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制度批判的生态维度
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评析
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评析从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到展开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奥康纳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忽视了自然,由此也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他的这种说法是欠考证的。
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生态批判当作对资本主义的主要批判,但是他们确实也阐述了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理论。
恩格斯早在1839年的《乌培河谷来信》中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这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有更进一步的阐释。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率总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对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身心健康的巨大损害。
这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相关的阐述。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断裂。
“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这样,它同时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潜在的宝藏,马克思与当代绿色思想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此外,马克思还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在未来社会得到高度的统一。
因而,马克思理论中的丰富的生态意蕴是奥康纳所低估的。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这同时也要求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深度挖掘、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范式,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保障,这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奥康纳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态危机因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其意义
和暂时性 , 所有的物质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 . 然 自 界 本身 呈 现 出永恒 变 化 的辩 证 图景 和能 量守 恒 的
原则 [P。对 马克 思生 态 唯物 主义世 界观产 生影 响 25 】) (
论 ,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当前 日 紧张的人与 自然 趋
2总第 (
。
第 27期 ) 4
学 术 —O 坛 A A E’C 论 U ’ D M/ F R M C —
N .,0 1 O82 1 ( u u te O27 C m li l N . ) av y 4
马克思主义 生态 思想 的三重维度及其意义
余 维祥
【 要】 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从世界观维度 、 价值论维度和社会制度维度 , 出了卓越 的生态思想。 提
成。在 《 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 和《 态》 马克思认 为 , 中, 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
与现 实 的人 和现 实 的 自然 界 相脱 离 的抽 象 的直 观
西方 有些 学 者一 直 否 认 马 克思 主义 理论 中蕴 的唯 物 主义 ,它 看 不 到实 践 活 动在 人类 社 会 和 自
认 为 , 克思 和恩 格 斯最 杰 出的 贡献 是 。 唯物 主 马 在 义 历 史 观 和 唯 物 主 义 自然 观 之 间 建立 起 了联 系 ,
的、 真正 系统 的生 态 ( 今 天所 使 用 的这个 词 中的 指
所 有 积极 含义 ) 的世 界观 , 而且 这 种 生态 观 是来 源
【 基金项 目】 冈师范学院 2 1 年人文社会科学项 目‘ 黄 01 ‘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与协调研 究”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四个理论维度
2021.03 LANZHOUXUEKAN ■哲学作者简介:张子程,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诠释理论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研究”(项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四个理论维度张子程摘 要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从“四个维度”构建自己的理论学术话语,将美的考察置放于和谐共生的生态维度,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而这均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实践第一性原则;而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由的类存在物”要从有机整体自然观审视和规制人自身的审美实践行为。
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从四个维度构设自己的理论框架,从不同侧面分析、阐释和解决所遇到的美学理论难题,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阐释向度。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四个维度”相互因依,为我们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提供了合理合法的理论导向和话语空间。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理论维度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1)03-0005-09 类存在维度,生态维度,美学维度和实践维度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四个理论维度。
四个维度中的类存在维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人本学特征;生态维度则强调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是从自然生态视角去思考人类的审美活动现象,集中解决以何种方式去理解和处理人对自然的审美态度问题,目的在于将人类的审美价值定位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维度上,而非仅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维度上。
美学维度主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出发点,去美学地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
实践维度则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理论立足点、原则和特征。
下面,我们分别就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四个理论维度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类存在维度”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在实践本体的推动下,通过“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对自然改造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对环境问题进行文化反思成为当代理论界的热点之一,反思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如何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突出地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本文将其称为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首先是体现为自然观上的全面更新;其次是对实践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把握;尤为突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显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洞察力.这些对于反思当代环境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吕军利王俊涛作者单位:吕军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王俊涛(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陕西,咸阳,712000)
刊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003 3(2) 分类号: A811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劳动异化。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态观,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造成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元凶。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历史维度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还没有达到危害人类生存的程度。
因此,在他们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在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维度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个人对自然的关系是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
可见,人是自然界有机组成部分,人本身既是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
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员,而非自然界的单纯征服者,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
因此,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形成人-社会-自然系统。
