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关山月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阳江市关山月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5月24日,由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主办的年度会议“国际太空开发大会”在洛杉矶举行。
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独立的草根非营利组织,其历史可追溯到1974年成立的国家太空研究所(NSI)和1975年成立的拉格朗日点协会(L-5)。
本届“国际太空开发大会”的主题是“太空旅行——把人类送入太空”。
大会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深空探测成果汇报、太空移民方案和太空资源开发与技术探索展示。
与20世纪7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提出的通过在拉格朗日点建立人造圆柱体来实现人类太空移民的梦想不同,目前美国太空移民以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为努力方向。
美国太空界已经着手开始探索一系列现实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月面的熔岩管建立人类基地,在火星的Noctis登陆是否可行,如何在火星开展资源勘探、开采与利用,如何为人类火星基地提供能源等。
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大会上重申美国探测火星的计划——2018年将无人探测器送至火星,为建立人类聚居地选择地点。
2021年,用“龙”飞船将人类聚居地组成部分的两个居住单元、两个生命支持单元和两个供给单元运至火星。
2025年,实现首批志愿者登陆火星。
(选自《国际关系研究》2018年6月13日)
材料二:
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
摆在人类眼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移民其它星球。
而火星以其与地球的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
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已经找到火星有液态水的记录。
火星的自转速度与地球几乎相等,自转一周为24.6小时;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气,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火星地貌同地球地貌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特别是火星大气层中也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为火星表面创造有利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
然而探索外星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
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
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
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
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调查显示,女性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18个月,男性工作24个月,所受到的宇宙射线的辐射总剂量就会超过其一生可接受的限度。
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
这种来自宇宙中的高能量原子碎片极难抵御,它们可以穿透层层防护,伤害到人的细胞和DNA。
一份来自加州大学的报告显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失忆、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材料三:
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火星的探测已成航天大国追逐的目标。
中国国防科工委“航天工程中心”早在2016年8月就正式启动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
探月工程技术积累和火星观测研究让人类具备了“离开自己摇篮”的能力,国际航天机构均将探测重点瞄准火星。
火星与地球相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年平均温度零下六七十摄氏度、火星大气稀薄、气压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
据介绍,未来改造火星可能会实现。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4月正式立项,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轨道器环绕探测和火星车软着陆巡视探测。
美国火星探测计划借助“好奇号”火星车将配有高精度仪器的实验室搬到火星。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则是火星轨道器十火星车的“天地组合”协同工作。
在欧阳自远看来,在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的过程中,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尽管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取材于《澎湃新闻网》2017年8月24日新华社独家专访)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国家太空协会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由国家太空研究所和拉格朗日点协会发展而来。
B. 美国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太空移民努力方向比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曾提出的梦想更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C. 虽然火星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未来对火星进行改造以及人类在火星建造基地,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D. 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火星的探测已成航天大国追逐的目标。
其中,中美两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有明显不同。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地球因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乃至外星文明入侵招致终局时,人类要么等待灭绝,要么移民其它星球。
B. 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是因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
期的大脑损伤,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C. 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从正式立项到正式启动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D. 目前应用于深空探测中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而探月工程由于人工智能的的广泛应用,已经走向强人工智能化。
