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星和天棓星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星和天棓星的故事
大舜、后羿的事迹演变成了天上的星象,天棓星则隐喻着一段隐没了数千年的历史,帝星之说又从何而来?
帝星、天樯星、天枪星的方位大小和分布
中国古代的星座,统称三垣二十八宿。

紫微垣,就是古代的拱极圈。

其中包含北极天枢五星、勾陈六星、紫微垣墙十五星、北斗七星、文昌六星等,还有两个特殊星座:帝星和天桔星。

由于岁差的缘故,古今的拱极星不同,其中北斗七星和天桔星等,都是三皇五帝至秦汉时代的拱极星,然而唐宋以后,则均已越出拱极圈的范围。

按照中国古代对星空的认识,地上住着人类,星空上则住着神仙。

人类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而天上的神仙,则来无影、去无踪,大都具有比人类超常的神奇能力。

故人类往往需要求神拜佛,祈求他们的保护。

中国古代的星名,大都来自神话传说人物和上古历史中的著名英雄。

有的则是创造历史的伟大人物或重要发明家。

其中的帝星,则是天帝的象征。

天帝是天神中的最高者,天上的所有天神都要听从他的指挥和调遣。

因此,人们便相信人类要接受天神的统治,而国家的君主或帝王,就是天帝派遣下凡治理地上百姓的,是天帝的儿子,故称作天子。

正是由于帝星象征天帝,人们就必须在星空中给予他一种特殊的地位,古人是如何设想的呢?《史记·天官书》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按照《索隐》和《正义》的解释,紫微垣就是天帝的家,太一就是天帝的别名。

因此,司马迁记载的帝星,就是当时历史文献上记载的北极星。

司马迁所见到的历史文献,大多是先秦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之说。

而唐代李淳风所撰《晋书.天文志》,却将北极星与帝星分开,称北极星为纽星。

他说:“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

(其第五星)北极,北辰最尊贵者,其纽星,天之枢也。

天运无穹,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日‘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第一星主月,太子也。

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太乙之坐,谓最赤明者也。

第三星主五星,庶子也。

(第四星后官。

)”他明确地说纽星为北极星,
是天体运行的枢轴,是众星中的最尊贵者。

然而,了解历史的人都明白,众星拱之、最尊贵的星,只能是帝星。

最赤明者,是说帝星是其附近天区中最红、最亮的星。

纽星不是最红、最亮的星,这句话说得互相矛盾,但却符合历史。

李淳风不相信岁差,却记载了极星因岁差而发生变化的事实。

据文献研究和岁差原理推算,帝星是商周时代的北极星,纽星则是两汉至南北朝的北极星。

《天官书》所载帝星“其一明者”是什么意思?据薄树人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的恒星亮度,也有五等之分,大致可分为:大星(1.5等以内)、明者(1.5等至3.0等)、星(3.0等至4.0等)、小星(4.0等至5.5等)、微星(5.5等至7.0等)。

帝星为紫微垣墙内仅有的两颗明亮恒星之一,达2.2等,故称为“明者’。

对应于西方星座,应为小熊座B,为小北斗斗口那颗星。

另一明者,为小北斗斗柄尖上的星,即小熊座α,即现代的北极星。

在左枢星的左下方,织女星的右上方,有天桔五星。

在左枢星的右下方,有天枪三星。

在中国古代的武器中,常将枪棒连在一起,如枪棒教头等。

通常来说,棒只是一种防身武器,而枪前有刺杀的箭头。

但在紫微垣设立天桔星,表明它并不是普通的木棒,而是具有宗教和神话上的意义。

这里的桔字,是古代棒字的异写,但是不知其含义的学者,例如,明顾锡畴《天文图》就写作天培(pei),在另一些星图上,又错写作天掊(pou)。

星的名字写错了,星名的含义也就弄错了,这是应该注意的地方。

在天桔、天枪两个星座中,仅天桔四为2.4等星,其亮度与帝星相当,其余都是3等以下的星,可见古代天文学家在创建中国星名时给予了天桔星重要地位。

帝俊——东夷民族的上帝天神
如前所述,帝星是一个为劳苦大众排除万难、创造辛福生活的伟大帝王的象征。

不过,我们现在要问,这个天帝,在历史神话故事中实有其人吗?研究结果是实有所指的,这个人物,就是帝俊。

按照袁珂先生《中国神话通论》的观点,所谓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的帝喾、帝俊和帝舜,实际是同一个人。