历史唯物主义启示我们,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的三个维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的三个维度作者:周颖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20期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积极探索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开创了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的新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时代意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其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对资本逻辑进行了整体性批判:(一)经济维度:对利润至上的生产方式批判;对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批判。
(二)政治维度:对反生态的社会制度批判;对非正义的殖民扩张批判。
(三)文化维度:对控制自然的自然观批判;对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批判。
这有助于更加清楚地认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0-0018-03工业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产物,它一开始就被资本逻辑操控,并按照资本逻辑的运动方式运行。
因此,资本家为攫取更多利润,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肆意扩大生产规模。
这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丰盈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榨取,使自然资源成为追求资本增殖的工具,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引发了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立足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实际,探索生态困境的根源,他们认为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对资本逻辑进行鞭辟入里的批判。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资本逻辑批判的经济维度(一)对利润至上的生产方式批判第一,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得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的结论。
福斯特指出,资本家为追求经济回报的高速度,不惜违背自然规律,将自然变成加工工厂,毫无节制榨取自然资源,这是导致最严峻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1]。
帕森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三个维度
帕森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三个维度作者:吴宁宁甜甜孙鲁来源:《鄱阳湖学刊》2020年第02期[摘要]霍华德·帕森斯深度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从三个维度发展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第一,深刻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二,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者,重新界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立场;第三,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寄生模型”和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提出了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描绘了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向社会主义和谐生态过渡的美好蓝图。
[关键词]霍华德·帕森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霍华德·帕森斯(Howard L. Parsons,1918—2000)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会的奠基人之一,曾多次担任会长。
通过他的努力,来自苏联、古巴、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波兰、加拿大和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出席该研究会的年会。
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话》(Dialogues on the philosophy of Marxism,1974)、《马克思主义、革命与和平》(Marxism,Revolution, and Peace,197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元视角》(Diverse Perspectives on Marxist Philosophy,1995)中合编了这些会议的议程。
他作为年会的东道主,招待了许多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并帮助美国公众了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
帕森斯教授被俄罗斯和古巴的哲学家们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学术工作主要集中于社会哲学、伦理学、宗教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等领域。
他是一位多产的作者,撰写和编辑了多部专著,在哲学、宗教和教育的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文章。
其主要著作有:《人本主义与马克思的思想》(Humanism and Marx’s Thought,1971)、《东方与西方的人》(Man, East and West,1975)、《自我、全球问题和伦理》(Self, Global Issues, and Ethics,1977)、《马克思恩格斯论生态》(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1977)、《马克思主义、基督教与人的价值》(Marxism, Christianity, and Human Values,1981)以及《苏联的基督教》(Christianity in the USSR,1987)。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0037-04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1]这段论述,突出强调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是对当下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然涉及到如何认识和评价社会制度优劣的问题。
当然,认识和评价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有多重标准或参照系,但是其中必有一个是根本性的。
马恩分别从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维度、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维度和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全面的分析,得出: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它是否尊重和有助于人类那种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否促进了社会成员自由全面的发展。
因此,只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是能够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最理想的制度。
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践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一个趋势就是:“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形式的思想。
”[2]100也就是说以全社会利益代表的面貌出现的抽象普遍性的思想观念是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而使用的一种形式,抽象性在真正意义上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其中“抽象的人”就是资产阶级社会“抽象化”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学者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的出发点。
而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学者的“思辨的抽象”和“单纯的直观”的狭隘眼界,从现实的、实践的人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众多违反“人类本性”的社会现实,用现实的普遍性化解了抽象的普遍性,克服了哲学意义上从抽象的人出发无法做到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超越的局限性。
1.现实的人的实践是马恩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起点。
生态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的四个维度及其启示
2016年第6期 (总第160期)福建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 6 #016(General W")政治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的四个维度及其启示何建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01)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既“红”又“绿”的思 想革命和实践创新。
生态 从 产方式 度( 的消费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技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帝国主义等四个方面对资本主义展开了生态批判。
这些批判不仅对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借鉴意义,而且对我们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主义;生态帝国主义'土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A811;F091. 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 3199(2016)06 - 0062 - 10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欧、北美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 论对 展开生态批判,迄今仍然有广泛 的理论思潮和社 动。
它绿色思潮和环保运动大 在既有制度 内对生态危机仅从局部 术层面 从抽象价值观层面进行反同,生态 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反思,更多地从 的本质 所塑造的 方式 权力关系来展开。
