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
B任何事物都具有同类事物的共性特征C同类事物是无区别可言的
D共性与个性的转化是有条件的B
材料中的观点共同表明
A矛盾既普遍存在,又各有其特点
B矛盾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之间
C事物之间的界限是难以确定的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点A
下列选项中,同时包含有“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特殊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和“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三条哲学道理的是
A一着不慎,满盘皆输B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
一首歌词中写道:“有时失去是一种拥有,有时跌倒是一种站起”。

这句歌词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C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双方具有对立性和斗争性B
江泽民同与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C
俗话说:“花在树上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C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C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相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这段话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C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D不同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不同的反作用B
宋诗人卢梅坡有《雪梅》诗两首。

一首是:“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另一首是:“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这两首绝妙的诗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矛盾双方在力量、地位和作用上是不平衡的
②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③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④事物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B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突出重点,搞好局部,集中力量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

”上述材料从哲学上体现了
①做工作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③在处理复杂事物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④整体与局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B
“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这说明了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有关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外因是第一位的原因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从杜牧的诗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要十分重视
C外因是事物的重要条件,能否利用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D在一定条件下,外因起决定作用C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对此,你认为正确的看法是
A机遇是内因,个人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B机遇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C机遇是幸运,意外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D机遇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B
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A意识具有能动性的原理B内因是事物发展根本原因的道理
C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道理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B
杜牧在《阿房宫》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C只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D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D
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跨的。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

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处,党就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B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
C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A
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落第后写下了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自勉联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D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D部分是整体的构成要素和活动前提C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都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
A坚持两分法B坚持适度原则
C透过现象看本质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
“七寸筷子能勾魂,二斤点心触居身,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

”酒杯之所以能淹死人,是因为
A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内部矛盾B
老子云:“图(注:打算)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注:开始)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据此回答: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③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量变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A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个哲理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C
“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使客观和主观相符合,不能思想僵化B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意识和物质没有根本的区别A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些话主要说明
A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B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D自然现象的变化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B
邓小平同志说:“不要拒绝变化,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

”这一观点表明
A要推动一切事物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
B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C变化就是发展,拒绝变化就是拒绝发展
D事物是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的D
宋代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有这样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事古难全”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③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的存在着④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A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哲学含义是
A自然界不变,人在变B事物在运动,但本质不变
C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但变化的形式和速度各不相同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心情在变C
钱仲书主张“诗分唐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筋骨思理见胜”。

这说明
①内部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主要依据②事物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外部具有不同的特征③矛盾具有普遍性④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D
《淮南子·说山训》中说:“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林,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此话说明
①因果关系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②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③原因和结果是有严格区别的④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A
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任何事物只有在联系中才能存在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难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可见
A梦既是一种物质活动,又是一种意识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种精神世界
C梦中的奇遇只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C
莎士比亚说:“愚者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但真正聪慧的人只知道自己是愚者。

”其哲学含义是
A已知和未知是相互依存的。

知识面越窄的人,自认为不懂的东西越少,反之亦然
B聪慧者都是由愚蠢者转化而来的
C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由愚者转化为智者的惟一条件A
“窥一斑而知全豹”与看到少数党员干部腐败就断定整个党腐败,这两种思维方法在哲学上的区别在于
A前者由局部推断整体,后者由个别推知一般
B前者体现辩证法要求,后者则是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片面观
C前者属于辩证法,后者属于唯物论
D前者是孤立地看问题,后者是片面地看问题B
李大钊在被北洋军阀杀害前,大义凛然地宣告:“试看明日之环球,将是赤旗的世界。

”可见李大钊
A坚信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B预料到新事物的发展进程是曲折的
C认识到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
D深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A
巴甫洛夫说:“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于高空的。

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

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

”这主要说明
A科学家需要空气才能工作B没有空气鸟儿不能飞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