其理由是这三个传说人物具有共同、相似的行为和业绩。

如果这一结论成立,三皇五帝的历史,似乎就变得更为简明了,是东夷、
西羌和夏族,互相融合、斗争和交替执政的历史。

对中国古代图腾神话故事的研究表明,东夷民族在自北向南迁徙发展的过程中,从龙图腾演变为鸟图腾;夏民族从北向南发展的过程中,也由猪图腾演变成龟蛇图腾;西羌民族自西向东发展时,则一直保持着虎图腾。

有关华夏各民族的图腾,几乎在历代正史的民族起源中都有交代。

而《山海经》等书,则是研究民族图腾的集大成者。

不懂得这一点,也就无法懂得华夏各民族的特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夏商周三代,对自己的国君和首领的称呼,各不相同。

夏代的国君称“后”,故禹称夏后禹、启称夏后启、相称夏后相等。

有关夏代称“帝”的文献,均为后人之误传。

商代的国君才称帝,如开国君主帝乙,后来的帝外丙、帝中壬等。

周代的国君称王而不称帝,如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共王等。

由此可以看出,华夏各民族之间至三代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故人们早期对于帝星的命名,不可能出现在夏人或周人中。

袁珂在《中国神话选释》中指出,中国神话有两个系统,即以黄帝为中心的古西羌系统,和以帝俊为中心的东方系统。

帝俊是东方殷商民族所奉祀的上帝。

卜辞中常见的“高祖俊”,就是指他。

一般而言,古代的炎黄后裔常将创造发明归之于黄帝,与此类似,东夷人亦将一切创造发明归之于帝俊。

即使是司马迁,在他撰写《史记·五帝本纪》时,也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故袁珂认为帝喾、帝俊、帝舜实为同一个人,《帝王世纪》所载喾“自言其名日俊”就是证明。

但是,有关帝俊的古代文献,仅见于《山海经》。

那么在《山海经》中,究竟有哪些记载俊为天帝的地方呢?
《山海经·大荒南经》曰:“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又《大荒西经》曰:“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经研究,这里的“十日”,就是《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刚柔十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羲和“生十日”,是以太阳的运动周期定月,即羲和创立了十月太阳历。

所以,羲和被称为“日神”。

“月十有二”,即以月亮圆缺为周期的、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农历,俗称“阴历”,常羲创造了这种历法。

所以,常羲为“月神”。

有资格同时娶这两个天神为妻子的,就只有最高天神天帝,即帝
俊。

这个集三帝为一身的帝喾,还干了两件大事,即《左传》所记载的将“日寻干戈”的高辛氏二子分开,迁阏伯于商丘,主商星(大火),后裔为商人;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星,后裔为唐人。

这是分配、调解东夷、西羌两大民族之矛盾的伟大功勋。

《五帝本纪》还记载,帝喾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娶四妃姜源、简狄、庆都、常仪,其四子皆有天下。

因此,帝俊是东夷人心目中崇高的领袖,是东夷人民的高祖,是最伟大的天神,故被人们奉为众星拱之的帝星。

当代研究中国古代北极星的学者已指出,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北极距帝星最近,故帝星是商、周人的北极星。

可能正是这一历史事实,才导致《史记·天官书》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司马迁根据历史和文献记载,说紫微垣中那颗明亮的星,就是被称为太一的北极星。

《正义》还特别指出,太一是天帝的别名,并引刘伯庄云:“太一,天神之最尊贵者。

”因此,在先秦历史上,这颗帝星曾做过北极星是不成问题的。

实际上,在司马迁时代,北极星已移至纽星附近。

《史记.天官书》的这句话,主要引自历史文献。

而当时的星表很不一致,更不统一,还处在发展形成阶段。

后世星表、星图所载的太一、天一星,已经不在《史记.天官书》所述的位置。

羿治七凶的故事
在《山海经》中载有羿治七凶的故事,其中将俊为天帝的身份描绘得更为形象。

《海内经》说:“帝俊赐羿彤弓素赠,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本经训》又说:“尧之时,十日并出,……凿齿、九婴、大风、封豕、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锲输,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豕于桑林,万民皆喜。


帝俊和羿,均是生活在天国里的天神。

帝俊不仅要治理上天之天神,同时也要治理下地之人民。

当他得知下地之人民因受七凶之害而痛苦不堪时,便派天神羿,带着红色的弓,白色的箭,来到民间,以扶持下地人民的百种艰难困苦。

本来是帝俊时发生的事,说神话故事的人为了将俊为天帝神、尧为天帝之子的观念统一起来,才改为尧时发生的故事。

尧象征西羌民族,他执政时便颁行西羌人使用的十月太阳历。

东夷人因习惯于使用十二月农历,视十月太阳历为民害,故作为东夷人的帝俊和羿,将其当作七害之一废除了。

为了巩固帝俊政权的统治,羿必须镇压敢于反抗的异己势力,也就是其余的六凶。

所谓凿齿,是一个习惯凿掉犬齿以作为象征的民族。

按照袁珂先生的意见,所谓锲输,可能就是其子孙建立殷朝的先民契。

九婴,就是长着九个脑袋的九头鸟,他们是鸟夷中的一支。

大风,就是风伯禺强,也就是夏鲧。

修蛇,就是以后与夏政权建立婚姻同盟关系的、以蛇为图腾的修巳民族。

由于羿率领帝俊的武装力量镇压了七凶的反抗,才巩固了帝俊政权的统治,弈也就成为东夷人心中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永远为人民所称道。

