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临塘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赣州市临塘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读画
梁实秋
①《随园诗话》:“画家有读画之说,余谓画无可读者,读其诗也。

”随园老人这句话是有见地的。

读是读诵之意,必有文章词句然后方可读诵,画如何可读?所以读画云者,应该是读诵画中之诗。

②诗与画是两个类型,在对象、工具、手法,各方面均不相同。

但是类型的混淆,古已有之。

在西洋,所谓“诗既如此,画亦同然”,早已成为艺术批评上的一句名言。

我们中国也特别称道王摩诘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究竟诗与画是各有领域的。

我们读一首诗,可以欣赏其中的景物的描写,所谓“历历如绘”。

如诗之极致究竟别有所在,其着重点在于人的概念与情感。

所谓诗意、诗趣、诗境,虽然多少有些抽象,究竟是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最为适宜。

我们看一幅画,可以欣赏其中所蕴藏的诗的情趣,但是并非所有的画都有诗的情趣,而且画的主要的功用是在描绘一个意象。

我们说读画,实在是在画里寻诗。

③“蒙娜丽莎”的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

尽管有许多人在猜这个微笑的谜,其实都是多此一举。

有人以为她是因为发现自己怀孕了而微笑,那微笑代表女性的骄傲与满足。

有人说:“怎见得她是因为发觉怀孕而微笑呢?也许她是因为发觉并未怀孕而微笑呢?”这样地读下去,是读不出所以然来的。

会心的微笑,只能心领神会,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

④也许中国画里的诗意较多一点。

画山水不是《春山烟雨》,就是《江皋烟树》;不是《云林行旅》,就是《春浦帆归》。

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尤其是文人画家,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山水画中寄托了隐逸超俗的思想,所以山水画的境界成了中国画家人格之最完美的反映。

即使是小幅的花卉,像李复堂徐青藤的作品,也有一股豪迈潇洒之气跃然纸上。

⑤画中已经有诗,有些画家还怕诗意不够明显,在画面上更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

自宋以后,这已成了大家所习惯接受的形式,有时候画上无字反倒觉得缺点什么。

中国字本身有其艺术价值,若是题写得当,也不难看。

西洋画无此便利,《拾穗人》上面若是用鹅翎管写上一首诗,那就不堪设想。

在画上题诗,至少说明了一点,画里面的诗意有用文字表达的必要。

一幅酣畅的泼墨画,画着有两棵大白菜,墨色浓淡之间充分表示了画家笔下控制水墨的技巧,但是画面的一角题了一行“不可无此味,不可有此色”的大字,这张画的意味不同了,由纯粹的画变成了一幅具有道德价值的概念的插图。

金冬心的一幅墨梅,篆籀纵横,密圈铁线,清癯高傲之气扑人眉宇,但是半幅之地题了“晴窗呵冻,写寒梅数枝,胜似与猫儿狗儿盘桓也……”的词句,顿使我们的注意力由斜枝细蕊转移到那个清高的画士。

画的本身应该能够表现画家所要表现的东西,不需另假文字为之说明,题画的办法有时使画不复成为纯粹的画。

⑥我想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得懂的,一说到读便牵涉到文章词句,便要透过思想的程序,而画的美妙处在于透过视觉而直诉诸人的心灵。

画给人的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说,说便不着。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说“中国诗里的诗意较多一点”?
(3)结合全文,谈谈对作者所说的“读画”的理解。

参考答案:
答案:
(1)首先由《随园诗话》引出“读画一说,应该是读诵画中之诗”的观点;然后指出读诗和看画的不同方法;接着比较论证了中国画里的诗意较多一点。

最后得出“画的最高境界是给人心灵上的享受”的结论。

(2)①画题诗意盎然。

②文人画家在山水画中寄托了隐逸超脱的思想。

山水画的境界成了中国画家人格最完美的反映。

③即使是小幅花卉也有豪迈潇洒之气。

(每点2分)
(3)①画与诗本是不同的领域,读画是读诵画中之诗,读画是在画中寻诗。

②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得懂的,画的美妙处是给人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说。

(每点3分)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思路。

(2)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筛选整合概括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1)思路题首先给文章分层次,①为第一层,提出“读画一说,应该是读诵画中之诗”观点;②③为一层,“我们读一首诗…我们看一幅画”,指出读诗和看画的不同方法;④⑤为一层“也许中国画里的诗意较多一点”,论证了中国画里的诗意较多一点;⑥最后得出结论。

(2)找关键句,然后概括,如“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在山水画中寄托了隐逸超俗的思想,所以山水画的境界成了中国画家人格之最完美的反映”“即使是小幅的花卉,像李复堂徐青藤的作品,也有一股豪迈潇洒之气跃然纸上”。

(3)从文中找到关键句,然后提取概括。

第二段“我们看一幅画,可以欣赏其中所蕴藏的诗的情趣,但是并非所有的画都有诗的情趣,而且画的主要的功用是在描绘一个意象。

我们说读画,实在是在画里寻诗”;最后一段“而画的美妙处在于透过视觉而直诉诸人的心灵。

画给人的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说,说便不着”。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