9. 根据以上材料,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不利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7. B 8. C
9. ①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种种危险,不能长时间在太空环境中工作或旅行;②火星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必须经过改造;③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中,B项,“更注重解决现实问题”错误,材料一只是说“与20世纪7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提出的通过在拉格朗日点建立人造圆柱体来实现人类太空移民的梦想不同,目前美国太空移民以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为努力方向”,文中只是指出二者的不同,而并无二者的比较。
故选B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中,A项,“因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乃至外星文明入侵招致终局时……”错误,从材料二来看,这是美国科学家斯蒂的个人看法。
B项,“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是因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错误,选项缩小范围。
材料二原文表述为“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选项忽略“每次”这一限制语,另外,原因还应包括失重状态。
D项,“探月工程由于人工智能的的广泛应用,已经走向强人工智能化”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
故选C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以上材料,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不利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然后浏览三则材料,找到相关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概括。
结合“然而探索外星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
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分析,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种种危险;结合“在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的过程中,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尽管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段”分析可知,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弱人工智能的阶段;结合“火星与地球相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年平均温度零下六七十摄氏度、火星大气稀薄、气压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可知,火星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必须经过改造。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
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
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
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
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共22分)
小村即景(韩小蕙)
这里是晋中南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普通到你都不必问起它的名字。
但就是这个普通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一种地域的魅力。
这一带的地貌真是奇特,令平原人看上一眼便永远难忘。
人正在大地上行走,突然,脚起脚落之间,路便没有了。
探身一望,脚下就是直上直下的悬崖,有的深达数十丈,令人头晕目眩。
而身后,人刚才走过来的地方,明明是平展展的土地。
生着庄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跑着马车。
还有一座座土砖结合而筑的农舍和用秫秸秆隔成的农家小院。
从里面,不时传来鸡鸣、羊叫和娃儿的笑声。
倏地,一群漂亮的狗你追我逐地奔了来,撒了欢儿地在地上跑着、跳着、扑咬着,尽情地嬉戏,却没见一只掉下崖去。
人正在惊疑之际,崖上崖下的乡亲便喊起话来:
“哎——吃哩?”
“哎——吃哩。
”
这是汉子的声音。
声音于崖上崖下巨大的空间之中,显得格外雄浑苍凉。
倘是女子,便会于雄浑苍凉之中,又夹杂上缠绵悱恻的韵味,令人遐想无穷。
这里是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地带,因而既呈现平原的平整,又间有山地的起伏。
起起伏伏之间,便出现大断大裂又错落有致的高崖低谷。
人在高处放眼望去,但见对面崖壁像是一面巨大的史前壁画,那上面的神秘图形令你读不够也思不够。
而远处,则是一派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纵是天下最杰出的大师,也绘不出它们的英雄本色。
老乡们却绝少这样看景。
他们更相信老辈人留下的传说。
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那会儿,补到这里地界时伸了个懒腰,漏下一缕沙粒,地面上便不平起来。
因为年深日久,他们早已没有了对女娲的愤激,生命的因子里,只留下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
在极不规则的地表之上,他们竟顺势建起房舍,形成村落,荷家养畜,婚丧嫁娶。
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之中,闻得一些戏文。
何况,当青草漫满黄土世界之时,山茆沟壑也显得蓊郁苍翠起来。
鸟儿也能飞来几只,唧唧喳喳地叫上一阵。
这地方只是不能过冬天。
一到荒凉的冬季,造化的穷凶极恶便再难掩饰了。
每当钻天杨的最后一片叶子被狂风吹落之后,生命的绿色消失殆尽,苍茫的黄土高坡就裸露出它的贫穷。
夹带黄土的狂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对准光秃的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
在这样的日子里,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
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黄土的怒号和黄土地的呻吟……
这一切,是平原人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的。
与江南的鱼米之乡比,不用说,这样的地域环境是太沉重了。
可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这里始终被称为晋中南宝地。
庄户人家的日子红火,为历史上偏居此隅的各路诸侯们奠定了太平昌盛的基础。
气势恢弘的中原文化,也由这里播往陕北高原,甚至远走河西走廊、祁连山脉。
就连异族侵略者,也不敢贸然践踏这片神圣的黄土地。
这到底是谁之功勋呢?人杰?地灵?还是天意?