,生态 的 判主要从 产方式度( 的消费主义价值 方式( 件下的技术、发达 国家的生态帝国 等四个方面展开。
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的批判面对日趋恶化的生态问题,西方绿色思潮大多将原因归结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人类以非市 场的方式滥用自 源 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等。
对此,生态 并不认同。
他们认为反思批判今天的生态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将其置于今天人们所处的制度环境,尤其是占主导 的关系中来看待# 开这些具体的 件进行抽象 析。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生态思想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对社会生态和经济制度相互关系的探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以及解决这一危机的潜在途径。
这一思想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础,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由此,他们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需要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关系。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由资本家阶级的私有制和利益追求所主导的。
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必须通过政治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生态合适的经济制度。
他们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实现社会资源的公有化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揭示了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和环境不公。
他们关注工人阶级的境况,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分化。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对环境的破坏,他们指出,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阶级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主张通过革命和社会变革,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和环境正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生态思想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他们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他们主张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也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整合模式。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建立可持续的经济模式,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的长期保护。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生态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分析和批判。
他们通过对社会生态和经济关系的深入研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通过政治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和环境保护,实现社会公平和环境正义。
这一思想意蕴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理论家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对于理解社会和生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系统的生态破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了自然界的健康和稳定。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破坏不仅仅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造成威胁。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他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将不再对自然进行盲目的掠夺,而是要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应该根据自然规律来发展生产,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了工人阶级与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当工人阶级摆脱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掌握生产资料的控制权,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他提倡工人阶级要通过组织和斗争,争取自身权益,改变环境破坏的现状。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社会主义与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
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保护环境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社会主义要求共享财富和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可以共同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循环利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生态思想对于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强调了工人阶级和环境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与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
通过理解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生态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的真实意蕴探微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的真实意蕴探微内容摘要: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贯穿该理论发展始终的精髓,对古代自然观以及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抽象自然观的批判,是生态批判的理论理性;对资本主义生态现实的批判,是其实践理性;其价值指向是如何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解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思想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照,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人与自然和解当代遍及世界的生态危机,使“马克思的幽灵”(德里达语)再次回荡于21世纪初的世界。
人们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研究使他们在生态问题上也有深刻的方法论洞见。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方法,即批判将人与自然放置于对立面之上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和将人放于自然之外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创立了以突破形而上学为其特点的新的生态观;它也弥补了当代生态学思想的主要缺陷,这种缺陷是没能提出一种将“自然问题”归结为社会问题的辩证的生态唯物主义,使马克思恩格斯由于批判的生态唯物主义而独树一帜。
对古代自然观以及抽象自然观的批判是其理论理性批判精神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他们与以往的哲学家有着显著区别,不仅是哲学的批判被他们所关注,而且整个观念领域的批判都在他们的批判视域,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传统,以唯物主义精神把哲学的、理论的批判推进到政治、经济和生态领域,使之成为对社会各个领域全面的总体性批判。
马克思的生态批判不仅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超越,而且是对旧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超越。
从自然观的发展演变史中,可以略见一斑。
在人类诞生之初的原始蒙昧时代,人类在想象中,借助神话的形式,认为在自然现象的背后有神灵在支配,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形成了最初的神话自然观。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四重维度探析
现代经济信息436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四重维度探析王小景 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辩证法四重维度,前三重维度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递进关系,辩证法维度则贯穿于这三重维度中。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四重维度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7-0436-0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而形成和发展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出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拟从四个维度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希望可以为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提供帮助。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维度该思想的世界观维度的主要内容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自然界在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2]所以,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实践活动都需要在自然界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其次,不存在没有人的自然界,虽然自然界比人类更早出现,但人的出现使自然界在人类的作用下逐渐发展成为人化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第二,人在人与自然二者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人生存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是在自然界中诞生的。