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

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了数千个实施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

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迄今为止,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

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20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

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

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的最佳参照模式地。

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

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6.第一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
是 ( ) 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指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指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来获得发展。

D.指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

7.文中说到人与生物圈的计划,它的根本目的
是 ( )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人与生物圈计划有益于国际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B.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也许是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

C.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有重大作用。

D.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在行动。

参考答案:
3.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21分)
雕刻家刘开渠
郁达夫
我同刘开渠认识,是在十三四年前,大约是在民国十一二年的中间。

那时候,我初从日本回来,办杂志也办不好,军阀专政,社会黑暗到了百分之百,到处碰壁的结果,自然只好到北京去教书。

在我兼课的学校之中,有一个是京畿道的美术专门学校;这学校仿佛是刚在换校长闹风潮的大难之余,所以上课的时候,学生并不多,而教室里穷得连煤炉子都生不起。

同事中间,有一位法国画家,一位齐老先生,是很负盛名的;此外则已故的陈晓江氏,教美术史的邓叔存以及教日文的钱稻孙氏,比较和我熟识,往来得也密一点。

我们在平时往来的谈话中,有一次忽而谈到了学生们的勤惰,而刘开渠的埋头苦干,边幅不修的种种情节却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实。

我因为是风潮之后,新进去教书的人,所以当时还不能指出哪一个是刘开渠来。

过得不久,有一位云南的女学生以及一位四川的青年,同一位身体长得很高,满头长发,脸骨很曲折有点象北方人似的青年来访问我了;介绍之下,我才晓得这一位像北方人似的青年就是刘开渠。

他说话讷讷不大畅达,面上常漾着苦闷的表情,而从他的衣衫的褴褛,面色的青黄
上看去,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埋头苦干,边幅不修的精神来。

初次见面的时候,我只记得他
说的话一共还不上十句。

后来熟了,见面的机会自然也多了起来,我私自猜度猜度他的个性,估量估量他的体格,觉得像他那样的人,学洋画还不如去学雕刻;若教他提锥运凿,大刀阔斧的运用起他的全身体力和脑力来,成就一定还要比捏了彩笔,在画布上涂涂,来得更大。

我的这一种茫然的预感,现在却终于成了事实了。

民国十二年以后,我去武昌,回上海,又下广东,与北京就断了缘分。

七八年来,东奔西走,在政治局面混乱变更的当中,我一直没和他见面,并且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前年五月,迁来杭州,将近年底的时候,福熙因为生了女儿,在湖滨的一家菜馆,大开汤饼之会;于这一个席上,我又突然遇见了他,才晓得他在西湖的艺专里教雕刻。

他的苦闷的表情,高大的身体,和讷讷不大会说话的特征,还是和十年前初见面时一样,但经了一番巴黎的洗练,衣服修饰,却完美成一个很有身份的绅士了;满头的长发上,不消说是加上了最摩登的保马特。

自从这一次见面之后,我因为离群索居,枯守在杭州的缘故,空下来时常去找他;他也因为独身在工房里作工的孤独难耐,有时候也常常来看我。

往来两年间的闲谈,使我晓得他跟法国的那位老画家详蒲奢Jean Boucher学习雕刻时的苦心孤诣,使我晓得了他对于中国一般艺术政治家的堕落现状所坚持的特立独行。

我们谈到了罗丹,谈到了塞尚,更谈到了左拉的那册以塞尚为主人公的小L’Oeuvre,他自己虽则不说,但我们在深谈这下,自然也看出了他的同那篇小说里的主人公似的抱负。

他的雕刻,完全是他的整个人格的再现;力量是充足的,线条是遒劲的,表情是苦闷的;若硬要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来,或者是欠缺一点生动罢?但是立体的雕刻和画面不同,德国守旧派的美术批评家所常说:“静中之动,动中之静”等套话,在批评雕刻的时候,却不能够直抄的。

他的雕刻的遒劲,猛实,粗枝大叶的趣味,尤其在他的Desingns里,可以看得出来;疏疏落落的几笔之中,真孕育着多少的力量,多少的生意!
新近,他为八十八师阵亡将士们造的纪念铜像铸成了,比起那些卖野人头的雕塑师的滑稽来,相差得实在太远,远得几乎不能以言语来形容。

一个是有良心的艺术品,一个是骗小孩子们的泥菩萨。

这并非是我故意为他捧场的私心话,成绩都在那里,是大家日日看见的东西。

铜像下的四块浮雕,又是何等富于实感的杰作!
刘开渠的年纪还正轻着,当然将来还有绝大的进步。

他虽则在说:“我在中国住,远不如在法国替详蒲奢作助手时的快活。

”可是重重被压迫的中国民众对于表现苦闷的艺术品,对于富有生气和力量的艺术品,也未始不急急在要求。

中国或许会亡,但中国的艺术,中国的民众,以及由这些民众之中喊出来的呼声民气,是永不会亡的,刘氏此后,应该常常想到这一点才对。

一九三五年四月一日
16、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17、纵观全文,本文表现了刘开渠哪些特点?试分点举出。

(6分)
18、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
19、本文的结构是很有层次的,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布局。