天意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感觉。
地灵向来也是依靠人杰才得以体现的。
归要结底,我以为,还是这里的人民是有血性的人民。
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的挑战意识。
倘若人类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天天依赖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根本就没有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这读不透也思不透的“史前画壁”,这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特别是这依地势而形成和兴旺的小村,永远地载入我的记忆。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14.文章开篇说“这个普通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一种地域的魅力”,结合全文,概括这种“地域魅力”的特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说“‘哎——吃哩?’‘哎——吃哩。
’……令人遐想无穷”,请揣摩语言,说说你“遐想”到了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二处,并赏析其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题目虽是“乡村即景”,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是在写景,作者真实的用意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4.①地貌奇特(高崖低谷,大断大裂),②气候恶劣(北风怒吼,生存艰难),③但民情淳朴,人民勤劳有血性,具有“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具有劳动创造、抗争奋斗的可贵精神。
(6分,一点2分)
15.同样的字眼,不同只在标点——一个问号,一个句号,一问一答之间,形象传神地刻画了两个淳朴的乡民友好问候的场景。
(4分,区别2分,作用2分)
16.气候是平原人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的,而村里人却从容忍耐,从而突出村里人的坚强;拿鱼米之乡的地域和黄土高原的地域对比,突出小村地域的恶劣。
层层对比之下,使小村的地域魅力凸显出来。
(6分一组对比3分)
17.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②赞美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③表达了对小村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
(6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倔老头钱理群
2004年4月末的一个下午,钱理群站在南京师大附中的讲台上,讲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二三十名中学生。
南师大附中课堂的冷清令钱理群始料未及。
教了大半辈子大学生的钱理群极为重视给中学生的讲课,他在北京备了两天课,一个字一个字地重写教案,并提前四天来到南京准备。
他回忆,课程的质量和氛围都极佳,每堂课学生都听得极为认真,课后作业也表示收获很大,但听课的人数却渐渐少了下去。
一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
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时,他谈到自己退休后投身基础教育的初衷:“就当下中国来说,我还是坚持这—点,我们既要进行制度的改造,同时也要进行国民性的改造。
说到最后还是人心的问题。
人心、人性、道德底线的突破,是你一下子解决不了的,是更带根本性的问题。
”在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教了几十年大学生,钱理群得出—个结论:“我为什么关心中学教育?因为我觉得改变人心,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
”
钱理群之所以走进中学课堂,除了青年时的梦想,这还是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次执拗的“反击”。
最开始介入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在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邀请钱理群参与拟订新课标。
“当时的教育部基础司副司长找我,说我们要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讨论新课标,准备请你来做新课标专家组的顾问。
他真是找了我3次,我都拒绝了。
原因很简单,我不懂教育。
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你不知道,为什么找你,我们教育界已经推不动了,正因为你外行,借助外力才有可能推动,我就同意了。
”
钱理群想着兹事体大,就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大量写文章谈教育观念。
“结果就触犯了其他利益,比如新课标要编新教材,那就触犯了出版社的利益。
而且我的出现,对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权威人士构成了威胁和挑战。
然后他们就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圈内批了我整整半年。
”不久,钱理群去福建讲学,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说钱教授您好好在北大待着,中学是我们的地盘,你来这里干什么。
”这通威胁电话激起了钱理群的犟脾气。
“我脾气来了,我就不走了!我这回关心到底。
”钱理群不仅讲,而且持续讲,而且比以前讲得更多。
仅2007年11月份,钱理群就在福州、东莞、苏州、常熟、上海等地多次谈论教育。
在1999年后,钱理群退出了教育部的官方序列,却不停在民间行动。
“广东有一个老板要投资编一个课外读物,我就编新语文读物,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整整一大套,影响非常大;我还参加了清华大学高考改革试点,当时只要有人找到我做基础教育的事,我就去。
”
这些年钱理群关于教育问题的著作一本一本地面世,这个倔强的老头在他的战场持续抛出投枪和匕首,却没有从他为之战斗的人们那里得到预想的回应。
一些一线老师甚至向钱理群抱怨,“感觉你的理念非常正确,但是距离我们的教育实际差得太远。
”钱理群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在高举教育理想旗帜进行批判以后还要做第二步建设性的工作,我不仅是一个思想者,同时还是一个实践者。
”
十四年来,钱理群为基础教育奔走呼号,虽然他自称这只是他治学中“很小的一块”,但甚少参加公共活动的钱理群,几乎每次现身会议座谈,都与教育有关。
种种的情况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让钱理群这个秉持鲁迅“反抗绝望”原则的实践者越来越力不从心。
钱理群73岁了,他终于确信对手“在彼处”,其间的意象颇有荒诞感,他仿佛堂吉诃德,满身风尘后,才发现自己和风车打了一仗。
但他不以为憾。
他用自己一本书的名字来总结已经“告别”的教育生涯,那本书叫《丰富的痛苦》。
2012年9月9日,在—位中学教师的追思会上,钱理群最终对教育界发出告别宣言。
他说,今后他会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
【注】1960年大学毕业后,钱理群被分配到贵州,先后任教于安顺卫生学校和地区师范学校;1981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退休,再由大学转教中学,并持续关注中学与农村教育,在基础教育这片新战场上,钱理群“纠缠”10年,自称屡挫屡战,屡战屡挫。