“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不仅个体方面来说是如此——从一个单独的卵细胞分化为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复杂的有机体,而且从历史方面来说也是如此。
”[3]可见,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是由历史决定的,这不能随着人意志的变化而变化。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观_杜秀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角】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观杜秀娟〔摘要〕生态社会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口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人口、自然和社会发展是相互适应的;在发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变换断裂的现象,阐发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维度。
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观,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人口;可持续发展;生态共产主义〔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002)〔作者简介〕杜秀娟,1964年生,哲学博士,鞍山师范学院思政部教授(辽宁鞍山114007)。
〔中图分类号〕B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12)03-0057-03一、生态人口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口问题的关注起始于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
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原理》中指出,按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按算术级数增加的谷物数量之间永远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供求矛盾,这一矛盾构成并决定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
尽管有其缺陷,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将自然资源与人口之间的供求矛盾引入人类学术视野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马尔萨斯却是一个不停推动我们前进的、绝对必要的转折点。
由于他的理论,总的来说是由于政治经济学,我们才注意到土地和人类的生产力,而且只要我们战胜了这种绝望的经济制度,我们就能够保证永远不再因人口过剩而恐惧不安。
”〔1〕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全盘否定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是在肯定马尔萨斯关于人口与谷物必须保持平衡的大前提下,强调使自然资源与人口增长保持动态的平衡。
针对马尔萨斯所谓人口相对于谷物的绝对过剩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口过剩不是相对于谷物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资本的过剩,“要是马尔萨斯不这样片面地看问题,他就会看到人口过剩或劳动力过剩是始终同财富过剩、资本过剩和地产过剩联系着的”〔2〕。
论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制度批判
论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制度批判胡长生【期刊名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1【摘要】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制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于自然生态的颠覆性:颠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既有关系,人类的自然生态问题得以肇始并愈来愈凸显;阐发了人类自然生态问题根本诱因的制度性:自然生态问题虽然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某些共性,但人类自然生态问题的根本诱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制度的超越性:人与自然可以通过"提升"达到"和解"并最终实现"和谐",首要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关系的"提升"即变革社会制度并以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
%Engels expounded the thought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lightenment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ecological practice theory,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and ecological social theory,built a knowledge bas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ractical path to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and codes of conduct,and demonstrated a profound ecological theoretical aims to civilization.Meanwhile,Engel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ot only became a thing of the past history,but so far it still ha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meaning.【总页数】5页(P1-5)【作者】胡长生【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72【相关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 [J], 陈兆芬;黄明理2.从技术批判到社会批判的转向——马尔库塞的资本主义制度生态学批判 [J], 王晓方3.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工人生存环境的生态批判及其意义 [J], 解保军;杜昀谦4.论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态异化的初步批判 [J], 常莉5.论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基于思维方式角度 [J], 焦冉;沈元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制度批判的生态维度作者:王艺潼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02期[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用大量的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得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合理解决的途径——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问题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来看当今生态危机,对我国认识生态问题,积极应对生态危机以及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很多人看到了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却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以卓越的理论,全面地研究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准确地提出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人类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加深,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互相对立的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了人类社会在生态方面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即私有制的发展和异化劳动。
一、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第一次工业革命将西欧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工业革命导致资本的急速扩张,人类愈发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材料,肆意向大自然排放废物,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开始出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敏锐地发现了这种矛盾后面隐藏的巨大危机,在研读各类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人类的生态文明之所以遭遇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个资本家在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首先考虑的是最直接的结果,而不是顾及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对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对工人阶级的伤害,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空气资源还有水资源的破坏。
(一)资本主义制度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与危害。
马克思曾一语道破资本主义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他写道:“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任何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1]马克思在分析北美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时候,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2](二)资本主义制度对空气资源的污染与危害。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实行以机器体系为主的生产模式。
