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单元检测必修2第一单元训练卷(二)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必修2第一单元训练卷
语 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炽。

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

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

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
起来,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中医学、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是指儒家经典,如《论语》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话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如司马迁的《史记》,以及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

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等。

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家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

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摘编自《南开语言学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名称虽然各异,但核心是强调中华文化与学术。

B .“国学”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是恢复两汉经学,学习西方文明。

此卷只装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C.“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消失,原因是对胡适的批判以及多次的文艺批判运动。

D.“国学”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但繁体字是不包含其中的。

【答案】C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核心是强调中华文化与学术”错,应是“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B项,“恢复两汉经学,学习西方文明”是手段而非目的;D项,“但繁体字是不包含其中的”理解有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国学”的基本定义及包含内容,文字简洁、内容明确。

B.文章第二段客观地分析了“国学”的起源和中间变化的原因,层次清楚,有理有据。

C.文章三、四段对“国学”的不同分类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强调了按内容分类更为合理。

D.文章从“国学”概念的提出,谈到“国学”概念的历史分析,最后对“国学”的内容分类进行论证。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强调了按内容分类更为合理”理解错误,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起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胡适等人在“五四”运动前后对“国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B.作者对八十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提出了批评,因为其中掺杂了功利、迷信色彩。

C.经、史、子、集是“四库全书”对“国学”的分类,戏剧作品虽属“国学”,但影响甚微。

D.“国学”按内容分类,初为三类,后又加经世、科技之学,明显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

C项“戏剧作品虽属‘国学’,但影响甚微”理解错误,原文表述是“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并没有说它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冬日香山
①要不是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

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

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

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

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

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

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

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

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

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

在山下
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

连路面的巨石也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

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放,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上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

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

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

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

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

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

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

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

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

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

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

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

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

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雾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

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

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

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

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

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

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梁衡文集《觅渡》)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作者写到香山春、夏、秋三季的繁花、浓阴、红叶,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季香山“清静”的强烈喜爱。

B.文章第⑤段“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作用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冬日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

C.冬日的香山,舍掉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丰腴,秋天的绰约,因为香山需要的只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这些热闹与繁华。

D.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题中AC项考核内容,BD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认为作者对另外三季的态度是“冷漠甚至厌恶”错,文中无依据,应该是为了对比突出冬日的香山。

B项,对比喻句的设喻意图解读错误,该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冬日香山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C项,作者礼赞的是香山冬日不为人知的一面,但对香山其余三季人们所熟悉的热闹与繁华并未否定。

5.联系全文,体会文章第①段,谈谈“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

(4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香山的另一面性格的惊喜。

引领出文章对冬日香山让作者极其惊喜的“意外发现”(或香山的另一面)的叙述和思考。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句子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

首先明确句子的内容“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表达“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香山的另一面性格的惊喜”。

从结构看文章的下文写“对冬日香山让作者极其惊喜的香山的另一面的叙述和思考”,此句引出下文。

6.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

(6分)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作者在感悟到香山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叹,再度点明了冬日香山清静、骨气的本质,与前文呼应,使读者对冬日香山有进一步的思考。

【解析】这也是一道分析句子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注意此句在文章的结尾,注意从情感的表达和照应的角度分析,从内容上,这句话是作者在感悟到香山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叹,再度点明了冬日香山清静、骨气的本质;从结构上,与前文呼应,使读者对冬日香山有进一步的思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

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

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

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

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

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

”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

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

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

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

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

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

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

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

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郁达夫即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危险。

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

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

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样的感慨。

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

1945年8月29日20时许,在印尼苏门答腊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去,从此神秘失踪。

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尚未来得及欢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做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摘自《福建日报》)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郁达夫曾经历“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困窘,也因此感受过世人的白眼。

B.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惊世骇俗的婚恋,最终以分手告终,皆因“风雨茅庐”不能使爱永恒。

C.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悲剧,为郁达夫的传奇人生抹上了最后的悲壮。

D.本文围绕文风、婚恋、结局组织材料,写出郁达夫极其传奇的名士风采。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项,“感受过世人的白眼”错,原文无依据。

B项,“皆因‘风雨茅庐’不能使爱永恒”错,作者认为“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

D项,文章还提到了郁达夫的出身对文风的影响(第二段)及郁达夫、黄仲则几方面的相似(第三段)。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乱世才子郁达夫”作为标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

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

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

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C.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

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的创作充满强烈悲悯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D.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在与王映霞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

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虽然走到了一起,但最终却不得不承受灼伤之痛。

E. 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

作者通过大量侧面描写,并通过对比的手法给读者介绍了郁达夫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

【答案】CD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项,“正是因为乱世,才让他成为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强加因果。

B项,“二人都生于乱世”错,原文说“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

E项,“对比的手法”错,不是“对比”手法。

9.文章说郁达夫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6分)
【参考答案】①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

②悲剧的出生:家道中落,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③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

④爱情失意。

(答对3点即可满分,每点2分)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说郁达夫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的依据,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各自的矛盾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的无奈结局”概括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应春,字东阳,真定人。

嘉靖二年进士。

授南阳知县,迁和州知州。

入为刑部郎中。

历知潞安、开封二府。

迁陕西副使。

进右参政。

宁羌贼起,会兵讨平之。

迁按察使,左、右布政使,皆在陕西。

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三十二年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

俺答诸部岁扰边,应春言:“诸边间谍不通,每寇入莫测其向,我则无所不备。

兵分势孤,往往失事。

夫寇将内犯必聚众治器腊肉饲马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