7.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从鲁迅的人生经历与钱理群在基础教育界的战斗可以看出,“反抗绝望”既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战斗的勇气。
B. 钱理群投身基础教育只是为了追求青年时期的教育事业梦想。
C. 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教育界一些人士对钱理群的排斥激发了他自身的战斗韧性。
D. 钱理群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对人心塑造的重要性。
8.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无论是中学生还是中学教师,对钱理群的讲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他讲的内容与高考无关,因此不受欢迎。
B. 从讲课到编辑图书,从理论指导到教育理想的践行,这些事件或细节的刻画都对塑造钱理群的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 从2004年开始,钱理群正式投入到中学以及农村教育的工作中去,但在这些年里,他却是屡挫屡战,屡战屡挫。
D. 在与当下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作坚决斗争的过程中,钱理群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力不从心的感觉,2012年他向教育界发出告别宣言。
E. 在钱理群看来,国民性改造的核心就是人心、人性、道德底线的突破,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是更艰难、更重要的工作。
9.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钱理群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7. B 8. BD
9. ①认真严谨。
在南京师大附中讲课,极为重视,认真备课;答应参与拟定新课程标准后,花很多时间学习研究。
②倔强执着。
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后遇到阻力甚至威胁,不退反进,更为尽心;虽然告别教育界,但仍会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
③实干。
不断到各地讲学,出版课外读物和教育著作,不仅要做一个思想者,还要做一个实践者。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传记筛选信息类题目,主要集中于对传主经历、言行、精神品质、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等内容的考核。
这类题目分析文章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传主行为、品质、传记主旨的表述上;赏析一般表现为对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B项,表述绝对化表述,由文中“钱理群之所以走进中学课堂,除了青年时的梦想,这还是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次执拗的‘反击’”,可知追求青年时期的教育事业梦想只是钱理群投身基础教育的原因之一。
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A项,“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文中没有提到“中学教师”的评价。
C项,“从2004年开始”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他从1998年开始介入基础教育工作。
E项,“更艰难、更重要的工作”不当,原文是“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故选B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先从原文中找出写钱理群的相关情节,再找出作者概括其性格特点的句子,最后加以提炼概括。
从“教了大半辈子大学生的钱理群极为重视给中学生的讲课,他在北京备了两天课,一个字一个字地重写教案,并提前四天来到南京准备”可概括出钱理群认真严谨;从“我为什么关心中学教育?因为我觉得改变人心,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我脾气来了,我就不走了!我这回关心到底”“ 时只要有人找到我做基础教育的事,我就去”可概括出钱理群倔强执着;从“在高举教育理想旗帜进行批判以后还要做第二步建设性的工作,我不仅是一个思想者,同时还是一个实践者”等可概括出钱理群具有实干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
魏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者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
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
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
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
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破之,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
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围宜阳。
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
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
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
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
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
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穆积怨。
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
会帝前所疑意,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
”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
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灭其族。
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
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
周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
后入邺,追赠上柱国、崇国公。
指诏书曰:“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节选自《北齐书·斛律光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B. 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C. 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