以英法为主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并完成了以煤为主要能源,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尤其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致使煤炭的大量消耗和煤烟的大量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以当时的英国为例,造成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的首要原因就是煤烟的大量排放和各类垃圾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恩格斯提到“这里的空气由于成打的工业烟囱冒着黑烟,本来就够污浊沉闷的了……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肮脏恶臭的环境中,在这种似乎是被故意毒化的空气中,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的确不能不降到人类的最低阶段。
” “在大城市的中心,在四周全是建筑物、新鲜空气全被隔绝了的街道上和大杂院里……一切腐烂的肉皮菜帮之类的东西都散发着对健康绝对有害的臭气,而这些臭气又不能自由地散出去,势必要把空气搞坏。
”[3](三)资本主义制度对水资源的污染与危害。
大量的工业用水被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中,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这些河流不仅要接受工厂排放出来的工业用水,还要接纳附近居民排出的生活用水,更加重了河流自身净化的负担。
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资本家的眼睛只盯在利益上,资本家置工人的死活于不顾,自然更不会去关注大自然对他们所排放出来的垃圾的承受能力,这种行为势必加速自然环境污染的进程。
当时很多英国的河流,“流入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却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
[4]二、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共产主义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理念,强调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制度的相关内容,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下,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
要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解,务必要彻底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将自然看作异己的改造对象,科技革命的发展加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这必然加深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共产主义的设想,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统一,实行按需分配,社会成员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成为社会、自然界和自己的主人。
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改变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不可否认,共产主义的建立是要在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但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却有着本质区别。
共产主义的工业化是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统一的制度基础。
共产主义公有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才能实现和谐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要在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前提下的,而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的工业化可以实现人与自然间和谐相处。
人类只有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科学的实践观念的指导下,公正地看待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才能合理地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切都需要共产主义公有制提供制度前提,只有在公有制制度的前提下,人的类本质才能得以实现,人类的活动是一种自觉的活动,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活动。
也只有在公有制社会,人类才能抛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下为了个人物质和心理的满足,无节制的利用和破坏自然。
共产主义社会是在科学的有计划的改造自然,在改造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通过利用科学技术积极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全社会的进步,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产主义公有制为生态危机的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制度前提。
三、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启示(一)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的。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积极超越,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充满着自我否定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颠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速了生态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却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但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却间接加剧了自然界的压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劳动不再是被强制的,实践劳动成为人的主观需要,摒弃异化劳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才有机会真正的和解。
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不像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味的关注经济利益,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纳入统一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力上,同时还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全社会的和谐。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生态的。
(二)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迅速发展毫无疑问地为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财富,先发经济优势让他们提早发现了生态危机并迅速将一系列损耗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性产业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加速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发生。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构建一个生态化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制度出路,共产主义在发展上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实现了“完全的变革”之后,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也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种影响”。
[6]恩格斯曾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7]这两大和解首先就要变革原本的社会制度。
只有实现了这两大和解,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与自然界的关系,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实践过程中,为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成果,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是关键,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自诞生以来就承担起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我党历来注重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断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将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提上制定的日程,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首次强调要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相结合的问题。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逐步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胡锦涛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
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不仅体现了我党治国理念的新发展,也能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获得广泛的认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这充分表明,我党一直在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用实际行动一步一步实现美丽中国。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还有社会建设的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显得更为重要。
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问题上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我国把生态文明的建设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决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污染后治理或者将危害生态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