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自信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学习重点、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教师导学(约4分钟)
二、自主学习(约6分钟)(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填空)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哲学上讲的运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________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和_________。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________的物质。
运动是______的运动,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________中,没有_______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_______的一面。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__________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_______ 与_________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和________。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_________________。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___。
没有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 一方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交流展示----预习自测(约6分钟)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
”这是因为()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4.《列子》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
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5 我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羊体细胞克隆了两头羔羊,还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功了一头带有人血清蛋白的转基因试管牛。
这表明()
A.自然界中的有些东西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B.新物种的产生依赖科技和人的意识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培育出新的物种
D.只要有创新精神,就能创造新物质
四、合作探究、精讲释疑(约16分钟)
材料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材料二: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根据材料,请简要说明物质、运动和规律的关系。
五、当堂检测(约10分钟)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可知性 D.永恒性
2.克拉底鲁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意识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违背了事物是运动的原理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言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8—9题。
3.上述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4.上述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B.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C.做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D.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
20XX年冬,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多次沙尘天气,呈现出频率高、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预示着我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沙尘天气频发期。
专家指出,沙尘天气的形成,天灾是一方面,
人祸更值得关注。
根据材料回答2-3题。
6.由于人祸形成沙尘天气,这表明
A. 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B. 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C.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D.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7.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
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B.要认识“天灾”形成的客观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发生
C.“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
D.只要克服了“人祸”,就不会出现沙尘天气
8.在经过四次无人航天实验后,“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
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六、自主小结(约3分钟)本堂课我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列出提纲)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的含义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运动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答案
CDADC
BBBA DCBA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