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贫血的新“八股文”,我们该怎么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贫血的新“八股文”,我们该怎么办
作者:顾雨红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04期
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已连续考了好几年,它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之能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

但任何事物都有从产生到发展到灭亡的过程。

这两类题材的作文也不例外。

学生作文弊端日益显露:立意不新、人云亦云;缺少新鲜的角度和独到的见解,很少有感人的领悟和启人的睿智,缺乏真情实感;学生的写作能力急剧向单一化发展,学生以为只要掌握一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话题、命题作文的稳定使学生作文迅速僵化成一种固定模式。

中学生作文正在蜕变成一种新的“八股文”。

无论什么题材的作文,学生总是一成不变地写成某一模式的文体,尤其是议论文模式。

学生作文与做人脱节,思想与生活剥离,内容空洞虚假。

面对“假话”和“贫血”作文的大量出现,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呢?
一、要打破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
作文的生命线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

变,才有生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在作文训练时不再投机取巧。

我们可以变话题作文、命题作文为“问题作文”。

问题作文就是给出一个简短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文章。

它以彰显个性,培养创造力为核心,以体现人文主义为原则,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大,是一种实践性、开放性较大的题目。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从文学的角度用优美的词句进行描述,或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证。

问题作文一般看来无明显特色,有的范畴极大,如《怎样使电视更完善些》、《为什么肥皂剧这么流行》、《将来的房子应该是什么样子》、《你怎么看人类的文化》,学生拿到这类题目后可以到网上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信息。

这些题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质,又可实现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作文个性化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

写作时运用联想和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艺术形象。

使文章内容、形式不再格式化、固定化,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首先,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我们那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去细致观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不时地触发想象和联想。

生活是我们写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们要随时随地细致地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从细微处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亲朋好友、父母兄弟的言谈举止,都是观察和认识的内容。

其次,要博览群书,储备丰富的表象。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想学生作文好,千万不能断了学生头脑中“活水”的来源。

这“活水”,对学生而言,除了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外,更多来源于阅读。

现在的应试教育逼得学生只能死啃课本,而没有时间去读课外的报纸杂志,在家里家长又不让看电视,造成学生课外知识匮乏,头脑干涸,无水可流。

甚至有时连教科书上的课文都没有完全看过。

不让学生读书,学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再次,要细水长流不断流。

不要把作文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要经常进行作文片断的训练,平时的训练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比如,借助具体的物象。

一个实物、一幅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准、兴趣爱好、思维角度的不同进行发散性思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雪压青松图,坎坷者会为它鸣不平,豪壮者会颂其不屈,深邃者会道其遒劲有力……在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可以凭灵感,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五彩缤纷的想象。

我们还可以进行扩写、续写练习,提高学生联想能力。

三、让修辞成为学生作文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生最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别小看这几种看似简单的修辞,运用得当,的确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增加许多亮点。

如一篇以“青春”为题的作文:“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开头就用一组排比,势如破竹,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其实,在作文中运用修辞并不难,我们的课文中就有很多名句值得借鉴,比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中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水,化抽象为具体。

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过处,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就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听觉来比嗅觉,更形象更生动,
意境更深远。

其实这样的修辞手法我们课文中有很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平时多注意积累,在写作文时,就会信手拈来,那么我们的作文一定会大有突破。

总之,要写出一篇佳作,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写时加上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将思维进行发射,那么,贫血的“新八股文”就不再会出现。

(责任编辑刘宇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