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公振新闻教育思想探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公振新闻教育思想探源
作者:康虞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5期
戈公振在我国是较早提倡新闻教育的,他先后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新闻学和报学史等课程。
1918年-1927年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创立时期。
1917年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高校中第一门新闻学课程。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成立报学系。
此后陆续问世的还有厦门大学、平民大学、政法大学、南方大学、国民大学等校的新闻系。
据统计。
从1920年至1926年。
全国高校共创办了12个新闻系(科),初步形成了一个新闻教育的系统。
戈公振在当时积极主张在大学开设新闻教育,并为之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们可以从戈公振的著作和不平凡的经历中看到他对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首先,开创中国新闻史研究。
在我国新闻界中。
长期以来存在重经验、轻研究的现象,甚至说新闻无学。
戈公振不仅承认新闻有学,还认为报学史也是一门科学。
“所谓报学史,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
”戈公振率先提出,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研究报纸自身的发展变化。
其次,重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戈公振曾在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讲授新闻学。
在杭州创办过暑期报学讲习所。
为中国报界培养了不少人才。
戈公振强调记者的责任,他认为:“记者之职责至重。
而社会之希望于记者亦甚高。
抑尤有进者。
报业职业也;一论、一评、一纪事,须对读者负责任,非有素养者,曷足以语此。
”他认为能够在报馆工作,在报纸上撰写文章的人,不仅要掌握采编技巧。
更要拥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和道德修养。
“故由道德上理想上以造就报业人才,则报馆不如学校,学问与经验,两不宜偏废也。
”他与同时代其他的资产阶级报人一样。
强调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品性。
主张记者接受大学的新闻教育。
再次。
提出国民媒介素养。
在《中国报学史》中,戈公振还提出,新闻学应该成为每个人都要学习的。
因为报纸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现象,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都应该懂得报纸的性质、作用以及读报方法。
“报纸与人生。
其关系之密切如此。
故报纸之知识。
乃国民所应具。
”
戈公振先生之所以热心投身于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
与他个人的家庭环境、实践经历、西方新闻思想的影响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
戈公振的新闻实践
戈公振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的一个书香之家,深受其父母影响。
从小就养成了好学进取的精神。
这对于他一生的新闻实践和学术趋向。
无疑是有很大影响的。
戈公振学习非常用功,23岁时考入南通师范大学,但因家庭经济问题而无法就读,同年他前去上海拜访《时报》的创办者狄楚青。
经狄介绍,戈公振留在有正书局当学徒。
并在狄的帮助下于1914年正式进入《时报》工作。
狄楚青是一位爱国报人,并且是较早在中国提倡新闻教育的业界人士。
早在1910年。
狄楚青便和于右任、汪瘦岑、汪秉忠发起建立全国报馆俱进会。
1912年该俱进会在上海召开特别大会时,决议设立新闻学校。
狄楚青先生对戈公振的一生有很大影响。
他的新闻教育主张,也得到戈公振的认可和实践。
戈公振在《时报》工作将近15年,从校对、编辑一直升任总编辑。
充分发挥了编辑和艺术才能。
他办了多种副刊。
并首创了该报附张《图画时报》,内容以中外大事为主,用道林纸铜版精印,很受读者欢迎。
他在《时报》工作过程中,孜孜不倦地坚持进行新闻研究工作,总结我国新闻事业的经验和学习外国的经验。
戈公振先生深刻意识到,新闻业界人才缺乏,记者缺少新闻职业技能的相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
他于1925年出版译著《新闻学撮要》,介绍了美国的实用新闻学。
由于戈公振在业界和学界的突出表现,1928年底他被《申报》总编辑史量才邀请,进入该报总管理处任设计部的副主任。
此时的主任是黄炎培,顾问是陶行知。
在戈公振先生的积极努力下,《申报》从1930年起开始出版《星期画刊》,在该报工作期间,他十分注意分类剪贴报纸的各类新闻以作参考资料,并装订成册。
戈公振首创了一套资料积累、管理制度。
他的这些工作,为《中国报学史》的撰写打下了基础,并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留下宝贵资料。
此外。
戈公振还积极参与创办各种形式的新闻组织,宣传新闻教育思想。
1921年11月9日,戈公振与曹谷冰、潘公展、严谔声、周孝庵、胡仲持等20余人发起组织上海新闻记者联谊会,戈公振任第一届会长,该会“以研究新闻知识。
增进德智体群四育为宗旨”。
1925年11月,戈公振发起成立上海报学社。
由国民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报学系师生参加。
出版《言论自由》社刊,蜚声海内外。
戈公振对西方新闻研究的吸纳
戈公振虽没有留学西方的经历,但他很注意主动吸纳西方的思想。
早在有正书局当学徒期间,戈公振便努力自学英文。
进人《时报》工作之后,他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当时西方新闻学的发展。
戈公振将国外的新闻学教育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美国式、英国式和德国式。
其中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正为国人所推崇。
戈公振出版的第一本书《新闻学撮要》,就是根据美国学者开乐凯(FN.Clark,Jr)的著作(The Handbook of Journallsm)编译而成。
后来,陆续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
也大都是按照美国模式设置的。
1927年戈公振利用自己筹集到的经费,开始为期近两年的第一次出国考察。
主要考察了国外的新闻事业和新闻教育。
戈公振的足迹遍及英、德、意、瑞士、美、日等国,他还应邀出席当年8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的报界专家会议。
有人称他此行是“花了最少的钱,走了最多的地方,看了最多的东西”。
通过这次出国考察,戈公振对欧美和日本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
对于国外新闻事业的先进经验,他主张“拿来主义”。
这次出国考察开阔了戈公振的视野,并刺激了他更深地进行新闻学研究的热情。
回国后戈公振开始撰写著作《新闻学》。
这是一本介绍中外新闻发展史和现状的普及读物,对报纸的起源、中国现代报纸的进化、报馆组织、通讯社、报业教育和报纸的命运等问题。
都作了扼要而通俗的叙述。
戈公振通过对于中外新闻学研究和报学资料的收集之后,于1927年出版《中国报学史》一书。
该书第一次系统全面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确定了“报学史”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科,新闻学教育的三大分支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学术源头。
在这层意义上,正是由于戈公振的关键一步。
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开展才有了名正言顺的学科框架体系。
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戈公振通过办报和全部著述活动清楚地表明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虽然他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学理论和新闻事业管理方法很推崇,但是在思想上对于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
戈公振认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不发达的原因,是由内压与外迫势力造成的。
他在著作中对帝国主义利用报刊在华进行的侵略活动进行揭露,并严厉抨击了外报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
戈公振认为:“初外报对于中国。
尚知尊重,不敢妄加评议,及经几度战事,窘象毕露,言论乃肆无忌惮。
挑衅饰非,淆乱听闻,无恶不作矣。
”1932年9月5日,戈公振以特派员身份随同国联调查团一起前往日内瓦,出席国联举办的关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大会并向国内发回电讯稿。
此外。
戈公振还在国际上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积极奔走。
他在第一次出国考察期间,出席国际新闻专家会议。
呼吁大会讨论“中国与欧美两洲间之新闻电费,较之欧美两洲相互间,高过二倍有半”的不合理状况。
面对资本主义国家通讯社垄断中国新闻发布权的局面。
戈公振呼吁中国要建自己的通讯社。
“九一八事变”和“淞沪会战”发生之后。
戈公振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他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爱国运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