正因为帝俊时代羿所创立的业绩,被封为伯,成为一路诸侯,其子孙也继承了他的事业,仍以羿称之,兴旺了很长时间。

有关弈的事迹,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据后人研究,弈亦写作阏、益、噎等。

其基本含义为燕子的叫声,是鸟图腾的代表人物。

在《五帝本纪》中写作伯益,在《左传》、《国语》中写作高辛氏二子中的阏伯。

《括地志》说:“宋州东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

”今建有阏伯庙,亦称火星庙,为纪念火正阏伯之地。

阏伯、伯益、羿伯,皆为同一人名之异写。

逢蒙桃木棒杀羿的故事
到此为止,关于帝俊命羿下凡、惩治七害的故事才讲到一半。

相传正是羿这个时代,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流传有河伯和洛嫔的故事。

在屈原《离骚·九歌》中,就分别载有赞颂河伯、洛嫔的短歌。

河伯本名冯夷,又名冰夷,是管理黄河的大神。

洛嫔是洛水之女神。

他们是一对夫妻,关于他们的来历,《抱朴子曰释鬼篇》云:“冯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

”洛嫔也有相似的来历,相传她是伏羲氏的女儿宓妃,因溺死于洛水而被封为洛神。

羿平定了七凶之后,社会安定,因羿治理有功而被俊封为羿伯,人们享受着和平盛世的局面。

有一天,河伯带着洛嫔化为白龙出游,被羿伯发现后,便对着他射了一箭,射瞎了他的一只眼睛,并且霸占了河伯的妻子洛嫔。

这一无理的举动被河伯告到天帝那里。

天帝问是怎么射的,河伯说是化成白龙出游时发生的,天帝反说射得对,因为河伯本应安分守己待在自己的领地。

自此羿与河伯结下仇怨。

但是羿射河伯的故事就到这里结束。

后人在追溯这一故事时,则余韵未消,由此推衍出各种评论和结局。

有人说,
羿为夺人妻子而杀人是违反人伦道德的;有人以为,河伯是另一支东夷人;又有人说,羿、河伯、洛伯都是古诸侯,但出自不同民族。

笔者认为,冯夷河伯,与羿应是不同民族。

河伯族当属夏人系统。

由此便引领我们转入了另一个天桔星的故事。

《孟子·离娄》曰:“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所载故事是说,有个名叫逢蒙的人,因羿擅长射技而向羿拜师学艺。

由于自己努力,将羿的射技全部学到了手。

他想,现今天下只有羿一人的射技可以与其相比,只要没有了羿,他就是天下射技第一。

正是出于这一自私的想法,于是他杀掉了羿。

因此,逢蒙的行为十分奸诈残忍,他恩将仇报,为后人所不齿。

从此,帝俊时代最伟大的英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不过,从民族矛盾这一更高观念出发,逢蒙杀羿可能正是夷、夏矛盾斗争的反映。

因为羿治七凶、射河伯、夺其妻洛嫔,正是矛盾激化的表现。

那么,逢蒙是以什么方式杀羿的呢?《淮南子.诠言篇》说:“羿死于桃桔。

”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曰:“桔,大杖。

以桃木为之,由是以来,鬼畏桃也。

”桔是棒字的古写。

这就是说,逢蒙以桃木大棒、用突然袭击的方式杀害了羿。

因为羿生时为民除害,死了也当为鬼雄。

正因为羿死于桃木棒,所以鬼均畏惧桃木以及桃木制品。

后世之桃木祛邪除害、钟馗捉鬼等神话传说,可能均源于此。

唐代《开元占经·石氏中官占》在说明天桔星名含义时,引石氏曰:“天棓五星,天之武备也。

桔者,大杖,所以打贼。

皆所以禁暴横,备不虞也。

”此处的天,就是指天帝,实即是天子。

武备是指手持大棒以防不测的天子贴身武士。

因此,此处的天棓,不是一般含义的木棒,而是有宗教神话含义的,它实即是逢蒙击杀羿伯的桃木大棒。

在紫微垣中,它起到护卫天帝的武备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