(4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

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①计诛信。

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及一都尉为相国卫。

诸君皆贺,惟平②独吊。

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

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

”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

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

”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

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③以自污?上心必安。

”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

上至,何谒。

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

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

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

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

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①何,指萧何;②平,指陈平;③贳(shì),赊买;貣(tè),向人求物。

17. 对文句划线句子进行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B.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C.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D.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1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上自将将:率领
B. 非被矢石之难被:蒙受
C. 君自谢民谢:辞别
D. 民道遮行遮:阻拦
19.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平看出汉高祖给予萧何丰厚奖赏背后的深意,及时提醒,使萧何免除了可能面临的灭顶之灾。

B. 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为高祖解后顾之忧,却也引起高祖的忧虑。

C. 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无奈选择自污以自保。

D. 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2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

(2)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拒大王。

参考答案:
17. C 18. C 19. D
20. (1)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就替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

(2)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己家里所有的财产资助军用。

(3)燕王确实是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来抗拒大王。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根据名词代词“民”“长安”“地”“上林”“空地”“稿”“兽食”,虚词“为”,标志性词“曰”,也就是“曰”后断开,排除D项,“为民”是介词结构。

意思是“替老百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为民”介词结构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请曰”,意思是“替百姓请求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后来,萧何替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小,上林多有空地,荒废在那里,希望发布命令让百姓进入上林耕种,不收取禾杆,把它们留下作为野兽的饲料。

”句子可以断开为: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

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C项,“君自谢民”的意思是“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所以“谢”的意思是“谢罪”。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根据文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错,与原文不符,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根据文章中“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可知汉高祖并没有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夫”,发语词;“职事”,指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苟”,如果;“于”,介词,对;“有便于民”,介词结构后置,“于民有便”,对老百姓有利;“真”,的确,确实;“真宰相事也”,判断句,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

(2)中“为”,因为;“上”,指皇上;“在军”,在军中;“抚勉”,安抚勉励;“抚勉百姓”省略至于“我(指萧何)”,翻译时补齐;“悉所有”,指家里所有的财产;“佐”,资助;“悉所有佐军”,拿出自己家里所有的财产资助军用。

(3)句中“诚”,确实;“振怖”,“振”同“震”,怖:惊慌,害怕。

内心惊悸,害怕;“之”,结构助词,的;“兴兵”,指起兵,发兵;“拒”,抗拒。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

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

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

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

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

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

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啊。

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

”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那年秋天,黥布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击他,多次派使者去问萧何怎么办。

萧何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家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如同诛灭陈豨时一样。

”有人劝说萧何说:“你要被灭族的时候快到了,皇上之所以多次问你怎么办,是害怕你不久发动关中谋反。

现在你何不多买田地,以低价格向人赊买物资来自己陷害自己?如果这样,皇上一定会心安。

”于是萧何听从了这个人的计谋,皇上于是非常高兴。

皇上结束了对黥布的攻杀回来,百姓在路上拦住皇上,不让前行,向皇上呈上状纸告相国强行贱买百姓田地房屋的有数千人。

皇上回到京城,萧何拜见皇上,皇上笑着说:“现今的相国对老百姓是多么有利!”皇上就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部丢给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

”后来,萧何替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小,上林多有空地,荒废在那里,希望发布命令让百姓进入上林耕种,不收取禾杆,把它们留下作为野兽的饲料。

”皇上非常生气地说:“你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财物,这才来替他们请求要我的上林苑!”于是,把萧何交给廷尉,戴上刑具,拘囚起来。

过了几天,王卫尉待走到皇上面前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就替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

陛下为什么却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这天,皇上派使者拿着符节赦免放出了萧何。

萧何年老,一向恭敬谨慎,赤着脚入朝谢罪。

皇上说:“你为百姓请求耕种我的上林苑,我没有答应你,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一个国君,而你却是个好相国。

我故意拘囚你,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

年方九岁,知事①亲之理。

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②远避,以待亲之安③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④,以待亲之暖卧。

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选自《三字经》)
【注释】①事:服侍。

②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

③安:舒服的,安心的。

④衾
(qīn):被子。

10.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年方九岁方:
(2)则扇父母帷帐则:
(3)令枕席清凉令:
(4)于是名播京师播:
11.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知事亲之理
A.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 下车引之
C. 夫君子之行
D.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

(2)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参考答案:
10. (1)方:正在、正好(2)则:就(3)令:让(4)播:传播、传扬 11. C
12. (1)(黄香)年纪正好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2)(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常见词语的理解能力。

方,在这里是副词,“正好、恰好”的意思;则,是连词,表顺承,可理解为“就”的意思;令,是介词,“让”的意思;播,是动词,传播。

点睛: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主要考查平时课内识记常用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文言实词的意义主要靠上下语境进行推断。

如第四句中的“播”,从句子的成分来看,显然作“名(声名)”的谓语,我们可联想到“声名远播”的成语,故可推断出其意思为动词,传播。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常用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例句“知事亲之理”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与之用法、意义相同的是C项。

A项中的是人名;B 项中的是第三人称代词,他;D项中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