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 第11章 第29讲 课后限时训练29(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训练(二十九)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7·金华、温州、台州部分学校联考)下列物质中,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SO2B.CO2
C.臭氧D.CO
A[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SO2、NO等物质。
]
2.(2016·1月浙江学考)人口剧增将导致的后果是()
A.人均土地资源不断下降
B.淡水资源日益丰富
C.人均粮食资源日益丰富
D.能源需求不断下降
A[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下降,包括人均土地资源、人均淡水资源等不断下降。
]
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CO2的来源之一是生物细胞的呼吸作用,人体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
B.大气中CO 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C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C、H、O、N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核酸、酶、果糖、脂肪中都含有这四种元素
D.20世纪以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大气中的CO2量急剧增加
D[人体细胞的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
除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固定二氧化碳外,光合细菌和蓝藻等生物的光合作用、一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固定二氧化碳。
糖类(如果糖)、脂肪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大气中的CO2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
4.(2016·1月浙江学考)引起大气层臭氧量减少的主要物质是()
A.水蒸气B.CO2
C.N2D.氟利昂
D[人类过多地使用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
]
5.(2016·3月宁波选考测试卷)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
供水、抓节水”。
下列做法与“五水共治”行动不相符
...的是()
A.禁止直接排放生活污水
B.大量使用洗涤剂
C.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
D.及时拧紧水龙头
B[大量使用洗涤剂会造成水体污染。
]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可逆的
③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②③错误,①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④正确。
]
7.据统计,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然而人口数量仍增加了300多万,与之相关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B.迁入和迁出
C.性比率D.年龄结构
B[由题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可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人口数量仍在增加,主要是由迁入大于迁出造成的。
]
8.到2050年,按16亿人,人均年消费粮食600 kg计算,中国共需粮食9.6亿吨,需要每公顷产粮13.5 t,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
这个事实说明()
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
B.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C.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C[随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多,但耕地减少。
尽管可通过提高单位产量来增加粮食总产量,但单位产量不会大幅度提升,因此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9.(2016·浙江宁波鄞州中学9月)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的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形成的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B[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造成生物栖息地锐减,导致生物种类及数量锐减,A正确;人类对环境过分干预,使得生物栖息地被人为分割。
栖息地破碎化使得新物种的产生量大大低于现有物种的灭绝量,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错误,C、D正确。
]
10.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
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A[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竞(斗)争不断增强。
甲的引进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要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就要投入与甲有竞争或捕食关系的生物,大量投放食草鱼类不能控制甲的蔓延。
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底泥、水、空气、阳光等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
1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B[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增加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从而提高了物种的多样性;人造林物种较为单一,因此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降低生物多样性;人和其他物种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其他物种的存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清除杂草的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这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并不矛盾。
]
12.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B.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D.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
13.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
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
..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B[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可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从而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
] 14.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D[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能完全适用人口增长的情况,人口的增长情况还受到社会因素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可能因科技的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
15.(2017·杭州七校期末测试联考)下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
其中,甲和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下列有
关叙述错误
..的是()
A.若甲、乙均为浮游植物,则易使湿地下游富营养化
B.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
C.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去污效率会更高
D.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D[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N、P污染造成的,若甲、乙均为浮游植物,污水中含有N、P的有机物不能分解,易使湿地下游富营养化,A项正确;丙为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若没有丙,则可能导致该人工湿地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B项正确;很多分解者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使分解者充分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去污效率会更高,C项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之和,D项错误。
] 16.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
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照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若将(草食性)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解析】(1)人口增多,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会导致过度利用环境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资源的短缺;由于资源的限制,将会导致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下降,即c曲线所示情况。
(2)正常情况下的人口数量应和自然种群一样,呈现逻辑斯谛增长,即b曲线,之所以不能出现指数增长,主要是由于资源有限。
人口数量在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高,所以最适人口数量应该为55亿。
(3)若原来人所获得的能量为a,则从“植物→植食性动物→人”这条食物链所需植物为(a/2)×10×10=50a,从“植物→人”所需植物为(a/2)×10=5a,共计55a,同理计算改变后的情况为28a,则55a可供养的人口是原来的55a/(28a)=1.96倍。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耕地减少) c
(2)b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55亿
(3)1.96
17.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需水量的不断增加,许多缺水城市和地区无新的水源可开发利用,污水的回收、净化和再利用已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如建立人工湿地,形成藻菌共生污水系统,对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如图是某人工湿地实现废水处理的流程图。
请回答:
(1)氧化塘中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一般情况下食物网越复杂,________能力越强。
(2)此人工湿地中的菌类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
(3)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表。
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上述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是________。
【解析】(1)氧化塘中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一般情况下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2)此人工湿地中的菌类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太阳能和废水中的化学能。
(3)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4)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而在生物体内积累,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升高,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也逐渐升高。
由此可判断,甲、乙为第一营养级,丙、丁为第二营养级,戊为第三营养级。
【答案】(1)垂直生物群落自我调节
(2)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太阳能和化学能
(3)挺水植物的遮光作用会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4)丙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