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历史复习构想 第1讲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3(2021年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1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1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1讲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课时作业岳麓版选修3的全部内容。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课时作业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47页]
1.(2016·课标Ⅰ)【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角度是“背景”,应从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

第(2)问,“功"要从维护唐朝统治和为开发边疆做贡献等角度概括,“过”主要结合材料所述事件带来的危害进行归纳。

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2.(2016·浙江自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蛮夷曰道”等信息,再结合秦统一南方越地后设郡等知识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唐朝“新创了管理体制”“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等信息回答。

第二小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回答。

答案:(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2)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

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

3.(2015·福建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

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

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

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成就。

第(1)问解答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由“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案禁系’之权"等信息即可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自内省"“思正人匡谏”及材料一中以御史治吏的措施归纳。

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

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

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时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

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时期的历史人物丘处机。

第(1)问分析成吉思汗接受丘处机意见的原因,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丘处机是一方道教领袖;全真派势力较大成为蒙古争取对象;成吉思汗从谏如流”等.第(2)问要求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扩大了全真教派的影响;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元朝巩固统治;有利于民族融合”等.
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5.(2016·江苏单科,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

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

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

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

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立志重修”“多年寻访,三易其稿”“天天食之”等信息概括。

第二小问可以从《本草纲目》的内容、呈现形式、分类方法、与前人成果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及“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等信息回答“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答出第二小问“地位"。

答案:(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

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